《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335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Word下载.doc

眼睛向内,看政府职能转变,借助自贸区平台开展创新试点,改进工作推进方式。

第一篇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综述

一、以“四新”经济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上“快车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自贸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推动上海率先在全国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转型升级的道路,这些构成了新时期上海的系统性发展战略。

“四新”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正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上海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泉。

“四新”经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承接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率先提出的概念。

“四新”经济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构成,“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又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四新”经济是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是上海传统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动力。

(一)“四新”经济助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向“科创中心”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功定位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再到21世纪初“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历史过程。

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三个阶段的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

第二阶段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初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最具活力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第三阶段,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

2.推进“四新”经济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机遇。

对于上海来说,“四新”经济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表现,发展“四新”经济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内容,就要牢牢抓住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通不畅不活这个关键难题,紧紧依靠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开放集聚辐射生产要素的方式方法,努力以“四新”的思路和理念,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和信息化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时代大背景。

当前,两个“IT”即InformationTechnology和IndustryTransformation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潮流,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集成创新。

“四新”经济本质是跨界、协同、自主创新,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特性,更加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四新”经济蕴藏颠覆性创新力,内含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发展,推进中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锁定发展内容,不规定统计口径,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只提出发展方向,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上海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既要组织实施大飞机、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创新工程,提高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

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更要加快培育自下而上的“四新”经济,突破资源能源刚性约束,使“四新”经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快车道”。

(二)“四新”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为顺应世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变革,国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对中国制造业整体规划,不仅提出培育新型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包括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

“四新”与《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是相融统一的,“四新”经济经过发展积累了阶段性经验,为上海对接国家战略、把握产业转型的重要契机提供了先发优势。

因此,上海应当乘着此国家战略的春风,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上海制造业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发展“四新”经济是上海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当前已到了不转型升级就要被淘汰的阶段,不可能继续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时期的发展道路。

推进“四新”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倒逼落后产能调整淘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新经济、新产能。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创意服务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新”经济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四新”经济融合到传统产业之中才能创造出新产业,解决好两大“难点”:

新技术不缺乏,但新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是个难题;

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容易,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是个难题。

需要通过“四新”,把最关键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推动上海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三)“四新”经济推动新兴领域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互联网+”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关于“新业态”、“新模式”的规划,推动了新兴产业地位升级。

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

“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互联网+”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的基础上,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对传统产业生态环境的一次重构,重构的不仅仅是产业模式、资金流向和企业估值方法,更是人的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与“四新”是内在统一的,两者都强调了对于现有产业的重构,都突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从范围上讲,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具体形式,“四新”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正在不断地拓展新兴领域的边界,改变着创新方式,持续促进人们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去创造,推动者产业走向融合发展之路。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新挑战,上海正全力迈向全球高端“智造”中心。

上海在“四新”经济建设过程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落地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实践。

发展“四新”经济要海纳百川、广聚人才,重视人才集聚和培养,以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从制造到智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二、2014年上海“四新”经济发展成效和举措

(一)2014年“四新”经济发展成效

1、认识深化,“四新”经济影响扩大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

市领导要求,全市各方面系统研究谋划,聚焦四个方面,共同破题:

按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要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进一步聚焦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

围绕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培育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围绕宽容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

进一步把集聚人才这篇大文章做大,使人才更好地迸发创新活力。

根据市政府部署,市有关部门、区县加快推进“四新”经济,梳理“四新”企业面临的困难,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各区县大力培育引进“四新”企业和项目,逐步形成了一批值得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

企业不断加深“四新”经济认识,以“四新”促发展。

有关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四新”经济发展新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为“四新”企业定制金融服务。

2、改革推进,制度环境优化升级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

“四新”经济在自贸区得到发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2014年,自贸区基本搭建出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

其中,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版的190条减少至139条;

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推出60多项创新举措。

自贸区的引领带动效应逐渐显现:

2014年,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11440户,比上年增长1.6倍。

其中,内资企业9383户,注册资本3329亿元,增长2.9倍;

外商投资企业新增2057户,合同外资118亿美元,增长5.2倍。

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

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

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创新试点。

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

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3、活力增强,科创中心潜质突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注入科技创新活力,培育“四新”沃土,科技创新热情高涨。

科研投入稳步增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83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53%。

科技创新主体日渐壮大。

2014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

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225家,高新技术企业543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

年内全市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552家,认定企业涉及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

科创应用成果颇丰,有利于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1664件,比上年下降5.5%,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9133件,下降0.1%。

全年专利授权量为50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614件,增长9.1%。

2014年全年专利授权量为50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614件,增长9.1%。

全市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

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9897项。

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5238件,比上年下降4%;

合同金额667.99亿元,增长7.6%。

4、范围扩大,热点领域效益明显

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企业双向合力,发展如火如荼。

根据2014年6月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对“四新”经济工作提出的整体要求,市经济信息化委积极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线的“四新经济”发展,提出了抓手型领域,2015年又新增创意经济、工业物联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热点领域,表明加快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决心及行动力,更体现“四新”经济动态变化、包容性特征。

“四新”经济热点领域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增长9.7%。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已汇集1000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2014年经营收入近2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三方支付收入近220亿元。

电子商务规模保持全国中心城市领先。

201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3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在全国的占比提升到10%以上,其中,B2B交易快中趋稳,实现交易额10645亿元,增长24.0%,占交易总额的78.6%;

网络购物(B2C/C2C)保持高位增长,实现交易额2904亿元,增长50.6%,占交易总额的21.4%,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网络消费领域不断拓展、能级提升。

全年实现商品零售交易额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

截止2014年,上海电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本市在新能源汽车、移动医疗、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云计算、节能环保服务、卫星导航、创意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新技术异军突起。

3D打印、机器人等12个可替代传统应用、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迅速发展。

3D打印领域,推动成立了国内首家正式注册的行业组织——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成立了国内首家医学3D打印云平台,推进了国内首个三维版权交易。

从2012年开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并培育出了联泰三维、悦瑞科技等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行业优势企业。

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园形成了3D打印产业集聚。

目前,上海围绕3D打印的材料、装备、软件、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了布局。

围绕应用,积极推进行业对接,促进本市3D打印企业同上汽集团、中航商发、上海航天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对接。

推动有关企业同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合作在临床中探索3D打印手术模型、手术导板和植入体的应用。

机器人领域,上海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本地企业与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在上海竞相发展,集聚了一批“本体”和“功能部件”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均在上海设有机构,国内众多知名企业也在上海发展壮大,“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成长,“服务机器人”企业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

(2)新业态加速集聚。

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等14个应用信息等技术、从现有领域衍生叠加的新业态已初具规模。

网络视听领域,2014年产业规模超过13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四分之一份额。

互联网教育领域,上海拥有互联网教育企业近150家,2014年新增企业近60家,企业创新速度加快,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产品覆盖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教育平台、教育工具、内容提供、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技术支撑等五类,并初步形成了竞争力。

如教育平台类,沪江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拥有注册会员8000万,其中付费会员300万,2014年经营收入超亿元。

教育工具类有谷歌产品经理回国创办的“英语流利说”成长迅速,用户发展到1500多万,在苹果商店(appstore)分类排名第一位,该企业目前已经完成B轮融资。

慕课类有卓越睿新公司的“智慧树”平台,与高校课程紧密结合,并采用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已有近200所高校加入,覆盖在校生300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课,并实现学分互认;

公司近三年经营收入增长20%,净利润25%以上。

(3)新模式蓬勃涌现。

“四新”模式创新,包括:

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协同创新型、空间创新型、时间创新型、营运创新型、主体创新型等十几种典型模式。

发展O2O(线上线下)模式,促进传统商业与电商互联网互通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发展顶级旗舰店、买手制百货、特色主题商店、概念店、DIY商店、会员制商店等新型商业类型和网订店取、前店后库、个性定制等新型销售模式。

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逐步加大自主经营比重,扩大买断经营范围,开发自有品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上半年全市商品销售额45129.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2.91亿元,增长8.2%,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499.68亿元,增长4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3%。

(4)新产业初具规模。

智慧照明、车联网、北斗导航等10个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引发产业体系变革的新产业已逐步从试点转向应用。

北斗导航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齐备、产业环境日趋优越、产业链结构相对完整、应用需求广泛格局。

2014年整体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增长超过30%。

目前上海拥有卫星导航企业超过百家,并涌现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产品覆盖核心芯片、应用终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各个领域,支撑了车联网、物联网、智慧交通、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发展。

今后将推动在高精度定位导航、车联网、城市管理、航运海事、移动互联、精准农业、通用航空应用和北斗卫星授时守时等方面重点发展。

车联网领域,上海车联网产业布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4年,车联网产值规模达15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

车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百万,其中自主品牌荣威汽车的车联网产品前装车突破20万辆;

形成嘉定“产业基地”、浦东“综合示范”、徐汇“前沿技术”三个差异化发展的集聚区。

加快车联网应用推广,进一步提升市民出行的舒适感。

推进市内646个站点,1135块公交站亭显示屏的车辆预计到达信息的发布,完成约1700根具有实时动态信息发布的太阳能电子站牌,年内实现内环基本全覆盖。

加快推广“上海公交”手机APP的开发和应用,实现955条公交线路到站信息预报,完全覆盖中心城区,大幅提升市民换乘公交的满意度。

智慧照明领域,成立了上海智慧照明产业联合会。

上半年根据智慧照明产业的内容定义,进一步扩大了联盟企业的合作范围,涉及了智慧交通联盟、车联网联盟的相关企业以及信息传媒、信息软件、通讯运营商等企业,围绕着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了智慧照明产业企业合作平台,并以联盟牵头开始了智慧照明的对接与推进工作,项目的主打产品PRONA产品曾获得工业设计德国红点奖,该项目已经启动外滩、金山智慧新城、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虹桥商务区等项目对接工作。

同时,以普陀区为智慧照明产业创新基地选址,进行了产业规划,重点推进智慧照明领域发展。

5、四位一体,载体建设初见成效

载体建设是培育“四新”经济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为“四新”企业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环境。

提出了“创新基地+产业基地+创新联盟+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模式,经过一年发展,上海“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

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开展创业投资机构与“四新”企业项目对接交流会,一批企业获得风投机构投资;

进一步创新本市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开展“上海四新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研究工作。

2014年12月17日,上海市出台《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内首个专注于天使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