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126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docx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大肠癌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疾病名称(英文)

carcinomaoflargeintestine

拚音

DACHANGA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大肠癌是指结肠和直肠粘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①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服用过多的脂肪类食品,可致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

这与脂肪类物质可能引起肠壁内胆盐和胆固醇代谢的质和量有关。

高脂肪在人体消化代谢过程中,因氧化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等,此类物质在消化道积蕴过多或时间过长,都是导致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②大肠癌与血吸虫病也显著相关。

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反复溃疡,及慢性炎症等病变,出现腺瘤样增生,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

③大肠腺瘤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前者为癌前病变,如不治疗,40岁前后极易发生癌变,腺瘤发展成癌约需3~5年,后者往往在发病10年后开始,每10年约有10%~20%发生癌变,出血性溃疡性直肠、结肠炎的恶变危险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50%发展为癌。

④盆腔接受放疗后,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力04倍,大多发生在放疗后10~20年。

癌灶位于原放射野内。

中医病因

大肠癌的病因不外内、外因两方面。

外因由寒气客于肠外,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内因为忧思抑郁,脾胃失和,两者均可导致湿热邪毒,流注大肠,发为肿瘤。

如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所云:

“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已耽着,久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在经济发达国家如北美、西欧、北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病率高达35~50/10万人。

美国为30/10万人,以丹麦、卢森堡为发病之首,而一些亚非、拉美国家发病率较低,其年发病率仅为2~8/10万人。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大致为恶性肿瘤4~6位,其发病在长江下游、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区较高。

男性大肠癌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2:

1。

发病年龄在30~60岁之间。

大肠癌病变部位发生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占75%,依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脾曲和肝曲。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灵枢》水胀篇记述:

“肠覃如何,歧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说明此病与外邪入侵,营卫失调有关,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

症者,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逐渐生长肿块,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

指出腹中包块及病因病机,至清朝《医宗金鉴》说:

“此病有内外阴阳之别,发于外者,由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注于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小水短赤,甚则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发于内者,兼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结蕴肿,刺痛如锥……大便虚闭……”。

总之,中医认为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湿热。

瘀毒等浸yin肠道而致。

病理

大肠癌多发生于直肠(56%~70%)、乙状结肠(12%~14%),其它部位较少见4%~5%为多发性大肠癌,大肠恶性肿瘤除癌外,尚有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但均少见,只占全部大肠恶性肿瘤的1%~2%。

大肠癌病理大体分型:

①早期大肠癌: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只要治疗得当,5年生存率达100%,肉眼上可分为扁平型、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扁平隆起溃疡型。

②中晚期大肠癌:

按82年全国大肠癌统一规范的大体分型标准。

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

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主要所见为管状腺癌(67.22%)、粘液腺癌(18.34%)、乳头状腺癌(7.86%),其它如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

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等。

大肠癌的扩散方式有直接浸润,种植播散、淋巴道及血行转移。

直接浸润肿瘤可环绕肠壁扩展,也可沿肠腔向上、下浸润,同时可逐渐向肠壁渗透,当穿透肠壁时,即可直接浸润邻近组织、器官和腹壁。

升结肠上段肿瘤可累及十二指肠降段;肝曲结肠癌可累及肝、胆囊;横结肠癌可侵及大网膜或胃;直肠癌可侵及膀胱、子宫、阴道、前列腺、精囊或骶骨。

癌细胞脱落于腹膜腔可发生种植播散,出现癌性腹水。

淋巴道转移可随淋巴流引流向上扩散,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当癌未浸透肠壁时,淋巴结转移率为21.8%,而侵及浆膜或浸润至肠壁外组织时,53%有淋巴结转移。

血行转移相当常见,由于肠系膜血管向门静脉引流,肝转移多见,约有1/3病人不能根治切除的原因与肝转移有关。

其它转移部位为肺、骨等。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证分型及四诊要点:

常见大肠癌证型有以下几型:

1.湿热蕴结型症见腹部阵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胸闷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

2.气滞血瘀型:

症见烦热口渴,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舌紫有瘀斑,脉细数。

治宜理气化瘀。

3.脾肾阳虚型:

症见肢冷便溏,少气乏力,腹痛五更泻,舌苔薄白,脉沉细,活宜温补脾肾。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干盗汗,腰酸腿软,遗精梦多,便秘,舌红,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

5.气血双亏型:

症见气短乏力,时有便溏,面色苍白,脱肛下坠,舌淡,脉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

中医辨证分型有时并不单纯,或扶杂兼症,或二型同见。

一般而言,前两型多见于Ⅰ、Ⅱ期,后三型多见于Ⅲ、Ⅳ期病人,临床当随症辨治。

西医诊断标准

(一)、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1.1935年Dukes首先提出将大肠癌分为A.B.C三期,此分期简明实用,但由于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以后又对之进一步完善,197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大肠癌科研协作会议提出了我国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试行方案。

一、Ⅰ期(Dukes’A):

0.病变限于枯膜层(原位癌)。

1.病变侵及粘膜下层。

2.病变侵及肠壁肌层。

二、Ⅱ期(Dukes’B):

病变侵及浆膜,或侵及周围组织和器官,但尚可一起作整块切除。

三、Ⅲ期(Dukes’C):

1.伴病灶附近淋巴结转移(指肠壁旁或边缘血管旁淋巴结转移)。

2.伴供应血管和系膜边缘附近淋巴结转移。

四、Ⅳ期(Dukes’D)1.伴远处脏器转移(如肝、肺、骨、脑等)。

2.伴远处淋巴结转移(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供应血管根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无法全部切除者。

3.伴腹膜广泛转移,无法全部切除者。

4.病变已广泛浸润邻近器官,而无法全部切除

(二)1984年苏州病理会议又提出新的分期方案

Ⅰ期(Dukes’A)1.病变局限于粘膜内或累及粘膜下层。

2.病变浸及浅肌层。

3.病变浸及深肌层。

Ⅱ期(Dukes’B)病变穿出深肌层,侵及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

Ⅲ期(Dukes’C)病变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病例)。

(三)国际抗癌联盟(UICC)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TNM分期系统,但由于临床估计大肠癌的病变程度及范围困难,因而无法将其纳入这一分期系统。

美国癌症分期和疗效报告联合委员会(AJC)对于大肠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确认了UICC以前提出的一些基本规则,并结合Dukes分期提出了一个分期系统,这个系统在1979年国际抗癌联盟会议上得到肯定和推荐。

期别TNM病变情况

一、0期:

TisNoMo:

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原位癌

二、Ⅰ期:

1、IA

(1)T1NoMo肿瘤限于粘膜或粘膜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2、IB

(1)T2NoMo肿瘤扩展到粘膜肌层,但不超过浆膜,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2)T2NxMo

三、Ⅱ期:

1、T3-5NoMo-T3-5NxMo肿瘤范围超过肠壁或浆膜,未发现区域淋巴结扩散及远处转移。

四、Ⅲ期任何TN1Mo肿瘤在肠壁有任何程度的穿透,并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无远处转移。

五、Ⅳ期任何T任何NM1肿瘤在肠壁有任何程度的穿透,或有或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

注:

T:

原发肿瘤:

Tx。

穿透深度不能肯定。

To:

临床未见肿瘤。

Tis:

原位癌。

Ti:

临床良性病变或病变限于粘膜或粘膜下。

T2:

肌层或浆膜层受累,但未超出。

T3:

结肠、直肠全层受累,又累及邻近组织器官,但无瘘管。

T4:

以上任何程度肿瘤穿透,伴有瘘管存在。

T5:

肿瘤直接扩散的范围已超出邻近组织或器官。

N:

区域淋巴结。

Mx:

淋巴结未估计或无记载。

No:

未见淋巴结转移。

N1:

淋巴结受累(回、结肠、右结肠、中结肠及肠系膜下动脉等以远〕。

M:

远处转移。

Mx:

未估计M1:

有远处转移(包括腹膜外淋巴结、结肠系膜和肠系膜下动脉以上的腹内淋巴结,腹腔种植,肝、肺和骨等转移)

西医诊断依据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误诊率较高,因此,要仔细询问病史,通过症状、体征。

特殊检查等手段,以区别大肠炎症、结核或良注肿瘤等疾病。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大肠癌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通常在普查中发现。

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一系列表现。

①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腹痛,便溏带脓血,便次增多,尤以左半结肠病变为多,伴有消瘦、乏力和贫血,腹中包块。

②直肠癌常有便血、大便频、粘液便,或大便变细,里急后重等症。

③肛管癌有肛门不适感及疼痛,或有出血等。

据国内资料,便血以直肠癌多见(88.5%),左半结肠为74.8%,贫血在右半结肠为58.8%,左半结肠为38%,肠梗阻以左半结肠多见(31.5%),较右半结肠多1倍,便频左半结肠为49.6%,右半结肠仅27.8%。

2.体征早期大肠癌无明显阳性体重。

中晚期可出现腹部压痛或可触及腹部包块,或出现肠梗阻、贫血、浮肿、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液质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①气钡双重造影:

为X线检查发现病变提供了有利条件,既使0.5cm左右的小病变也可发现,总发现率高达95.5%。

②B超:

肠道超声更能准确地诊断出肿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清晰地显示出直肠内每两层结构之间界面下的微小改变,以明确手术切除有否可能及手术范围。

③CT检查:

其重要意义在于对肿瘤的分期,尤其对于估计不能直接手术,而在应用外放射或局部腔内放射后有可能再被手术切除的病人更有价值。

对晚期直肠癌和复发性直肠癌的手术估计有较大意义。

实验室诊断

1.常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潜血、生化及免疫学检查均无特异性。

2.纤维内窥镜检查可在直视下判明病变部位、大小、范围,数量,并可擦拭病变部位作细胞学或活体组织检查。

以获确诊。

3.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常用方法,可以摸到肿物大小,浸润肠壁情况和有无脓血。

4.肿瘤标志物检测①血清CEA:

对大肠癌治疗、预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有一定价值。

②单抗CA-50放射免疫测定:

对大肠癌诊断有较高临床敏感性。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病理及细胞学检查如为阳性,可确诊。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与消化系统、腹腔内其他脏器疾病混淆,尤其是与休息痢、奇恒痢、大瘕泄、伏梁、肠痨、肠痈、肠郁蛊虫病、脾约、内痔等的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当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疑有肠癌可能时,应进行多项检查,如粪检、直肠指检、x线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检及活检等,

以资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实体瘤疗效标准(参考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抗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附件2)

1.可测量的病变完全缓解(CR):

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

部分缓解(PR):

肿瘤灶最大径及最大垂直径乘积减少50%以上,超过4周。

无变化(NC):

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

进展(PD):

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CR:

所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至少4周;PR:

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至少4周;NC:

病情无明显变化至少4周,肿瘤大小估计增大不到25%,减少不足50%;PD:

新病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25%。

预后

大肠癌的预后为常见消化道肿瘤中最好者,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有关。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统计1385例大肠癌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9%和43.6%,1061例直肠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2%和40.3%,324例结肠癌术后5年、10年生存期为54.6%和53.9%。

另有报道,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期1期80%~94%,Ⅱ期52%~60%,Ⅲ期33%~38%,Ⅳ期5%~8%。

故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要证型有:

①湿热蕴结型:

辨证为湿热蕴毒滞于大肠。

方用槐花地榆汤加减。

方中苦参、生薏仁清热祛湿;槐花、地榆止血消肿;败酱草、马齿克、黄柏清热解毒。

②气滞血瘀型:

辨证为瘀毒内结,腑气不通。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归尾、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枳壳、陈皮理气,金银花、败酱草清热解毒。

③脾肾阳虚型:

辨证为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蕴。

方用参苓白术散及四神丸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仁健脾祛湿;肉蔻、破故纸、吴茱萸温补脾肾。

④肝肾阴虚型,辨证为肝阴不足,肾水亏乏。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方中知母、黄柏滋阴清热、生熟地、枸杞、女贞子补益肝肾。

⑤气血双亏型:

辨证为气血双亏。

方用八珍汤及当归补血汤加减,方中太子参、白术,云苓、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养血生血。

临床加减用药:

清热燥湿:

黄芩、黄柏、黄连、苦参。

清热利湿:

猪芩、竹叶、瞿麦、木通。

分利止泻:

车前草、泽泻、腹皮、猪苓。

化食导滞:

山楂、焦三仙、内金、熟军。

固涩止泻:

石榴皮、椿根皮、肉豆蔻、诃子肉、儿茶、赤石脂、禹余粮。

止血消肿:

地榆、槐花、仙鹤草、大小蓟、三七、血余炭、蜂房。

止痛消胀:

元胡、白屈菜、生蒲黄、五灵脂、沉香、乳香、赤芍、莪术、腹皮、厚朴。

里急后重:

木香、槟榔、秦皮、元胡。

2.单、偏、验方已有一些报道说明某些中草药单、偏,验方治疗大肠有一定疗效。

①用白花蛇舌草、仙茅各120g,水煎服。

②竹茵、六方藤制剂。

③鸦胆子乳剂或鸦胆子去壳、用桂元肉或胶囊包吞(每包3粒,每次四包,每日三次,7天一疗程)。

④鲜猕猴桃、生吃,每日半斤,连服月余。

⑤穿山甲4g、龟板40g,烤干研细末,麝香2g,研细末,混匀,每次4g,用绿茶水送下。

⑥土茯苓30g、红藤15g、白头翁15g,水煎服日一剂,藤梨根30g。

3.大肠癌常见抗肿瘤中草药苦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凤尾草、土茯苓、菝葜、马尾连、白头翁、羊蹄根、蚤休、肿节风、山慈菇、山豆根、夏枯草、土贝母、红藤、白英、龙葵、马齿苋、儿茶、椿根皮、鸦胆子、大黄、大蒜、地榆、黄柏、黄芩、蟾蜍、土鳖虫、守宫等。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中西医治疗的合理选择与安排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大肠癌的病期、肿瘤类型及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结肠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早期诊断后彻底手术治疗,这点并未因其它疗法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大肠癌,则应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及中医药治疗等。

(二)各期大肠癌的综合治疗方案

DukesA期:

可单纯手术切除,一般不需化疗和放疗。

手术后予以中药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为主治疗,促进术后机体尽快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DukesB期:

可施行的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据癌瘤部位,决定手术方式。

若位于结肠,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

若癌瘤位于直肠上段,可行经腹直肠切除术。

直肠中段可施行前切除术低位吻合,腹骰直肠切除术或拉出切除术。

直肠下段及肛管癌,可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若因各种因素不能作吻合术时,以施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最为安全可靠。

术后一般辅以放疗或化疗及中医药治疗以扶正固本,益气养血。

DukesC期:

若为结肠癌,处理与DukesB期相同,着为直肠癌,如癌瘤较大,活动度差或固定者,可行术前、术后化疗、放疗。

手术方式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若肿瘤较小,位于直肠上、中段,亦可考虑施行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

术后用中药扶正。

DukesD期:

以放疗,化疗为主。

若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能切除者,可将二者一并切除。

若原发灶能切除而转移灶不能切除,可试行原发灶姑息性切除,若原发灶也不能切除,可行捷径造口等手术。

中药以扶正祛邪为主。

(三)外科手术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大肠癌手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大小、病变程度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而定。

病变大致分为三类:

①适合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即病变邻近组织器官无严重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邻近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肠道无明显梗阻。

②有并发症的大肠癌,常见并发症有两种:

一是癌性溃疡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或发生肠瘘,二是并发肠梗阻,手术应根据癌肿部位、侵袭扩散程度、梗阻部位、性质和原因而决定。

③不能根治的晚期病变,尽量施行姑息性局部病变切除,以延长病人生命。

如病变已有广泛转移或病人情况太差,可作捷径手术或行肠造瘘术。

大肠癌外科手术方式,应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大肠癌分册要求进行。

手术后配合中药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枸杞、鸡血藤等,恢复息者免疫功能;再配合抗肿瘤中药,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草河车、藤梨根、半枝莲等,坚持长期服用,能提高远期生存率。

(四)化学药物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为了控制肿瘤播散,消除术后微小转移灶,减少复发,需对术后大肠癌行辅助性化疗。

并应用中医药以减少化疗副反应,增加其疗效。

除早期大肠癌(原位癌或IA期)外,多数大肠癌术后有以下情况时可酌情进行化疗。

①邻近组织或器官已受浸润,区域淋巴结有转移,或怀疑肠管断端有癌组织残留者。

②仅行姑息性手术或术后癌瘤复发。

③晚期癌不能切除,但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化疗一般在术后一月内进行为宜,通常术后第一年用2~3个疗程,第二年用1~2个疗程。

大肠癌对现有抗肿瘤药物缺少敏感性,单一用药有效率<21%、无论单药化疗或联合化疗之疗效均不能令人满意。

有效缓解期短,不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总的生存期。

目前,所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有:

1.5-FU450mg/m2静滴连用5天后,从第5周开始,每周450mg/m2,维持1年,左旋咪唑每日150mg,每二周服三天,连用1年,该方案能使C期大肠癌病人3年生存率从55%提高到71%。

2.MOF方案:

Me一CCNul75mg/m2口服。

第1天,隔10周重复,VCRlmg/m2静推,第7天,5-FU350mg/m2,静滴,第1~5天。

每5周重复。

该方案对B、C期大肠癌有一定延长生存期作用,有效率11%~45%。

3.CF/5-FU方案:

CF200mg/m2静推,2小时后,5-FU500mg/m2,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天,21天为一疗程,连用2疗程。

该方案是当前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效率达25%~40%,可改善生活质量,对生存期可中等度延长。

对于有肝转移,目前倾向于通过肝动脉用药,而且应在术后尽早开始,客观有效率达50%,有效治疗药物有5-FU、MMC、ADM、PDD等,5-FU、MMC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为最常用方案。

此外,针对患者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及腹腔转移而出现恶性积液时,也分别可给予肠腔化疗及腹腔内化疗。

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有一定毒性和副反应,因此配合中药减毒增效,十分重要。

中药扶正主要在于减少化疗药物消化道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防止和保护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改善患者一般状况。

消化道反应常用白术、茯苓、半夏、木香、厚朴、陈皮、竹茹等,骨髓功能抑制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枸杞、鸡血藤、菟丝子等,常用中成药有益髓胶囊、养心合剂,升血冲剂,孙桂芝等用中药扶正防癌口服液(党参、黄芪、白术、枸杞、首乌、拳参、藤梨根)治疗大肠癌112例,配合全身化疗,结果显示该口服液配合化疗对血象、消化道副反应、免疫指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远期疗效有所提高。

(五)放射治疗与中医药结合

大肠癌的放射治疗,主要包括①术前放疗:

能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肠壁及肿瘤周围组织的浸润,提高手术切除率25%,减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并使局部复发率降低10%,②术中放疗:

可用于肿瘤过大无法切除及复发病例,③术后放疗:

能减少局部复发率50%以上(除C3期外),5年生存期比单纯手术组有明显提高。

④“三明治”式放疗,即采用放射一手术一术后放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存率,⑤腔内放射:

适用于较浅表、范围较小肿瘤,能使早期直肠癌局部控制率达96%。

⑥单纯外放射:

对局部晚期肿瘤,各种原因不能手术及术后复发者,能减轻痛苦,缓解症状,有时能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大肠癌的放疗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及热毒伤阴之象,及患部疼痛、直肠炎、膀胱炎,阴道炎等。

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可减轻毒副反应,常见药物有太子参、白术、茯苓、竹茹、沙参、麦冬、石斛、黄芩、败酱草、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研究表明:

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勿偏食,保持营养平衡,进肉类食品以含脂肪低的瘦肉为佳,食用适量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和葫萝卜素,多吃水果及蔬菜,避免饮食过量,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或减少油炸、熏烤食品及各种腌制食品的摄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历史考证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大肠癌之名称,但类似大肠癌临床表现记载,见诸于“肠覃”、“脏毒”、“锁肛痔”、“肠风”、“下痢”、“肠癖”等疾病中。

《外科正宗》脏毒论指出:

“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

”《外科大成》称:

“锁肛痔,肛门内犹如竹节锁紧,……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这些与大肠癌中直肠癌及肛管癌很相似,同时指出其预后不良。

有关“肠覃”、“下痢”、“肠风”等症也与大肠癌症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