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442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

廉江风俗习惯

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

播、插期间习俗 春浸稻种,先将种子放在竹篓里,浸于水中一定时间即置于岸上,用竹盖盖严,插些袖子叶驱邪、消秽气,以祈种子发芽整齐。

此俗在农业合作化后不复存在。

开始插秧第一天下午收工时,要插满最后那块田才收工,不能“丢田垄”(同一块未插秧的部分),否则,就预料着这一造的插秧工作会“拖尾”。

此俗在公社化后已逐步消失。

开春种植其他作物时,也忌缺穴丢行若是丢三忘四,又不检查补回来,就预料着当年生产歉收。

春种和夏种完成之日,较富裕农家杀鸡杀鸭、买鱼买肉吃一餐,贫苦农家也力求一餐干饭,称为“食上田”。

  收获期间习俗 干晒新谷的头一天,吃饭忌“淘羹”(把汤冲着饭吃),否则预料着会被雨水冲淋谷场。

一年夏、秋两造开始收获新谷时,第一次吃新米饭,富裕户买鱼肉或杀鸡、鹅、鸭做“三牲”敬祖公或土地公,叫“吃新'”。

普通的农户,也买些猪肉,煮新米干饭吃。

晚造收集稻草叠起来成“稻草堆”时,要煮糯米饭吃,认为糯米饭粘性大,能使稻草堆叠得牢固,免至崩倒。

此外,一般人家在买牲口尤其猪苗回家时,拨备“三牲”(鱼、猪肉、鸡、鹅、鸭)向土地神禀拜“添牲口”。

买猪苗时,习俗用竹筛隔着猪苗以火烟熏,并用竹筒吹猪苗,以祈“驱邪”,免除病害,牲口长得快。

此俗建国后逐渐消失。

渔业生产习俗

劳动习惯 渔民不论干什么活都“打号子”。

劳作时,先由艄公起调,然后大家一起跟着打号子。

这种号子是南海渔民特有的“清号子”,没有北方号子那种“嘿嘿”的号尾。

干活时打号子,一可以协调动作,二可以减轻疲劳。

  日常言行举止 为了图“吉利”,出海说“开生”,翻鱼说“顺鱼”,驶下说“挨近”,丰收说“‘丰产”;逢七(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海,逢八不回家。

船上要戴帽忌“敞头”,就是在大热天,身上只剩一条裤衩,也不难脱帽子;在船上不论坐在哪里,脚一定要到板,不能半天吊;不准在船头抱膝而坐,手也不准别在背后。

渔民认为“敞头”、“半天吊”和抱膝等会导致生产不景气,因而忌讳。

  吃饭习惯 人们吃饭时,忌将筷子搁在碗上;吃鱼时,忌翻鱼身;饭勺羹匙也不能料放。

渔民对此十分讲究,因为在海上最怕“翻”。

  其他习惯 渔船出海前一晚,一般杀鸡公拜船头,富裕户烧猪拜土地公,祈祷安全生产,满载而归。

船上渔民的妻子坐月(产小孩),家里一定要给渔船送甜酒鸡公,称为“旺船”。

渔船回港时,不准未打过招呼的”生脚”(不做过海的人)突然下船,否则,就被认为当年生产不好。

  上面这些忌讳,现在多数还是沿习下来。

但说“沉船”、“翻船”这类话就不那么忌了。

因为自1956年后渔船上安置了收音机,天天能了解天气信息,预先防范。

生活习俗

饮食

建国后,本县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兼食杂粮。

城镇居民主要吃大米饭,少吃杂粮,乡村农民以吃大米粥、饭为主,也兼吃部分番薯、木薯、芋头等杂粮。

春节期间,农村大家小户习惯做年糕,城镇居民习惯油炸煎堆、角仔等食品。

  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城镇人早餐一般吃粥或面条、糕点,午、晚餐吃干饭。

农村大致有3种情况:

较富裕的人家,早晚餐吃干饭,午餐吃粥;一般人家早餐和午餐吃粥,晚餐吃干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吃粥,午餐间吃杂粮,偶然备有好的菜肴才吃干饭。

至五六十年代时,横山、河堤、龙湾等地的大部分农民家庭,一年中仍有几个月是一日两餐番薯粥,一餐米粥。

节日,一般家庭都买些鱼、肉吃干饭。

亲戚朋友特别是稀客到来时,吃得讲究些。

一般吃饭的菜要比吃粥的菜好一些。

粥有白粥和菜、肉粥之分。

大多数农民吃白粥的菜多为咸菜,如酸菜、成鱼、成罗十、咸瓜、咸蒜头、蒜苗、豆豉酱等。

沿海渔民、农民下饭的多是自捕的鱼虾,食粥有鱼汁、蟹酱、蟛蜞、螺、虾酱等。

城镇居民吃白粥,喜欢花生米、蒜头、咸瓜、咸鱼、冬菜、榨菜、杂锦菜、蕹菜、萝卜干、豆腐等作配菜。

  宴请 旧时,婚、丧、喜、庆等宴请比较隆重。

对亲戚朋友,预先通知或发请贴;村中邻会,由主人或代主人理事的登门面请。

客人入座时,尊年老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

女婿随妻“回门”到岳文家坐首席,不须礼让,但要赏给厨师“红包”一个。

  饮茶 建国前,本县人民生活困苦,平时一般不喝茶,只是有钱人家才备有茶具饮茶。

民国时期,安铺、廉城设有茶楼,作为有钱人聊天的场所。

当时,安铺镇内有茶楼七八家,开茶兼营包点。

承办筵席,包点有蛋糕、香甜面包、煎难、发糕、油条、酥角、糯米鸡、马蹄糕等。

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又产茶叶,人们逐渐喜爱饮茶,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茶叶,客人到来时,主人请坐敬条递烟,以示热情招待;平日饭后,也自泡自饮。

  酒席 宴客的酒席,分为粗席、细席、盏盘三大类。

有的又以筵席的主菜名称定名,如鱼翅席、海参席、烧扣席,或称“几度海”、“十大碗”等。

通常一席主菜有8个大菜,分装为8个盘(碗),一个杂烩汤和一个甜汤,又称为10大盘(碗)。

8个大菜分为“四山八海”,鸡、鹅(或火腿)、鸭、猪肉(或乳猪)属“四山”,参、鲍、窝(或鳝肚)、翅、鱿鱼、虾米、沙虫、蟹肉属“八海”。

民国时期,贫富悬殊很大,喜庆酒席质量相差甚远,一般人举办宴客筵席,设8个大菜2个汤、1盆面(米粉或粉仔),“四山八海”有而不全不多不精,蔬菜份量占60%~70%,这样的酒席属粗席。

有钱人家,实客讲究排场,事先发柬帖,再行面请。

入席时先上“三干”(红黑瓜子烟之类)或“三湿”(果蔗茶之类),继而上优质的“四山”:

炖鸡、烩鸭、烧鹅、脆皮乳猪蘸白糖,“八海”:

杂烩海参场、鸡丝鳝肚汤、燕窝醒酒场、炖烩鲍鱼、三丝烩鱼翅、甜酸鱿鱼卷、肉丝。

沙虫、芙蓉蟹肉;还有虾球、肉九、意米猪脚、香甜精面共10多盘。

这样的酒席,在安铺镇称之为细席。

建国后,提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在70年代以前,一切喜庆从简。

进入8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每逢喜庆,设席宴客,风气日盛。

县内较大圩镇的酒席大同小异。

如安铺镇的酒席,有“四山八海”,2个至4个汤,香、甜植面,共12个至14个菜;首出第一大盘,有腊肠、叉烧、猪肝、猪肚、就鱼卷、虾丸、鲜蛋、甜橙等菜拼盘。

接着出其他菜式,这样的酒席,归类属盏盘席。

  吃饭、请客禁忌 忌吃饭时抛撒饭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残饭,否则要遭雷击。

小孩吃饭,碗有残剩饭粒,将来便会麻脸,或娶到麻脸妻子嫁给麻胜丈夫。

吃饭时局看镜子,犯忌会口吃。

吃饭时忌用五根手指头尖托住碗底,怕日后成乞丐。

会客时,忌将空碗收走,否则有“谢客请走路”之意。

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乞丐常常这样做。

忌把碗反如在桌面上,因为只有病人服药后才这样;平时扣碗,则有咒人将生病服药之嫌。

做客时忌在自己的餐具中剩有食物,否则对主人不礼貌。

吃饭时不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则是很大的失礼。

旧时男女不同席,男的先就席。

餐毕,要等主人抬好餐具后,客人才可以离去。

服饰发型

服装 民国期间,农民多穿土布(黄麻布或苧麻布),圩镇居民多穿“洋布”。

春秋季节,中、老年人大多穿棉布唐装便服,青年学生则穿恤衫和中山装。

冬季,富者穿皮袄袍;中等家庭者穿棉衣服或棉袍;贫者只穿棉布单衣或麻布单衣,只有少数人才能穿上一件棉制“卫生”衣(土称“厚笠”)。

服装颜色大都是蓝、黑、红色。

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少数农民还穿自种自织的麻布,大多数城镇和农村群众一般穿机织棉布。

70年代以后,多穿化纤维、毛织品,男服多为蓝、灰色,女装花色较多。

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美的享受欲望增强,穿着不但布质上乘(呢、绒、绸、缎、的确良等),而且款式新颖,特别是女装,款式多样,且不断更新,有牛仔裤、喇叭裤、学生裙、连衣裙、中裥西装裙、旗袍等。

  帽 清代,本县富人士儒戴红枣帽,一般人戴束帽(裤脚帽),穷人戴叶帽,或用汗巾包头。

女人戴头箍(或称头暖),款式因人而异。

中青年妇女用绸缎作里,绒布镶边,描花绣草,称为绣花头箍;老妇则似素色头箍为主。

给纱帕乃是日中少妇必备御寒之物,上了年纪的妇女则用深蓝色机织大晴蓝布包头,小孩子夏天戴帽箍,冬日戴狗耳帽,帽额一般都绣上“天宫赐福”或“松鹤延年”等吉祥字样。

辛亥革命后,男人剪去辫子,富裕人家除红枣帽外,还有进口“荷兰帽”(礼帽)。

后来出现通帽、发帽。

沿海地区渔民喜爱小而向上卷的蒲草帽,渔家妇女则戴帽沿向下弯的斗笠。

建国后,红枣帽、荷兰帽相继绝迹。

人们普遍戴工人帽、麦秆帽(草帽),农民夏天还戴竹叶帽;中青年妇女包裹彩色四方围巾。

“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青年都喜爱戴黄色军帽。

8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帽子应运而生,男童多戴海军帽,帽额绣上“幸福儿童”或“少年海军”等字样;摩登少女戴五颜六色的太阳帽;成年人除了麦秆帽外,还时兴白布帽。

冬日,干歇职工仍以工人帽、干部帽为主。

老妇戴的是黑色绒布制的或毛绒编织的的实用帽子,往日的头箍、过髻市电头市)甚为罕见了。

  鞋袜 民国期间农村人多穿自制布鞋,少数人穿橡胶鞋(惯称操鞋),也有穿皮鞋;野外活动(推车、挑担)的城乡居民还穿草鞋、胶底缚耳鞋;女的多穿圆头绣花布鞋。

刚年代初,男人夏天兴穿厚底胶鞋(时称“海陆空”鞋),冬天多穿解放鞋(胶布鞋)。

70年代中期起,鞋的品种增多,有布鞋、皮鞋、橡胶鞋、塑料凉鞋、拖鞋、雨鞋、球

鞋等,高跟鞋也在部分女人中兴起。

70年代前,穿袜只见于干部、工人、学生;农民除节日或作客外,平时少穿袜。

80年代,城乡男女穿袜多起来,有的青年女子一年四季袜不离足,袜的种类有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

60年代前,农村农民多穿木屐,有拖屐、三耳屐、棕衣屐等,廉城、安铺女子喜欢穿油漆花展。

70年代后,城乡男女穿木屐逐渐减少,现已属罕见了。

  发型 清末民初,有的男人还蓄发留辫,继而是光头、英装、花旗装、陆军装、高短脚西装。

少数女子剪短发,多数打一条辫子,出嫁后梳发髻,有的还织网罩住。

建国后,男人发型多为西装、劳动装,女子剪短发或打两条辫子。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男以陆军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

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

首饰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

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

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

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

1950年后逐渐消失。

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居宅用具

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

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

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

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

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

“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

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

饭、米、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

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

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

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

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

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

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

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

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表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

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

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

婚姻

(一)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

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

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

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

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

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

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

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到尾之意)。

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

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

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

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

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

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

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

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

每次哭时,开头4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

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

内容相差无几。

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

《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

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

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

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

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

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

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

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

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

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

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

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

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

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

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

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

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

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

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

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

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

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

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

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

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

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

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

尊长、亲属、客人。

完毕,新娘入房。

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

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

新娘一般在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

当天往返,不能过夜。

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

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

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

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

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

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

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

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

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

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

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附:

哭嫁歌选录

  《缚裙歌》阿妹又无细又无小(嫂呀),今日阿嫂你为何得闲(嫂呀)。

旧时五七岁那时(嫂呀),你都推辞无闲(嫂呀)。

今日好日好时做新人(嫂呀),竟缚起花裙卑你细妹(嫂呀)。

  《牵新娘上轿歌》:

“嫂呀,嫂呀!

你牵妹去哪里(嫂呀)?

我嫂是铁打手骨(嫂呀),牵我入轿(嫂呀)。

上无见天(嫂呀),下无见地(嫂呀),讲似鸡笼(嫂呀),又无见鸡屎(嫂呀),讲系牛栏(搜呀),又无见牛屎(嫂呀)。

  《叹轿夫歌》“扛轿大哥(哥呀),你妹细细(哥呀),你妹小小(哥呀),大哥扛轿(哥呀),为因家穷(哥呀)。

若是有钱有谷(哥呀),在家穿鞋踏袜(哥呀)。

你妹幼细(哥呀),十余来岁(哥呀),上坎悠悠(哥呀),下坎慢慢(哥呀),莫抛莫筛(哥呀),莫抄莫跌(哥呀)。

生育

庆贺 旧社会,生男生女的庆贺大不相同。

若是生女,除头胎讲究一点外,其余的一切贺庆从简。

第一胎是男孩时,主人先向亲朋送“鸡酒”报喜,亲朋于此期间向产妇送猪肉、鸡、酒,名叫“送羹”。

孩子出生三朝、七日、十二天都是禁忌日,外人不能在其屋前屋后大吵大闹,或敲打墙壁及其他物件。

倘若谁人不慎犯忌,小孩如有不测,则埋怨终生。

产妇未满月,一般不进入外人住宅,外人也不进入产妇房间(前者对别人不好,后者对小孩不利)。

婴儿满月称“出月”,有钱人家大摆酒席,请朋邀友前来庆贺,贺喜的人要给婴儿送小衫、小帽、小鞋等礼物或“贺仪”(红包)。

一般人家不办酒席,只备简单酒肉菜招待亲属戚友。

  取名 “出月”这一天,要给小孩命名(惯称“安名”)。

旧社会,父母析望起个好名字,给子女带来幸福。

本县人给小孩命名,除多用财、宝、福、禄、寿、平、安、富、贵等吉利字眼外,尚有如下习俗:

  按辈份排行取名。

有些大牲人氏,按辈份排字行来给小孩取名。

如某姓宗族排定炳、培、锦、泰、桂等字行,从某辈起,同辈人的名字必有“炳”字(炳*),下一辈则有“培”字(培*),再下一辈则有“锦”字(锦*),余此类推。

  据“五行欠缺”取名。

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古称“五行”。

中国古代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五行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算命先生却以小孩的“生辰八字”来对应五行中的“生克论”,认为命中五行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取名时就要在欠缺的五行中加以补救。

其一,五行欠什么就直接补什么。

如五行欠金,就取名为金生、金英等;五行欠木,就取名为木生、木发等;五行欠水,取名为水生、水胜等;五行欠火,就取名为火生、火龙等;五行欠土,就取名为土生、土养等。

  其二,借助神名来弥补五行中的欠缺,祈求神的庇佑。

本县在旧社会建庙奉把的神,香火较旺的有镇武大帝(又称北帝)、华光大帝、康公大帝、观世音等。

算命先生宣扬神主宰五行,镇武主宰水,五行欠水的小孩应随镇武取名、如镇光、镇方、镇龙等;华光主宰火,五行欠火的小孩应随华光取名,如华文、华荣、华炳等;康公主宰木,五行欠木的小孩应随康公取名,如康发、康富、康资等;观音主宰土,五行欠土的小孩就应随观音取名,如观友、观富、观兴、观胜等;.也可直接随土地公(或叫境主公)取名,如土贵、土龙、土生,或境友、境龙、境生等。

  “碰契”取名。

算命先生宣扬小孩的“八字”与父母的“八字”不相生时,就要在路上找人“碰契”。

即按八字先生指定的方向,备好“红包”,在路上等候,遇到的第一个路人就是“责人”,由“贵人”取名,名字中要有“贵人”的姓氏,如路人姓李,便叫李生或李兴等。

“贵人”就是“契爷”,小孩就是“契仔”。

  “命带弓箭”的取名。

如其命先生认为小孩的“八字”“命带弓箭”(即“命硬”的意思),就要随汉代的李广将军来取名,如李文、李信、李新、李凤等。

自怨“命丑”的取名。

  有的人生下来的孩子多夭折时,自怨“命丑”,则以含意下贱为字眼来取名,如阿拉(意为不是自己所生,是捡来的)、阿丑(意为丑陋)、阿奀(意为瘦弱)、阿桶(意为屎桶所生)等。

祈求生男孩的取名。

有的人在生女孩时,为了祈求下胎生男孩,便将女孩取名为带弟、引弟、连弟、招弟、来弟等。

  建国后,以上旧俗逐渐消亡,人们给小孩命名,只要有一定意思、有点特别、顺口就可以了。

但是,旧俗仍残存于城乡部分群众中间。

寿辰

老年人过生日称为寿辰。

本县习惯60岁称“耆”,70岁称“古稀”,80岁称“耋”,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夫妻同寿称“椿萱并茂”。

在旧社会,富者每逢寿辰,特别是逢一的寿辰,如61、71、81则以上的寿辰,称为“大生日”,在其屋正厅设寿堂,老人坐在寿堂正中,让亲属戚友跪拜祝贺,并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利话。

土豪劣绅常以祝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物。

贫者则一切从简。

  建国后,对老年人过生日,特别是“大生日”还比较注重,一般人家都办些酒肉菜奉敬老人,经济富裕之家往往办几席酒招待亲朋戚友。

参加祝寿者,则送生日蛋糕或其他礼物,以示祝贺。

但拜寿的仪式习俗,已经消失。

丧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