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27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docx

肇庆最全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肇庆境内的风俗习惯大体上源于传统礼法,各县(市)区大同小异。

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等种种因素,历代经过演变。

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习俗有逐步改变的趋势。

但岁时节诞、人生礼俗、日常习惯、职业习尚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具有肇庆特色的社会风情。

其中有勤劳、淳朴、积极向上的风尚,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似可资开发利用。

第一节岁时节俗

春节肇庆群众俗称为“过年”、“新年”,是农历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普遍的节日。

农村一般从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举行祀灶仪式,揭开序幕,到元宵节第二天“落灯”(个别乡村延到正月二十日)为止,持续20多天。

大体上农历除夕以前是准备阶段,除夕、年初一、年初二是重心,除夕至元宵节这段时期称为年宵。

临近过年称做为年晚,期间,家家户户筹办过年;各级党政机关和个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慰问活动。

送灶君上天一些农村居民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靠告灶神,“诚送他上天”朝见玉帝以求福佑。

在形式上,旧俗送、迎灶君时间有别,后化合为一。

在祭祀时间方面,有“官三、民四、疍家五”。

仪节方面也颇多,供品有纸马一匹、竹枝(代马鞭一条、纸袍纸靴一套),还有《灶君疏》一纸。

建国前一般人家已加以简化,只备汤圆、粮糕之类,烧香烛元宝拜奉而已。

此外作为“小年夜”看待,城镇居民则备丰盛肴馔饮宴。

建国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此俗逐渐淡化。

扫屋农村居民“送灶君上天”后就可以大扫除,一般定为“年二十四扫屋”。

当天把屋内上下四壁和家具、器皿全面清扫洗刷。

靠近河道、水塘的人家,把家具、器皿搬到水边彻底洗刷、晾晒、是全年最全面的一次大扫除。

建国后,农村将大清扫与积肥结合起来,为来年备耕积肥,一举两得。

城镇多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打扫室内外卫生,一年四季,常年进行。

同时,个人卫生也十分着重,过年前必须理发、梳洗,旧俗在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办妥。

备办年货县城墟镇顾客拥挤,家家户户采购年货。

其中,装饰性的节物门神、门钱、对联,奉神所用的香烛元宝、鞭炮和鸡鹅猪肉、酒水等必不可少。

高要县(含端州区、鼎湖区,以下在本章范围内除别行标示外,同此)、四会县、广宁县和其它县的部分地区必备毛鹅,有“无鹅不成年”之说,其余多是多鸡。

建国后随着市场物质的充盈,备办年货的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改革开放后,海味、冬茹、新式粮果、糕饼,新颖衣装为家庭所普遍备办,但是,人们讲究食品新鲜、营养,备办年货的数量渐见减少,普遍是随习随食用。

制年宵食品过年糕点类食品各县(区)有统称,高要统称做“茶果”,其余各县统称做“整糕”、“做糍”,各地有不同的侧重。

大致上,山区流行炸“碌堆”、“油糍”、包各式粽子;罗定、云浮、郁南、新兴等县过去除此之外,还流行打炒米饼。

建国后,人们为图省事,逐渐以现成的糕饼代替。

地方色彩最浓烈的是高要包裹蒸和广宁打白糍。

肇庆裹蒸“年晚”就开始进行这时,家家淘洗糯米、绿豆,洗冬叶、炮制“五花腩”猪肉等馅料,工夫极细致、讲究。

农历十二月有二十七、筒锅(有的用大瓦缸),燃起熊熊旺火,边煮边加沸水,连煮七八小时方成。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端州即兴》句)。

欢声笑语洋溢村庄街。

裹蒸体重形大(有一斤多重),棱角分明,馅料讲究,除“五花腩肉”外,有的配以烧鹅、腊味、冬菇、栗子等混和绿豆,做工独到(绿豆要脱壳)。

除了自用外,还相互馈赠,远送至广州、港澳。

广宁白糍将蒸熟的咸或甜糯米饭直接倒入碓臼春成女粘又韧的粉团后,移到糕盆里用手压成大饼状,涂上用生油煮熔的蜂蜡,每五六个一叠放且,男子老少齐动手,“咚咚的碓臼声通宵达量。

年宵期间家家户户把它作为早点,贮备多的一直吃到清明节。

布置张贴节前各地习惯布置厅堂,张贴门神、门钱、对联、字幅、年画。

其中“福”字有倒贴的,寓意“褔到”。

端州区人家在厨房悬挂串扎生菜、蒜苗,一则备用,一则寓意。

建国后,对联、字幅已注入新时代健康向上的意义。

厅堂上时兴布置盆桔、鲜花和彩灯,端州区人家习惯装点吊钟花。

城镇机关单位县挂“欢度春节”横额灯笼。

装占彩旗、彩灯,增添节日气氛。

除夕被称为“年三十晚”,最重要的习惯是吃团圆饭和守岁,形式寄托送除旧、喜迎万象更新的意蕴。

今晚一家大小,开开心心吃“团年饭”,有的地方为外出的家人空留一套碗筷、一个座位;有的地方空留一些座位,摆上筷子、汤匙、酒杯,邀请仙人共同过年。

通宵亮“长明灯”,全家守岁。

有灶的要保持火燃,封开、广宁等县的山乡还布置火塘,使红光满堂。

零时“交年”,齐鸣鞭炮(禁止燃放鞭炮烟花后免俗,下同),迎来了新年。

现代一些青年在“交年后外出活动,俗称做“行大运”,这时,城市的旋转餐厅顾客特别火爆。

年初一为传统春节,一年的开始。

是日,人们习惯穿上新衣装,相互拜年恭喜,长者给少儿送“利市”。

停工停业,万民同庆。

旧俗在当天不杀生,不破器皿,不扫地、不洗衣。

建国后,城镇普遍开展团拜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欢乐、祥和。

开年“年初二”为开年,中午前用过开年酒后,便可恢复正常操作。

德庆县有些乡村开年不固定在初二,而是在初四,或在初六、初七。

开年后携备礼品相互探亲访友。

旧例忌单日出门探亲。

初七是人日,俗例用汤圆、裹蒸、“茶果”奉神。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早上吃汤圆,意在团圆和睦,日间以汤圆果子拜神祈福,晚上挂花灯观赏,舞龙舞狮,吹奏锣鼓八音,猜灯谜,放焰火,开展其它游艺活动。

在元宵节前几天已作准备,德庆县有些地方定正月十二日为灯节,怀集县下帅少数民族群众每三年举行一次神会,则定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共3天。

在农村,正月十五日或之前几晚有“偷青”的习俗,如高要县农村在正月十五日入夜,未婚女子梳妆打扮后,结伴或单独到菜地,选拔最喜欢的蔬菜,通常取生菜、葱、蒜,回来煮汤饮,主人不追究。

有时边走边唱: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

”近年有些地方把“偷青”改为种青,在屋前屋后种植速生树木,以得几年后成材制作嫁妆。

二月初二为旧传统的春社日,祭拜土地神。

称安土地神主处为社坛,称土地神为地神、社坛公。

当以熟鸡、熟肉、酒醴祭奠,家人享用一番,称做为“做社”。

在高要等县的一些乡地还有奉行,一般城乡在其它祭祀奉神时连同奉社坛,“做社”不再奉行。

二月十九观音诞一些群众向佛教寺院观音像朝拜。

建国前诞日隆重,寺庙前举行盛大炮会,烧炮、抢炮活动热闹。

建国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寺庙的减少,诞庆活动日渐趋淡。

只有重要的佛教场所,当日香火旺盛。

六祖诞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二分别是佛教禅宗六祖的生辰、忌日。

生辰、忌日前十天至当日,善男信女络绎到新兴县国恩寺和有关寺院进得参拜,其中有来自港澳、东南亚、日本的香客和访问者。

三月三古时盛行的农历三月初三上已日、寒食节至今已淡化,但怀集县有一部分村在这一天过禁春节、喃歌节。

禁春的节事有不入园圃、不探亲戚、不外借物品等禁忌,制作称为“春煎”的煎蛋卷(方言tshan即蛋),吃糯米饭。

诗洞镇以这天为“喃歌节”,各村男女聚集村前空地、大树底下,彻夜对歌,其中有借此结情侣的。

清明节至今盛行。

当天在门框上插柳枝,普遍的活动是扫墓。

扫墓俗称“拜山”、“拜清”、“行青”。

扫墓期从春分至四月初八,但上一年四月初八以后埋葬的“新坟”则在春分之前祭扫。

在扫墓期内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在清明当日祭扫的称为“拜正清”。

建国前对本宗族的始祖多定为“拜正清”。

农村外出的往往赶回家。

当天家家忙碌,路上行人络绎,鞭炮声传四野。

城镇机关、学校共青青少先队组织在这段时间,常组织团员青年、少年队员祭扫革命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八原为浴佛节,经历代演变,在肇庆境域保留的有关仪式主要是祭奠亡魂。

由于是清明扫墓期的最后一天,所以要对无人祭扫的坟墓上香。

这项事务在建国前一般村庄有专人负责,建国后已不普遍。

当晚一般人家由主妇在房前屋后或空旷处上香、燃烛、烧纸钱,祭奠“无主孤魂”,意在“积阴功”。

这一天,肇庆还有牛王诞和端砚祖师诞,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牛王诞:

怀集县山区流行蒸黄色(用山栀子汁水染)、蓝色(用枫叶汁水染)糯米饭,请亲戚来家过节。

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不役牛,以精料和酒喟牛。

端砚祖师诞:

端州区黄岗镇和高要县金流镇一带崇敬前代制作端砚的师傅,在诞日举行祭奠,全家盛作肴馔祝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初五,肇庆群众俗称“五月节”,初一,初五有不同的节事。

怀集等县少数乡村将节事排在初一、初三、初四甚至十五。

当天,男子要“洗龙船水”,近江河的至江河,无江河的到池塘,意为洗了水就可心消除受淹溺的灾祸。

自家包制或买备枧水粽、咸肉粽,制作糕点,用以奉神。

在门上挂艾叶、菖蔳,饮雄黄酒,给孩童佩香囊,这些节事在建国后已淡化,只在农村仍有残留。

西江、绥江和其它较大江河沿岸的一些地带,一贯有划龙船的活动。

建国后,高要县金利和其它县区乡镇继承传统,在此节期组织龙舟竞赛和有关的文体活动。

在国内一些地方,为了纪念屈原,在这天还会男女老少、拉男带女、成群结队地到江边,向江水中施粽,然后再用器盥装水回家擦身。

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是龙母诞辰,但节事从初一开始,持续至当天。

龙母神灵汉唐以来历代都有诰封。

德庆县悦城水口龙母祖庙,建筑宏伟,历史悠久。

西江一带分布有龙母行宫,也香火点燃,诞日特旺。

从五月初一起,德庆县内墟镇分别以自己的墟日兴趣办“趁龙船墟”。

张鼓乐,舞旱龙,唱龙船歌,迎龙母神像,从龙母行宫游行至墟场,沿途家家户户在门口供三牲酒果,焚香礼拜。

初八子时正诞,礼拜达到高潮,在悦城,西江岸上河带乃至港澳、海外的善男信女、观乐游客成千上万(整个诞期有数十万人)。

当日戒吃锂鱼,因为传说龙是锂鱼化成的。

六月六怀集县上坊大部分村寨过农历六月六日节,有“尝6月新谷米”的含意。

兄弟分家分炊的也惯在这一天进行。

桥头镇燕岩采摘燕窝进入高潮,一些身怀绝技的胆大勇者,攀登悬崖峭壁采燕窝,其惊险动作让游人感叹不止。

青年男女在晚间尽兴对唱南歌,上演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贵儿戏。

”这一天,当地政府定为“燕子节”,广结朋友开展经贸活动。

中元节世间称为“鬼仔节”。

过节日子各不同,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也有定在十五或其他日子的。

日间杀鸡宰鸭,备酒醴奉神。

入夜以香烛、水饭、豆腐、豆芽、通心菜和冥纸、冥衣在门前和屋后或路旁祭奠,称为“烧衣”、“施幽”、“撒水饭”。

德庆县习惯用水竹叶包裹糯米制作“架桥糍”,以飨鬼神。

怀集县一些地方俗例对新丧的亲人,男的在十三、女的在十四,请巫士诵经“超度亡魂”,称为:

“应目莲七“。

此俗在建国后淡化,但“烧衣”在乡镇仍盛行,而形式简化。

中秋节城乡盛行。

从农历八初开始,送月饼,多以猪肉、米、面条、糖果为礼物。

高要县回龙、蛟塘一带的新婚夫妇向大范围的长辈、亲戚“送饼”,有多至几十处的。

节令物品除月饼、柚、柿、花生等以外,还注重芋头、田螺,城乡家庭喜欢炊芋糕。

旧俗有“拜月”的仪式,八月十五当晚月出,由家庭主妇主持,拜月完毕,把月饼分给家人品尝。

建国后这一习惯已淡化,通常是家中设台摆动上节物,围坐赏月,饮茶,尝月饼。

年青人喜欢吃田螺、石螺。

近年城镇青年中流行到风景区烧烤,玩乐通宵达旦。

高要县农村的青少年在晚上“烧番塔”,在村中空地用砖头石块垒起中空的“塔”,在膛内点燃柴草,边烧边唱“番塔”歌,尽兴了即把“番塔”推倒,然后散去。

郁南县连滩,封开县大洲、南丰,怀集县桥头、下帅等乡镇中秋之夜有摆歌堂、唱夜歌的特色风情。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民间习俗有登高、野游、赏菊、放风筝、蒸花糕、扫墓、迎出嫁女归宁等。

其中盛行至今的是登高,其余已不大普遍或已淡化。

而登高多选当地的名山。

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县登鼎湖山和七星岩以及龟顶山和神符岩,怀集县登云岭、塔山、上爱岭,四会县登贞山,德庆县登香山、锦石山,罗定县登石牛山、龙龕岩、洞青岩,云浮县登九星岩,封开县游千层峰、斑石。

其中鼎湖山、七星岩有来自广州、港澳和珠江三角流入的数以万计的登高者。

冬至俗称过冬,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至今仍是城乡的一个重大节日。

当天杀鸡宰鸭,备酒水奉神。

家家还习惯作糍、蒸糕、包粽、吃汤圆。

度过此节,时令逐渐靠近年晚,又为过年作准备。

云浮县部分地区习惯在这一天炮制“冬米”,把大米洗净晾晒,并在夜雾中润湿几夜,储藏备用,认为有清凉解热的功效。

又有把姜放入鸡汤里熬过后晒干,称为冬姜,认为能袪风除痰,去咳嗽。

 

法定节目

(一)民国时期,每年有4个节目,每个节目均放假一天。

新历年:

公历1月1日。

青年节:

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儿童节:

公历4月4日。

(二)建国后法定节日计有:

元旦:

公历1月1日。

妇女节:

公历3月8日。

植树节:

公历3月12日。

劳动节:

公历5月1日。

青年节:

公历5月4日。

护士节:

公历5月12日。

儿童节:

公历6月1日,儿童放假一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公历7月1日。

建军节:

公历8月1日。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

老人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

 

第二节人生礼俗

一、生育

肇庆民间重视生育,第一胎更作为大事办理。

建国前人受重男轻女观念支配,生男特别认为可喜可贺。

怀孕俗称“有身已”、“有喜”,分娩及产后一个月称为“坐月”。

旧俗妇女怀孕四五个月即诸多禁忌,其中忌在卧室敲钉、铲地、搬运床铺、堆放重物。

期间家中要准备“坐月”食品。

建国前有能力的家庭会自酿糯米甜酒,哺育一窝鸡,以补养母婴。

“坐月”期间,产妇起居、行动、钦食格外小心,其中有禁忌。

婴儿出世后,家庭需行礼仪甚多,名目和礼品、礼节的数量与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普遍有尝酸猪脚、酸姜(含鸡酒),“做三朝”(工“做七朝”、“做十二朝”),“送羮”,满月等仪式,其中有合并举行的,有简化的,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树立正的生育观,许多旧俗已渐淡化。

尝酸姜婴儿出生,主家炮制酸姜、酸猪脚、鸡洒(汤煮鸡肉加上酒)给产妇吃,并连同红鸡蛋分送长辈、家人亲戚、挚友品尝。

多少繁简,视所生是男是女和是否第一胎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而定。

怀集县俗例婴儿出生后认养父养母,第一天第一个被请吃甜酒的,应是婴儿的养父(母),称为“踏生爹(妈)。

”封开县南片则称为“踏头爷(娘),”日后就是养爷(娘),如有饮宴,就要请他来。

罗定县俗例主家备办鸡、酒、肉、面等礼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姜”,娘家便将酒肉拜祖。

做三朝婴儿出生第三天,俗例要杀鸡备菜肴,请邻里、长辈、接生(指民间接生人员,在本节内下同)帮忙人员饮宴,高要、罗定等县称为“做三朝”或“饮姜酒”。

德庆、封开县分别称为“拜鸡酒”、“饮鸡酒”。

郁南县称为“洗三朝”,当日娘家送母鸡、鸡蛋来慰问。

此项仪式有些地方安排在出生第七朝、第十二朝,并有娘家送鸡酒礼叠合举行。

送羮在罗定和封开两县以及郁南和云浮两县一部分流行。

婴儿出生至满月前,由主家择定日子,封开县一般在一周后,由娘家筹办礼物前来慰问产妇、祝贺婴儿诞生。

礼物适合产妇和婴儿用途品种、数量倾向于多,穷家则从简。

其他亲戚、朋友备办鸡和酒等礼品前来祝贺。

参加“送羮”的一般是女客,主家设酒席执行娘家这项专送礼品慰问祝贺活动,怀集县称为“探庚”或“抄庚”。

礼品是由产妇母亲和嫂、妹等送来,时间定在第七朝。

德庆县称为“担汤”,时间定在第十二朝,分别与主家“做七朝”“做十二朝叠合。

封开县的饮“送鸡酒”场面热烈,对唱“送鸡歌”,主家和娘家都请来一班歌手对唱,以女客为主斗歌,有时通宵达旦,主家备茶、夜宵、发新毛巾。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主家请亲房、挚手和接生帮忙人员饮酒。

女客坐正堂娘家的长辈坐首席。

满月了,妇婴要探外家。

高要县在满月当天探娘家,俗称“看牛”,娘家送以妇婴用品,回到家,拜天敬祖,请满月酒。

宴罢送鸡腿给亲戚,事后还送“生鸡头”(小鸡)一双答谢。

满月当日,怀集县习惯为婴儿取乳名。

其他县习惯在满月酒后再定日子探娘家。

起乳名肇庆各县(区)农村习惯婴儿没有命名之前先起乳名。

因此,乳名反映一定的崇尚、期望、寄托。

高要县乡村为男孩一般起娣、跻和带鄙賤意的猪、狗、牛,再冠排行或词头“阿”,带词尾“仔”。

讲客家话的农民和其他山区居民,习惯为男孩起带金、木、水、火、土的名字。

县内女孩一般起弟、笑之类的“引弟”益家的名家。

或者随统称再加排行成为“二妹”“三妹”之类。

有的也起英、莲、芳、香、喜之类的雅名。

罗定县男孩一般起娣、伢、佬、妹和猪、狗、牛之类的名,女孩一般统称加排行或加雅名。

怀集县在婴儿满月时就起阿妹、阿瘦、阿苟、阿恩之类的乳名。

 

婚嫁

肇庆地区风俗

婚嫁历来被看重。

古代《仪礼·士昏礼》所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礼历经演变。

民国中期以后逐渐册繁就简,一般有定婚、请期、结婚三个程序和婚后延续的礼节。

在城市和知识界有一部分人实行新式婚姻。

抗日时期,肇庆曾举办过集体婚礼。

建国后旧俗逐渐破除或淡化,普遍推行新式婚姻,讲求男女平等,有举办集体婚礼的,有旅行结婚的,礼仪趋向文明祥和。

80年代以后,旧俗中某些仪节、形式有所复苏,特别是在农村,在操办婚事的时候,举行某些旧仪式、旧习俗。

婚式流变在肇庆全境以不同的名目出现,实际内容与外市在同小异,各县(市)志已作记述,其中特色显著、风情浓厚的有:

结婚前诸礼旧俗的定亲、行聘(过礼)、纳吉、请期(报日期)诸礼繁简不一,必行的有定婚、请期,以确定婚期、礼物和其他细节。

定婚从议婚到确定婚姻关系的订婚,俗例履行特定的程序、仪式、信物和礼品,其中名称、次序、品种、数量等项各地不尽相同。

通常经媒人撮合,双方家庭有意就交换生辰“八字”(年庚,即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验合。

先由女方送达男方,男方一面静观此后十天半月自家的内外事变,有无人畜凶迹象,一面交命理者推算该女子的“八字”与议婚男子是否相冲相克,甚至连及“天根”“祖荫”。

如验合结果合适,就回报女方,抬起“吉日”举行“文定”视为行聘,则包括双方的聘与纳。

男方俱备聘金、礼物连同婚书,如仪送达女方。

礼物必备鸡、肉、酒、面、糖果、礼饼、槟榔。

婚书包括男子的庚贴,上开姓名、籍贯、生辰“八字”,连及上溯三代谱牒、身世、财产、履历等等。

因此,罗定县和郁南、云浮两县的一部分地方称之为“通三代”,称行聘书为“龙书”,称女方所复婚书为“凤书”。

有的地方交换“龙书”“凤书”放在“过礼”或请期中进行。

旧俗一经定婚即缔结婚姻关系,这时定婚男女往往还是少年儿童,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终身大事,后果往往不良。

经大力宣传,50年代初后逐渐废止。

请期结婚时机成熟,双方初步商定婚期,男方就将征婚即结婚日子,旧习积重的还包括婚礼中的关键仪节,如裁衣、铺床、梳髻等等的“吉时”一一列出,具请柬贴、礼物送达女方,通称报期、报日,俗称“送日子”。

女方则称为“受期”,回书标明“遵命”,如有异议,则在回书上标明“请另抬起吉日”。

在成婚“日子”之前一天、几天以至十天,有的地方还另抬起“吉日”举行“过礼”,郑重其事地将礼金和龙凤礼饼、桂园、槟榔等礼品送达女方。

有的地方“过礼”简单从事,或者归并“请期”进行不另行“过礼”,而在正式成婚日子,全面致送聘礼,女方也全面随送嫁妆。

推行新《婚姻法》。

后上述两礼节和核心大体保存,不过仪式、礼物大大简化。

哭嫁农村出嫁女在婚期前几天幽居居房内进行器唱,名目和细节各地不大相同。

高要县称为“坐歌堂”、“唱新娘歌”、“啼哭歌”,广宁县称为“唱哭嫁歌”,封开县称为“唱出嫁歌”,罗定县和郁南县、云浮县部分地区称为“唱字眼”,云浮县部分地区称为“开叹情”、“新娘啼哭”。

内容多为诉说依恋母家、祝颁亲人、期盼夫家、叹息身世、诉说歌嫂刻薄寡恩、担心婚后命运等衷情,间有咒骂媒人诓骗、控诉婚姻不自由的悲啼泣诉。

所有诉说、指责,听者都不能辩解、反驳。

“坐歌堂”流行于端州区、高要县大湾、禄步等镇。

在婚期前三个晚上,于阁楼上约集女友陪伴,有的还请来盲艺人领唱、弹琴伴奏。

一般程序是第一晚唱祖辈,第二晚唱父辈,第三晚唱同辈兄弟姐妹和相好的女友。

阁楼下摆上香案,点燃香烛,摆动设桌凳、茶水,让听众随坐随听。

村中男女老少一般来“坐歌堂”,情景热闹。

唱“啼哭歌”、“新娘歌”、“字眼”的高潮在临嫁出门前。

梳妆、接轿、上轿时分一般都高声器唱,特别是在上轿过程中,往往悲切痛惜,欲行不举步,要“送嫁婆”半挽半拉。

有些嫁往豪门富家,或者如意郞君,纵使心中满意,照样要器。

建国后,随着婚姻透明度的增强,器嫁的情况逐渐消失,但女友临行依依惜别,互诉衷情的情节仍存在。

打新娘“跤”是半虚半实的打架。

广宁县旧俗,

 

高要地方风俗

建国前民间的婚姻礼俗,一般有如下程序:

(一)提亲问卜(纳吉)。

男家托媒人到女家提亲,女方父母探听男家情况,如双方父母同意,女家便将女儿的“年庚八字”交给男家,请算命先生占卜合肖,推算男女“八字”相合者,即由双方父母认可。

(二)订婚(纳采)。

由男家备礼书、主婚人名贴以及槟榔、饼果、煎堆等物品送女家。

女家将这些礼品分送乡邻及亲友,并告以喜事,同时亦报以礼书、主婚人名贴及针线、佩带、礼面等回谢男家。

(三)过礼(纳征)。

确定婚期前15天,男家遣使媒人送礼金到女家,并报婚期。

婚前两三日,亲朋送来贺仪,常有礼金、鸡或鹅、酒两支、喜帐(毛毡、珠被、布料等)、镜屏、用具(暧壶、茶具、梳妆用品)等物。

主家收到亲友贺仪,要给回喜糖、槟榔及红包表示谢意。

婚期前1日,婿农备金猪(烧猪)1头及鸡鹅、洒礼送到女家,名曰“担猪头”,女嫁亦于是日送妆奁于婿农,称为“送嫁妆”。

(四)迎亲。

婚日,择吉时男家醮男,女家醮女,俗称“上头”。

如小弟或小妹先于大哥、大姐结婚,要给大哥大姐送一条“裤子”置于门头之上,表示跨前结婚之歉意。

及期,男家备彩舆(花轿)鼓乐迎亲妇,女兄向轿顶撒米,名为“祭金鸡”,随即鼓乐、鞭炮齐呜,将亲娘送走。

花轿迎至男家由新郎轻踢轿门,引新娘入新房,随即呜炮鼓乐,“拜堂”后由农长率新郎新娘备酒礼到祖祠或祖先供奉处行拜祖礼,然后拜见翁姑及长辈,奉献香茶,翁姑及长辈要给新郎、新娘以红包,其后接受姑叔等卑辈的拜茶,并给以赏钱。

新郎给新郎弟弟送舅仔鞋,给新娘由姨娘及家长陪至每席间向亲友献茶、糖、烟作拜见礼。

本县民间有“玩新娘”的习惯,献茶时,有出“四句”要新娘跟着背诵的,找借口非要新娘背诵二、三启遍才饮新娘茶,有出“节目”为难新娘的,饮完新娘茶后要给以赏钱。

宴罢回新房行合卺礼,俗称“食暧房饭”,取其幸福美满之意。

结婚仪式办完后,对协助办喜事后人要送回喜糖、瓜子、喜烟及红包表示感谢。

(五)三朝回门。

既婚三日,新妇回门,婿备金猪、鸡、鹅、酒礼随新娘往妇家行谒祖礼,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之亲属。

岳父母和宴款新婿外,还要“回门茶”(茶果、意面、糕饼等物)。

客籍人婚俗,大体与当地习俗相同。

迎亲时有不同者,是新娘登上花轿后,男家的迎亲人要手持一青竹开道,花轿至男农门,由一道士向之作法,口喷符水,意为之驱邪,然后进宅。

迎亲只有八音鼓乐,不打铜锣。

宴请客人先敬茶而后端菜,食完饭即走,无“玩新娘”的习惯。

水上人家婚俗。

水上船户,有男未聘者,置盆草于船梢,有女未受聘者,置盆花于船稍,以示识别。

婚前1天,男家送礼到女家,女家回送妆奁到男家,当晚双方各自举行“上头”仪式,新郎头上插花挂红,在点燃的红烛前守候到天亮;女方设贺桌“坐夜”,由婶娘和姐妹群伴围桌盘坐,新娘彻夜哭唱嫁歌。

迎亲之日,男家两船串成一排,一船为迎亲,另一船为八音乐船。

船头挂头笼一对,写上双方姓氏,船上张灯结彩,红烛高照,俗称“水照”,迎亲船驶至妇方嫁船停泊处迎娶,新娘过船用红伞遮头、纸扇掩面,并撒米落水,谓之“祭金鸡”,由女史解缆开船,回到男方泊船处,参拜天地、互相交拜,并拜见翁姑,然后送入用帷幕遮隔的洞房。

这时亲友邻船围成方阵,在各船舱摆设酒宴庆贺。

1950年实验“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的婚姻制度,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凡符合法定婚龄,双方自愿在当地政府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的,受国家法律保护。

旧的婚嫁习俗逐渐废除,提倡文明结婚,婚事新办,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