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541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docx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

山东省莱芜市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枯槁(gǎo)混沌(tún)长歌当哭(dàng)叱咤风云(zhà)

B.露相(lòu)褴褛(lán)丢三落四(là)含情脉脉(mò)

C.挣揣(chuài)蒙骗(mēng)荷枪实弹(hè)刻薄寡恩(báo)

D.颓圮(qǐ)俯瞰(kàn)风尘仆仆(pú)涸辙之鲋(h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漫天/谩骂削皮/剥削参差/差劲偌大/一诺千金

B.超载/载客 游说/劝说拗口/执拗 纱锭/破绽百出

C.哄骗/起哄横亘/横财船舶/停泊相信/吉人天相

D.碾碎/辗转藤蔓/蔓延掂量/惦记惆怅/为虎作伥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遒劲磬石矫揉造作开诚布公

B.提携殴打坚忍不拔搏闻强识

C.漫溯翌年 短小精悍呕心沥血

D.踌躇渺茫殒身不恤所向披縻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首先要明确一点,西南联大确实以自由民主著称于世。

但这个自由,主要指的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而非那种生活散慢、放浪形骸的所谓“绝对自由”。

B.冬天人们喜欢吃火锅,尤其注重养生的人会选择药膳火锅,以此来消寒壮热。

但进补是要讲科学的,部分青年人,时常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引来无穷后患。

C.世易时移,事因时变,情随事迁,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我们人类适应外部世界变化的必然。

只有顺势而为,因势立导,才能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目的。

D.德国拥有如此多的机械和汽车,空气质量却维持着高水准。

事实上,这个工业大国也曾有过一段“灰霾”的历史,只不过经过著有成效的治理后,才拥有了今天的蓝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越往后要求越高、执纪越严的趋势,一些党组织对巡视反馈的问题麻木不仁,对一些问题的整改浅尝辄止、不痛不痒。

B.《惊天岳雷》除了制作阵容十分强大,演员阵容更是不容小觑,与李曼在剧中爱得惊天动地、义愤填膺的男主角是《芈月传》中的义渠王高云翔。

C.其他品牌诸如Dior、香奈儿、爱马仕、卡地亚、宝格丽等,也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寻觅过最合适的展览地点,从博物馆到美术馆,再到当地特色民俗区,大小展览不绝如缕。

D.一辆满载石子粉的大货车与停靠在路边的一辆渣土车发生严重追尾,大货车的驾驶室当场被削去了一大半,但庆幸的是,驾驶室内的司机安之若素,捡回了一条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学是君子之学

孔德立

①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开创了以文化教养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之路。

这种文明之路的内核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和平之路。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好坏取决于人们的文化教养程度。

文化教养的表现就是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的统一,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从这个意义来说,儒学是君子之学。

儒学的社会价值就是先培育尽可能多的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②“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一个有仁爱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懂规矩,有教养,敬他人,待人接物做到“温、良、恭、俭、让”。

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仁爱是君子之爱。

③要做仁者,须先尽孝道。

人们常说“孝敬”,没有“敬”则不能称“孝”,“敬”是“孝”的实质。

有人认为,只满足父母的衣食需求,就是尽孝。

孔子批评说,如果对父母没有敬,只有物质供养,这就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古代天子以孝治天下,做天下孝道的表率,倡导全天下的孝悌风尚,抓住了仁政的根本问题。

④夫妇作为人类繁衍的基本人伦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儒家对夫妇关系格外看重。

《中庸》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夫妇,不仅是说夫妇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夫妇和谐是家庭稳定的基石。

儒家对于夫妇的结合与离异特别看重,原因就在于一旦夫妇的一方,只凭自己的感情或者利益出发,没有包容、谦让与责任,婚姻关系就不稳固,社会道德、风俗与秩序也会出问题。

⑤夫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引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责任。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好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密码。

儒家特别注重夫妇伦理之间的责任,甚至责任比爱还重要。

夫妇之间互相没有了责任,也就没有了爱。

传统文化中均有相应的制度来巩固社会风俗,以维系仁的核心价值。

⑥孔子没有明说人性是善的,但是仁爱之人,必定是善的,否则,何谈仁爱?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孟子说人天生是善的,是说人都有善的萌芽(善端),后天把善的萌芽培育起来,使之生长、壮大,“仁、义、礼、智”四德根于心,人就是一个道德的人、文化的人。

如果人做了坏事,就是他的善端没有生长起来。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仁爱与行善是天下最尊贵的爵位,人们先修身得以天爵,从而当上公卿大夫,获得人爵。

但是有人得了人爵,就把仁爱的天爵给丢了。

岂不是舍本逐末?

⑦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对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影响,《三字经》的前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分别是孟子与孔子的,但是从其教化程序与价值来说,仁学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社会精英身上,而非普通百姓。

比如仁政,其内涵就是仁君在位,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施于百姓。

如果一个国君看到老百姓流离失所,毫无怵惕恻隐之心,仍然享受着自己的富足生活,这样的国君就不是仁君。

善性与仁政是一种责任,一种精英的担当。

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个基本道理,社会就会出问题。

⑧以仁学为中心,孔子、孟子等儒家阐发了做人、为政、交友、天命、经济、生态等多领域的德目,其中一以贯之着“仁”的精神。

儒家的思维方式是反求诸己,出了问题先从自身上查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埋怨他人。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日16版,有删改)

6.文章认为“仁爱是君子之爱”,下列选项不属于“君子之爱”的一项是()

A.懂规矩,有教养,敬他人,待人接物做到“温、良、恭、俭、让”,进而引领社会风尚。

B.天子以孝治天下,做天下孝道的表率,倡导全天下的孝悌风尚,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施于百姓。

C.把善的萌芽培育起来,使之生长、壮大,使“仁、义、礼、智”四德扎根于心。

D.出了问题反求诸己,先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埋怨他人。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开创了以文化教养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之路,他认为,社会秩序的良好取决于人们的文化教养程度。

B.儒家之所以认为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夫妇,是因为夫妇和谐是家庭稳定的基石,更是人类繁衍的前提。

C.有人认为,尽孝就是满足父母的衣食需求,孔子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没有“敬”则不能称“孝”。

D.儒家倡导的仁学,就其教化程序和价值来说,其意义首先体现在一般平民身上,进而推及到社会精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就要做到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的统一。

儒学一贯坚持通过良好的社会风尚来引领君子的言行与修为。

B.儒家对夫妇关系格外看重,认为夫妻双方要做到包容、谦让与责任,好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密码。

C.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人性是善的,但是仁爱之人,必定是善的。

孟子认为人天生是善的,他提出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D.儒家认为,不追求仁爱与行善的“天爵”,而去追逐公卿大夫的“人爵”,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

三者合,非偶然也。

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

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

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

且曰:

“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

”余曰:

“姑置具。

客来当有不速者。

”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

亡何,真州尤贡父至。

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

日犹未失。

眉岑曰:

“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

”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

“此江也。

”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

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

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

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

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

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

嘻!

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

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

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

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向:

过去,以前。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

至,及。

C.客来当有不速者。

速:

迅速

D.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历历:

清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C.及其所之既倦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11.选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B.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C.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D.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后,感情就会产生变化,由乐而生悲,进一步感悟生和死都是大事的哲理。

B.乙文中写到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C.甲文作者侧重抒情、议论,意在抒发乐极生悲、生命不永的感慨;乙文第三段描绘了随园周围的美景,引人入胜。

D.甲文作者面对人生无常感情是平静的;乙文作者与名流在佳节赏胜景中既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同时又产生一种人生悲凉之感,因此就用文字写下来。

第Ⅱ卷(共114分)

四、(1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分)

(4)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

(2分)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8分)

登快哉亭①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

①快哉亭:

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

(1)诗歌前三联写景较有层次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

(2)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兴不尽”的原因。

(4分)

五、(1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短歌行》中借用典故来表达曹操对贤才敬重和渴求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羡慕宇宙永恒的名句是:

(4)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7)子曰: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论语》)

16.名著导读题。

(4分)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离奇的,二是非凡的人物,三是强烈的。

17.我市准备举办首届读书节活动,向同学们征集宣传标语,请采用对偶句式,为本届读书节拟写一个宣传标语。

(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风,从墙头吹过

路来森

似今天的院墙,一律用砖块垒起,有的人家,甚至在墙头上,插满碎玻璃,或者拉上一道铁丝网,完全是一副“拒绝一切”的面孔。

冷酷、生硬,人心之间,用一道道院墙,隔出一片片荒凉。

一切,都冷了。

而乡下的院墙,全是用土坯打制而成的。

那种土坯打制的院墙,有一种纯朴、柔和的感觉。

地面,是土的;院墙,也是土的,院墙,不过是一段高出地面的土地罢了。

那时候的院墙,接地气,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土的院墙怕雨淋,所以,很多人家,就在墙头上,戴了一顶“草帽”,长长的一顶“草帽”,把墙头盖住,不至于雨淋之下颓圮了院墙。

草帽,是用麦秸编制而成的。

麦收之后的新麦秸一片金黄,所以,新戴了“草帽”的院墙,也一溜金黄,将整个乡村点缀得美丽迷人。

一阵阵的麦香,正从那一道墙头上散溢开来。

新戴了“草帽”的墙头,很美,仿佛一位穿了新衣的新人,处处都洋溢着新鲜的情味。

空气在上面流淌,纯净似水。

早晨,太阳出来了,璀璨的阳光,照满墙头,墙头上的“草帽”,便跳跃着金色的光芒。

仿佛,每一道光线,都飘着缕缕的清香。

站在庭院中望去,绚烂至极。

一些麻雀,也迷离于这炫目的光芒,于是,就跳跃在“草帽”上,啄来啄去。

一喙一啄间,每一只麻雀,都成为早晨的一个亮丽的光点。

那样的早晨,是充满灵性的;那样的早晨,是饱满而有韵致的。

乡下人对于院墙,是情有独钟的。

土坯的院墙,总是那么实用。

一年四季,上面楔满了众多的木橛子,木橛子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件。

闲置的农具,比如镰刀、镢头、锄头,乃至于木犁,都会挂在院墙的木橛子上。

乡下人总是把农事装在心头。

开门即能望见熟悉的农具,农人的心中,才觉得亲切、觉得踏实。

在他们眼中,每一件农具,都散发着那个季节里的光芒、那个季节的温暖。

一把木犁,可以让他们看到春天里土地翻滚的景象,嗅到新鲜的泥土的气息;一把镰刀,他们的眼前就呈现出滔滔的麦浪,鼻翼就闻到了迷人的麦香;一把锄头,则让他们重新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和辛苦中对丰收的期望。

每一件农具,都与土地有联系,都与庄稼有联系。

农具挂在墙上,不是抛弃,而是重新出发前的一段必要的休养。

冬天里,一场大雪落下。

农具上,会挂满积雪。

农人们就会拿上一把扫帚,轻轻地把农具上的缀雪扫掉,让农具重新呈现出它们本色的面目。

轻轻的,轻轻的,那份心疼的滋味,也许只有殷实的农人才能体会到。

那些年里,我的祖母,则常常把一捆艾草或者一捆天麻棵草(益母草)挂在墙头上。

艾草和天麻棵草,是在秋天成熟的季节收割下、晒干后挂上的。

祖母心细,她备下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别人。

冬天里,谁家的孩子生病了,也许会用到艾草,以之“艾灸”。

谁家的女人生了小孩,或者牲口生仔了,就会用到天麻棵草。

祖母的心中,一堵墙头挂出的,是某种生命的意义。

于我,更深刻的记忆,似乎还在于秋天墙头上的那些风景。

秋渐深,扁豆蔓爬满了墙头,一串串的扁豆花,激情地开放着,随风摇曳。

墙头跟,还栽植着几棵向日葵,大大的花盘,已结下了饱满的籽粒,沉甸甸地弯向地面。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每天早晨,墙头上总会落满许多鸟儿。

麻雀最多,还有喜鹊、白头翁,以及一些不知名儿的鸟儿。

这样的早晨,我喜欢站立窗前,隔窗而望。

花儿不怕,鸟儿不惊;花儿兀自开着,鸟儿兀自叫着。

在乡村,人与自然,就是这样地相融着……

其实,一堵墙,在乡村,是隔而不隔的。

一堵土墙,大多很矮,隔墙相呼,是常有的事情。

邻家的主妇,常常会各自站在自家墙的一边,把头探在墙头上,对面拉呱。

拉家常,拉世事;东家长李家短,乃至于世间“大事”,都会在这种隔墙闲聊中得到传播。

邻里之情,也会在这种闲聊中,变得融融泄泄,生出一份世间大美好。

墙里墙外,墙头记,难怪古人,会在一堵墙上,演绎出那么多繁富而又动人的故事。

风,从墙头上吹过,季节之风,民俗之风。

一堵墙头,也因此,变得单纯而又繁富。

(选自《岁月》2015年1月,有删改)

18.文章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9.请概括“乡下院墙”的特点。

(4分)

20.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4分)

(1)新戴了“草帽”的墙头,很美,仿佛一位穿了新衣的新人,处处都洋溢着新鲜的情味。

(2)祖母的心中,一堵墙头挂出的,是某种生命的意义。

 

2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借“乡下院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6分)

七、作文(60分)

22.请以“昨夜又下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象,自定立意。

②文体是记叙文,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D

7.C

8.A

9.C

10.B

11.A

12.D

13.(

(1)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让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秦国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分)

(2)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2分)

(3)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且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3分)

(4)快乐的事情发生后怕忘记,就必然借助文字来使它保存下来。

(2分)

14.

(1)首联写水,江水绕城,泉水穿过乱石;颔联写山,夕阳落山,雾霭升起;颈联写空中,鸟儿匆匆飞过,白云悠闲地飘着。

(2分)所写景物由低到高,有近有远,动静结合,富有层次感。

(2分)

(2)诗人登高望远,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特别是看到自由的飞鸟和悠闲地白云,更加激发了诗人对这种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是“兴不尽”的根本原因。

(2分)家中还有“稚子”在等待自己,不能继续登临望远,这是“兴不尽”的直接原因。

(2分)

15.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渐车帷裳

(5)引以为流觞曲水

(6)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7)朋友信之(一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6.(4分)克罗德;人道主义;故事情节;对比。

17.示例:

①营造书香社会,共建和谐莱芜。

②阅读提升城市品味,求知丰富精彩人生。

③树立良好读书风尚促进文明莱芜建设。

(4分)

18.突出了“今天的院墙”的冷酷、生硬的特点,与“乡下院墙”作对比;(2分)引出下文,为下面写“乡下院墙”作铺垫。

(2分)

19.①土坯打制;②纯朴、柔和;③接地气;④点缀得乡村更加美丽;

⑤实用;⑥隔而不隔(4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20.

(1)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戴上“草帽”后的土墙的清新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土墙的热爱之情。

(2分)

(2)这句话化具体为抽象,将挂的对象由艾草等化为“生命的意义”,表现了母亲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分)

21.①对淳朴的民风、民俗的深刻留恋;②对朴实、和谐的乡下生活的喜爱,对今天生硬、冷酷人际关系的憎恶;③赞美乡下人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6分)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三件事合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事。

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

快乐过了怕它忘记,就必然用文字写下来保存它,古代人都是这样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儿子住在随园,向我数说他的烹调本领,以蒸猪头为最好,又说:

“这东西难以独吃,如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

”我说:

“暂且备办起来,或许有不速之客来。

”过了一会儿,泾县翟云九进士到。

再过一会儿,仪征尤贡父到。

又过了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这时太阳还未西斜。

眉岑说:

“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

”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几次显出很急迫的样子,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一下以便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小龙窝,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小溪,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

来了一个渔夫,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上银白闪光水浪汹涌,渔夫说:

“这是长江。

”江中船帆桅杆像月亮中的桂树影,依稀分辨不清。

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帐篷顶一样中间高四面低。

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

我久住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旷大而四面都可看到。

心想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儿!

就算不是,谢公如地下有灵,也必然不会舍弃这里而到别处去。

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晚霞,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轻的面纱,高低远近似隐似现,又像用镜子自照,喜爱自己的俊美。

这才知道不从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月亮大放光明,肉已熟酒又醇,猪头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喝醉。

酒席上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做记。

嘻!

我过了53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

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游赏胜景,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

然而人生百年,没有一年不逢节日,没有一处不遇到人,这中间真值得记的有多少呢!

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