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599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三.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三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武夷山“汉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器文物,其中铁犁头为我省首次发现。

这表明汉朝时闽北(  )

A.青铜工艺高超B.纺织业繁荣兴盛

C.农业生产落后D.生产力水平提高

2.《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从该材料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周王室抵御外侵的实力不如从前B.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不断减弱

C.诸侯国间为了利益展开激烈争斗D.秦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

3.《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4.春秋争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5.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

前662年,狄入侵邢,桓公伐之,邢得以转危为安。

以上史实描述的是齐桓公()

A.会盟诸侯的功绩B.攘夷的功绩

C.训练军队的功绩D.尊王的功绩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是()

A.西周王室衰微B.东周王室衰微C.夏王室衰微D.商王室衰微

7.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其主要原因是

A.石器农具的推广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C.曲辕犁广泛使用D.占城稻的引入推广

8.扬州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公元前486年,邗城成为扬州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筑城记录,通常意义上的扬州城历史由此开始。

邗城的建立者是

A.黄帝B.吴王夫差C.秦始皇D.隋炀帝

9.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

其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0.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A.20万年前B.距今10000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D.北朝时期

11.成语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列这些成语故事,按其反映相关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房谋杜断

②约法三章

③卧薪尝胆

④陈桥兵变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中国步伐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统一

C.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D.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3.《史记周本纪》记载: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大大加强

B.各诸侯国势力逐渐衰弱

C.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D.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二、综合题

1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如下图所示的古代生产工具图片,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该石器出现的时间距今约多少年?

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

(2)图2是哪个远古居民制作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这种生产工具的出现表明哪个生产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

(3)图3是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

这种工具连同骨针、骨锥的发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两项生产技能?

半坡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材料列举的生产工具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哪些?

(5)图4生产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1、读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请问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你见过微笑俑吗?

在汉景帝“阳陵出土文物展上”展出了很面带微笑的陶俑,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深深刻画在所有人的面孔上。

(2)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皇帝采取的什么经济政策?

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它吸取了什么教训?

这一政策符合哪个学派的思想?

材料三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3)东吴时期,孙权不仅开发了江东,还发展了海外贸易,他曾派人率船队到达了今天我国的哪里?

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哪里?

(4)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请思考经济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农具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武夷山“汉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器文物,其中铁犁头为我省首次发现。

这表明汉朝时闽北生产力水平提高,选项D符合题意;青铜工艺高超,明显不符合题干铁器的使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纺织业属于手工艺,选项B不符合题意;铁器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意思是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相互争斗,不再听从王命。

ABC能从材料中体现,不符合题意;秦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在公元前221年,因此D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

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故正确答案为A。

BCD称霸均在齐桓公之后,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解析】

【分析】

此题紧扣“夷”一词。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尊王”是为了“攘夷”,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表现的是齐桓公帮助其他诸侯国抵御当时少数民族的侵略的史实,即“攘夷”。

题干中的“山戎、狄”都是“夷”,故B项符合题意;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6.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大减,周王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齐国在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率先称霸,B符合题意。

ACD与题干内容不处于同一时期,故本题选B。

7.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故正确答案为B。

A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C是唐朝的生产工具;D现象出现在宋朝。

A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

8.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

楚灭越,地归楚。

公元前319年,楚在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候的封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沟、筑城时期。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新旧制度更替,出现了社会大变革。

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是指铁器、牛耕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任用贤相房玄龄和杜如侮;②约法三章指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攻占咸阳,为安定人心,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③卧薪尝胆反映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④陈桥兵变指的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因此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

故选B。

12.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不是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民族大交融,这组搭配是错误的,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搭配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说明周王室的统治力量走向衰落,故A不符合题意。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说明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其它小国,故B不符合题意。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说明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其它小国,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反映了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秦国完成统一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综合题

14.

(1)大约距今200多万年到1万多年之间;旧石器时代。

(2)河姆渡原始居民;农业。

(3)磨制和钻孔;黄河流域。

(4)图2、图3。

(5)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详解】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这种石器是通过打制方式制造出来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距今200多万年到1万多年之间。

(2)图二的名称是骨耜;它是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说明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

这一原始居民建造的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干栏式建筑。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连同骨针、骨锥的发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两项生产技能。

半坡原始人类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有图2、图3。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范围得到扩大。

铁农具具有坚硬、耐磨损等优点,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铁制工具开始应用农业生产领域开始于春秋后期。

15.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休养生息;秦朝因暴政而导致速亡;道家

(3)台湾;建康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长期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社会安定、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5)和平安定的环境;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等(开放性问题,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由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皇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它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导致速亡的教训;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为了巩固政权,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这一政策符合道家学派的思想。

(3)依据所学可知,东吴时期,孙权不仅开发了江东,还发展了海外贸易,他曾派人率船队到达了今天的台湾;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南朝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4)据材料三“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和平安定的环境;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