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34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docx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

福建南平高级中学2019高三历史冲刺材料题练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尤其是商人们产生一种欲望,即除了财富上的满足之外,会去追求另一种满足,即精神上的满足……意大利拥有古代罗马的一切,却唯独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古罗马的文化——没有它的雕塑、绘画、建筑、诗歌、哲学、戏剧等等!

于是,人们开始追思古代的文化了,这样,就引发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钱承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有利条件,并概述“精神上的满足”的深刻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把“宋代的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称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

写出“17世纪对宋明理学的反叛”中的三位重要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共同观点。

1.

(1)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古罗马的文化传统。

内涵:

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2)理由:

理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基础上,融合了佛道教义而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逐渐压倒佛教和道教,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统治思想。

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观点:

批判君主专制。

(2)问,依据材料“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得出理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基础上,融合了佛道教义而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逐渐压倒佛教和道教,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统治思想。

Secord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共同观点是批判君主专制。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日本明治之初,政府新易,国论纷糅。

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井上馨等共主破坏主义,又名突飞主义,务摧倒数千年之旧物,行急激之手段。

当时诸人皆居于东京之筑地,一时目筑地为梁山泊云。

饮冰子曰:

甚矣,破坏主义之不可以已也!

譬之筑室于瓦砾之地,将欲命匠,必先荷锸;譬之进药于痞疳之夫,将欲施补,必先重泻。

非经大刀阔斧,则输倕无所效其能;非经大黄芒硝,则参苓适足速其死。

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

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破坏主义何以可贵!

曰:

凡人之情,莫不恋旧,而此恋旧之性质,实阻阏进步之一大根原也。

当进步之动力既发动之时,则此性质不能遏之,虽稍参用,足以调和而不致暴乱,盖亦未尝无小补焉。

至其未发动之时,则此性质者,可以堵其原,阁其机,而使之经数十年、数百年不能进一步,盖其可畏可恨至于如此也。

快刀断乱麻,一拳碎黄鹤,使百千万亿蠕蠕恋旧之徒,瞠目结舌,一旦尽丧其根据之地,虽欲恋而无可恋,然后驱之以上进步之途,与天下万国驰骤于大剧场,其庶乎其可也。

……吾视其方最适于今日之中国者,其惟卢梭先生之《民约论》乎!

是方也,当前世纪及今世纪之上半,施之于欧洲全洲而效;当明治六、七年至十五、六年之间,施之于日本而效。

今先生于欧洲与日本既已功成而身退矣,精灵未沫,吾道其东,大旗觥觥,大鼓冬冬,大潮汹汹,大风蓬蓬,卷土挟浪,飞沙走石,杂以闪电,趋以万马,尚其来东。

呜呼!

《民约论》,尚其来东。

东方大陆,文明之母,神灵之宫。

惟今世纪,地球万国,国国自主,人人独立,尚余此一土以殿诸邦。

此土一通,时乃大同。

呜呼,《民约论》兮,尚其来东!

大同大同兮,时汝之功!

——摘自梁启超1899年10月《破坏主义》

(1)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最适于今日中国者,其惟卢梭先生《民约论》乎”这一看法的认识。

2.

(1)观点:

“破坏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社会前进所必经的阶段,不可逃避;“破坏主义”有助于打破旧制度旧思想带来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推崇《民约论》,认为能够解决当时中国问题。

(2)认识:

这一看法是在爱国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是站在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后需要继续宣传民主思想的立场上提出来的,客观上有利于随后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这一看法过于夸大《民约论》的作用。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梁启超推崇日本的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井上馨等的共主破坏主义,务摧倒数千年之旧物,行急激之手段,再结合材料“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得出他认为“破坏主义”是社会发展必经的阶段;根据材料中“快刀断乱麻,一拳碎黄鹤……虽欲恋而无可恋,然后驱之以上进步之途,与天下万国驰骤于大剧场,其庶乎其可也”得出认为“破坏主义”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吾视其方最适于今日之中国者,其惟卢梭先生之《民约论》乎”得出他推崇卢梭的《民约论》。

(2)问,要结合其提出的背景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同时要看到梁启超夸大了卢梭《民约论》的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域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调整好政策、爱护人民更好的了;要想荣耀,就没有比尊崇礼义、敬重文人更好的了;更想建立功业和名望,就没有比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更好的了。

这些是当君主的重要关键。

君主如果爱好礼义,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没有贪图财利的思想,……不用奖赏而民众就能勤勉,不用刑罚而民众就能服从,官吏不费力而事情就能处理好,政策法令不繁多而习俗就能变好。

——《荀子》

(1)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和先秦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分析对比两种主张的本质差异。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各自的历史价值(15分)

(1)正义、法治、为政以德。

从公民角度,发展民主政治;从统治者角度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君主统治。

(10分)

(2)背景:

古希腊城邦社会矛盾尖锐,被马其顿王国征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法制思想吃呢改为西方法学理论渊源;儒家之构思下满足历代统治者需要;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分)

解析: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演变·孔子思想;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智者学派思想·亚里士多德思想

4.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6分)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

(8分)

(1)变化:

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

(2分)评价:

意味着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

(4分)

(2)表现:

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

(2分)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米的国家贫弱。

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6分)

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

(2)据材料二提到,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

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米的国家贫弱。

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

【名师点睛】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义和团运动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和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5

(1)三个阶段:

①学术觉悟;②政治觉悟;③伦理觉悟。

(2)历史条件:

①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②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3)原因:

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阶段及渐进、艰难转型。

(1)问,依据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概括得出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的觉悟、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三个阶段。

(2)问,根据对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的分析解读,结合材料一的理解及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学知识,从外因、内因方面概括归纳近代中国人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3)问,依据对材料“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的理解,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6

(1)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2)相似性:

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根本原因:

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

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比较、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据材料一“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归纳儒学衰落的原因。

(2)问据材料“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等信息,迁移相关中国儒学的知识,归纳两国相似之处;同时调动相关知识概括不同命运的原因。

7思潮的涨落(10分)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问题:

以“时代与思潮”为主题,叙述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历程。

(10分)

7注意:

分阶段;要有过渡句;要体现“涨落”)

评分标准:

每个思想史实陈述(背景、内容、影响)各2分,组织2分。

进化论:

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为鼓吹维新变法,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系统介绍到中国,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三民主义:

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在中国走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为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中国同盟会诞生后,确立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年中国最系统、最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民主、科学:

但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希望和民国初年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推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又将探索上升到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开始。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指引下,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猛烈的批判了旧文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潮流。

8孟子与苏格拉底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

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8分)

8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3分)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3分)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3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3分)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2分)

9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隋唐时期,自然科学很受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一条路。

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

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摘编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欧洲,从14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

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

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6分)

(1)程朱理学的制约(2分);八股取士的影响(2分);官方轻视科技(2分)。

(2)本题考查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最早的科学社团…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可见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有:

科技团体的成立;重视科研的社会氛围;政府支持科技;科学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另外,结合所学,可以补充: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考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因素;近代西方的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因素

【名师点睛】造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因素还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不足相关。

①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地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②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