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542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湖南专用.docx

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限时训练第22课时实验设计与评价新人教版湖南专用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1.某同学想利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

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无反应

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

为紫红色

 2.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得最严密的是(  )

A.检验试液中的SO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B.检验试液中的SO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C.检验试液中的I-:

试液

棕黄色溶液

蓝色溶液

D.检验试液中的CO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3.为了检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NH

、SO

、Fe2+和结晶水,设计了下列操作步骤:

①取少量晶体加热,发现试管口处有液体,且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②另取少量晶体溶于水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有红色出现;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加入盐酸,没有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同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②中的现象说明一定有Fe2+

B.为了检验SO

,可以将③中的试剂换为HNO3酸化的Ba(NO3)2

C.通过上述实验可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

D.④中的沉淀长时间放置会变成红褐色沉淀

 4.用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形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

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5.(2012·安徽)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A

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

用pH=1的盐酸配制100mL,pH=2的盐酸

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C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

试管、胶头滴管

D

用NH4Cl和Ca(OH)2固体制备并收集NH3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6.(2012·天津)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

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Br2

除去乙醇中的苯酚

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

配制100mL

0.1000mol·L-1K2Cr2O7溶液

装置或仪器

 7.(2012·北京)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的现象

A

淀粉KI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变化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变化

C

AlCl3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8.(2011·天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CH3CH===CH2+CO+H2

CH3CH2CH2CHO

CH3CH2CH2CH2OH;

CO的制备原理:

HCOOH

CO↑+H2O,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室现有锌粒、稀硝酸、稀盐酸、浓硫酸、2丙醇,从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备氢气、丙烯。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a和b的作用分别是 恒压 , 防倒吸 。

c和d中盛装的试剂分别是 NaOH溶液 , 浓H2SO4 。

若用以上装置制备H2,气体发生装置中必需的玻璃仪器名称是 分液漏斗、蒸馏烧瓶 ;在虚线框内画出收集干燥H2的装置图。

(3)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 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4)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为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你认为应该采用的适宜反应条件是 b 。

a.低温、高压、催化剂

b.适当的温度、高压、催化剂

c.常温、常压、催化剂

d.适当的温度、常压、催化剂

(5)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

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

②沸点:

乙醚34℃,1丁醇118℃,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分液

操作3

试剂1为 饱和NaHSO3溶液 ,操作1为 过滤   ,操作2为 萃取 ,操作3为 蒸馏 。

 9.(2012·北京)有文献记载:

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

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

实验

序号

试管中

的药品

现象

实验Ⅰ

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

实验Ⅱ

2mL银氮溶液和数滴浓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Ag(NH3)

+2H2OAg++2NH3·H2O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AgNO3溶液和氨水 。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试纸变蓝 。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分解,逸出氨气,促使Ag(NH3)

+2H2O Ag++2NH3·H2O平衡向正向移动,c(Ag+)增大,Ag+与OH-反应立即转化为Ag2O:

2OH-+2Ag+=Ag2O↓+H2O。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

可能是NaOH还原Ag2O。

实验及现象:

向AgNO3溶液中加入 过量NaOH溶液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

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

出现银镜。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

由此又提出假设:

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g2O+4NH3·H2O=2Ag(NH3)2OH+3H2O 。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镜 。

(6)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g+2HNO3(浓)↑=AgNO3+NO2↑+H2O 。

10.(2011·广东)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

315)。

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为探究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H2O)分别为2.5、3.9和5.6。

(1)烧杯中未溶物可能仅为BaCO3,理由是 由于Ba(OH)2·8H2O与空气中CO2反应,所取试剂大部分已变质为BaCO3,未变质的Ba(OH)2·8H2O在配制溶液时能全部溶解 。

(2)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步骤3:

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连接带塞导气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

步骤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

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约0.1mol·L-1Ba(OH)2溶液:

准确称取w克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 搅拌溶解 ,将溶液转入 250mL容量瓶 中,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

准确量取25.00mL所配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 0.1980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

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盐酸VmL。

③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 

×100% (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4)室温下, 不能 (填“能”或“不能”)配制1.0mol·L-1Ba(OH)2溶液。

11.过氧化氢是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它的水溶液又称为双氧水,常用作消毒、杀菌、漂白等。

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准确测定了过氧化氢的含量,并探究了过氧化氢的性质。

Ⅰ.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移取10.00mL密度为ρg/mL的过氧化氢溶液至250mL 容量瓶 (填仪器名称)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移取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25.00mL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作被测试样。

(2)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被测试样,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请将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化学式填写在方框里。

MnO

+H2O2+H+===Mn2++H2O+

(3)滴定时,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注入 酸式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

(4)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mol/LKMnO4标准溶液VmL,则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    。

(5)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 偏高 (填“偏高”或“偏低”或“不变”)。

Ⅱ.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该化学兴趣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条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实验条件:

试剂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氯水、碘化钾淀粉溶液、饱和硫化氢溶液,实验仪器及用品可自选)

请将他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氧

化性 

验证不

稳定性

12.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反应产生气泡快慢 ,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消除阴离子不同对实验的干扰 。

(2)定量分析:

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

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段,过一会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产生40mL气体所需的时间 。

(3)加入0.10molMnO2粉末于50mLH2O2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写出H2O2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②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 60 mL。

③放出

气体所需时间为 1 min。

④反应放出

气体所需时间约为 2.5 min。

⑤A、B、C、D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为 D > C > B > A 。

⑥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

⑦计算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 0.11mol·L-1 (请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22课时 实验设计与评价

1.A 2.C 3.D 4.B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同时考查考生对简单实验的设计能力。

A项,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混合物,然后加水振荡,分液即可得到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水溶液,而要从乙醇水溶液中再分离出乙醇,需进行蒸馏操作,需用到蒸馏烧瓶、冷凝管等玻璃仪器;B项,还需用到酸式滴定管等玻璃仪器;C项用试管、胶头滴管即可实现实验目的;D项,制备、收集NH3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大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

故C项正确。

6.A 解析:

该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物质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

A.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溴,用萃取和分液的方法,主要仪器用分液漏斗,选项正确。

B.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应用氢氧化钠溶液与苯酚反应成盐,再蒸馏出乙醇即可。

C.碘升华,但在蒸发皿中加热时碘挥发到空气中,达不到回收的目的,应该在烧瓶中加热即可。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容量瓶,选项错误。

7.A 解析:

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溶于淀粉KI溶液,会将KI氧化为I2,I2遇淀粉会变蓝色,A错误。

8.

(1)Zn+2HCl===ZnCl2+H2↑ CH3CHOHCH3

CH3CH===CH2↑+H2O 

(2)恒压 防倒吸 NaOH溶液 浓H2SO4 分液漏斗、蒸馏烧瓶 

(3)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4)b

(5)饱和NaHSO3溶液 过滤 萃取 蒸馏

解析:

(1)氢气可用活泼金属锌与非氧化性酸盐酸通过置换反应制备,氧化性酸如硝酸和浓硫酸与锌反应不能产生氢气,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2丙醇通过消去反应即得到丙烯,方程式为:

CH3CHOHCH3

CH3CH===CH2↑+H2O。

(2)甲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通过加热脱水即生成CO,由于甲酸易挥发,产生的CO中必然会混有甲酸,所以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甲酸,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甲酸。

又因为甲酸易溶于水,所以必须防止液体倒流,即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CO。

为了使产生的气体能顺利地从发生装置中排出,就必须保持压强一致,因此a的作用是保持恒压;若用以上装置制备氢气,就不再需要加热,所以此时发生装置中的玻璃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因此要收集干燥的氢气,就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3)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检验CO2可以用石灰水,检验水蒸气可以用无水CuSO4,所以在检验这四种气体时必须考虑试剂的选择和顺序。

只要通过溶液,就会产生水蒸气,因此先检验水蒸气,然后检验SO2,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溶液,最后检验CO2和丙烯,因此顺序为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

(4)由于反应是一个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所以采用高压,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正向反应是放热反应,虽然低温有利于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不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因此要采用适当的温度;催化剂不能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但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故正确选项是b。

(5)粗品中含有正丁醛,根据所给的信息利用饱和NaHSO3溶液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

因为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因此可以利用蒸馏将其分离开。

9.

(1)AgNO3溶液和氨水 

(2)①试纸变蓝 ②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分解,逸出氨气,促使Ag(NH3)

+2H2OAg++2NH3·H2O平衡向正向移动,c(Ag+)增大,Ag+与OH-反应立即转化为Ag2O:

2OH-+2Ag+===Ag2O↓+H2O (3)过量NaOH溶液

(5)①Ag2O+4NH3·H2O===2Ag(NH3)2OH+3H2O ②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镜 (6)Ag+2HNO3(浓)↑===AgNO3+NO2↑+H2O

解析:

(1)实验室用AgNO3溶液和氨水配制银氨溶液。

(2)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由于银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Ag(NH3)

+2H2OAg++2NH3·H2O,加热会促使NH3·H2O分解,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Ag+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不稳定的AgOH,AgOH分解为黑色Ag2O。

(3)既然假设NaOH还原Ag2O,那么溶液中必然要存在NaOH,所以向AgNO3溶液中加入应该过量的NaOH溶液,才可能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5)依据题意Ag2O溶解在氨水中应该形成Ag(NH3)2OH;假设成立必然会在试管上形成银镜。

10.

(1)由于Ba(OH)2·8H2O与空气中CO2反应,所取试剂大部分已变质为BaCO3,未变质的Ba(OH)2·8H2O在配制溶液时能全部溶解 

(2)滴加稀盐酸,连接带塞导气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 (3)搅拌溶解 250mL容量瓶 0.1980 

×100% (4)不能

解析:

(1)空气中存在的CO2能与Ba(OH)2反应生成BaCO3。

(2)进行BaCO3和Ba(OH)2·8H2O成分检验,可首先通过加入硫酸,与BaCO3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进行检验,确定后再将混合物配成饱和溶液,结合BaCO3饱和溶液pH为9.6加以确认。

(3)①配制250mL溶液应使用250mL容量瓶,溶解固体后应恢复至室温方可转移溶液至容量瓶;②取样品溶液25mL,浓度大约是0.1mol·L-1,即c(OH-)约为0.2mol·L-1,据中和滴定关系,可确定盐酸浓度为0.1980mol·L-1较为合适;③结合Ba(OH)2+2HCl===BaCl2+2H2O即可计算。

(4)由上述可知,Ba(OH)2固体易与空气中水和CO2结合出现杂质,同时依据Ba(OH)2·8H2O的溶解度关系,不能配制出1.0mol·L-1的该溶液。

11.Ⅰ.

(1)容量瓶 

(2)2 5 6 2 8 5 O2↑ (3)酸式 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

 (5)偏高 Ⅱ.取适量饱和硫化氢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氧化氢溶液 (取适量碘化钾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溶液变蓝色) 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导气管将得到的气体通入到装有饱和硫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产生气泡,木条复燃(溶液变浑浊或有浅黄色沉淀产生)

解析:

Ⅰ.

(1)仪器的选用根据题意应该选用容量瓶。

(2)残缺方程式配平首先确定缺什么,分析可知缺的是O2,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

(3)由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只能使用酸式滴定管。

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滴入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4)根据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量,最后计算出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

(5)若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有一部分溶液占据了气泡的体积,并没有滴入锥形瓶,则测定结果偏高。

Ⅱ.

(1)验证氧化性,选用具有还原性的饱和硫化氢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硫或溶液变浑浊;或者选用有还原性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有碘单质生成,溶液变蓝色。

(2)验证不稳定性,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氧气生成;或者取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用导气管将得到的气体通入到装有饱和硫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或有浅黄色沉淀产生。

12.

(1)反应产生气泡快慢 消除阴离子不同对实验的干扰 

(2)分液漏斗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段,过一会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 产生40mL气体所需的时间 (3)①2H2O2

2H2O+O2↑ ②60 ③1 ④2.5 ⑤D C B A ⑥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⑦0.11mol·L-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