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548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滕王阁序》教案

课题:

科目:

语文

班级:

课时:

计划4课时

教师:

单位:

景洪市第四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滕王阁序》,体裁:

辞赋、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

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解作者王勃及其骈体文的特点。

2、解相关文言知识及其中的文学典故。

3、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美感。

4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

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5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三、学生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

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

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解作者王勃及其骈体文的特点。

2、解相关文言知识及其中的文学典故。

3、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美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

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哪四大名楼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

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三)、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

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

《唐才子传》则记道: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文体介绍

1.介绍“序”。

序,文体

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课文

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①四字句的读法:

“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如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一四式”,如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二二二式”,如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二四式”,如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一二三式”,如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

“三四式”,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二一四式

”,如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三二式”,如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二三式”,如都督/阎公/之雅望。

 

第二课时

1、整体把握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腾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

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2.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

,独辟蹊径。

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

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后易老,李广难对。

”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3.段落分析

(1)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

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

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

“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

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

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

3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3)第4、5段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

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

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

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

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

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

“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4)第6、7自然段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4、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

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

“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第三课时

1、体会文中写景“四美”

《腾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

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2、选一个你觉得描写景物最绝妙的句子,赏析其妙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之美: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其次,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描写的景物也显出层次:

先写近水,后写远山。

另外,一个“寒”字体现出潭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

“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

借视角的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另外,“翠”突出山的翠绿;“飞”字描绘出檐阁高耸如鸟之欲飞,“丹”字形容檐阁色彩的艳丽。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

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同时,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不仅明丽,而且鲜活,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不愧为“千古绝唱”。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这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表现出虚实相映之美。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突出人烟之阜盛。

3、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

“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4、三、四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那么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慨?

他的身世怎样?

他是怎样抒发这些感慨、述说自己身世的?

明确:

①“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对酒当歌之逸兴。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对与会者的赞美之情。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人生苦短、个人渺小之叹息。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⑤“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去国怀乡之忧愁。

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怀才不遇之悲愤。

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时运不好,年华飞逝。

⑧“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识时务、知命数。

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自强不息之志向。

⑩“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虽有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但却请缨无路,无所作为。

⑾“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

⑿“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愿在宴会上写诗作赋。

⒀“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感叹盛宴难再。

⒁“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

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写人喻己),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手法上,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第四课时

【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

古,迎接;今,迎合。

阮籍猖狂:

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

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3、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腾蛟起凤:

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作动,看,望。

4、特殊句式:

物(有)华天(有)宝:

省略句。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

省略句。

童子何知:

宾语前置句。

怀帝阍而不见:

被动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介词结构后置句。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介宾结构后置句。

5、成语:

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钟鸣鼎食:

钟:

古代乐器;鼎:

古代炊器。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物华天宝:

物华:

万物的精华;天宝:

天然的宝物。

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人杰地灵: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

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

老当益壮:

老:

老年;当:

应该;益:

更加;壮:

强壮,雄壮。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穷且益坚:

(穷:

穷困;益:

更加。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桑榆暮景:

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

胜友如云:

胜友:

良友。

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高朋满座:

高:

高贵。

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

形容宾客很多。

命运多舛:

舛:

不顺,不幸。

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天高地迥:

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

腾蛟起凤:

蛟:

蛟龙;凤:

凤凰。

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

形容人很有文采。

投笔从戎:

从戎:

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达人知命:

达人:

通达事理的人。

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涸辙之鲋:

涸:

干;辙:

车轮辗过的痕迹;鲋:

鲫鱼。

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

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学生倾听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作者相关知识。

 

 

聆听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聆听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

 

学生划分节奏,注意骈文的朗读方法。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并做相应笔记。

 

学生小组学习,弄清作者的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1段,弄懂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2、3段,进行内容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5段,进行内容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6、7段,进行内容分析!

 

学生鉴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学生鉴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学生鉴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学习文章的写景的方法。

 

学习文章的写景的方法。

 

学习文章的写景的方法。

 

赏析写景的佳句。

 

赏析写景的佳句。

 

赏析文章的千古名句。

 

赏析文章的千古名句。

 

学生倾听。

 

学习作者抒发的感慨。

 

学习作者抒发的感慨。

 

学习作者抒发的感慨。

 

学习文中的用典。

 

学生倾听。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归纳文中出现的成语。

 

归纳文中出现的成语。

 

归纳文中出现的成语。

 

 

归纳文中出现的

成语。

 

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交代清楚背景。

 

交代清楚背景。

 

文体介绍。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整体讲解文章,交代主要内容。

 

文章内容整体讲解

 

文章局部讲解。

 

讲解第1段,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分析第2、3段的内容。

 

分析第4、5段的内容。

 

分析6、7段的内容。

 

诗句的鉴赏,教给学生方法。

 

诗句的鉴赏,教给学生方法。

 

诗句的鉴赏,教给学生方法。

 

 

写景方法的分析和文章景物分析。

 

写景方法的分析和文章景物分析。

 

写景方法的分析和文章景物分析。

 

学习骈文的辞采华美。

 

学习骈文的辞采华美,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学习骈文的辞采华美,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教师总结。

 

具体讲解辞赋的特点。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讲解典故。

 

教师小结。

 

文言知识讲解—通假字。

 

文言知识讲解—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讲解—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讲解—特殊句式。

 

文中

出现的成语讲解。

 

文中出现的成语讲解。

 

文中出现的成语讲解。

 

文中出现的成语讲解。

 

七、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