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915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docx

教育综合必背题库完整

名词

1、后现代心理学:

是由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汇集而成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趋势。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

5、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6、时间知觉:

是人对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空间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

8、感觉适应:

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9、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的变化的现象。

10、记忆表象:

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11、形象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容的记忆

12、情绪记忆:

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容的记忆

13、外显记忆:

是指当个体在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4、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5、机械记忆:

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材料意义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6、直觉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7、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往往在幼儿时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18、抽象逻辑思维:

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或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

19、再造想象:

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创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迁移作用:

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2、原型启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

23、定式的影响:

定式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24、心境: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恬静、烦躁等。

心境由特定的对象所引发,带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5、激情:

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

激情的特点是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26、应激:

是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遇到困难,特别是遇到出乎资料的紧急情况时,就会进入应激状态,把各种潜力调动起来,以应付当前紧的局面

27、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好奇心、求知心、热爱真理等社会性需要联系在一起

28、道德感:

是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会

29、美感:

是根据一定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0、需要:

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产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1动机:

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在原因或部动力。

动机作为一种部动力,是通过外在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32、自我效能:

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流体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所以称为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34、性格:

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5、教师的职业认知:

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其从教活动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教师对其自身职业活动的认知,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外界因素与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自身职业活动的认知、教学监控、教学反思、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36、罗森塔尔效应:

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相应发展的现象

37职业心理压力:

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构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它是个体认识到工作和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又由于个人条件,无法将之消除,只得任其存在时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身心紧状态。

38、职业心理焦虑:

是个体由于面临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不安,甚至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

大致有三种表现:

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

39、职业心理枯竭:

是一种由于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0、发现学习:

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41、同伴关系:

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42、课堂心理气氛: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的注意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等

43、行为矫正技术、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个体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技术。

在学校个体咨询中一般使用的行为矫正技术有:

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和消退法。

44、热身活动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活动课的开始。

“热身活动”是让全身“热”起来的活动,好比是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

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开放自己

45、情境体验法:

是要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实际情境或想象情境中去体验、思考、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情感体验,培养适应能力的一种方法

46、讨论分析法:

是指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分析或争辩得出结论的方法

47、心理自述法:

是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心理的状态,也就是自己诉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是情绪宣泄的合理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

48、游戏活动法:

是指以游戏作为活动中介,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在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气氛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

49、人际交往:

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和条件

50、效度:

测量对所要测定的东西能确实测定到什么程度,叫做测量效度

51、信度:

是指测量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52、容效度:

指一个测量的容代表它要测量的主题

53、构念效度:

是指某个心理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验证了编制测量的理论构想。

所谓构念,就是心理学理论中所涉及的假设性的抽象概念,如智力、动机等。

以测定这种构念为目的的而制成的测量之效度,叫做构念效度

54、自变量:

也称为独立变量,是指在心理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选定并进行操作的变量

55、因变量:

也称为依存变量,是指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被试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结果

简答或论述

1、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教育则是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促进心理学发展,教育是重要因素;当代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没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法。

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②实验法。

是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③实验法。

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变量之间的关系;④调查法。

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此外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档案研究法

3、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变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作为大脑的机能,派生了人类高度发达的认识能力和智慧,发展了人类语言和抽象思维,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复杂多样,各具特征的人格整体;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的大脑对所处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物做出反映的结果,因此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活动的容和水平就存在差异;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

(2)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容(3)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4、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大脑具有产生心理活动的机能,但大脑自身却不能产生心理活动,只有当大脑接受刺激物的刺激时,才能产生心理活动,这些刺激物就是客观事物,所以说,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的大脑对所处客观环境的各种刺激物做出反映的结果,因此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活动的容和水平就存在差异。

5、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人的心理产生后还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其所从事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容③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升

6、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无关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②保持的功能,注意具有保持功能,即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容维持在意识之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至完成任务、事先预定目的为止;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调节与监督功能是指注意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过目标进行

7、注意的分类

有三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有两方面: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②人本身的特点。

二、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性②活动组织的合理性③间接兴趣的稳定性④意志的坚强性。

三、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8、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性。

理解的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对完成的有关事物越容易保持有意注意②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活动组织的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③间接兴趣的稳定性。

是指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往往是激发人们从事活动的的某种动力,稳定的、持久的间接兴趣,是有意注意保持的重要条件之一④意志的坚强性

9、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围、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四个方面:

一、注意的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晰注意到的对象数量的多寡。

注意的围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同样的注意对象,注意的围因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围就越大。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受两方面影响: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注意主体的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在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转移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移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分散是由于外部刺激物或主体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四方面:

①原来注意的紧度。

②新注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③神经系统的类型。

④明确的信号提示

10、注意的围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注意的围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同样的注意对象,注意的围因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围就越大。

11、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教师要使学生发展和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意做到以下四方面:

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

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中,间接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在需要,学生越不容易分心。

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的维持需要意志力的参与。

对学生提出严格而适当的要求,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这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增强意志力的有效途径。

12、社会知觉:

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方面:

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常见的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常见的几种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有:

①直因和近因效应。

即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②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选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③刻板效应。

指知觉主题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14、知觉的规律:

只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其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当面,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①知觉整体性是指人并不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视为孤立无关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表现在客观刺激物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当面。

②只觉得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而把理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进行知觉的特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

③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④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围发生变化时,客观事物的映像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

15、提高学生感知效果的教师追求

提高学生感知效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感知效果的依存性。

①感知效果对刺激强度具有依存性。

②感知效果对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具有依存性。

③感知效果对感知对象的变化具有依存性。

④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感知效果优于单一分析器的感知效果。

⑤组合率。

⑥感知效果对活动目的的依赖性。

⑦感知效果对知识经验的依存性。

二、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学生听觉学习效果的策略。

教师语言要达到以下要求:

①语言规②生动幽默③具有连贯性④强度适中⑤具有变化性。

2、提高学生视觉效果的策略:

①板书②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和自身的外在形象3、提高学生综合感知的策略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②综合考虑学生座位的感知差异,提高感知效果

16、良好观察的标准和观察力的培养

标准如下:

①客观性。

正确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防止主观经验的消极作用②全面性。

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细节。

③准确性。

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防止错觉的产生。

④敏捷性。

能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迅速洞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⑤创造性。

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展新问题。

培养观察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观察的前期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②观察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③观察的善后工作

17、记忆表象的特征

特征有:

①直观性,表象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所以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直观性,或者具有形象性,表象虽和感知非常相似,但二者比较起来又有区别,知觉是鲜明的,表象是暗淡的,知觉是完整反映一切特征,表象只反映片段,知觉确切不移,表象则变化无常。

因此,表象还有暗淡性、片段性、和动摇性特征。

②概括性。

表象产生知觉,但又高于知觉,它是知觉概括的结果。

表象是经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

18、记忆的品质

鉴定一个人的记忆力好坏,应以其记忆品质为指标,综合衡量,具体分析。

记忆品质具有一下特征:

①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②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性③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或准确特征,是指对识记的材料记得是否正确。

④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的存储库中提取需要的知识经验

19、识记的规律

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影响识记的效果。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②识记的方法影响识记的效果,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材料,其效果是不同的。

但都必须明确识记的基本原理和总得要求。

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和把机械识记与意识识记结合起来。

③个体的识记态度和情绪状态影响识记的效果。

④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识记的效果

20、结合实际,谈谈保持和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怎样防止遗忘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是遗忘的一条重要规律。

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

遗忘量随时间递增,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越慢。

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

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

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21、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①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安排到一起,尽可能将文理课程交叉安排。

②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

③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材料的数量影响实际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控制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这样会提高识记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①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②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尝试,亲身体验

22、记忆规律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一、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理解,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正确组织复习。

遗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之后缺乏巩固、复习。

要正确组织复习方法如下:

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四、设法排除前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具体方法如下:

①先后学习的的两种材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相似的学习材料不要安排在一起。

③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的难易程度要合理安排。

④要加强对学习材料序列的中间部分的识记。

五、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附加学习,也叫超额学习。

此外也要讲究记忆卫生。

合理科学解释使用大脑,劳逸结合。

23、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思维广度方面的特点。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当面的特点。

二、是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一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的的特征。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能否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4、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功能有三种: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25、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

问题解决是指一定的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通过各种人之操作活动,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以下几点:

①知识表证的方式②迁移作用。

指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③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

④定式的影响。

定式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⑤动机和情绪状态,动机水平高低影响问题解决,只有适宜动机强度,才能提高问题解决⑥个性特征,一个人智力水平,气质类型也直接影响问题解的方式和效率

27、想象的加工策略想象的加工策略通常表现为①黏合,就是把事物的不同当面和不同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

②夸,就是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要素进行夸大和强调,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③拟人化,把人类某些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之上并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之为拟人化。

④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8、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

①新颖性②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③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④灵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得基本过程是:

①准备阶段②酝酿阶段③豁朗阶段④验证阶段。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②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③加强发散思维的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④培养创造型人格⑤善于激发和捕捉灵感

2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

①适应和动力功能。

②调节功能③信号功能④组织功能⑤感染功能

30、结合实际谈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的过程,根据情绪调节容的不同,可以把情绪调节分成三个方面,即具体情绪调节、情绪唤醒水平的调节、情绪成分的调节。

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来分,可以把情绪调节分为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的侧重点来分,可以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人的情绪、情感极其复杂多变,为了保持良好的心境,减少或避免消极的情绪、情感,重要的是学会对情绪、情感进行自我调节:

①理智调节②转移调节③积极的自我暗示④合理宣泄⑤幽默调节⑥身心放松调节⑦自然冶调节⑧音乐调节⑨热爱学习和工作

31、情绪、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不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发、维持和促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教学效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情绪、情感在学生学习中得作用:

①情绪、情感对学生学生学习的激发功能②维持功能,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激发,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