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001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ocx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笔者回顾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即由内部牵制逐步发展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缺陷,如“一股独大”现象相当普遍,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监事会难以承担受托责任,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等等,笔者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探讨在公司治理下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机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内部治理

AStudyontheImproveofEnterpriseInternalControl

[Abstract]Strengtheningandconsummatinginternalcontrolofentityhasbecomeonefocusintheoryandpracticingfield.Firstly,Iintroducethedevelopmentofinternalcontroltheory,whichrangedfrominternalcheck,internalcontrolsystem,andinternalcontrolstructuretointernalcontrolflame.Onthatbasis,Idefinetheconceptofinternalcontrol.Atpresent,therearesomelimitationsinourcorporategovernance,suchas“stated-ownedsharesaretoomuch”,unreasonablesharestructure,directorateandthesupervisemeeting'sfailedtotaketheirresponsibilities,unhealthypromotionandobligationsystem,serious"internalpeoplecontrol"probleminthecompanyaswell.Thisarticle,triestoputtheinternalcontrolsystemresearchunderthemicrocosmcorporategovernance,andbringforthnewideashowtogettheeffectiveinternalcontrolsystemunderthecorporategovernance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

[KeyWords]Internalcontrol,Corporategovernance,internalgovernance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演进过程

要定义内部控制,首先需要了解控制的含义。

根据《辞海》上的解释,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这种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

因此我们根据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将内部控制理解为“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部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

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在实际应用中,内部控制制度是领导和组织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建立纵横联系的程序和方法,使之分工协调,互相配合,监督检查,纠正错误,提高效率,贯彻方针政策,完成计划,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的一种控制方式。

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偏离计划行为的检查。

当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绩与计划不一致是,领导的责任就是立即组织检查,分析和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

第二层含义是对偏离计划行为的纠正。

即根据查明的结果,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提出改进的办法,予以纠正,或调整,或追究行为人责任,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纳入计划轨道,保证计划的正确执行和完成。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包含的几层含义:

 

1、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

 

2、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

 

3、内部控制的内容不仅包括控制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同时也包括各种程序和步骤,还包括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

企业组织的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

早期的分工、牵制、授权、汇报、稽查等都是内部控制活动。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美国的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二分法、三分法到五分法,日趋完整和深入。

(一)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

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一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图

(二)内部控制“二分法”和“三分法”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联系,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

内部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包括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三个要素:

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如下表所示:

控制环境:

反映董事会、管理者、业主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内部控制结构会计系统:

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登记和编报方法

控制程序:

指管理当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达到目的

图二:

三分法具体内容

(三)内部控制要素“五分法”和“八要素”

1992年,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人员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学会等组织成立的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包括五种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78),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

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这五种要素内容广泛,相互关联。

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了解和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最后,实施有效的监控以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

 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并于2004年4月颁布正式稿。

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如下表所示:

表一内部控制“八要素”

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内部环境包括董事会和经理层。

目标制定

管理者在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这样才具有方向性。

事项识别

企业风险是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约事项,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其进行评估和反应。

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事项,即可以是企业的机遇,也可以是企业抵消风险的事项。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

管理者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反应

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选定某一风险反应方案后,管理者应在残存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评估风险。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通常包括两个要素:

(1)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

(2)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信息和沟通

这里的信息和沟通是指广义上的沟通,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

监控

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另外监控还包括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记录。

二、我国当前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企业近几年发生的涉及会计违法违纪案件和各有关部门对企业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者与公司所有者目标背离。

按照自利原则,经营者与所有者各自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是闲暇时间,自己的报酬高,不愿意承担过高的风险:

所有者的目标是如何使公司价值最大。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于一致,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与西方国家股权结构极为分散的情况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一股独大”的现象相当普遍,国有股比例偏高。

一股独大的后果是,控股股东操作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既缺乏充分的激励,又缺乏有效的约束。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对于经理人员的激励上,表现出两种偏向。

一种是继续由国家掌握对国有企业经理的工资总额和等级标准,这种薪酬制度不能恰当地估计和承认经理人员的贡献,引发了消极怠工、"59岁现象”,甚至导致优秀企业家流失。

另一种则是在“年薪制”、“经理人员持股制”等试验中,在所有者虚位的情况下,经营者自定高额薪酬、浪费性职位消费、腐败等等,经理人员实行自我激励,把“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等等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公司的有效治理。

4、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强。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而不断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评价的过程。

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或两者结合来实现,常用的监督形式是内部审计。

但是,目前公司中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一,有些上市公司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大部分公司只设立审计部。

对审计部的定位也各种各样,有的由监事会领导,有的由董事会领导,还有的由总会计师领导等等,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责任不明。

有学者认为,对于规模大、经济业务复杂的企业,可同时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审计部应由董事会领导(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样的安排可以加强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控,缓解内部人控制现象。

5、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为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虽然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但首先从独立董事的人选及薪酬上就存在着缺陷。

根据规定,独立董事的候选人人选由董事会、监事会和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己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独立董事津贴的标准由董事会指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董事会、监事会完全由大股东支配的情况下,独立董事有可能依附于大股东,很可能不会真正“独立”。

其次,在实践中独立董事来自于上市公司外部,不在上市公司中任职,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上许多隐藏得较深或者被刻意回避的问题很难发现,又由于是兼职精力不足,也就没有能力确实的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内部控制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具体设计内部控制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此基本原则下,企业具体设计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相互牵制原则

即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

及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

在纵向的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2、协调配合原则

指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能耗,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

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式定位原则

指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充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

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奖罚,能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

即在实行内部控制时,花费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就是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就需要深化董事会自身的机构改革,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三者相互制衡。

我国企业的机构设置还很不合理,包括独立董事的缺乏,监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等,这对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是极为不利的。

要改善这种状况,须做到:

(1)要完善董事会构成,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会能站在所有者的立场上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

要使董事会能切切实实代表股东利益,为公司的根本利益和长期利益服务,董事会完善自身机构势在必行。

通过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引进外部的独立董事,使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是完善董事会构成的重要举措。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通过外部董事对内部人的监督和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人操作”,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因为,独立董事由于其特殊的“独立性”和“外部性”,在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的方面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经过董事会的批准时,如果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这时,独立董事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独立”的优势,避免管理当局进行内部人操作,特别在内部经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粉饰会计信息的问题上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提供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

目前,根据我国制度的规定,有许多上市公司已经聘请了独立董事,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一些公司的独立董事有名无实,或者有位无权,并不能起到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所以应当给予独立董事切切实实的权力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义务,避免使独立董事成为公司的“摆设”。

从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2)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通常负责监督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而审计委员会当中,独立董事通常占有多数的席位。

上面也指出,由于独立董事有“独立”的优势,所以他们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包括:

审核年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确定年度审计的计划、方法和费用开支等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等等。

实践表明,审计委员会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防止“内部人操作”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企业进行借鉴。

中国证监会已经提出设立审计委员会,这将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3)完善监事会制度。

我国的现状是,许多公司的监事会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严重缺位,严重削弱了监事会的监督稽查作用。

企业的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监督为核心。

应当注意的是监事会的职能与独立董事的职能并不冲突。

独立董事有监督的职能,但不能代替监事会,监事会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经营者的执行情况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以及信息披露的检查监督的作用,公司领导层应保证监事会有职有权。

同时,为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不定期的进行进修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接受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充实他们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要完善监事会的职权,除通过法律、公司章程确保监事会依法行权外,还应加强监事会的专业建设,坚决改变监事会由各类公司内部人组成的现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2、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和有效运行。

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的始终,所以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本人认为应通过以下方面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1)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强化。

要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就要建立具有独特地位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企业要为这个机构的人员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这个审计机构要配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水平高并且敢于负责的内部审计人员。

因为,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且提出有效意见,可以促使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运行。

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内部非独立机构,虽然可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其直接向企业最高层负责,其独立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既要进行内部审计,也要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到企业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作用。

(2)完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应当实行科学的职责划分和明确的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一项业务发生的全过程应当有多个部门参与和监督,具体来说,企业应当明确规定仓库物品和企业资产的管理保护制度以及内部稽核制度。

如收支两条线,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出纳人员不能兼任账簿的登记以及管理工作;采购人员与物资保管人员要有明确的分权,不能互相兼职,等等。

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后,可以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可以起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提高效率和避免意外损失的作用。

(3)完善资产和存货的清查、盘点制度。

建立资产和存货的清查、盘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安全与完整。

除了会计人员要对库存物资进行永续盘存,仓库保管员要对每项库存物资定期核对外,还要建立不定期的抽查或突击检查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财产物资进行突击清查,以保证帐实相符,并及时对盘盈或盘亏物品进行处理。

总之,财产的盘点清查制度,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还可以单位领导人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有效的遏制贪污盗窃等舞弊行为,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

CSA的基本特征是:

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

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

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

CSA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作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

设计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至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

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体系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

只有通过评价机制对整个体系的运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其构建者与维护者才能找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体系的不断完善。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也需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即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参考文献:

1.伍中信,1998:

《产权与会计》【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7-45

2.李凤鸣,2002:

《内部控制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21-277

3、郑红涛:

《企业内部控制精要—整体框架·制度设计·测试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192-211

4、阎金愕、陈关亭:

《内部控制评价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2-172

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