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107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课文大多都带有科普性质,主人公多是我们身边的植物或者动物,一些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文学的加工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起去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习性,一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多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及其利与害,能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更广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感受文中的主人公形象。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掌握课文中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常识。

1.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小蝌蚪找妈妈》2课时

《我是什么》2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一1课时

1 小蝌蚪找妈妈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3.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益兽、益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形变化。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揭示答案:

①小蝌蚪。

②青蛙。

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比二者,得出“二者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3.导入新课:

通过我们的对比,小蝌蚪和青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可是大家知道吗?

小蝌蚪其实是青蛙的孩子,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变成青蛙的样子。

但是,有一群小蝌蚪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于是开始了一段长长的寻找妈妈之路。

想要知道这群小蝌蚪最后找到了妈妈没?

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就让我们一起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先示范性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游来游去、游哇游、嘴巴、衣裳”等轻声读音,以及“露、着”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宽、睛、肚、孩、跳、塘、灰、龟、鼓”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跳、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宽、皮”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谜语示例:

家里种花草,一见都说好,常与“阔”连用,是窄反向标。

(谜底:

宽)

有衣当被子,有水起波澜,有土成山坡,有病就疲倦。

(谜底:

皮)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两”的第三笔横折钩的起笔在横中线上。

“哪”的口字旁的最后一笔写在左中线上,与“那”的第三笔的横在同一水平线上。

“宽”的宝盖头略宽,包住下面的“艹”。

“睛”的横画较多,注意间隔均匀。

“跳”要注意右边“兆”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

易错提示:

“皮”第一笔是横钩,不能写成横折。

“两”的第五笔和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就”的右边是“尤”,不能多写一撇,写成“龙”。

(3)多音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青:

睛(眼睛)——清(清水)——晴(晴天)

足:

跳(跳远)——跑(跑步)——路(马路)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明确: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2)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

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明确:

荷花旁边。

它们的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阅读第1自然段(用快活、轻快的语气读),思考:

小蝌蚪的外形是怎样的?

明确:

小蝌蚪的外形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反义词组。

明确:

小—大,来—去。

4.词语品味:

“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很大,“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很长,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说“大脑袋”“长尾巴”呢?

明确:

“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比“大脑袋”更大一点,“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比“长尾巴”更长一点,这样的词语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词语拓展:

(1)解释“一群”的意思,并用“一群”组词。

明确:

“一群”多指三个,并拓展“群”作量词的其他短语。

(2)由“游来游去”拓展“×来×去”的词语。

“群”的数量短语示例:

一群鸭子 一群大雁 一群人

一群山羊 一群小朋友

“×来×去”式词语示例:

走来走去 飞来飞去 跑来跑去 跳来跳去 一来二去 想来想去 说来说去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外形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而青蛙妈妈的外形是“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那么,小蝌蚪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呢?

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好奇的同学可以放学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课文,我们下节课再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两个 成就 哪里 宽广

头顶 眼睛 肚子 皮球 孩子 跳高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最后小蝌蚪却找到了妈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相认的吗?

今天我们将继续阅读,看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小蝌蚪遇见了谁?

做了什么事情?

它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小蝌蚪遇见了鲤鱼阿姨,向它询问妈妈的情况。

它们长出了两条后腿。

(2)找到小蝌蚪向鲤鱼阿姨询问的句子,结合图片和与同学表演的方式理解“迎上去”。

明确:

“迎”在“迎上来”中的意思是“面对着,冲着”的意思,即小蝌蚪是在游着游着的时候,看见了前面的鲤鱼阿姨,于是游上去问她关于妈妈的情况。

(3)体会“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

明确:

“迎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十分有礼貌;“追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内心的急切,它们以为乌龟是妈妈;“游过去”表现出小蝌蚪的悠闲。

(4)提问思考:

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哪些信息?

明确:

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外形特点:

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小蝌蚪根据鲤鱼阿姨对妈妈的描述,找到了谁?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乌龟。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

由此可见,小蝌蚪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

(2)出示乌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小蝌蚪为什么会将乌龟认作是自己的妈妈?

明确:

因为乌龟有四条腿和宽宽的嘴巴,与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一样的。

(3)阅读小蝌蚪见到乌龟时的句子,通过图片和表演的方式理解“追上去”,并与前面的“迎上去”进行区别。

明确:

“追”的意思是“赶,紧跟着”,“追上去”说明小蝌蚪是在乌龟的后面,当它们看到乌龟的四条腿之后,就认为是妈妈,于是就“追上去”了。

(4)提问思考:

小蝌蚪从乌龟那里知道了妈妈的什么特点?

明确: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5)概括总结:

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和乌龟那里打听到的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四条腿,宽嘴巴,头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学习第4、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思考:

小蝌蚪按照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提示,继续游哇游,它又遇到了谁?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遇到了一只大青蛙。

它们的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的样子。

(2)青蛙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找到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

明确: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学习第6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到妈妈之后,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尾巴不见了。

(2)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

明确:

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3)由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每天跟妈妈去捉害虫的行为,拓展青蛙消灭害虫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白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拓展示例:

据统计,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捕虫260多只,一年可消灭害虫4万多只。

农业环保专家称,如果每亩稻田有400只青蛙,每天可消灭害虫2万只以上,基本上可以不用农药杀虫。

这样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而不用农药的绿色食品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5.通读课文,思考:

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明确: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变成小青蛙。

6.归纳总结文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试着仿照句式造句。

明确:

感叹句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通常以感叹号结尾。

疑问句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通常以问号结尾。

文中的疑问句有“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感叹句有“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妈妈,妈妈!

”“快跳上来吧!

仿句:

我的钢笔在哪里?

原来在这里!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

明确:

鲤鱼阿姨 四条腿、宽嘴巴 乌龟 头顶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思考:

小蝌蚪与青蛙长得完全不一样,它们是如何相认的呢?

明确: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与青蛙妈妈一模一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小蝌蚪找妈妈

2 我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知道云、雪、冰雹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水的多种形态和转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说说水还有些什么形态,水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水的多种变化形态,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的多种形态以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形态的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谜语让你们来猜一猜。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

(3)白色花朵无人栽,无根无枝又无叶。

一夜北风遍地开,此花原自天上来。

(雪花)

(4)大小珍珠光又亮,噼里啪啦从天降。

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

(冰雹)

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谜底,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的,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都跟水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它们有关的课文。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先示范性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点儿”儿化音的读音,以及“淹没”一词中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极、傍、海、洋、作、坏、给”时,了解左右结构的字,分辨它们是左窄右宽还是左宽右窄;学习“变、带”时,注意它们是上下结构;学习“片”时,了解它是量词,由此可以拓展出其他量词。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教师点拨:

生活中常见的量词有哪些?

个(一个人)   张(一张纸)

支(一支笔)  本(一本书)

块(一块糖)  首(一首歌)

把(一把梳子)  双(一双筷子)

头(一头羊)  杯(一杯水)

对(一对戒指)  朵(一朵鲜花)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变”上部首点要写在竖中线上,下部捺收笔较低。

“极”的结构左窄右宽,右部撇捺舒展且保持平衡。

可以用猜字谜的方式来加深记忆:

村一半,吸一半,程度高,表界限。

“片”的第四画横折要一笔写成。

也可以用猜字谜的方式加深记忆:

版牌都有它,一共四笔画,东西平而薄,量词常用它。

“傍”的结构是左窄右宽,点撇稍短,横略长。

易错提示:

“带”的上部是三短竖,不要漏写笔画。

(3)多音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每:

海(海洋)——梅(梅花)——悔(后悔)

羊:

洋(大洋)——样(样子)——氧(氧气)

不:

坏(坏蛋)——怀(怀念)——还(还有)

合:

给(给力)——哈(哈气)——答(回答)

左右结构的字:

极、傍、海、洋、作、坏、给

上下结构的字:

变、带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

(1)小水滴是个小小魔术师,它会变成(   ),变成(   ),变成(   ),变成(   ),还会变成(   )。

明确:

汽 云 雨 冰雹 雪

(2)将水的不同形态和形成的不同条件进行连线。

(3)如果“云”是一个人,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性格的人?

明确:

云就像一个爱美、爱打扮、有点调皮的小女孩,有时候穿白衣服,有时候穿黑衣服,早上和傍晚的时候又披红袍。

(4)云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代表了什么天气?

明确:

白衣服——晴天;黑衣服——阴天、雨天;红袍——朝霞(日出时)和晚霞(日落时)。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看!

雨、雪、冰雹其实都是水变的,怪不得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说“我会变”。

水变成这些事物后最终又会变成水,水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变化着,现在你明白了雪孩子为什么能化成云,云又为什么能落下雨了吧。

不过要真正认识水,了解水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些都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变化 北极 一片 傍晚 海洋 工作 坏事 给力 带来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可以变化成汽、云、雨、冰雹、雪等多种形态,那水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读一读,体会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明确:

“落”字写出了水滴从天空往下降的动态。

(2)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明确:

“打”字跟“落”字比起来,更加具有力量感,更能体现冰雹的威力。

(3)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明确:

“飘”是指随风摇动或飞扬,体现出雪花轻盈柔美的特点。

2.“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喻成小花朵,既形象生动,又能使人感受到雪花的美丽。

3.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在池子里很平静,在小溪里缓缓流淌,在江河里奔流向前,在大海里翻腾的不同的活动形式。

4.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说说“我”做了哪些好事和哪些坏事。

明确:

好事:

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坏事:

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5.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人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管住水,让它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明确:

示例:

修水电站,利用水来发电,既环保又节能;挖灌溉渠道,让水能充分合理地灌溉每一块田地;顺河岸、湖岸、库岸修建堤防护岸,不让洪水溢出。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水是一个魔术师,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变成不同的形态,而且水对我们人类有好也有坏,我们要想办法发挥它的好,制止它的坏,要保护水资源,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做一个环保小先锋。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我是什么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知道课文中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生动地展示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

2.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探究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了。

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孩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起来看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先示范性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吹过、挂住、炸开”等动词的读音,以及“四海为家、得不到”两个词中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如、知”这两个生字时,注意它们的右边都是“口”字;学习“娃、她”时,注意它们的偏旁都是“女”字。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娃”的右边两个“土”重叠,中间不留缝隙。

“法”左边的三点水要呈弧形,“去”的下横宜长。

“如”右边的“口”写在女字旁的中部。

“脚”的结构左窄右宽,中间“去”的两横稍短。

“毛”的第一画是撇,不要写成了横。

“更”的首横略短,“日”扁而上宽下窄,捺要舒展。

(3)多音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去:

法(办法)——脚(手脚)——丢(丢失)

女:

如(如果)——娃(娃娃)——她(她们)

口:

如(假如)——知(知识)——加(加入)

左右结构的字:

法、如、脚、娃、她、知、识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自我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看看文中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

明确:

文中讲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

2.通读全文,归纳文中的几位植物妈妈是怎么送孩子出去旅行的。

明确:

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降落伞;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豌豆妈妈——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苍耳坚硬、带刺的外壳比作铠甲,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对苍耳的保护作用。

2.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从“啪、炸开、蹦着跳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从“啪、炸开”可以体会到火辣辣的太阳把豆荚晒裂后发出的声音。

“蹦着跳着”说明作者是把豌豆娃娃当作人来写的,生动形象,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豌豆娃娃的调皮和可爱。

3.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

明确:

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养成勤观察、多动脑的习惯。

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

我们不仅要发现这些现象,还要开动脑筋去揭开现象背后的奥妙。

4.仿照“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试着用“只要……就……”造句。

明确: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知识。

5.“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明确:

意思是粗心大意的小朋友得不到知识。

只有仔细观察生活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知识。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3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法。

请同学们课下和爸爸妈妈一同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更多的植物奥秘。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1.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

你们还记得里面有哪些动物吗?

它们有的来自非洲,有的来自南极,有的来自北极;有的凶猛得让人不敢靠近,有的可爱得让人想抱一抱;有的体型庞大无比,有的体型纤细瘦小。

其实,不止动物园里有动物,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动物,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里你喜欢哪一种呢?

你觉得它有趣在哪儿?

请大家先思考五分钟,然后说给同学听。

二、交际指导

1.小组介绍,每个人轮流叙说,讲有趣的动物。

互相启发感染,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2.小组评议,互相评价。

评价的要点有三:

观察得仔细,能说出动物的特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得清楚;充分表达对动物的感情。

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推荐到全班发言。

3.全班交流、聆听、评议,选出最有趣的故事。

三、交际示例

大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动物。

昨天晚上,我就在花园的土壤里发现了一条蚯蚓。

蚯蚓是个“分身大王”,每当它被石头压住了,它就会把身体分裂成两段,然后逃走——竟然变成了两条蚯蚓。

蚯蚓是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但是它的触觉非常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