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36373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doc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隐贤中学陈方永

一、命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的初中历史考试正朝着理性的深度发展,真正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轨。

正是在这种崭新的理念指导下,这份中试卷既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检测。

二、对试题的客观认识

试题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双重功能的和谐统一。

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题型与知识结构合理,试题容量合适。

从试卷上可以看出:

有这几种题型,即: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辨析改错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五种题型的优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从试题的知识难易结构上看,处理得很合理,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3)试题的容量比较合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

难度不大,对于刚刚系统地接触历史这门功课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让他们从答题中树立起自己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2、试卷重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

同时,试题注意挖掘题型考查能力的功能,加强了能力的考查。

总之,本套试卷以基本历史知识为基础,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答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如第2小题贞观初年,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高僧是:

A、鉴真B、鸠摩罗会什C、法显D、玄奘。

当部分学生错选,这是由于学生对玄奘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如第7小题:

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主要有哪些,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

如第17小题第1、2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

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又如第18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中后期以来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指的是什么?

催生这种新经济因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如第18小题第2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失分很多。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

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

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

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

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

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

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

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