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99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docx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详解】

(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

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材料二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19.7平方千米,涵盖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

其发展目标是:

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l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结合材料说说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达到怎样的开放格局。

【答案】

(1)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

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

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识记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3.读图说史

(1)读图,指出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你知道国家首选这四个经济特区的理由吗?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3)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答案】

(1)四个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理由:

离港澳较近;华侨之乡;

(2)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

(3)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根据所学知识,国家首选这四个经济特区是因为这四个地区离港澳较近,华侨之乡。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开始的,然后进一步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到开辟经济开放区。

(3)根据《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饮食、穿着方面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出现了哪些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我国建立起哪些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1)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铁饭碗,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的变化体现在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就业方面,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增加了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新的就业模式。

(3)根据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起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

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

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日,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与上甘岭战役同时,志愿军某团准备夺取敌人的一个高地。

为缩短攻击距高,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第二天晚上大部队的进攻,不料,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

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丝纹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上甘岭战役具有怎样的地位。

(2)上甘岭战役结果是怎样的?

这场战役的结果与黄继光和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二说明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

(1)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并结合所学概括可知,上甘岭战役的地位是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上甘岭战役结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而上甘岭战役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土地制度进行多次调整,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图片,分别写出从图一到图四,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农业、农民、农村有何影响?

(3)图二中农民“入社”具体是指什么社?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以及改造中创举性的政策。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图三同时发生的另一运动的名称。

两者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5)国家政策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结合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1)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5)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一信息“拔除地界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改革;根据图二信息“说什么也要入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根据图三信息“人民公社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图四信息“凤阳小岗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凤阳小岗村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所学知识,为使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务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根据所学知识,到了1956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神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应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5)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我认识到,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7.识图,回答问题。

(1)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在哪方面取得的成就?

(2)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贡献?

被誉为什么?

(3)请你给图二、图三各配一句解说词。

(4)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科技方面。

(2)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观察题干三幅图片可知,图一与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有关;图二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三是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2)根据图片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人物是袁隆平,他在1973年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根据图片二和图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图二、图三各配的一句解说词应该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8.新中国成立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高。

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重返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在(国家)的操纵下,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经过长期努力,1971年10月,(会议)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交往)

(2)40年前的今天,中美两国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两国相互隔绝、敌对乃至冲突对抗的局面……40年来,两国历届领导人跨越风雨坎坷、总体保持稳定前行…

——“学习强国平台”

结合所学分析中美两国从“敌对——建交——总体保持稳定前行”的原因。

(全方位外交)

(3)结合以上图片及所学说说中国新世纪外交呈现怎样的特点?

中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

【答案】

(1)美国。

(2)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或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日本、欧盟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既互相合作,又相互竞争,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前行。

(3)特点: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等;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

(4)综合国力的增强;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外交工作者的努力;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在美国的操纵下,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经过长期努力,1971年10月,(会议)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填:

美国。

(2)依据材料二“40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正式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两个世界大国、10多亿人口之间近30年相互隔绝、敌视乃至冲突对抗的局面……40年来,两国历届领导人跨越风雨坎坷、总体保持稳定前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或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日本、欧盟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既互相合作,又相互竞争,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前行。

(3)依据材料三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领带人峰会等,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

(4)依据所学概括可知,新中国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外交工作者的努力;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

9.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此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请回答: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讨论?

(2)该讨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

【答案】

(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性质。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

7.9。

材料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1)毛泽东这句话中反映的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是怎样做的?

(3)毛泽东这首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

(2)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一五”计划中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分析可知,毛泽东这句话中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

(2)依据所学可知,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依据所学可知,在我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所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