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48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docx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考试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诗歌上片选用了哪些具体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2)赏析诗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4分)

【答案解析】

(1)玉炉、红蜡泪照得秋思,眉翠薄、鬓云残、衾枕寒写女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2)“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听觉写“三更雨”。

“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台阶的无声,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长洲怀古

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注]荐苹藻:

用苹藻喂马。

(1)“千年事往人何在”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简要赏析“风静寒塘花正开”的表达效果。

(3分) 

 

【答案解析】

(1)点题,表达物是人非之感,承接上文述古,引发后文凄凉景物的描写。

(3分。

答到三点即可)

(2)①以自然的生机活力反衬历古迹荒凉,表达伤古之情。

②以景作结,回味无穷。

(3分。

一点2分,两点3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采桑子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玉楼春 (宋)吴文英

红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②吴文英一生未第,以布衣游幕终身。

本词是写给词友吴见山的唱酬相和之作。

③大白:

酒名。

(1)两首宋词的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

两词都以大雁自比,都借的大雁,言自身的情感,寄喻形象得体。

(2分)(请用概括性词语回答。

(2)两首诗词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4分)

【答案解析】

(1)借离群孤单的大雁;(1分)言自身孤独漂泊的情感。

(1分)(意思对即可。

(2)(朱词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1分)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1分)(吴词之泪是感怀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仕途无望(1分)而羁旅天涯、漂泊无定的孤苦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鉴赏】

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

靖康乱起,惊破清歌,以“山水郎”自居的词人朱敦儒,名士风流的生活也告结束。

他跋山涉水,辗转流徙,避乱南国。

一路上但见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

残酷的现实,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许多词篇,描绘出祖国山水风景之美,寄托着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说:

“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船沿江北上,在旅途中,他用泪水写下了这首语言明白如画,却寓意极深的小词。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

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这两句直抒情怀,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

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置,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

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

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

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

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后,辗转道途,不仅在“月涌大江流”的长江之上,领略了秀丽的江南美景;而且在鹧鸪声声的榕荫下,欣赏过浓郁的岭南风光……眼前的佳景,往往使他联想到铁蹄下的中原河山,苦难中的父老百姓,不禁滴下忧时之泪,发出了与爱国志士相同的感喟。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

各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解析】

(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

(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

(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

(4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8分)

村饮

黎简①

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

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

②醵(jù):

凑钱喝酒。

(1)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解析】

(1)答案示例1:

这两联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老牛、野花等典型意象(2分),描绘出了一幅蒙蒙细雨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秀丽的暮春乡野图。

(2分)

答案示例2:

这两联选取了蒙蒙的细雨,萋萋的芳草,习习的东风,随风而落的野花,枕着落花而眠的老牛等春天乡野的典型意象,(3分,只例出了意象,没有概括其特点给2分)描绘了一幅乡野暮春的宁静秀丽的画面。

(1分)

(共4分,本题考查对景物形象(意境)的把握。

对意境的概括要有“景物描写+形容词”。

注意题干要求中有典型意象和描写的画面,注意综合两个答案示例的给分点综合评分。

(2)答案示例:

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农人们对物价飞涨现实的不满,还表达了对乡野春天充满了生机景象喜爱之情,也折射出村民们的闲适和对即将到来的忙碌耕作可能带来的好收成的希望(期盼)之情。

(4分,每个要点各1分)

 

6、古代诗歌鉴赏(5分)

南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

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

请作具体说明。

(2分)

 

1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解析】

1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1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4分)

 

9.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看法?

(3分)

 【答案解析】

8.答: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9.答: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8、阅读下面这首新诗,按要求答题(4分)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深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诗中所塑造的“树”的形象,让你联想到高中课本的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形象?

请任选一个写一句话,评价其事迹。

(30字以内)(4分)

【答案解析】

答案示例:

烛之武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有胆有识,知己知彼巧退敌。

         荆 轲   忍辱负重,知难而进,虽败犹荣。

(内容较空的酌情扣分) 

诗中所表达出身处逆境要坚守内心的宁静的意旨,这棵树象征的是硬汉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每点技巧1分,分析1分。

答案超出以上三种,言之成理即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 (4分。

答出两点,意思基本一致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

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注]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

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8.“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四句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分)

9.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解析】

8.诗人选取了“孤鸿”“悲风”“雪”“塞尘”“雕”“沙场”等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

(1分)嘹唳的孤鸿、萧索的悲风营造了哀婉凄凉的氛围;(2分)“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则营造了雄浑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2分)

9.前四句表达征夫漂泊在外、没有依靠而引发的思亲怀远之情(2分);中间两句是因思乡和漂泊而生发的凄苦悲凉之情(2分);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浑豪迈之情(2分)。

             

 

11、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七言律诗《登洛阳故城》,中间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禾黍离离半野蒿,。

       ,      。

       ,       。

       ,犹自吹笙醉碧桃。

①鸦噪暮云归古堞 ②雁迷寒雨下空壕 ③可怜缑岭登仙子

④水声东去市朝变 ⑤山势北来宫殿高 ⑥昔人城此岂知劳 

  A.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⑤⑥①②③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④⑤①②③

【答案解析】

D

根据押韵排除B项,依据律诗二、三两联必须对仗可排除A、C项.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

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

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

(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解析】

(1)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2分)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

(2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2分)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①鲁酒:

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

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

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8.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5分)

9.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6分)

【答案解析】

8.答案:

(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

(2)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作用3分,答出一点给1分,结合意象意境分析出2点给2分)

9.答案:

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

(1)“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

(2)“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

(3)“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

(4)“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4点中答出任意3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就可得满分。

 

14、古代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0-11题。

(8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①石头城:

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

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0.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0.上片:

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1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

(1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1分)

11.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

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

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

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

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

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

(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8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1)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2)词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解析】

(1)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位驻守边疆、保家卫国、洋溢着青年时代意气(意气风发)的爱国诗人形象。

(2分)上阕通过“朱颜青鬓”的肖像描写塑造诗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形象;通过“气吞残虏、夜举狼烟、拥戈西戍”等动作描写塑造了诗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充满豪情壮志的形象。

(1分)表达了诗人对从戎生活的期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1分)

(2)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

(1分)词的上阕回忆往昔,追忆壮年时期从军,驻守边疆的经历,充满豪情壮志。

词的下阕感怀现在,写罢归后的闲居生活,充满失落失望。

(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并不因衰老而有所减损的情怀。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 tuò,竹笋的壳皮。

(1)请从词中找出四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

(3分)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3分)

【答案解析】

(1)清明细雨(清明雨), 衔泥春燕(衔泥燕、筑巢燕、春燕), 新绿修篁(新绿篁、脱箨篁、脱箨修篁),  褪花新杏(新杏、未酸新杏)(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得3分) 

(2)答案①以乐景衬悲情(答衬托手法亦可)(1分),②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江南新春美景)来衬托(反衬)(1分)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痛(故国之思)。

(1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①来投玉川子②,清风吹破武林③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④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①明月:

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

颈联中的“冰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

②玉川子:

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此处作者用来指代自已。

 ③武林:

杭州的别称。

④膏油:

造茶者以膏油涂之,以欺骗不知茶者。

(1)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

(3分)

(2)“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答案解析】

(1)(3分)

①鲜嫩清新(“仙山灵雨行云湿”);②天生丽质(“洗遍香肌粉未匀”);③清香可人(“清风吹破武林春”);④本质高雅(“要知冰雪心肠好”);⑤朴实无华(“不是膏油首面新”)。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种得3分。

(2)(4分)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

如答想象、拟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也可得分。

②将佳茗的鲜嫩清新与佳人的天生丽质、蕙质兰心联系一起,比喻贴切、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和美妙的感受。

【3分。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说明:

学生没有提及“比喻”等术语,但能围绕“以佳人之美写佳茗之美”进行赏析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①东马塍:

地名。

8.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5分) 

9.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