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563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

鲁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口迁移及人口的空间分布都有直接关系,不论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而且城市往往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依托。

因此本单元内容既是“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延续,又是“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知识基础。

2.主要内容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简要介绍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重点探讨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从空间上宏观上介绍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体系的有关知识。

鉴于新课程标准没有涉及,本节课没有列入复习内容。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从城市个体角度微观地阐述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主要讲述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并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学完《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后,通过调查座谈发现:

(1)不少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缺乏横向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知识点比较零碎,难以梳理成一条知识网络。

(2)对一些知识理解不深不透,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还有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对图表资料中的信息挖掘不到位,如忽视图例和坐标的分析,对图中柱状、折线的变化缺乏系统的分析,答案总结的不全面等。

通过部分学生的困惑、疑虑和现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从宏观上讲述城市化,从微观上讲述城市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理解;通过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如城市化曲线的变化、城市主要功能区面积的变化趋势、等地租线的判读等。

总之,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要,同时促成学生的地理品德和地理学科素质。

【课标分析】

1.概括城市化的过程、特点,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指出城市的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导、问、记、练相结合,充分利用比较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我把本单元的课标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化,重点讲述其过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是城市的功能分区,重点讲述其类型、分布和成因。

课标展示:

1.概括城市化的过程、特点,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指出城市的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承转:

我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归纳为以下9个问题如下,前5个问题是关于城市化的知识,后4个问题是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知识,我们逐一回顾。

知识回顾: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比较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哪些差异?

3.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为什么会出现“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6.如何区别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7.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8.说出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9.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景观和建筑格局分别有哪些影响?

【回顾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比较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1)主要表现: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阶段:

阶段

城市化水平

发展速度

主导产业

缓慢发展阶段

低于﹪

增长

第产业

加速阶段

﹪~﹪

增长

第产业

成熟阶段

大于﹪

趋于甚至停滞

第产业

学生:

回顾1分钟,共同回答主要表现,个人回答阶段特点。

【回顾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哪些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人口移动

流向

由城市向外流动,出现

和现象。

乡村人口向移动

原因

特大城市、资源、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有较多的和较好的等

教师:

特点从起步早晚、水平高低、目前速度快慢等方面分析。

学生:

回顾1分钟,南片学生共同回答特点,巩固1分钟。

【回顾3】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时间早晚

出现时间。

出现时间。

人口变化

市中心人口,郊区人口,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出现增长,周围中小城镇和乡村人口。

距城远近

,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和城市相对独立

(2)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

回顾1分钟,找1个学生回答,巩固1分钟。

【回顾4】城市为什么会出现“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1)热岛效应:

(2)雨岛效应:

学生:

回顾1分钟,找1个学生回答。

【回顾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问题

表现

成因

措施

问题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环境污染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排放,交通工具、建筑工地发出的噪音等。

合理布局污染企业,建立污水处理厂,建立绿化带等

问题

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

过度开采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

问题

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城市人口剧增和大城市迅速膨胀

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问题

住房紧张,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差

加快住房建设,改善住房条件

问题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学生:

回顾1分钟,共同回答,记忆2分钟。

【达标训练一】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

下列关于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b阶段B.中国—b阶段

C.朝鲜—c阶段D.加拿大—a阶段

2.下列属于图中b阶段反映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

A.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市区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D.处于城市化高级阶段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回顾6】如何区别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功能区

形态

主要特征

分布特点

住宅区

城市的功能区,占地面积;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产业革命后),位置上二者发展。

工业区

面积较大;距市中心远且相对集中、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

商业区

城市的核心区,地价高,占地面积,土地利用集约。

学生:

回顾1分钟,找1个学生回答,巩固2分钟。

【回顾7】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学生:

回顾1分钟,找1个学生回答,巩固1分钟。

【回顾8】判读下列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

回顾1分钟,模式名称共同回答,找1个学生回答其共同点。

【回顾9】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景观和建筑格局分别有哪些影响?

学生:

回顾1分钟,找1个学生回答。

【达标训练二】

读右图,回答1~2题。

5.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为商业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人口增长处于“现代型”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用地,C地最有可能是(功能区)。

A、B两地地价较高的是,高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该城市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

(3)简要评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网络构建】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主要表现

城市化区域差异

影响地理环境

城市

类型和区别

空间结构成因

与地域文化

【达标检测】

完成阶段检测

(二)城市与地理环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收获颇多。

在教学环节方面,感觉比较完整,从梳理最新课程标准开始,再引导学生对9大知识点的回顾,并针对城市化和城市的空间结构两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达标训练,再到单元知识网络构建,最后进行单元达标检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步深入,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回忆——提问——巩固三个环节,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复习巩固;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做题、分析环节,使学生的审题析图归纳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问题、做的习题不同,间接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提高。

从课堂气氛来看,由于教学设计的问题、习题较多,又临近联考,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精神饱满,完全融入课堂之中,真正形成教与学双边互动、平等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

感觉不足方面,由于准备时间较紧,又进入一个新环境进行录课,师生难免出现一些紧张,教师的教态有些不自然,语言有些失准,学生的巩固练习有点少。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师生交流民主,情感交流融洽,气氛紧张活泼,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复习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