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794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四单元第12课长江三日

第12课 长江三日

青玉案

苏 轼

三年枕上吴中①路,遣黄犬②、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鸯,四桥③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④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

春衫犹是,小蛮⑤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 ①吴中:

此指苏州。

②黄犬:

《晋书·陆机传》:

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系信于犬颈,致松江(亦属“吴中”)家中,犬又系带回信还洛。

③四桥:

《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

“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④《辋川图》:

唐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⑤小蛮:

唐白居易侍女名。

此指词人侍妾朝云。

【赏析】 这是首送人之作。

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松江的怀念。

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苏坚回吴后及时来信的心情。

“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把自己的珍重之情写到了极处,充满了“伴你同行”的亲切。

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地表达出对官海浮沉的厌倦。

就苏坚之“归”,抒说己之“归计”。

【思考】 “呼小渡”几句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单音字

启碇(dìnɡ)绿茸茸(rónɡ)

暮霭(ǎi)漩涡(wō)

翡翠(fěi)瞿塘峡(qú)

云蒸霞蔚(wèi)缥缈(miǎo)

阴霾(mái)宁馨(xīn)

熠熠闪亮(yì)

多音字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浩荡·荡漾

“浩荡”,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荡漾”,飘荡;起伏不定。

例:

走进云南、江西,山山钟灵毓秀,湖湖碧波荡漾,城城千古流韵。

真是“千里高原风浩荡,无边春色倍还人”啊!

庄严·庄重

“庄严”,庄重而严肃。

“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例:

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都会伴随着庄严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

武警战士和所有的游客都神情庄重,向国旗行注目礼。

四、词语释义

①雷霆:

雷暴,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②亭亭笔立:

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③云蒸霞蔚:

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④隽秀:

秀丽。

⑤神妙莫测:

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⑥灭顶:

水漫过头顶,指淹死。

⑦怪诞:

奇怪,古怪。

走近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作品以散文为主,著有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刘白羽散文选》,小说集《刘白羽小说选》等。

写作背景

《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是一篇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集》。

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

作者在叙写西陵峡“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点拨】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

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

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的形象将世世代代永记在人民的心中。

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

为什么说:

三峡是美的?

【点拨】 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

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

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

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

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

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

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作者在第一日的描写中是怎样体现很强的思想性的?

【点拨】 文章首先摹写了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表达了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

接下来写了下午“天转开朗”之后长江两岸的“山峰”“苍松翠竹”等景物。

然后文章重点描写了富有魅力的长江夜景,在作者的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潮也在翻腾。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思想油然而生:

“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

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增强了这篇游记的思想性。

作者在第三日文中引用卢森堡《狱中书简》中的大段文字,这样的引用在全文还有很多,试举例分析引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 本文在写景之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民谣、诗文和典故,给文章增光添彩,开拓了思想境界,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含量。

文中引用的诗文不但有列宁、毛泽东、卢森堡等革命者的,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是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的结句,引在文中,与散文描写的“夜航”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文章增添了哲理性,从而凝聚出全文意境的焦点——“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又如在讲到“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时,引用于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歌谣,突出了“险”,借以说明此处之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公认。

船行到秭归时,文章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些传说,至香溪,提到了为民族团结作过贡献的王昭君,这些历史人物使长江增色,自然也增添了人文内涵。

作者借用这些引文,烘托了环境,抒发了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整篇文章的格调相和谐。

同时,还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长江三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热的激情。

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

人类能够战胜险恶的长江,正是人类力量伟大的明证。

♣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在写景过程中,引用了古诗、民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烘托了文中所写景物,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人文内涵。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

①比喻:

贴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②拟人:

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

“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

一、写法归纳

用哲理来贯穿全篇

本文描写了长江两岸的绮丽风光,用“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思想贯穿全文。

随着江轮的航进,奇峰、急流、险滩、暗礁、丽日、风雾在哲理的牵引下,按照作品感情发展的脉络,贯穿起来,挥洒自如地勾勒了这幅气势磅礴、神采盎然的山水长篇。

浓密而又淡远、简约而又细腻,神情逼肖而又变幻多姿,充分地表达出刘白羽散文的雄健浑厚、优美细腻的风格。

二、技法指导

写文章阐发生活哲理要做到:

对生活中的事情敏感于心,善于联想和生发感悟。

阐发哲理要合情合理不能生搬硬造。

感悟要深刻,不能流于肤浅。

三、随堂练笔

叙写一个生活片段,要求有感悟有生活哲理。

(不少于80字)

四、他山之石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备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

老人解释说:

“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刘白羽为军事作品笔耕不辍

刘白羽性格坚强。

直到晚年,病榻上的他仍写作不止,忍受夫人去世的极度心灵痛苦坚持写作,80岁那年还到新疆油田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去深入生活。

他在写《心灵的历程》的那几年,身体极度虚弱,病痛缠身,接连重感冒,39度高烧不断,还摔了几次跤,其中两次摔伤头部,致使他一用脑子就疼痛难忍,连书也不能读,更何况是写作了。

然而,直至逝世前不久,他还坚持每天写几百字,用坚强的毅力、乐观和激情在病房里写完了9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

这位在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优秀军事记者,穷其毕生精力在中国的新闻史、文学史、战斗史上抒写着辉煌和壮丽。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意志坚强”“坚守与执着”“榜样与楷模”等话题作文中。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慑了。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

停泊时天已微明。

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

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古时歌谣说: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

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

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见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

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

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

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

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选文第一段是《长江三峡》的开头段,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雄伟而瑰丽”是本文的“文眼”,因为它是对三峡景色总的概括,下文对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充分表现了三峡“雄伟”和“瑰丽”的特点。

在选文的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主要描绘了瞿塘峡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

从文中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气象雄浑;“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气势雄奇;“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

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气魄雄伟。

这些都紧扣文眼中的“雄伟”,这就突出了瞿塘峡的壮美特点。

除了“壮美”的特点,作者在选文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还描绘了瞿塘峡的什么特色?

答:

                                    

                                    

答案:

文中用浓墨重彩极写瞿塘峡峡顶上、江流上的“色彩缤纷”,突出了文眼中的“瑰丽”,这是优美的特色。

文中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作者主要说明瞿塘峡的险峻,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还给读者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而且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二、语言运用

根据下面文字提供的语境,补写横线上空缺的语句,使之表意完整。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________________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注意例句的形式、语句的结构,更要考虑语境和意义完整。

答案:

(示例)

(1)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2)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3)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

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火”的寓意。

(1)“水”的寓意:

                            

                                    

(2)“火”的寓意:

                            

                                    

答案:

(示例)

(1)“水”的寓意:

柔韧、执着,是生命力的象征。

(2)“火”的寓意:

热情、泼辣,是兴旺、雄起的象征。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漩涡(wō) 隽秀(jùn)婀娜(nuó) 峭壁(qiào)

B.秭归(zǐ)朝晖(cháo)眺望(tiào)苍鹰(yīnɡ)

C.轮廓(kuò)翡翠(fěi)夔州(kuí)绛紫(jiànɡ)

D.瑰丽(ɡuī)澎湃(pài)缤纷(fēn)朦胧(ménɡ)

解析:

选B。

B项,“朝”应读zhāo。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相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解析:

选B。

A项,“俊修”应为“隽秀”;C项,“漂缈”应为“缥缈”;D项,“相寺”应为“相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

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

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________,产生对________的向往。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择善而从高山景行盛名难副

C.不学无术见贤思齐高山仰止盛名难副

D.目不识丁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名不副实

解析:

选D。

目不识丁:

形容人不识字。

不学无术:

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此处的语境是形容人“不识字”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所以应该用成语“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见贤思齐:

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此处的语境是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后,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

高山景行:

指崇高的德行。

此处的语境是产生对“崇高的德行”的向往,所以应该用成语“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

盛名难副:

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

此处的语境是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所以应该用成语“名不副实”。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解析:

选C。

A项,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偷换主语,“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的主语不一致;D项,递进关系错误,偷换主语。

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在说“修身”,所以“修身”作主语;根据后文“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此句应该是说“修身”是他原来规划的起点,所以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白层古渡

欧阳黔森

白层街上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曾经代表一级政府的房子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

该搬走的都走了,只有脚下的石板光溜溜的,延伸着一条曾经热闹的小街。

走在这石板上,面对这些泛着青光,闪烁着千年光晕的石头,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

我也曾扭头试图对别人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把涌上喉咙的话硬生生咽了下去。

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像这石块一样。

面对着这些,我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甚至与这儿无关的话。

是的,这原本是不该有话的时候。

北盘江大峡谷曾名列《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

在这样的峡谷里,美丽是不用找的。

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

这里的美,拥有一种固体的、凝滞的状态,伸手可及。

这里的美除了让人愉悦的景色,还有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

这里是白层,当地人叫它白层渡口,白层以外的人叫它白层古渡。

一个“渡”字,还不能体现它的重要。

一个普通的地方或河流,会因为人的需要成为渡口,也会因为人的原因被轻易废弃。

一个渡口被冠以“古渡”之名,说明它的存在曾在数十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地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白层古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它在古夜郎国时就是交通要道,肩负着古夜郎与外界的迎来送往之重托。

在清代,白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云贵腹地进出广西到广东的重要通商口岸。

内陆的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两广,两广的盐巴等海货从这里运往川、滇、黔等边区,盛极一时的白层渡口被誉为“黔桂锁钥”。

走近白层,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拱桥,拱桥下面是碧蓝剔透的丝湾河。

河水过了拱桥,一下子就宽阔了,白花花的水不再湍急,在缓流中变幻成了处子般的碧蓝。

这碧蓝在不远的五十米处与北盘江汇合。

北盘江的水是污浊的,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

北盘江从千万年以来的碧蓝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游修建了火电厂。

火电厂用河水洗煤,这江便不再清澈,什么时候江水会再显碧蓝呢?

除非煤尽了,火电厂消失了。

北盘江上游的火电厂还没有消失,下游的广西境内又要构筑堤坝修建大型水电站。

这个大型水电站将导致白层古渡永远地消失。

北盘江畔的白层人还算幸运,至少比其他地方晚了那么一点被开发。

白层人的迁移绝无挽回的可能。

这里善良的人总是往好处想,他们渴望这次的迁移印证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

而白层古渡那几十棵枝叶参天的婆娑古榕,那几百年来与一代又一代白层人生死相惜的大树,因为根伸于两岸的土地太久、太深,而无法迁移了。

他们将成为新水库的献祭、牺牲,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仪式。

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的大树来说,任何的仪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是一种侮辱。

这些绿意盎然的大树,在我徜徉的最后一刻,仍然绿意盎然,仍然继续释放着浓酽的、让人神清气爽的氧气,让我在这种无奈中,徒劳地忧伤。

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

或许,它们早就参透了生命的起承转合,它们对一切早就坦然待之,比起我们人类中间修养最高的圣人还要坦然、自然、从容。

人是有两条腿的,别说挪动一下,就是狂奔飞跑也是可以的。

但是那些与白层人一起生存了上千年的古榕树是无法挪动的。

白层古渡有三十二棵这样的千年古树,其中有一大半将被水淹没。

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敌军作战,强渡过江,打跑了湘军的一个团。

据老人说,轰隆隆的枪炮满天飞舞,却未曾伤到树木一分一毫。

红军留下的标语都是刻在石壁上的,也没有伤到古树的一点皮毛。

至今,那些标语在大树旁的石壁上依稀可见。

大炼钢时期,砍伐了不计其数的森林冶炼那一大堆黑不溜秋的铁块,谁也未敢动这些千年大树。

不想这些大树时至今日将被淹死。

还有两个月,白层古渡只能是在水下了。

对于白层古渡,我只能做这些了。

再无话可言。

说到这里,忘了补一句也是再无可言的事。

在白层古渡淹没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江岸上存在了上千年的古纤夫道也将被大坝截流淹没。

真的,再无可言。

(节选自《白层古渡》,有删改)

下列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写出了人们下水游戏都找不到清澈的北盘江水。

B.由白层古渡被淹到古纤夫道被淹没,作者情感步步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坝截流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批判与谴责。

C.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与文章开头“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D.白层古渡见证过的历史有:

古夜郎国时与外界的交往,清朝时云贵与两广地区的通商,革命时期中央红军与湘军作战,大炼钢时期砍伐森林冶炼钢铁。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A项,理解错误;B项,“批判与谴责”错误,“应是无奈与悲愤”之情;C项,照应内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相照应。

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