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667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5.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docx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2030年)

前 言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普遍存在,用水浪费、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2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

规划工作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

4

组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会同有关部委相关单位,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有关科研和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

据初步统计,参加本次规划工作的技术部门和单位达300多家,直接参加人员约达1.5万余人。

规划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摸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状况,分析水资源面临的基本形势,建立国家水资源基础信息平台,为规划编制奠定基础。

在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于2004年11月完成了

《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并通过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参加的审查,经各部门反复沟通协调后的调查评价成果于2008年2月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意。

第二阶段为水资源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我国各地区水资源特点和演变规律,针对突出的水资源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改善和维系良好生态对水资源的要求,科学制定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在各部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2006年11月提出了全国及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报告,此后,进行了多次全国、流域和区域层面的协调平衡、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形成由全国、流域和省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组成的规划成果体系。

2008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水利部联合将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分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正式征求意见,并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意见对流域规划报告和全国规划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与进一步协调。

2009年5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联合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参加的专家审查。

2009年6月,将《规划》分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各部门意见对《规划》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9年12月,《规划》通过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审议,会后根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对《规划》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本次规划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水利、农业、工业、城市、环保等多个领域和行业。

《规划》在全面调查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系统分析和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相关资料,对水资源有关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分区,按照“科学论证、民主协商、政府决策”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治理保护的规划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经全国、流域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多次协调平衡、复核检验和综合集成,形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体系。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

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科学用水模式,确定了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各流域和区域的控制性指标,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总体方案,制定了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对策以及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方案。

规划的实施将有力促进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与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分区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显著,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也有明显差别。

为便于按流域和行政区域进行水资源调配和管理,按照流域和行政区域水资源特点,全国共划分为10个水资源一级区;在一级区的基础上,按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的原则,划分为80个水资源二级区;结合流域分区与行政分区,进一步划分为213个三级区。

全国水资源分区情况见表1-1。

表1-1 全国水资源分区情况

水资源一级区

水资源二级区

松花江区

额尔古纳河、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三岔河口以下)、黑龙江干流、乌

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

辽河区

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鸭绿江、东北沿黄渤海诸河

海河区

滦河及冀东沿海、海河北系、海河南系、徒骇马颊河

黄河区

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河口镇、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

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内流区

淮河区

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长江区

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

东南诸河区

钱塘江、浙东诸河、浙南诸河、闽东诸河、闽江、闽南诸河、台澎金马诸河

珠江区

南北盘江、红柳江、郁江、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韩江及粤东诸河、

粤西桂南沿海诸河、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

西南诸河区

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藏南诸河、藏西诸河

西北诸河区

内蒙古内陆河、河西内陆河、青海湖水系、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小河、阿尔泰

山南麓诸河、中亚西亚内陆河区、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区、天山北麓诸河、塔里木河源流、昆仑山北麓小河、塔里木河干流、塔里木盆地荒漠区、羌塘高原内陆区

为满足流域和行政区域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以水资源三级区

-9-

套地级行政区界线,全国共划分为1061个计算分区,本次全国规划均以计算分区作为各项工作的分析和统计汇总基本单元。

各流域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水资源四级区套地级行政区或水资源五级区套县级行政区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总数超过

4000余个。

为便于表述,除特别说明外,本报告所指北方地区包括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六个水资源一级区;南方地区包括长江区、东南诸河区、珠江区和西南诸河区四个水资源一级区。

(二)水资源数量及其演变

1、水资源数量

根据本次规划开展的全国水资源*1调查评价成果*2,1956~

2000年45年同步水文系列,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1775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650mm。

我国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降水量占全国的68%;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4%,降水量占全国的32%,其中西北诸河区面积占全国的35%,降水量仅占全国的9%。

我国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2%,降水量占全国的

85%;平原及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8%,降水量约占全国的15%。

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388亿立方米,折合径流

深288mm,其中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4%、折合径流深667mm,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6%、折合径流深72mm。

在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中,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约占

93%,折合径流深371mm,平原及盆地地表水资源占7%,折合径流深75mm。

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地表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且经常出现连丰、连枯情况。

年内约60%~80%的径流量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大,其中北方地区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比值一般为3~6倍,部分地区高达10倍以上,南方地区最大年与最小年比值一般在5倍以下;北方地区连丰、连枯情况尤为显著,大部分河流连枯年段一般为3~8年,部分河流可达8~10年,连枯年段平均河川径流量一般仅为多年平均的

60%~80%左右;南方连枯年段一般为3~4年,部分地区可达6

年。

全国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

地区为245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为576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0%。

全国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77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9%,绝大多数通过河川径流的形式排泄;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65亿立方米(含与山丘区重复计算量317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

全国平原区1765亿立方米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中,考虑维系地下合理生态水位和不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的要求,可持续利用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30亿立方米,相当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

70%。

北方地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91亿立方米,相当于其地下水资源量的72%,其中西北诸河区平原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22亿立方米,相当于其地下水资源量的52%;南方地区为239

亿立方米,相当于其地下水资源量的63%。

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7194亿立方米)为28412亿立方米。

其中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267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南方地区为2314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

在全国水资源总量中,山丘区水资源总量占90%,平原区占10%。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值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左右,为世界平均的一半左右。

我国水资源时空变化大、分布不均且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国土面积、人口、耕地面积和GDP分别占全国的64%、46%、60%和45%,但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总量合计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50立方米。

由于人均水资源量少,年内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且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但易造成旱涝灾害,也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可利用水量有限。

全国水资源数量评价成果见表1-2。

表1-2 全国水资源数量评价成果

分区

评价面积

(万

km2)

多年平均降水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

平原区地下水可开

采量

(亿立方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人均

水资

源占

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

(万立方米

/km2)

降水深

(mm

降水量

(亿立

方米)

径流深

(mm

径流量

(亿立方米)

总量

(亿立方米)

占 全

(%)

(亿立方米)

米)

有量

(m5

全国

950.7

649.8

61775

288.1

27388

8218

1230

28412

100

2091

30.0

松花江区

93.5

504.8

4719

138.6

1296

478

204

1492

5.2

2343

16.0

辽河区

31.4

545.2

1713

129.9

408

203

95

498

1.8

909

15.9

海河区

32.0

534.8

1712

67.5

216

235

152

370

1.3

269

11.6

黄河区

79.5

445.8

3544

76.4

607

376

119

719

2.5

656

9.0

淮河区

33

838.5

2767

205.1

677

397

199

911

3.2

451

27.6

长江区

178.3

1086.6

19370

552.9

9856

2492

150

9958

35

2315

55.9

其中太湖流域

3.7

1177.3

434

433.9

160

53

176

0.6

382

47.7

东南诸河区

24.5

1787.5

4372

1086.1

2656

666

42

2675

9.4

3485

108.6

珠江区

57.9

1549.7

8973

815.7

4723

1163

47

4737

16.7

2713

81.9

西南诸河区

84.4

1088.2

9186

684.2

5775

1440

5775

20.3

29037

68.4

西北诸河区

336.2

161.2

5421

34.9

1174

770

222

1276

4.6

3267

3.8

北方地区

605.6

328.2

19875

72.3

4378

2458

991

5267

18.6

868

8.7

南方地区

345.1

1214.4

41900

666.9

23010

5760

239

23145

81.4

3300

67.6

注:

本表数据均包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地下水的计算面积扣除了未评价荒漠区、水面面积和不透水城镇化面积,计算面积为845.1万km2,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面积为

166.6万km2。

2、天然水化学特征

受降水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总体趋势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

全国地表水矿化度小于

0.1g/L极低矿化度水、0.1~0.3g/L低矿化度水、0.3~0.5g/L中等矿化度水、0.5~1g/L较高矿化度水、大于1g/L高矿化度水的分布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39%、21%、19%和13%。

全国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L、1~2g/L、2~3g/L的面积分别占63.6%、21.2%和6.3%;矿化度3~5g/L的半咸水面积占

4.3%;矿化度大于5g/L的咸水面积占4.6%。

3、水资源量演变情况

对比本次(采用1956~2000年同步水文系列及近期下垫面条件)水资源评价成果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3成果,全国总量变化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产水规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北方地区长期干旱,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数量减少明显,水资源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水资源分布特点更加突出。

两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见表1-3。

表1-3 两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

分区

第一次评价成果(1956~1979年)

本次评价成果(1956~2000年)

两次评价比较(%)

降水深

(mm)

地表水资源量

(亿立方

地下水资源量

(亿立方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

降水深

(mm)

地表水资源量

(亿立方

地下水资源量

(亿立方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

降水深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

全国

648.4

27115

8288

28124

649.8

27388

8218

28412

0.2

1.0

-0.8

1.0

松花江区

496.6

1218

439

1404

504.8

1296

478

1492

1.6

6.4

8.9

6.3

辽河区

553.1

435

186

525

545.2

408

203

498

-1.4

-6.2

9.1

-5.1

海河区

559.8

288

265

421

534.8

216

235

370

-4.5

-25.0

-11.4

-12.0

黄河区

464.4

661

406

744

445.8

607

376

719

-4.0

-8.1

-7.2

-3.3

淮河区

859.6

741

393

961

838.5

677

397

911

-2.5

-8.7

1.0

-5.2

长江区

1070.5

9513

2464

9613

1086.6

9856

2492

9958

1.5

3.6

1.1

3.6

其中太湖流域

1105.1

137

51

162

1177.3

160

53

176

6.5

16.9

3.5

8.6

东南诸河区

1758.1

2557

613

2592

1787.5

2656

666

2675

1.7

3.9

8.6

3.1

珠江区

1544.3

4685

1116

4708

1549.7

4723

1163

4737

0.4

0.8

4.2

0.6

西南诸河区

1097.7

5853

1544

5853

1088.2

5775

1440

5775

-0.9

-1.3

-6.8

-1.3

西北诸河区

157.7

1164

862

1304

161.2

1174

770

1276

2.2

0.9

-10.7

-2.2

北方地区

329.8

4507

2551

5358

328.2

4378

2458

5267

-0.5

-2.9

-3.6

-1.7

南方地区

1203.6

22608

5737

22766

1214.4

23010

5760

23145

0.9

1.8

0.4

1.7

对比1956~1979年与1980~2000年两个时段水资源数量,

*3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采用水文系列为1956~1979年系列,评价成果反映的是当时下垫面条件下的水资源状况。

本次评价统一采用近期下垫面条件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水文系列为1956~2000年,对下垫面状况改变而导致产水规律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均进行了系列一致性修正,评价成果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水资源状况。

北方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降水量平均减少

6%、河川径流量减少18%、水资源总量减少13%,其中海河区降水量减少10%、河川径流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山东半岛降水量减少16%、河川径流量减少52%、水资源总量减少32%,东北沿黄渤海诸河降水量减少6%、河川径流量减少

17%、水资源总量减少16%。

南方大部分地区总体上降水偏丰,洪涝灾害较为频繁。

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两时段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见图1-1和表1-4。

图1-1 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两时段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繁,强度加大,危害加深,不少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干旱。

综上所述,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我国水资源状况,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情势变化十分显著,水资源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

生了重大影响。

表1-4 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两时段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

分区

第一次评价成果

(1956~1979年)

本次评价21年成果

(1980~2000年)

本次评价21年成果

与第一次评价成果比较(%)

降水深

(mm)

地表水资源量

(亿立

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亿立

方米)

水资源总量

(亿立

方米)

降水深

(mm)

地表水资源量

(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亿立

方米)

水资源总量

(亿立

方米)

降水深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

全国

648.4

27115

8288

28124

652.6

27827

8218

28839

0.7

2.6

-0.8

2.5

松花江区

496.6

1218

439

1404

519.4

1374

478

1575

4.6

12.8

8.7

12.2

辽河区

553.1

435

186

525

538.6

390

203

480

-2.6

-10.4

9.4

-8.5

辽河流域

474.3

147

129

232

469.7

136

140

221

-1.0

-7.5

8.6

-4.8

海河区

559.8

288

265

421

501.3

171

235

317

-10.5

-40.8

-11.5

-24.8

海河北系

506.5

67

64

99

458.8

41

58

79

-9.4

-37.9

-9.8

-20.3

海河南系

579.8

145

140

213

511.7

75

116

150

-11.7

-48.1

-17

-29.5

黄河区

464.4

661

406

744

432.2

576

376

686

-7.0

-12.9

-7.3

-7.7

河龙区间

459.7

60

40

70

406.8

39

35

56

-11.5

-34.9

-13

-20.1

三花区间

666.8

65

35

71

639.0

49

35

58

-4.2

-25.3

0.6

-18.9

淮河区

859.6

741

393

961

815.5

633

397

864

-5.1

-14.5

0.9

-10.1

淮河水系

909.1

454

236

600

912.3

454

238

587

0.3

0.0

1.0

-2.2

沂沭泗

836.0

168

105

227

739.1

122

100

186

-11.6

-27.3

-4.6

-18.1

山东半岛

732.5

119

53

134

613.1

57

59

91

-16.3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