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7720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docx

步步高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解读]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

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

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

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⑤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

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思想

1.简单分类法概述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________”进行,“________”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2.分类法

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由于物质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物质而言就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对于下列几种盐:

Na2SO4、Na2CO3、NaCl、K2SO4、K2CO3、KCl,你认为可怎样进行分类?

(1)对物质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如

(2)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4.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注意 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5.下表中每组均有4个选项,请从中挑选出1个选项,它跟另3个选项属于不同的分类,请将挑选出的选项的序号及挑选依据填入下表:

 

组别

备选项

挑出选项序号

挑选依据

(1)

A.S2-B.I-C.Fe D.SO

(2)

A.HClB.CO2C.NH3D.CaO

(3)

A.蒸馏 B.分液

C.蒸发 D.中和

6.

(1)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FeSO4、Na2SO3、NO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也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________。

A.KMnO4B.Al2(SO4)3

C.KClO3D.K2HPO4

(2)现有下列五种气体:

H2、O2、NO、NH3、NO2,以上气体的制备反应中,有一反应在原理上与其他反应都不能归为同一类型,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特别提醒 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

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

7.根据Na、S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类别,完成下列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物质依次满足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图中箭头表示一步转化)(  )

A

b

c

d

Si

SiO2

H2SiO3

Na2SiO3

Al

AlCl3

NaAlO2

Al(OH)3

Cu

CuO

Cu(OH)2

CuSO4

Na

NaOH

Na2CO3

NaHCO3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下表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BaCl2

Fe

Cu(NO3)2

Fe2O3

K2SO4

H2SO4

Mg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__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__。

(2)不跟第Ⅰ组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第______组物质中的________,但能与第Ⅲ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 胶体、分散系

1.分散系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2.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侧面可看见胶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在实验室里可利用该性质鉴别胶体和溶液。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__,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1)胶体分类

(2)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10.胶体是否一定是液态?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1.根据所学内容填写下表空白: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分散质微

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

大量分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稳定性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

1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B.②③④

C.②③⑤D.①③④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应注意:

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中虽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

核裂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

【例1】 物质的变化千奇百怪,但概括起来就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B.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气泡产生或沉淀析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2】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导电 ②爆炸 ③缓慢氧化 ④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⑥工业制O2 ⑦白磷转化为红磷

⑧久置浓硝酸变黄 ⑨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A.②③④⑦⑧⑨B.③④⑤⑦⑧

C.②③⑥⑦⑨D.④⑤⑥⑧

【例3】 仅通过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

A.钠、镁B.溴、碘

C.食盐、淡水D.氯气、烧碱

胶体知识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是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例4】 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例5】 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制备时将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5.5~36nm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

B.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2O3

C.当一束强可见光通过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该分散系很不稳定

高考题组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

1.(2009·广东,13改编)警察常从案发现场的人体气味来获取有用线索,人体气味的成分中含有以下化合物:

①辛酸;②壬酸;③环十二醇;④5,9十一烷酸内酯;⑤十八烷;⑥己醛;⑦庚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⑥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10,③、④、⑤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0

B.①、②是无机物,③、⑤、⑦是有机物

C.①是酸性化合物,②不是酸性化合物

D.②、③、④含氧元素,⑤、⑥、⑦不含氧元素

2.(2010·北京理综,7)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

A.H2SO4、NaOH——腐蚀品

B.CH4、C2H4——易燃液体

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

D.KMnO4、K2Cr2O7——氧化剂

3.(2009·福建理综,7)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单质

氧化物

酸或碱

A.硅B.硫C.铜D.铁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

(2011·浙江理综,7A)

(2)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

(2011·山东理综,9A)

(3)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

(2010·上海,5A)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2010·上海,5C)

高考题组二 胶体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不属于胶体(  )

(2011·山东理综,9D)

(2)盐卤可用于制豆腐(  )

(2011·四川理综,6B)

(3)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

Al3++3H2OAl(OH)3(胶体)+3H+(  )

(2011·北京理综,9C)

(4)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

(2011·江苏,13A)

(5)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

(2010·福建理综,8C)

(6)AgI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

(2010·重庆理综,8B)

(7)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

(2009·广东,5①)

(8)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

(009·广东理基,28C)

课时规范训练

教材习题回扣

1.(必修1P42-4)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烧碱、液态氧、碘酒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D.空气、氮气、胆矾

2.(必修1P29-6、P42-5整合)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

①有尘埃的空气 ②稀硫酸 ③油水混合物 ④稀豆浆,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必修1P96-8)下列反应中,不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O2+H2OH2SO3

B.SO2+2NaOH===Na2SO3+H2O

C.2SO2+O22SO3

D.SO2+CaO===CaSO3

4.(必修1P42-1、P29-1整合)现有下列5组物质:

A.CaO、MgO、CO2、CuO

B.H2、Cl2、N2、Cu

C.O2、Fe、Cu、Zn

D.HCl、H2O、H2SO4、HNO3

E.CuSO4·5H2O、CaO、NaHCO3、Cu2(OH)2CO3

(1)填写下表空白。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分类标准

金属氧化物

②__

金属单质

④__

⑤__

不属于该类

别的物质

①__

Cu

③__

H2O

⑥__

(2)若

(1)表中的4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训练

1.2010年8月8日《联合早报》报道:

墨西哥湾漏油危机告一段落。

下列对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属于有机物

B.石油分馏能得到汽油、煤油等,发生物理变化

C.石油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石油在海水中经过一段时间会沉于海底,影响海底生物生存

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

3.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NO3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

C.①⑨D.①④⑤⑥⑦⑧

4.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

A.雾B.蛋白质溶液

C.石灰乳D.KNO3溶液

5.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①鸡蛋白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溶液

⑤雾 ⑥肥皂水

A.②④B.③④C.②④⑥D.④

6.(2010·福建理综,9)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选项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7.下表中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可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箭头上所标数字

的反应条件

A

CaO

Ca(OH)2

CaCO3

①常温遇水

B

AlCl3

NaAlO2

Al(OH)3

②通入CO2

C

Na2CO3

NaOH

NaHCO3

④过量Ca(OH)2

溶液

D

Cl2

Ca(ClO)2

HClO

③加浓盐酸

8.某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②灼烧钠的化合物时,火焰呈黄色,发生化学反应;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⑤石墨和C60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⑥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B.③⑤C.①③④D.③⑤⑥

9.已知有三种溶液:

FeCl3的浓溶液、Na2SiO3溶液、稀盐酸,现有下列说法:

①将FeCl3溶液滴入冷水中,边滴边振荡,便可制得Fe(OH)3胶体;②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溶液可制得硅酸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③用光照射硅酸胶体时,胶体粒子会使光发生散射;④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⑤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⑥常温下,pH=2的FeCl3溶液和pH=2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之比为1010∶1,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Fe(OH)3悬浊液

B.可利用反应2CO===2C+O2(ΔH>0、ΔS<0)来消除CO污染

C.若弱酸HA的酸性强于弱酸HB的,则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钠盐溶液的碱性:

NaA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可将混合物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1.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

(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②③⑥的后面。

物质类别

氧化物

化学式

①HCl

②____

③______

④Ba(OH)2

⑤Na2CO3

⑥______

⑦CO2 

⑧Na2O2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吸面具中用⑧作为O2来源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制备⑦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12.在如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中学化学所学的物质。

C为一种黑色粉末,D为一种气体。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及相关信息,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若F为可溶性碱,G为蓝色沉淀,则A为________,D可能为________。

(2)若G为蓝色沉淀,H为难溶性盐,则I为________。

(3)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I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可能为__________。

13.分别设计实验,用最佳方法证明明矾溶于水发生的下列变化。

提供的药品和仪器:

明矾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聚光束仪。

(1)证明明矾发生了水解反应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