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8159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组胚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胚重点.docx

《组胚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重点.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胚重点.docx

组胚重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绪论(Introduction)

一、组织学概念

1.组织学(histology)

是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

解剖学--系统和器官水平

组织学--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2.组织:

细胞(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外基质(由细胞生成,成为细胞生存的微环境)组成

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二、组织学技术

(一)光镜(LM)技术:

(分辨率--μm)

1.组织制备:

石蜡切片术:

经典技术

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冰冻切片术:

涂片:

如血细胞的制备

铺片:

如肠系膜的制备

磨片:

如骨和牙的制备

2.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

简称H-E染色

细胞质、细胞外基质粉红色

染色质、核糖体蓝紫色

嗜酸性(acidophilia)

嗜碱性(basophilia)

中性(neutrophilia)

异染性

●特殊染色:

硝酸银染色,荧光染色

(二)电镜(EM)技术:

(分辨率--)

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

1.透射电镜术(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

观察细胞内部细微结构

2.扫描电镜术(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显示细胞或器官表面的立体结构

(三)组织化学术

●过碘酸-希夫(PAS)反应:

显示多糖和糖蛋白

多糖+过碘酸(强氧化剂)→多醛+希夫试剂→紫红色反应产物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术: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之原理,检测肽和蛋白质

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一、概述

(一)结构特征

1.细胞排列紧密;

2.细胞外基质少;

3.细胞具有极性(polarity);细胞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别

游离面:

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

基底面:

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4.无血管分布

(二)分类

被覆上皮

腺上皮

(三)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二、被覆上皮(coveringepithelium)

分布:

覆盖于体表,衬贴于体腔、有腔器官内表面

分类依据:

细胞层数及(浅层)细胞形状

1.单层扁平(鳞状)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

表面观:

扁平细胞,多边形,周边锯齿状、彼此嵌合,核扁圆、居中央

垂直观:

核扁,胞质薄

特点:

薄而光滑,利于物质交换、液体流动、内脏运动

分布:

内皮:

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间皮:

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其它:

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cuboidalepithelium)

表面观:

立方细胞,呈多边形

垂直观:

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

甲状腺与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columnarepithelium)

表面观:

柱状细胞,多边形

垂直观:

柱状,核椭圆、多靠近基底

杯状细胞(gobletcell)

高脚杯状

顶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

核三角/扁圆、着色深、居基底功能:

吸收和分泌

分布:

胃、肠、子宫、输卵管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dudostratifiedciliatedcolumnarepithelium)

●细胞形式多样:

柱状、梭形、锥体、杯状

●细胞高矮不一,胞核参差不齐

●细胞基底面均附于基膜

●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分布:

呼吸管道的腔面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

细胞组成:

基底层--矮柱/立方(分裂增殖能力强)

中间层--多边形/梭形

浅表层--多层扁平细胞

特点:

厚,耐摩擦,具机械保护作用

分布: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表层;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道的腔面

7.变移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

特点:

上皮细胞形状与层数可随器官容量而变

器官充盈:

上皮变薄,细胞变扁

器官空虚:

上皮变厚,表层细胞变大

分布: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glandulargland):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gland):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外分泌腺(exocrinegland):

分泌部+导管

内分泌腺(endocrinegland):

无导管

分泌部

浆液性细胞:

锥形;核圆、偏基底;基底胞质嗜碱,顶部有分泌颗粒

粘液性细胞:

锥形;核扁、居基底;胞质泡沫或空泡状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microvillus)

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才可辨认

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吸收功能

直径约100nm

胞质中含许多纵行微丝

●纹状缘--小肠柱状上皮细胞

●刷状缘--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2.纤毛(cilium)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

可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分泌物、异物、细菌

光镜下可见

EM:

9+2微管结构

中央2条单独的微管周围9组二联微管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连接复合体:

1.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又称闭锁小带

分布:

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多见于单柱和单立上皮)

作用:

屏障作用,机械连接作用

EM:

两相邻细胞膜间断点状融合

在质膜融合区,相邻胞膜各形成一些网格状的嵴

相邻细胞的嵴彼此紧密相贴形成封闭索

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又称粘着小带

分布:

多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作用:

粘着,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

EM:

相邻细胞间有15~20nm的间隙

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

胞膜的胞质面附着致密物和微丝

微丝组成终末网

3.桥粒(desmosome),又称粘着小带

分布:

中间连接的深部(复层扁平上皮多见)

作用:

牢固连接

EM:

细胞间隙宽20~30nm;

间隙内含丝状物,中央有中间线;

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张力丝

4.缝隙连接(gap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

分布:

上皮细胞、肌纤维、神经细胞

功能:

细胞间管道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EM:

细胞间隙仅2~3nm;

间隙内有等间隔连接点;

胞膜有规律分布柱状颗粒(连接小体);

相邻胞膜的连接小体对接;

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basementmembrane)

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以PAS染色和镀银染色显示

EM:

基板:

透明层+致密层

网板:

功能:

支持、连接、固着上皮细胞;

引导上皮增殖和分化;

是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plasmamembraneinfolding)

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而成

LM:

基底纵纹

EM:

内褶两侧有较多线粒体

分布:

肾小管等处多见

功能:

扩大基底面积,利于水、电解质迅速转运

3.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结构为桥粒的一半

将上皮细胞固着于基膜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概述:

特点:

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

(细胞外基质=无定形基质+纤维+组织液)

无极性,细胞散在

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的功能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软骨和骨

●血液和淋巴

起源:

由胚胎期的间充质(mesechyme)演化而来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tissue)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纤维少,基质多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修复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数量最多

LM:

扁平,多突起,分界不清

核大、卵圆、色浅、仁清

胞质弱嗜碱

EM:

丰富粗面内质网

丰富游离多核糖体

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

功能:

生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小,长梭形

▲胞核着色深

▲胞质嗜酸性

▲参与组织修复

2.巨噬细胞(macrophage)又称组织细胞

来源:

血中单核细胞

LM:

形态多变,多为圆或卵圆,可有突起与伪足

核小而圆,染色质浓,着色深,核仁不清

胞质嗜酸性

EM:

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

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

胞膜附近有微丝和微管

功能:

是一种免疫细胞

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趋化性

特异性吞噬吞噬作用

非特异性吞噬分泌作用: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

捕捉、加工处理、呈递抗原

3.浆细胞(plasmacell)

来源:

B淋巴细胞

LM:

圆/卵圆

核小,偏在,染色质辐射状

胞质嗜碱

EM:

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合成与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

参与体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

分布:

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多见

4.肥大细胞(mastcell)

LM:

圆/卵圆

核小、居中

胞质内充满粗大颗粒(嗜碱性、异染性、水溶性)EM:

单位膜包裹、大小不一的

颗粒

肝素(抗凝血)

组胺(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分布:

常沿小血管小淋巴管分布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特别多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

5.脂肪细胞(fatcell)

LM:

大而圆

含一大脂滴(HE染色呈空泡状)

核与浆偏于一侧,呈新月状

功能:

合成、贮存脂肪

参与脂质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原始细胞

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

7.白细胞

血液中一些白细胞可游走至疏松结缔组织,如: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白纤维

HE染粉红色

波纹状,分支交织成网

胶原蛋白(Ⅰ型和Ⅲ型)胶原原纤维(64nm周期性横纹)

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差

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黄纤维

HE染色淡,以特殊染色显示(醛复红、地衣红)

较细,直行,段端卷曲

弹性蛋白,微原纤维

弹性大,韧性小(与胶原纤维功能互补)

3.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

嗜银纤维

LM:

微细有分支,互连成网,

HE不能显色,硝酸银染为黑色

EM:

中心为Ⅲ型胶原蛋白(64nm周期性横纹)

外包糖蛋白(PAS反应阳性,嗜银性)

(三)基质(groundsubstance)

水化的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1.蛋白多糖(粘多糖)

多糖分子+蛋白质基质的主要成分

硫酸化: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等氨基己糖多糖

(糖胺多糖,GAG)

非硫酸化:

透明质酸(构成复合物的主干)分子筛:

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2.糖蛋白

如:

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软骨粘连蛋白

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以纤维为主要成分

(一)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

肌腱和腱膜

特点:

胶原纤维束平行排列

(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

真皮、硬脑膜、巩膜等

特点:

方向不一的胶原纤维交织为致密板层

(三)弹性组织

分布:

项韧带、黄韧带

特点:

以弹性纤维为主三、脂肪组织

1.黄色脂肪组织:

体内最大的贮能库

2.棕色脂肪组织:

组织中有丰富毛细血管

新生儿、冬眠动物较多

四、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星形)+网状纤维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基本成分

软骨和骨(CartilageandBone)

一、软骨(cartilage)

构成:

软骨组织(软骨基质+软骨细胞)+软骨膜

分类(据所含纤维不同):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一)软骨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例)

1.软骨基质:

软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无定形基质+纤维)

★固态、凝胶状

★嗜碱性

★无血管分布

★富含水分、通透性强

★纤维埋于基质

★软骨陷窝:

基质中的小腔,骨细胞存在其中

★软骨囊:

软骨陷窝周围强嗜碱性的基质

2.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

位于软骨陷窝,胞质弱嗜碱

周边:

小、扁、单个、幼稚

深部:

大、圆或椭圆、成群(同源细胞群)、成熟

EM:

表面有突起和皱褶(利于物质交换)

丰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糖原、脂滴较多

功能:

可分泌软骨基质

(二)软骨组织类

根据基质中纤维成分不同

1.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半透明

分布:

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纤维:

胶原原纤维(II型胶原蛋白),HE不能分辨

基质:

含大量水分

2.纤维软骨(fibrouscartilage)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

纤维:

大量平行或交织胶原纤维束

软骨细胞成行排列,基质很少

3.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不透明黄色

分布:

耳廓、外耳道、会厌等处

纤维:

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

弹性较强

(三)软骨膜(perichondrium)

软骨组织周围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两层:

外层--致密胶原纤维,保护作用

内层--细胞较多,含梭形骨祖细胞

含血管(营养软骨)、淋巴管、神经

(四)软骨的发生和生长

发生:

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生长:

1.附加性生长:

软骨膜下生长

2.间质性生长:

软骨内生长

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见于年幼的软骨

二、骨

构成:

骨组织、骨膜、骨髓等

(一)骨组织(osseoustissue)

1.骨基质(骨质)(bonematrix)--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有机质:

骨胶纤维(胶原纤维)

无定形基质:

凝胶状,糖胺多糖、糖蛋白

无机质(骨盐):

羟基磷灰石结晶

类骨质

骨板(bonelamella):

骨基质的板层状结构

胶合板状

2.骨组织的细胞

(1)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

分布:

骨组织的表面

LM:

小、梭形,胞核椭圆,胞质少、弱嗜碱

功能:

骨组织的干细胞

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2)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

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

LM:

立方或矮柱

细小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胞核大、圆

胞质嗜碱

EM:

大量RER,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

成骨细胞埋入类骨质后成为骨细胞

(3)骨细胞(osteocyte)

分布:

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之内

LM:

小、扁椭圆、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

胞体位于骨陷窝(含组织液)

突起位于骨小管(含组织液)

EM:

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功能:

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4)破骨细胞(osteoclast)

分布:

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凹陷内

LM:

多核巨细胞(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6~50个胞核

胞质泡沫状,嗜酸性,近骨基质侧有纹状缘

EM:

细胞器丰富,溶酶体、

线粒体居多

皱褶缘

亮区(细胞器少)

功能:

溶解和吸收骨质

(二)长骨的结构

1.骨干

主要由密质骨构成,骨板排列规律

(1)环骨板(circumferentiallamella)

外环骨板:

环绕于骨干外表面,厚,数层至十多层骨板

内环骨板:

环绕于骨干内表面,薄,几层骨板

穿通管(perforatingcanal):

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

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含组织液

(2)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系统

骨密质的结构单位,长骨中起支持作用之主要结构

内、外环骨板之间,长圆柱状

同心圆状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

(3)间骨板(interstitiallamella)

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

不规则,无血管通道

2.骨骺

主要由松质骨构成

针状/片状骨小梁

3.骨膜

骨外膜:

骨外表面薄层结缔组织(关节面除外)

外层:

厚,致密结缔组织,穿通纤维

内层:

薄,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神经、骨祖细胞

骨内膜:

分布于骨髓腔面,骨小梁腔面,穿通管、中央管内表面

功能:

营养骨组织

三、骨的发生

(一)基本过程

1.骨组织的形成:

形成类骨质

2.骨组织的吸收:

破骨细胞起主要作用

(二)骨发生的方式

1.膜内成骨:

在原始的结缔组织内直接成骨

如:

额骨、顶骨、枕骨、颞骨、锁骨等

2.软骨内成骨:

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基础上,使软骨逐渐被骨替换

人体大多数骨以此方式发生(四肢骨、躯干骨等)

血液(Blood)

概述:

血浆(55%):

细胞外基质(水+血浆蛋白等)

血液红细胞

血细胞(45%)白细胞血小板

血清:

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像: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血细胞分类与正常值:

红细胞:

男性:

×1012~×1012/L

女性:

×1012~×1012/L

血红蛋白(Hb):

男性:

120~150g/L

女性:

110~140g/L

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

×109~10×109/L

淋巴细胞20~30%无粒细胞单核细胞3~8%

血小板:

100×109~300×109/L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

1.LM:

直径~μm

双凹圆盘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2.功能:

供给全身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O2,并带走代谢产生的部分CO2

3.具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

红细胞膜固定于可变形的红细胞膜骨架

溶血:

血影:

4.正常值:

红细胞:

男性:

×1012~×1012/L

女性:

×1012~×1012/L

血红蛋白(Hb):

男性:

120~150g/L

女性:

110~140g/L

贫血(anemia);红细胞数少于×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

巨幼红细胞贫血:

小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

5.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占红细胞总数~%

未完全成熟的新生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

有残留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6.ABO抗原

膜上镶嵌ABO血型抗原

7.寿命:

120天

二、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

无色、有核、球形

变形运动

参与机体防御、免疫功能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类: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LM:

球形、10~12μm

核杆状或分叶状

胞质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EM:

嗜天青颗粒--20%,较大,圆/卵圆,电子密度较高

是一种溶酶体(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

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80%,较小,哑铃/椭圆

是一种分泌颗粒

功能:

吞噬、杀灭细菌脓细胞

寿命:

在结缔组织存活2~3天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ulocyte,eosinophil)

LM:

球形、10~15μm

核分叶状,多为2叶核

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EM:

颗粒内基质中有结晶体

颗粒为溶酶体(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阳离子蛋白)

功能:

灭活组胺、白三烯(抑制过敏反应)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杀灭寄生虫

寿命:

在组织中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basophil)白细胞中数量最少

LM:

球形、10~12μm

核分叶或S型,着色淡,轮廓不清

胞质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蓝紫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可覆盖于核上

EM:

膜被颗粒(分泌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

似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肥大细胞有共同来源)

寿命:

在组织中存活12~15天

4.单核细胞(monocyte)白细胞中体积最大

LM;球形、14~20μm

核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着色浅

胞质丰富,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

具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

可分化成巨噬细胞

消灭病原微生物,吞噬异物,消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LM:

球形,

小淋巴细胞(6~8μm)外周血中数量最多

核圆形,一侧有凹陷;染色质致密、染色深;

胞质少,蔚蓝色

中淋巴细胞(9~12μm)

大淋巴细胞(13~20μm)(血液中无)

EM:

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功能:

免疫系统最主要的免疫细胞

三、血小板(bloodplatelet)

又名血栓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细胞质碎片

LM:

2~4μm

双凸圆盘形,受刺激时伸出突起,成群存在

无核,有细胞器,有完整胞膜

颗粒区:

中央,浅蓝色,含密集紫色颗粒胞质分为两区透明区:

周边,弱嗜碱性

开放小管系:

与细胞表面通连

两套小管系统

致密小管系:

封闭,周边

特殊颗粒(α颗粒):

含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

两种颗粒

致密颗粒:

含5-HT,ADP,ATP等,参与血小板聚集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

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值:

100~300×109/L

四、淋巴(lymph)

★流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

★是组织液汇流的辅助渠道

★单向流动(毛细淋巴管淋巴导管大静脉)

五、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人类血细胞于胚胎第3周在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

●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

●第4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胚胎后期至生后,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1.骨髓

位于骨髓腔

红骨髓:

造血组织(网状组织+造血细胞)

黄骨髓:

脂肪组织

2.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先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再定向

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