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455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改革.docx

《国有企业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改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有企业改革.docx

国有企业改革

 

武汉大学双学位课程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学校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付文丽

学生学号:

2011357770449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摘要1

第1章 引言2

1.1选题背景2

1.2选题意义2

第2章 国企改革历史发展路线3

2.1 改革历史发展路线3

2.2 采用该路线的发展原因3

2.2.1 放权让利改革:

打破僵化体制的第一步3

2.2.2 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改造3

2.2.3 大中型国企:

改革的难点3

第3章 国企改革分析6

3.1 国企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

3.2 国企改革问题的对策措施6

3.3 国企改革基本经验7

第4章 总结10

4.1 国企改革的前景展望10

4.2 国企改革总结10

参考文献11

摘  要

摘要内容

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史资料与文献,归纳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发展路线。

分析了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路线,及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并提出了改革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发展路线

第1章 引言

1.1选题背景

国有企业(简称国企)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

它的主要内涵是:

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

从历史上看,国企由来已久,到了现代社会,国企才在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战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相继组建了相当数量的国企,其中,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最,并视为立国之本。

时隔不久,由于先天和后世的种种原因,导致国企经营效率低下,严重亏损,债台高筑,难以为继,接着又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采取种种措施,改变或改造国企的这种不景气状态,其中,通过拍卖将国企改变成民企最为普遍。

在我国,虽然在建国之初,国企在恢复生产和振兴国民经济中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时隔不久,也毫不例外地遇到了经营不善和严重亏损的问题,且越发严重,导致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非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产出比重、就业比重和纳税比重是不断上升的,目前都已占了一半以上。

这说明,想在当今中国搞“国进民退”,其实是一厢情愿。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意在推动“国进民退”的政策举措尽管无力阻止国企部门的收缩,却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和社会不允许国企继续凭借政府行政保护回避改革,国企只有通过适应经济市场化的根本转型才能扮演好自己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取角色。

1.2选题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作用上。

就国有企业问题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关系而言,前者又是后者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在2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

除了国有企业问题之外,还包括:

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弊端、贪污腐化的孳生、地区差距的扩大和粮食供给的潜力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未取得成功有关。

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取得成功,那么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否则,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概而言之,上述这些问题存在且难于解决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最终成功,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中的一些扭曲是维持国有企业生存所必须的条件。

只有在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才会最终完成。

第2章 国企改革历史发展路线

2.1 改革历史发展路线

回顾过去30年,国企改革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之初,试图解决统收统支的旧体制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弊端,从而有了放权让利、拨改贷、利改税和承包制;当时的改革首次打破了国营企业只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一个附属物的模式,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中国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分配向个人倾斜,包盈不包亏,助长了企业重生产、轻投资、拼设备等短期行为。

同时,企业承包制按一户一率,企业不能公平竞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被重新认识,从而有了“抓大放小”的民营化中小型国企的改革;但当时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被很多地方政府理解成为所谓“退出”就是简单的破产倒闭,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还造成今天很多乡镇乃至县市不再存在国有企业的局面。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末至今,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基本结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型国企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通过股权置换、相互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任务,消除了阻碍股份制健康发展的制度弊端,促进了上市公司的迅速发展。

三是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在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辅业从主业中分离出去,突出主业发展,将辅业资产进行整合改制。

五是继续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2.2 采用该路线的发展原因

2.2.1放权让利改革:

打破僵化体制的第一步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如何尽快地构建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要求。

由于重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基础,因此能否有效地集中有限资源、快速地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就成了关系到政权稳定的头等大事。

借鉴苏联经验,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个体和私营经济很快在中国内地消失殆尽;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导、“统收统支”为基本治理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

换句话说,这种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赶超战略的内生产物。

(2)国企改革起步:

放权让利

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个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在较短时期内被建立起来,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对这些弊病作了全面总结: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管理、调动企业积极性是首要任务,“放权让利”就成为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3)克服预算软约束:

“利改税”与“拔改贷”

在这个时期,国内学者接触到了科尔奈的“软预算约束论”并产生了极大共鸣。

该理论认为,在统收统支制度下,企业缺乏独立的经济核算,无偿使用国有资金,从而普遍患上投资饥渴症并导致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这意味着,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是提高国企效率的一个关键性前提。

为此,1979年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开始推行基础建设投资的财政拨款制度转变为银行贷款(即“拨改贷”)的试点;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标志着“拔改贷”被广泛推行。

同时,为了使企业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又将国企利润上缴制度改革为征收55%的所得税,即“利改税”。

(4)承包制:

放权让利的极端形式

虽然先前的放权让利改革使得原本死水一潭的国企荡起了波澜,但并没有产生持续而显著的效果。

人们开始认识到,当企业进入市场而需要经营时,厂长经理的能力和努力就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可是,改革并未使他们多承担多少责任,获得多少经营自主权和合法的物质利益,他们仍然缺乏经营好国企的积极性。

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启发,国家从1985年开始在国企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多种改革形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承包制始终是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

至此,政府干预有所缓解,国企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

2.2.2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改造

抓大放“小”与民营化运动。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应该采取“包”、“租”和“卖”的办法将小型国企民营化,甚至提出“包”不如“租”,“租”不如“卖”。

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中小型国企私有化的浪潮,导致国企数量在1993年首次发生了减少的现象。

不过,真正的民营化浪潮却发生在1995年之后,因为国企遭到了来自非国企的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种局面,理论界很快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国企的真正功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

“分类改革”的政策建议也被提了出来:

那些提供公共产品的、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企业,国家应继续直接经营或控制;相反,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则应改造成为非国有的股份公司,甚至可以完全出售。

随后,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一旦国企的战略性改组的序幕被拉开,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型国企的私有化剧情就迅速展开。

2.2.3大中型国企:

改革的难点

随着包括民企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空前发展,形成了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量,导致包括大中型国企出现了大面积的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中小型国企被民营化之后.大中型国企的低效率问题也开始凸现。

由于它们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这注定了相关改革的复杂性并必然引来学术界广泛的争论。

根结在产权、市场竞争还是治理?

(1)产权论

随着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公有产权性质就成为国企效率低的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解释。

一则,企业的国有性质使得企业缺乏真正有效的终极所有者,导致“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二则,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企的公有化程度最高,代理层级最多,最缺乏效率;三则,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政府及其官员并不真正享有这些资产的收益,因此在选拔和监督企业经营者时存在严重的廉价投票权问题。

按此理论,凡是国企,无论规模大小、行业性质,在系统上都注定是缺乏效率的,因此除了非国有化之外没有别的出路;而且,将国企卖给私人,尤其是MBO将是理想选择。

(2)市场公平竞争论

正当国企产权不清晰论大行其道时,一些学者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注意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企业规模扩大、管理专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得大型私企中的产权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非常复杂,其程度并不亚于国企。

因此,国企的低效率根源并不在于与产权相关的代理问题,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地约束和激励企业经营者。

这就要求有一个公平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关企业经营者的绩效的准确信息,以便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得以被有效执行。

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则,采取措施卸下国企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负担和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二则,允许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进入,强化市场竞争。

此外,高鸿业还特别指出,只有宏观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国企效率才可能真正得到改进。

实践证明该论断很有预见性——国企大规模改革和大中型国企的效率提升都发生在1997年前后,而正是这一年中国宏观经济迈入了买方市场时代。

(3)公司治理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依据

当我们认识到,委托代理问题不能被视为现代企业的致命弱点,只是一个需要被妥善处理,而不能被根除的问题,否则规模经济和管理的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就无法实现。

这就意味着,试图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来消除委托代理问题,仅仅适用于中小型国企,而不适用于大中型国企,因为“这是一条同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相悖的道路”。

这就要求通过一定的企业制度安排来治理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法律和私人契约来规范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既保证经营者有充分的经营权和经营的积极性,又保证投资者有拥有惩处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

显然,这些正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

因此,大中型国企的出路在于建立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这场争论中产权论似乎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并在中小型国企的非国有化运动中被广泛实践。

不过,在大中型国企的改革中,改革者更多地采纳了市场公平竞争论和公司治理论的思想,并以此为依据推进大中型国企的改革。

第3章 国企改革分析

3.1 国企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国企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

因此,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国企改革理论上的认识有待加深

在党的十四大上,中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目标,从此国企走上了转换经营机制的新道路,此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怎样才能使国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却产生了很大的歧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发展中国有资产管理还是比较混乱,所以在国家层面上,就需要切实可行用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国有资产管理中管理体系的改革。

(2)国企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加大

这里的既得利益者包括三个方面工人、管理者、政府部门.第一,工人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他们手里捧得是金饭碗,有一种无比自豪的优越感。

再加上我国社会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人阶级是一支强大而独立的领导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在企业中更是处在主人翁的地位上,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定会触及工人既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的管理人员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也是推行改革的阻挠者,在初步实施改革中,面对效益下滑的企业,他们一方面要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要受到职工的埋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人员是殷切支持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自己得到更多的自主权,成为企业的真正负责人。

第三,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是国企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却也是推动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因为随着国企改革的一步步展开,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各个部门都能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利,都有权对国企进行干预,都能从企业中或多或少地捞到好处,这样政企不分和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滋生起来,国企就更加如履薄冰。

而以上的这些问题都是监督和营运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产权约束机制难以真正形成造成的。

(3)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健全,国有企业的改革缺乏有力保障。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政治体制不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也深入不下去。

一方面,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分散在众多的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权利又与部门利益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出资者权利有人争,出资者责任无人负的局面,后果是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国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缺乏有效流动机制,不能按市场要求合理流动,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在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自主权,而且还要按照政府各部门的意志,为了实现政府机构的多重社会目标,去承担许多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负担十分沉重,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实力。

3.2 国企改革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针对性地解决才是我们国企在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风云变幻的残酷竞争中坚持下来的关键:

(1)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理论认识;

第一,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国有企业计划经济色彩最浓,历史遗留下来的负担最重,改革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只要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其有益经验和宝贵示范作用就可以租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因此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引导下,非国有经济成分有了很大发展,但无论是从资产总量上看还是从产业结构上看,国有经济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993年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15年改革实践的经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因此,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刻不容缓的。

现代企业制度特指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又具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的企业制度。

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国情,适应时代需要,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又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制度,同时还要有中国本身的特色,把我国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国际惯例结合起来。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就要对企业组织、运营、管理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包括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

要提高技术水平,开展规模经济,除了要研发新技术,加大投资,提高生产力,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根本。

(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步伐能否加快关键还是要看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能否跟上。

现在国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是政企不分,企业管理者都拥有一定的行政职位,这就不免使他们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还是自己能否上位,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的转变政府的职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和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要弱化政府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节和引导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上来,成为服务型的政府。

但是“放手”企业并不等同于完全不管,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社会对企业的有效监督方式。

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来引导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法规来规范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企业,从而使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通过合理的企业行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3 国企改革基本经验

经过三十年改革发展,中国国企有进有退、有生有灭,总体竞争实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下面,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探讨国企改革的基本经验。

(1)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

为国企改革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国有企业,同其他国家的企业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有相同的目的——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合法营利;有相通的生产关系——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有共同的经济活动领域——大规模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有支配各自生产经营活动的共同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现如今是在WTO框架内的市场规则。

因此,中国国企必然融人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国企是国际市场的重要成员,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

市场经济难容国企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学理上说不通,是误会或意识形态偏差造成的。

(2)合理调整生产关系。

实行两权分离、兼并重组和股份制

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企业便需有独立自主权才能应对。

企业的独立自主权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方面的独立自主权。

它要从何获取这些独立自主权呢?

只能依靠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把国企的所有权分为最终所有权和代理所有权,前者归全民(国家)掌握,后者归企业持有,实行两权分离。

成功的企业要进行兼并重组,不成功的企业可能被兼并,也是“大鱼吃小鱼”。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兼并问题是被视为禁区的。

如果不打破这个禁区,就会回到“吃大锅饭”老路上去,生产力被束缚,生产关系受窒碍。

因此,要承认社会主义企业兼并和发行股票、债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正当手段,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分析,引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积聚与集中和企业兼并重组的理论,并予实践,进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参与更广泛的资本运营。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践国企与非国企共进论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的基础是商品生产和经营,共同的前提是平等竞争,共同的使命是服务社会、获得满意的利润。

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过程中,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必然互有进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趋势中,互有进退的结局是共同前进,所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论就是“共进论”。

(4)按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处理国企与全民(国家)的关系

企业本位论指出: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企业应当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与企业在经济方面是社会总体劳动者与企业局部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关系。

职工主体论指出:

国企是社会主义企业,基本特征是职工为企业的主体;职工主体地位表现为劳动制度民主化、产权制度民主化、经营制度民主化、分配制度民主化、领导制度民主化。

经济民主论指出: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义是以经济民主取代经济专制,以公平分配取代剥削,在群体内部民主和集中相对并存。

经济民主包含企业的经济民主、社会的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民主,立足于企业的经济民主。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民主也能够促进和保障经济民主。

(5)遵循企业进退规律,及时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因生产力发展、市场变化而形成,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作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有规律可循,总是表现为进、退、分、合、重组,进或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

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实力增强的必经途径。

在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就会要求相关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引发生产要素、产品产销、企业规模等多方面的进退。

中国的国企以大型企业为主,它们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就不能不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也就是把马克思分析的生产社会化延伸到全球。

(6)国企文化要凸显廉洁敬业、持续创新、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廉洁敬业,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按宪法规定,它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就要求国企工作者廉洁敬业,在企业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党风建设活动、反腐倡廉活动。

持续创新,改革的本质是去旧创新。

1979年初,香港招商局经国务院批准自筹资金建立蛇口工业区。

他们熟悉市场经济,依靠独立经营自主权这种创新的制度安排,不断进行创新。

他们在大陆率先开放国内外市场,率先放开物价,率先实行严格的工程承包和奖励制度,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和选举制度、合同用工制度、新的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新的工资制度,率先试行剩余收益制。

国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以企业公民的身份从事活动,有利于去除官商残余,完美地实现政企分开;以人民利益为重,能充分体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优良品质;争做优良的企业公民,就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社会关怀中不断发展。

第4章 总结

4.1 国企改革的前景展望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到现在也走过了三十个年头。

反思这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从开始的以所有权框架内的经营权改革为主导到后来的以所有权改革推动经营权改革为主导,国有企业改革所要努力实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动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如何激励相关利益者,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行为”,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保证。

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历久而弥新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企业运行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和细节,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更加突出。

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没有停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