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760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docx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省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2月1日下午,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在运行中爆炸,烘缸壳体沿纵向焊缝撕开,抛出4米多远。

强大的气浪把操作平台全部摧毁;烘缸上方的5块屋面预制板被掀开,其余大局部被震动脱缝,740平方米的车间里,大局部门窗被气浪冲毁,其中一扇窗门飞出70米远;生产中的物料散落整个车间。

现场死亡2人,一个被汽浪冲至3米多高,在15米远处的车间窗上挂着,另一个被汽浪冲出窗外(通过铁栅)17米远处。

重伤2人(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轻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厂领导无知蛮干,无视平安生产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1983年11月该厂转产后在第一条植绒生产线上安装一台造纸厂用的铸铁烘缸,因其耐压性能好,所以在0.4~0.6兆帕蒸汽压力下使用二年多,未出现问题。

1985年9月该厂上第二条植绒生产线,厂领导考虑紫铜烘缸价格廉价,重量轻,传热快,平整光滑即盲目决定采用,安装后也未考虑紫铜烘缸承压性能如何即决定按铸铁烘缸的使用条件使用。

2.超压使用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紫铜烘缸的规定工作压力为0.15兆帕,而该厂锅炉房送出的蒸汽压力为0.4~0.6兆帕,且在蒸汽管道上未装减压阀、压力表和平安阀。

该厂在蒸汽管道上安装一个截止阀起供、停汽的作用(厂规定15分钟开关一次)使烘缸压力忽高忽低,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3.干部和工入缺乏根本的平安技术教育,是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该厂是两班制生产,深夜班间歇,因此,烘缸有冷凝水,间歇后再生产,首先应排除冷凝水,然后再升温。

但是该厂没有制定排放冷凝水的具体要求,操作工人也不知其利害所在,根据现场情况和有关资料推算,爆炸前烘缸积水有0.7吨,爆炸时,这些积水瞬间汽化,大大增加了爆炸的杀伤和破坏程度。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厂领导不要盲目指挥生产,要按照?

压力容器平安技术监察规程?

的规定,指定具有压力容器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平安技术管理工作。

2.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要加强对干部和工人的根本平安技术教育,提高职工平安技术素质

省市桃源县某乡造纸厂蒸球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2月22日5时9分,市桃源县某乡一造纸蒸球在运行中爆炸。

爆炸时蒸球气压为0.7兆帕,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使整个厂房毁坏,绝大局部机器设备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蒸球的根底钢筋水泥墩〔重约2.5吨)飞出22米远。

这次事故死亡3人,重伤1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00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00元。

二、事故原因分斩。

1.长期未进展定期检验,腐蚀严重导致蒸球强度缺乏,是爆炸的主要原因。

该蒸球是1979年由沁阳县某乡农具厂购进(容积14立方米材质为A3、板厚12毫米),无任何技术资料,安装单位无任何依据,擅自将蒸球工作压力定为0.8兆帕。

蒸球1980年投入使用,先用碱法造纸,1984年改为亚铵法蒸煮造纸工艺由于A3钢不适用于亚铵法工艺,导致蒸球球壳严重腐蚀,爆炸后实测壁厚为1.8~4.5毫米。

2.违背科学规律。

厂领导缺乏压力容器管理的科学知识,对压力容器的规章贯彻不力,生产中无视设备的检查维修。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在订购、安装压力容器产品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投入运行前要按照?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那么?

的规定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2.努力提高压力容器厂管理干部和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重庆市壁山县造纸厂蒸球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7月1日11时45分,市壁山县造纸厂蒸球爆炸,死亡1人,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45000元。

厂房和操作台均损环。

事故发生前,该蒸球的材质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均无资料,又无平安装置,安装投用后从未检验过,球盖边缘已严重磨损。

1986年7月1日,当班操作人员加完料就擅离岗位,11时45分在无操作人员的情况下发生爆炸。

爆炸后,纸浆从球冲出,蒸球在高压喷出物的作用下飞出14米,操作台横梁被打断,预制板从3米平台掉下。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蒸球釜盖强度不够。

由于蒸球从未检验过,蒸球盖在严重磨损的情况下,厚度仅有2~3毫米,在球强大压力下引起球盖边缘卷曲360度而破裂,爆炸,未定期检验,不能得到及时修理。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定期检验制度,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2.蒸球使用时,要对蒸球的平安技术状况进展了解,如:

设备资料,焊接质量,材料性质等要建立档案,以免盲目蛮干。

3.要对操作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对设备的责任感。

4.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市木材综合加工厂造纸分厂化碱罐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9年8月24日10时50分,市木材综合加工厂造纸分厂,化碱室2号化碱罐在正常运行中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后罐的碱液迅速喷出,在现场操作的4名修理工和1名操作工被烧伤。

经抢救,有3名烧伤严重的工人先后死亡。

这起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0余元,间接经济损失1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爆炸的设备是用两个14立方米的造纸蒸球改制的。

该两台蒸球已经过鉴定,结论为报废。

但厂领导擅自决定,改造成以蒸汽化碱送碱的化碱罐,并盲目地没有任何依据地将工作压力定为3个大气压(0.29兆帕)。

改造后的化碱罐,端盖构造不合理,紧固螺栓数量不够,材质也选用不当,存在多项不平安因素,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2.设备运行时没有平安操作规程,在紧固螺栓数量不够,仅为四支的情况下,操作工违章操作,只拧了两支。

3.厂领导对平安不负责任,无视国家有关规定,错误地将报废设备进展改造,并盲目确定工作压力,此外,该厂在当年8月7日曾发生过另一台化碱罐的同类事故,但并未引起领导重视,采取措施,导致事故重演。

该厂领导的严重失职和违章指挥是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1.造纸分厂厂长对这起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由检察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2.木材综合加工厂厂长、总工程师对这起事故负有全面领导和直接领导责任,分别给予降职降级和行政记大过处分。

3.其他9人分别负有管理责任,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四、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要对在用压力容器进展一次全面检查,对类似的设备,但凡构造不合理、制造质量低劣、严重危及企业和职工平安的老旧设备,要坚决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或立即停顿使用。

报废的设备不能再作为压力容器投入使用。

2.抓住典型事故进展宣传教育,使有关人员和各级领导提高平安责任感,吸取教训,做好本单位压力容器的平安使用、管理工作,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省西和县民福锌业XX公司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4年5月12日12时31分,省西和县民福锌业XX公司发生一起浸出槽〔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55.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800.8万元。

   事故设备为锌精矿复合催化氧化直接浸出工艺的关键设备─浸出槽,设计压力0.25MPa,设计温度125℃;设计介质为无毒性、非易燃、强酸性的硫酸锌,硫酸9%、硝酸1%;工作压力0.2MPa,工作温度90~120℃;筒体¢3600×12,封头DN3600×12,容器高5390mm,筒体与封头材质Q235B,容积47m?

,壳体自重1.08t。

容器壁衬里为聚四氟乙烯,外壁保温层为岩棉/50;容器设有换热面积为11.6m?

的蒸汽加热〔或自来水冷却〕换热盘管,设有YCK三叶斜浆式、可拆涡轮式搅拌器;容器筒体腰部采用法兰〔称为设备法兰,16Mn锻钢〕连接,上下法兰连接螺栓设计为M30×380-T双头螺栓,共72个,材质为35钢。

   2004年4月30日曾进展过试验,但未成功。

2004年5月12日,进展第二次试验。

12时30分时,液相温度为77℃,压力为0.04MPa,开场通入氧气。

氧气流量为50m?

/h,后调至170m?

/h,又调至150~130m?

/h。

12时31分,1号浸出槽发生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1号浸出槽设备法兰连接的72个双头螺栓全部断裂。

浸出槽上半部被抛起,撞毁厂房屋顶横梁、撞透楼顶,撞碎搅拌器电机壳体,容器壳体倾斜落下,电机转子被甩出落在10多米远的楼顶上;容器壳体〔位于设备下半部设备法兰与耳座之间〕裂缝1处;壳体上封头凸缘周围因撞击反作用力产生严重凹变形,设备法兰裂缝6道〔上法兰2道,下法兰4道〕;搅拌器、换热〔冷却〕盘管、管道、阀门损坏,衬里及保温层局部损坏;容器支座钢筋混凝土墩台顶端100mm段开裂;车间一层、二层窗户及其玻璃全被摧毁;车间环形单梁吊车轨道报废。

值班人员、车间副主任某跌入浸出槽死亡;试车总指挥卢某被气浪冲到,皮肤局部受擦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在1号浸出槽的试车过程中,精矿粉中的硫化锌、硫化铁在浸出槽受热的条件下,与稀硫酸起化学反响,有硫化氢气体生成。

由于供给氧气的控制与截断装置简陋,使送入浸出槽的氧气的量到达了发生化学反响的条件。

由于容器衬里─聚四氟乙烯的静电特性决定了非导体会产生静电,而该容器又没有装置导体防静电和非导体防静电设施,于是静电积聚直至放电产生火花,又具备了化学反响所需的点燃这一条件。

化学反响H2S+3/2O2=SO2↑+H2O+519kg/mol发生后,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和大量的热量产生。

这些化学反响释放的热量只能使二氧化硫气体体积膨胀以释放能量,结果使容器部压力瞬间陡然上升,仅靠一只公称通径为DN150的平安阀根本来不及泄压,在容器构造的最薄弱部位发生破坏。

2.主要原因

   合同约定设备制造单位无压力容器制造资格,未经技术提供方及原始设计方同意,擅自委托他人,在对工艺过程可能出现的反响过程和危险性物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设备法兰位置及搅拌机位置、个数、转速改变,导致螺栓应力集中;实际提供的容器竣工图与原设计中设计介质要求不符,与实际情况不符;容器类别与实际需要不符,未设计导体和非导体防静电装置的缺陷没有改正;对平安阀的排放能力没有计算;同时容器出厂前违规点焊伤螺栓,安装时未按规定进展报装,擅自指挥不具备压力容器焊接资工现场施焊,错误连接耳座筋板,导致容器壳体出现裂纹。

   设计参数提供者对主要化学反响过程要求出现的危险性物质未说明清楚,同时对存在设计缺陷的设备图样盲目确认,导致压力容器设计介质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

   3.间接原因操作人员岗前培训不到位。

氧气控制装置不能保证合理控制。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禁将尚未成熟或未经专家鉴定的工艺应用于规模工业生产。

   2.加强对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单位的监管,设计制造应满足设计条件的实现。

   3.进一步加强?

特种设备平安监察条例?

宣传和执行力度,杜绝特种设备的非法安装和非法使用。

   4.要充分论证锌精矿复合催化氧化直接浸出工艺的可行性。

如该工艺确实可行,应当通过形式试验或论证,改良和完善该工艺的关键设备─压力容器〔浸出槽〕:

   〔1〕按Ⅲ类压力容器的要求设计制造压力容器。

   〔2〕确定适当的容积、构造尺寸、设计压力等参数。

   〔3〕平安附件应优先采用平安阀与爆破片的组合。

   〔4〕对容器及管道的导体或非导体装设防静电设施。

   〔5〕通过自动化控制,对供给氧气的量〔以mol计〕做到总量控制,过量自动切断。

控制适宜的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和混合气体处于爆炸极限。

〔6〕气相介质的冷却降温应优先采用喷淋降温法。

省玉田县孤树镇宝发饲料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1年10月26日14时56分,玉田县孤树镇大庄村宝发饲料厂蒸罐车间发生压力容器(蒸罐)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

2001年10月26日13时30分,省玉田县孤树镇大庄村宝发饲料厂开场工作,用自制压力容器(蒸罐)蒸鸡毛做饲料。

第一罐蒸完后,第二罐装料开场供汽,压力升到0.24MPa,14时56分蒸罐发生爆炸,罐盖飞出,罐盖和汽浪将正在蒸罐前操作的1名工人击倒,刮破门口墙角,变向后又将正在车间门外进展粉碎的另2名工人击倒,罐盖滚到距蒸罐31m处。

同时,爆炸造成罐体移位,局部房盖(房盖为石棉瓦)被气浪摧毁,共造成3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该厂使用的压力容器(蒸罐)属自制的无任何资料的不合格产品,紧固螺栓座焊缝为浮焊,未焊透,强度不够,并且在1998年12月31日下发锅炉压力容器通知书停顿使用的情况下,非法使用,这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2.在管理方面,一是该厂无平安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平安操作规程;二是工人进厂都没有进展严格的平安教育和培训,没有县有关部门发放的上岗证;三是平安监察部门的通知书执行不得力,监视不及时。

3.平安生产管理体制不规,镇级对该厂的平安生产意识教育不够。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格执行压力容器的平安使用规定,严格按照法规、技术规和严格标准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压力容器。

有关部门对非法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压力容器要坚决取缔。

2.压力容器必须装设平安阀等装置,加强检验,保证其灵敏可靠。

常压容器发生爆炸恶性事故剖析

 引言〔1〕 2001年4月25日15时30分,市金伦纸业公司锅炉车间外一台钢制常压盐酸贮罐发生爆炸,2名工人被爆炸冲击波冲起,翻过四层楼的车间掉在距车间20m外的平房顶上,2人当场死亡;经济损失达20万元。

 经过〔2〕 该台钢制常压盐酸贮罐已使用多年,衬橡胶防腐层已老化破裂,并发生下部腐蚀穿孔盐酸渗漏现象。

主管副厂长非常重视,屡次在生产平安会上提出建议更换此贮罐。

厂生产科安排把此贮罐剖掉更换为玻璃钢常压贮罐。

4月25日15时30分,2名电焊工携带气割枪站在罐体上对直径为450mm人孔端盖螺栓进展切割,当切割至第12个螺栓时,突然发生爆炸,2名工人被炸飞当场死亡。

原因〔3〕经现场分析,引起爆炸的化学物质是氢气。

由于橡胶衬破损,盐酸与钢罐本体接触发生化学反响产生氢气。

氢气聚集在罐顶部空间,并与空气混合,在割枪火焰作用下,氢气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响,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罐体发生爆炸。

教训〔4〕发生爆炸事故主要是由管理松懈,没有严格按照动火原那么进展抽样分析,没有输动火手续,工人违章作业所致。

由此告诫人们,在锅炉酸洗过程中也会产生氢气,切莫违章动火或抽烟,以免发生爆炸事故。

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氯气泄漏事故

    2004年4月15日21:

00,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的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

33全厂停车;2:

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顿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

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围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事故分析

    经调查分析确认,事故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

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响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到达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事故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

      

    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

    2〕列管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4〕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展耐压试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到达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缺乏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历,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气化器进展抽吸处理。

    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与空气接触并振动,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搅动和振动了液氯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了液氯储罐的三氯化氮爆炸。

事故间接原因:

    1、该厂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技术档案资料不全。

2台氯液气别离器未见任何技术资料和检验报告。

发生事故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2001年1月才进展首次检验,但未进展耐压试验。

也无近2年维修、保养和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及早发现采取措施。

    2、平安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2004年2月12日,集团公司与该厂签定了平安生产责任书,但该厂未能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相关单位。

    3、平安生产整改监视检查不力。

该厂“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要批示。

为此,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与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能认真从管理查找原因、总结经历教训。

在责任追究上,以经济处分代替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未能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另外,整改措施不到位监视检查力度不够,以致存在的事故隐患未能有效的整改。

 

金丰纸业液氯钢瓶爆裂重大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8年9月6口13时30分左右,永宁县金丰纸业一液氯瓶发生爆裂,造成119人有刺激、中毒病症,其中33人在医院承受医疗观察治疗。

  事故钢瓶为8001-液氯钢瓶,于1981年制造,由市制钠厂液氯充装站亢装。

事发时,该瓶已超过检验周期,处于露天静置状态,未投入使用。

爆破口位于气瓶有角阀一侧封头护罩固定焊缝侧约25mm处的母材沿环向裂刀:

,长约750mm,最小壁厚缺乏4mm,母材外表光滑,外侧有明显的呈条状腐蚀迹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事故钢瓶属于超过平安使用年限的报废气瓶,且腐蚀严重,钢瓶充装液氯后,在露天下暴晒使用和存放,发生爆裂是导致液氯泄黼的直接原因。

  2.气瓶使用单位对气瓶的平安使用,存放管理不当是造成泄漏的主要原因。

  3.气瓶充装单位没有对所亢装的气瓶超过使用年限进展报废处理,反而进展充装,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有关部门催促充装单位和使用单位加大在用气瓶平安检查的力度,防止使用超期未检或报废的气瓶。

  2.气瓶亢装单位应严格按照?

气瓶平安监察规程?

和有关标准规定,设专人对气瓶逐只进展充装前检查,必要时测定气瓶壁厚。

规程标准制止充装或标已模糊的气瓶,一律不得充装。

  3.气瓶检验单位按规定工程和周期对气瓶进展检验,特别对制造钢印和检验钢印进展重点检查,对超标或钢印模糊不清等不符合平安要求的气瓶,进展破坏性报废处理。

  4.气瓶使用单位使用前,应进展检查,超过标准规定使用年限的气瓶,不得使用;对气瓶制造、检验钢印标记和盛装气体种类压力进展确认,不符合平安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使用。

使用气瓶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或警示标签的要求和规定。

  5.气瓶使用单位不得对瓶体进展焊接和更改气瓶钢印或颜色标志;不得使用报废气瓶、超过榆验周期的气瓶和外表有明显缺陷的气瓶,不得自行处理瓶残液。

某厂液氯蒸发器爆炸事故

  事故名称:

液氯蒸发器爆炸。

发生日期:

1974年12月28日。

发生单位:

某厂.

  事故经过:

12时55分.操作工在给液氯蒸发器升压时。

不检查设备,擅自脱岗,致使高压氯出口阀门关闭的1号液氯蒸发器压力急剧上升,造成1号液氯蒸发器爆炸。

事故使1号液氯蒸发器报废,跑氯1.6吨,70余人中毒,其中38人住院治疗。

  原因分析:

一名操作工违反劳动纪律脱岗,另一名操作工违章作业,在升压时不检查设备压力,不翻开蒸发器高压氯出口阀门。

教训:

加强对操作工平安教育,严格工艺纪律,劳动纪律。

省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涉及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最初爆炸的液氯钢瓶,是9月3日由市药物化工厂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药物化工厂的液化石腊工段是以液体石腊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腊。

该工段由于生产管理混乱。

设备简陋,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收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腊倒灌入液氯钢瓶。

电化厂液氯工段无平安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平安教育,在液氯充装前没有对液氯钢瓶进展检查和清理,致使液

氯钢瓶倒灌入氯化石腊,在再次充装液氯时,氯化石腊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响,温度、压力骤然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

可见,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企业领导必须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平安的思想,提高平安生产意识,承当平安生产责任,以科学态度加强平安管理,对生产人员进展平安教育。

2.液氯钢瓶及液氯的使用单位,要制定平安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收线上,必须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止倒灌的装置,以防止生产系统的物料倒灌进入液氯钢瓶。

3.液氯充装单位要制定严格的充装前检查制度。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培训前方可上岗操作,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液氯钢瓶在充装前应认真进展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气瓶应先进展清理并符合要求前方可充装。

省丰宁银矿空气压缩机油气别离储气箱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0年12月28日9时50分,省丰宁银矿空气压缩机油气别离储气箱发生爆炸,死亡4人,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296800元,间接经济损失28000元。

由于调试现场在野外,除空气压缩机损坏外,没有其它损坏。

该储气箱是由某压缩机厂制造的,1989年8月出厂。

出厂时材质方面无资料,也没有进展必要的出厂检验,如:

射线检测、水压试验和气密试验。

该储气箱直径为750毫米,长为1500毫米,厚为6毫米。

所有焊缝均为手工电孤焊,环向焊缝为单面无垫板对接焊。

1990年10月28日区长组织空压机手对空压机进展检查调试,确认无问题后进展启动空负荷运转,未发现异常,即将进气手柄拨至负荷位置,运转一分钟后,储气箱就发生爆炸。

爆炸后,靠近操作侧一端装有滤油装置的封头环焊缝全部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