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8827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7课《平等待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不平等待人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正确认识、理解平等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的能力。

  通过体验性参与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并能运用宽容和理解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友好地与人交往。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平等待人是一项基本美德。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宽容和尊重。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平等待人、宽容待人的。

我们在埋怨、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够尊重、平等、宽容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

尊人者,人尊之;敬人者,人敬之。

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宽容是一项基本美德。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能使人跃上新的台阶。

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待人是本课的核心目标。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

人人平等。

  

(1)主要是从法律社会的角度体会平等的含义。

首先用八路军改称谓的事例引发对平等的思考。

然后,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学之间虽然家境的贫富、天分的优劣、成绩的好坏等有差别,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

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2)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石。

让学生明确平等待人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做才能做到平等待人。

着重介绍“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对他人尊重,就是尊重自己。

  第二站:

相互宽容。

  首先以贴近学生的事例引入,激发对“是否需要宽容待人”的思考。

然后,重点介绍:

理解和宽容是与人交往的重要品质。

宽容是一项重要的美德,它要求能以博大的心胸对待他人。

同时强调,宽容不是无限制的,要以法律和道德为底线。

学生理解宽容的重要作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宽以待人的人。

图示:

       平等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平等是交往的前提

  人人平等          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差别,但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与人是平等的  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享有平等的尊严,应受平等的待遇

       理解:

共同生活的基石

       宽容:

生活的润滑剂

  相互宽容 怎样做到理解与宽容(宽容是相互的)

       宽容是有限度的(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法律底线)

2.内容分析

  第一站:

人人平等

  辅文“刘伯承将军更改八路军机关工作人员称谓”的事例,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人人平等的观点。

  正文包括5个自然段。

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从法律角度指出:

平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应当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平等权利。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解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石。

第五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多,却是本站知识的落脚点。

它进一步明确了“人人平等”的具体内涵,同时指出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待人的具体方法。

  “知识链接”: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节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平等”的相关规定,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社会观察”:

利用欣涛从农村到城市,同学对待他态度的变化及欣涛自己心理变化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

应不应该给同学起绰号,尤其是侮辱性的绰号;怎样对待班里的其他同学等问题。

这种现象和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又迫切需要解决,很有针对性。

  “活动平台”:

回音游戏。

通过模拟山谷的回音,体会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尊重与得不到尊重的不同心理感受,明确“尊人者,人尊之”,学会尊重他人。

  第二站:

相互宽容

  辅文通过讲述“老师宽容犯过错学生”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宽容?

是否需要宽容他人?

我需不需要别人的宽容?

”等问题,激发学生关注课堂内容、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正文包括8个自然段。

  第一段概括地“从每个人思考问题角度、观点不同”及“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两个角度指出为什么需要理解、宽容,从而引出本站的教学内容。

  第二、三段主要讲解构建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理解的原因。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养成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品质。

  第四段主要从怎样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入手,重点讲解“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

  第五、六段主要强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宽容是相互的,宽容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

  第七、八两段主要指出“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物都有“适度”的问题,宽容也不例外。

让学生明确宽容的底线是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各抒己见”:

通过让学生反思在以前的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心理状态并体验当时对方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社会观察”:

通过家长溺爱孩子至毁了孩子、家庭的事例,说明宽容是有限度的。

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活动平台”:

“情景剧”――《社会观察》。

与教材“社会观察”栏目衔接,给学生参与机会,在活跃课堂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表述、创新、合作等能力。

   “扩展阅读”:

《生命中的平等》。

阅读材料补充了典型事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平等、宽容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材料应用在相应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1)“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经常能够听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却并不十分理解平等的真正含义。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另外,在学生中间学习成绩好坏、家长社会地位的高低、贫富、性别、相貌美丑等差别始终存在,学生缺乏“平等意识”,经常存在歧视他人的现象。

因此,让学生“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选取相应的内容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选取范围十分广泛,但必须真实。

  如:

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据《成都日报》报道,2002年6月21日下午,“宪法平等权第一案”当事人蒋韬被四川大学法学院保送为该院研究生。

同时,蒋韬获得由一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2001年12月23日,四川大学98级法律系学生蒋韬看到中国人民银行招录行员的启事,但其中一个条件让只有1.65米身高的他犯难――“男性身高1.68米,女性身高1.55米以上”,蒋称,这是对身高在1.68米以下的男性公民和身高在1.55米以下女性公民平等权的侵害。

2002年1月7日,蒋向成都武侯区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状,要求维护自己的平等权。

4月25日,此案开庭审理。

  蒋的代理人四川大学法学教授周伟认为,被告招录行员不属劳动法规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劳动关系,而是被告代表国家行使公务员招考权与原告报名人之间不平等的人事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属行政行为。

被告关于身高资格的规定,侵害了原告依法担任国家公职的合法权利。

  人行成都分行代理人辩称,成都分行在报上刊登《招录行员启事》的行为,不是人行的行政行为,更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人行没有侵犯原告的相关权利。

2002年5月21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对“蒋韬诉人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行政诉讼”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裁定驳回了原告蒋韬的起诉。

现将裁定书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被告成都分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督管理,是行使金融管理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宪法、法律、法规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

被告成都分行于2001年12月23日在对外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启事》中对招录对象规定了身高条件的这一行为,不是其作为金融行政管理机关行使金融管理职权、实施金融行政管理的行为。

因此,不属于被告的行政行为的范畴,依法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主管范围。

此外,被告的这一行为在做出时并未对外产生拘束力或公定力。

该行为的效力只有在招录行员的报名期间即‘xx年1月11日至17日’这期间才产生。

而被告成都分行在该行为产生效力之前就已自行修改了《招录行员启事》的内容,撤销了对招录对象的身高条件规定,消除了该行为对外部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和对相当人的权利义务产生的实际影响。

因此,被告的行为实际上并未给原告及其他相对人报名应试被告录行员的权利造成损害。

原告蒋韬所称的侵权事实是尚未发生的事实,不具可诉性。

综上所述,原告蒋韬对被告成都分行招录行员规定身高条件的行为提起的诉讼,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不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

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41条第4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32条第2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原告蒋韬的起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事件,让学生讨论: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怎么办?

为什么?

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后,再给出蒋韬的做法及法院的判罚。

  教师也可以课前调查学生中存在哪些不平等对待他人的现象,收集起来,作为经典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样做更有针对性,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教学实效性。

  

(2)“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人人都有人格尊严,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因素及自己的年龄特点,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觉,不尊重、不理解、不宽容地对待他人,从而影响自己获得和谐的共同生活。

因此,让学生“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典型事例分析法。

如:

《宽容的郑板桥》。

  清朝郑板桥的家人与邻居为建房问题发生纠纷,写信要在外地当县令的郑板桥出面干预,郑板桥回信说: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礼让三尺,邻居见此,也让三尺。

结果两家之间由此和睦相处。

相让的几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教师可以进行分析:

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关系处得好,就可以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对各家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益处;反之,邻里关系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街坊邻里的安定,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邻里出现矛盾,要主动相让。

让,不等于无能、不等于低人一等,而是体现一种宽容的胸怀、大度的风格、高尚的情操。

  也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

模拟学生生活情境,设计剧本让学生课后排练、课上表演,或者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如:

《板报组的故事》。

  剧本:

  旁白:

学校“科技月”来临,要求各班出一期黑板报配合宣传。

星期五放学后,教室里,板报组成员正在商讨有关板报事宜:

  小明:

“星期一就要检查板报了,今天很晚了,我们先回家。

明天早上8:

30我们来教室集合,继续办板报,好吗?

  小辉、小红、小雨(齐声):

“好!

就这么决定了!

  旁白:

几个小伙伴互道“再见”,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8:

30,教室里:

  小辉:

“小明!

小雨!

早上好!

我们开始吧!

咦!

小红呢?

这人怎么这样,说好了还不来!

准是怕耽误学习!

  小雨:

“就是!

真差劲!

准是不想来了!

自私!

  小明:

“也许有别的事情!

晚点会来的!

我们先开始吧!

  旁白:

几个小伙伴投入了工作。

10点钟,小红推开教室门,走了进来,脸色很不好。

  小红:

“对不起!

我发烧了,刚打完针,从医院回来。

  表演暂时结束。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小辉、小明、小雨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即兴表演。

  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身心参与机会,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但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能力。

  (3)“导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包括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做到理解与宽容,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成为宽容、大度的人。

  人的行为习惯是多年积聚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

人性不是表面的东西,需要深层的激发和感动。

当学生有了内在表达、交流的冲动时,才会自发地把心灵深处的东西袒露出来,才会自觉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身心整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理解与宽容他人的重要,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成为宽容、大度的人。

  总之,教师应尽量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教材上设计的活动等。

并结合学生特点,寻找最佳教学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

宽容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些磕磕碰碰的事。

你有必要较真吗?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总是为一点小事就跟别人争吵。

  教师可以提问:

请你来支招,帮他改掉坏脾气。

  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孩子父亲的做法:

  后来,孩子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当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于是他学会了自我控制,学会了宽容,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

终于有一天,他一个钉子都没有钉。

当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爸爸时,爸爸说:

“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个钉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钉子全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

“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

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三伏寒”,有些话甚至会侵犯他人名誉或隐私,对他人造成极大的精神损害。

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创伤一样都是难以恢复的。

因而人与人之间要多些理解与宽容,尊重他人,团结友善,言行文明。

2.教学过程

  第一站人人平等

  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1)事例导入。

  教材上的故事:

八路军改称谓。

提问:

从八路军改称谓的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在平时对待他人的问题上用的是什么态度?

哪些是可取的?

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其他事例,如:

肖伯纳的故事。

  肖伯纳于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

于1950年11月2日去世。

从1892年至1949年共计创作了五十一部剧本。

创作于1892年的《鳏夫的房产》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

  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肖伯纳在苏联访问时,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

一天,他漫步在苏联街头,遇见了一位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并和这位小姑娘玩了一会儿。

临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

“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上有名的肖伯纳。

”小姑娘听了他的话,学着他的口气说:

“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小姑娘的名字)。

”听了小姑娘的话,肖伯纳很吃惊,并立刻感觉到自己太傲慢了。

后来,他常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大成就,都不能眼中无人,而应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这是那位苏联小姑娘给我的教训。

  

(2)活动导入。

  教师可以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平等、宽容等品行的态度,将调查结果作为资料,导入新课。

既可以客观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增强教学针对性,避免空讲道理,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平等待人离自己很近,或者就是在谈论自己的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参见活动设计一:

调查“你认为未来社会中最应提倡和最不能容忍的品行是什么?

”)

  本站的内容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平等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一个国家的公民享有哪些权利,是由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公民享有许多权利。

平等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

更具体地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本课虽然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法律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平等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平等待人的现象,如:

以学习成绩好坏、家长社会地位的高低、性别、贫富、相貌美丑等区别对待同学。

具体分析,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

(2)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平等享有的权利有很多,与中学生相关的有:

平等的受教育权、受抚养的权利、合法财产所有权等。

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要经过公民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来实现。

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所以,公民在行为选择时,要依法行事,依法享受权利。

不得超越合法权益的范围,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必要时也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议教学时,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述、学生讲述,或播放音像资料(如《今日说法》),小品表演等。

如,材料:

  在某中学的校门口,经常有一些不法分子拦截该校低年级的学生,目的是向他们要钱。

有的学生见到他们就跑;有的学生因为惧怕他们,只好拿钱给他们;有的同学因为挨劫,便找自己的朋友帮忙,对他们进行报复;也有的同学将此事告诉家长、老师。

  该材料用来说明受到不法侵害该怎么办。

可以由教师讲述,学生讨论;也可以设计情境,进行即兴表演。

  (3)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石。

  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地位是平等的。

  中学生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可设计教学活动:

猜猜他是谁

  活动步骤:

  步骤一:

分别让父母、同学、老师填写“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自己填写“我眼中的我”。

自己比较一下“我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有哪些是一致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步骤二:

教师收齐学生填写的内容,选取几份在课堂上宣读(隐去同学姓名),让学生根据所读内容猜猜他是谁。

  步骤三:

让同学们尽量挖掘、评价该同学的优点。

  步骤四:

教师总结。

侧重在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要学会尊重他人。

  你给别人起过绰号吗?

别人给你起过绰号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

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

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平台:

回音游戏。

  该活动就取绰号现象,体会得到尊重和得不到尊重的心理感受。

  该活动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使用。

  第二站相互宽容

  教师可选用以下方式导入。

  

(1)事例导入。

  选用经典事例,如《仇恨袋》: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

从来都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因此,他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唯一的遗憾就是找不到对手。

  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突然,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绊脚,海格力斯猛踢了一脚,那只袋子非但丝毫不动,反而膨胀起来,成倍地扩大着。

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胀大到把路堵死了,海格力斯无计可施,只好坐在路边唉声叹气。

不一会儿,一位智者见到此情景,困惑不解。

他对圣人说:

“这个东西很可恶,存心跟我过不去,把我的道给堵死了。

”智者对海格力斯说:

“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

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去路,与你敌对到底!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分析:

人生在世,人际间的磨擦,误解和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如果肩上扛着“仇恨袋”,心中装着“仇恨袋”,生活只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最后,只会堵死自己的路。

  从而引发思考:

宽容他人的过错是否有必要?

你是否有做错事,希望别人宽容的时候?

你曾经宽容过别人的过错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不仅可以顺利导入新课,同时可以延伸至本节所有的教学内容。

  

(2)名言隽语导入。

  如:

“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通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引出宽容的重要作用,进而思考怎样才能成为胸怀宽广的人。

  本站内容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名言: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

”――荀子(中国古代思想家)

  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相比,其优越性不在于个体的力量,而在于群体的社会力量。

群体的力量源自于众多个体的和聚与团结。

故而“乐群”必然“贵和”,这便是中国人的“和合思想”。

中国人在处理不和谐,不对称的时候,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理论,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多采取相互间的理解与包容。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

  通过分析名言指出:

人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需要的是相互间的理解、宽容与合作。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观点。

我们常常讲“理解万岁”。

这正是我们希求他人同情我们的呼唤。

相互理解才能加深了解,才能更好相处。

但是,当别人还是不理解你时,正确的态度是从我做起,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具体而言,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尊重别人的不理解,认为它总有一定合理性;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2)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

  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中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

这就要求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他吵,你不吵;他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