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9000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31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docx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

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结构的欣赏(第2课时)

海南华侨中学徐道安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通过对典型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自己设计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上节课,让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赵州桥、飞檐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

本节课除了课文中的蛋形椅以外,教师补充同学的作品,如“椰子壳花瓶”、“椰子壳企鹅”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

重点是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在语文、历史、美术课中已学习了有关经典结构方面的知识,对艺术作品欣赏有比较好的基础。

学生对赵州桥、飞檐等典型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分析结构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要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学的作品,帮助学生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使学生从欣赏和评价结构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可收集更丰富的结构设计作品,包括收集学生的有创意的未成形的结构设计作品,可用实物或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指导学生分析、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提问:

  1、(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赵州桥和英国的福思桥放进清华大学的工科教材?

赵州桥在技术上有哪些重大突破?

赵州桥有几条曲线?

赵州桥的桥面是平面?

还是曲面?

赵州桥的桥面为什么是曲面?

而不是平面?

你能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吗?

  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哪些角度进行?

  引导学生回答(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

(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

(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3、课文只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评价元素的列举,同学们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和评价元素?

  (政治、经济、教育……等等评价角度。

  

(二)让学生阅读案例

  阅读案例时思考:

蛋形椅

  1、蛋形椅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赏析蛋形椅?

  (三)对丹麦建筑师阿纳·雅格布森进行简要介绍:

  蛋形椅是阿纳·雅格布森的作品,阿纳·雅格布森被认为是20世纪丹麦最有成就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和手工艺品设计师,也是仅有的几个将自己的名字镑刻在建筑与设计这两个领域历史里的设计师。

  (四)师生互动

  1、蛋形椅的结构设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你是如何赏析蛋形椅这一结构设计作品的?

  (四)师生共同探究

  从技术角度赏析“盖里椅”:

  (引导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盖里椅”的总体感觉,可以找一个参照物,如我们教室里的椅子,或者家里的椅子,或者中国传统的椅子——“太师椅”。

  你对“太师椅”感觉如何?

  严肃

  对称

  霸气……

  好了,“盖里椅”与“太师椅”有什么不同?

   “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

  功能上呢?

  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

  从文化角度赏析“盖里椅”:

  (引导启发学生)形状象什么?

象很宽面条?

由下往上,盘旋上升?

 对了,“盖里椅”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

  知道什么是雕塑吗?

你在哪里见到过雕塑?

  校园,公园里……

  “盖里椅”与雕塑有什么联系?

  “盖里椅”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喜欢文学作品的同学请举手。

  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你知道是哪两大类吗?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

  谁喜欢诗歌?

诗歌也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分。

  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有什么区别?

  李白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如果我们把椅子也这样分类的话,那么,我们教室里的椅子,家里的椅子,“太师椅”属于哪一类?

  那么,“盖里椅”又属于哪一类?

  (启发学生回答)

  “盖里椅”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

  (五)教材拓展

  教师展示高二(4班)学生符巧同学的作品:

“椰子壳台灯”、“椰子壳花瓶”、“椰子壳企鹅”符巧同学用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时间到一个专门制作椰子壳工艺品的民间艺人那里学习,又用了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制作这三件作品。

  (展示三件作品)

 

 

 

  这个“椰子壳花瓶”上面没有图案,谁来为它设计一个图案?

  同学们现在使用5分钟时间,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图案。

  一个同学设计图案的是“椰子树”“白云”、“海岸线”“帆船”组成的画面。

  这个图案有什么文化寓意?

请这个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

海南的特点是阳光、沙滩,椰风、海韵,我用这个图案来表达旖旎的海南岛风光。

  提问:

  “椰子壳花瓶”属于哪一类风格的作品?

  现实主义设计风格

  再来看看“椰子壳企鹅”,它属于哪一类风格的作品?

  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椰子壳企鹅”的肚子很大,非常夸张)

  (六)课堂练习

  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高二学生设计的海南华侨中学雕塑。

  (七)布置作业:

(二选一)

  请你为海南华侨中学设计一座雕塑或者为即将在海南华侨中学召开的“海南省中学生运动会”设计会徽。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中,我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从文化角度欣赏“蛋形椅”的结构。

我分别提问学生“蛋形椅”案例中所描写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学生的多种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了“蛋形椅”经典结构的欣赏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马上做,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

通过启发,学生能够说出“盖里椅”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特点。

  我要求学生为“椰子壳花瓶”设计一个图案,由于“椰子壳花瓶”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的目光全部都吸引到作品上面,积极性非常高。

学生设计出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图案。

  我要求学生评价高二学生设计的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紧扣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海南华侨中学设计一座雕塑或者为即将在海南华侨中学召开的“海南省中学生运动会”设计会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批改作业来看,学生设计的校圆雕塑和运动会会徽,有的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有的传达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的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有的透出现实主义的美感。

  八、案例点评:

  看了徐老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更深地认识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赵州桥、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

在这些经典结构中凝结一定的原理、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在本课时中,徐老师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引领学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赵州桥、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要求学生设计并评价本校——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学生设计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校圆雕塑,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徐老师这节课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技术的价值(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二、《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 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 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三、教学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程内容来源于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主要介绍“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节是第一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引头,上好这一章节的课显得非常之重要。

在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创设情景,构建互动,从中引导学生用多角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发展他们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技术存在我们身边。

同时使他们懂得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激起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的极大兴趣,积极投身于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创新中来。

2、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校把课程安排在高二。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技术也有一定的感知认识,但还没上升到理性。

如果在教学案例设计时离学生生活太远,技术原理太深,学生不容易接受,会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偏见,认为技术比较神秘,是技术人员的事,事不关己,还是抓高考分数要紧的想法,导致对技术课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

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全面、亲切,有趣,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共同进步。

四、重、难点分析

1、 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 难点: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 模式:

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 策略:

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 手段:

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

《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

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

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

(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设置问题】为什么要用羊角铁鎯头?

    因为

(1)钳子拔钉时,直接用平嘴去拔很吃力。

(2)一般采用物理上的杠杆平衡原理把剪金属丝用的斜口处作为铁钉阻力点进行拔钉,由于钳子在设计时是为了剪较细的金属丝而用,因此它的动力臂较短力矩较小,拔较长较粗的铁钉较困难,并且拔钉时钳子斜口也用力紧紧卡住钉子,容易损伤铁钉,钳子头部(支点)也容易压损木材表面。

而羊角铁鎯头设计时动力臂较长,省力。

  5、总结:

钉、拔铁钉,羊角铁鎯头比其它工具使用方便,满足了人们木工上钉与拔铁钉和敲、砸等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技术。

而平嘴钳又是另一种技术。

       一种技术具有它的合理性、规范性、应用性等,但不一定是完美的。

比如羊角铁鎯头只适合于木工,而不适于钳工、金匠工、鞋匠工或其它工种。

你又能发现些什么问题?

提些什么建议或改造它吗?

(课后思考)

   【由次引出技术的涵义】技术是什么?

[课件展示]:

技术的涵义

技术就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设问]:

技术在我们身边可谓无处不在,谁来说说你所知道或周边有哪些技术?

[学生]……

[观看幻灯图片]:

衣服、灯、建筑、汽车、电话机、航天飞船、基因工程等。

[实物展示]:

穿针引线工具,收音机,MP3等。

[讨论]:

如果没有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回到原始社会,成为赤裸的人)

[小结]:

体现了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

由此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

[展示课件]: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

得出假设,然后教师总结。

(1) 人类对于光明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回答)

(2) 案例又说明了些什么?

[总结]:

1、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

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提高,促使技术不断地发展。

2、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改变和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讨论】:

照明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能源,自然能源是有限的,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

【拓展知识】介绍合理运用核能技术的“人造太阳”

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初步形成假设,然后全班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1)分析下列技术的产生分别满足了人们的那些需求?

   [课件展示]:

(A)印刷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B)农耕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C)摄像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D)B超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A)学习文化知识。

(B)吃饱穿暖

(C)把美好的东西留存下来

(D)检查和了解身体内部奥秘

[思考1]:

(1).原始人最初为什么要选择穴居或者在树上居住?

抵抗不良环境,防止野兽、病菌等侵害的方法和手段

(2).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肉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人为了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生存下来,需要依靠技术来保护自己。

于是产生了技术。

(3.)疟疾、天花、鼠疫、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什么现代人对          它们不再恐慌?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医学技术克制了这些疾病。

 (4)结合自己身边(眼镜、鞋子等)

【结论】:

1、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

[思考2]:

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

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

解放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

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

解放了双脚,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

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结论】:

2、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讨论】:

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便捷、舒适,但是也可能使人们过分依赖现代交通工具而缺乏锻炼,以致影响身体健康,还造成交通事故隐患。

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运用现代技术你有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总结、提示】合理安排时间,坚持科学锻炼。

生产、使用建身器材,在汽车上安装感应或传感系统。

(比如:

汽车与人、其它机动车间的距离报警提示,超速提示,应急逃生装置,油门与刹车传感系统(以免采错)等)

[阅读]:

爱迪生的故事

介绍我国小发明家张今是如何发明太阳能热水器

 【结论】:

3、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

 [本节课总结]:

1、技术与人

(1)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2)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

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技术也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3)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4)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造福人类。

七、作业:

(准备下节课集体讨论和辩论活动)

1、调查或网上查找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

           2、有人认为,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也有人认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请就次问题展开辩论。

(分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

八、课后反思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或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学生切身的体会为例子,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习惯和素养。

再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技术处处存在。

多媒体技术应其有丰富、生动的文件、图片、影像等处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办公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技术性、应用性、价值性。

3、 教师构建活动,拓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协作与创作精神

由于这门课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过程而非结果。

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活动中,课内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结、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多样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创作精神,课外可通过走亲访友,网上查找等方法查找有关学习资料,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4、 课本内容教学建议

课本内容充实但多,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不能面面俱到,可以不完全照搬课本的案例,可以找些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最好是可以以学生互动、回答的例子作为切入口。

技术的性质(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

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

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

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

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

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

请作具体说明。

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

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

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

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

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

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

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

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

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

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

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