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9009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知识点总结.docx

小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1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

(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

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

认数]

一、知识点:

认识整千数   (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二、知识点:

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记忆:

(1)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2)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数 位 顺 序 表

……

(万 )位

(千 )位

( 百)位

( 十)位

( 个)位

(3)从右边起第5位是万位。

三、知识点:

数的大小比较

掌握:

(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四、知识点: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

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3单元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

1)有四条直的边;2)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

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

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5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 )个数字,(12 )个大格,(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圈,分针走1圈是(60 )分,也就是

(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 )圈,秒针走1圈是(60 )秒,也就是

(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和估算

记忆:

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3、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一、       统计  

(一)画“正”字统计   

(二)画条形统计图统计

二、       可能性  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经常、偶尔、差不多)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

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填几个0.

(2)想乘法算除法:

看一位数乘多少的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方法:

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4、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除法的验算方法:

(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被除数;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把两个因数看做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2)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认识:

像5.9、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2、小数的含义:

小数是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

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再写小数点,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零,都要一一写出来。

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6、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相加、减,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他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年、月、日重点知识归纳

1、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包括7个大月(1、3、5、7、8、10、12月),4个小月(2、4、6、9月),一个特殊的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共有365天,闰年全年共有366天。

2、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1)根据这一年二月份的天数或全年的天数直接判断;

(2)根据公历年份判断: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通常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3、两种计时法:

一种是把24小时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夜里0时到中午12时是第一段,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是第二段。

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一种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

从夜里0时到中午12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时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小时,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要加上12,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要减去12;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在时刻前加上时间限制词。

5、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1)根据钟表推算;

(2)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面积的重点知识归纳

1、面积的意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测量土地面积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

4、面积单位间的转化:

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5、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统计重点知识归纳

1、横向条形统计图:

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可以让纵轴表示统计事物的名称,横轴表示统计事物的数量,这样所画的条形呈水平方向排列,这样的统计图就称为横向条形统计图。

2、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同的统计图:

在制作统计图时,有时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值都比较大,但不同的样本统计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较小,这时可以用起始格表示一个较大的单位量,从第二格起,每格表示较小的单位量,这样更能直观的反映这种差异性。

3、平均数的含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

他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4、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数与计算

整数数位顺序表

数级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看表说一说:

如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千万是10个一百万。

3、30840000860是由3个百一、8个亿、4个千万、8个百、6个十组成;

       也可以说是由308个亿、4000个万、860个一组成。

4、“四舍五入”法:

4、3、2、1、0舍去;5、6、7、8、9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5、用“=”和“≈”的区别:

7580000=758万      ≈751万

9000000000=90亿     9420000000≈94亿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0不能作除数。

比如:

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又如: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7、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也变大。

   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小。

二、空间与图形

1、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经过任意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任意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锐角:

小于900

直角=900

钝角:

大于900而小于1800

平角=1800   周角=3600

 3、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5、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图。

8、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长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4个直角。

正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边相等,4个直角。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

三、熟记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如:

 80千米/时  3时   240千米           每本5元    8本     40元

     225米/分   8分   1800米            每件28元   6件    168元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那么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那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式。

5.有关0的计算:

(1)零加上任何数得任何数。

[0+5=5,8+0=8]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5-5=0,7-7=0]

(3)0与任何数相乘得0。

[0×5=0,0×24=0]

(4)0除于任何数得0。

[0÷18=0,0÷29=0]

(5)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     元位置与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

图例、方向、比例尺。

2.确定方向时:

A、先确定观测点

(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例如:

从老渡口完小出发,到钟山。

(老渡口完小就是观测点)

(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例如:

老渡口完小在钟山的    方向上。

(钟山就是观测点)

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

(A 偏 B,A就是(“偏”字前面的)标角度的角靠近的方向{东、南、西、北}。

例如:

①东偏南25°(标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

                  ②西偏北35°(标35°的那个角就靠近西)

3.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

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

4.常用的八个方位: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观测点与被观测点对调,那么方向是原方向的相对方向,如: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5.小红家在学校的东偏南20°120米处

 

  

学校在小红家的西偏北20°120米处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如:

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

(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

a×b=b×a  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

(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二、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

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

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 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

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

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

  例如:

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

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 25与4;125与8;125与80  等

     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

(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

例如:

27×13÷9=27÷9×13

7.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

(a+b)×c          (a-b)×c

=a×c+b×c         =a×c-b×c

②类型二:

a×c+b×c         a×c-b×c

        =(a+b)×c         =(a-b)×c

③类型三:

a×99+a           a×b-a

        =a×(99+1)       =a×(b-1)

④类型四:

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a×100+a×2

例如:

1。

34×11+34×89     2。

21×35-35    3。

102×45      

     4.99×99+99        5。

(20+4)×25    6。

17×23-23×7

     8。

88×125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5.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计数单位

 

 

 

 

(一)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例如

(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

(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

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

6.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7.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统一单位。

(统一成一样的单位)

(2)把要比较的数写成一列(小数点必须对齐)

(3)先比较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        百分位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

8.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动                   扩大                   乘

          一位                        10倍                   ×10

          两位                       100倍                   ×100

三位                       1000倍                  ×1000

 

小数点向左移动                   缩   小                     除

    一位                       为原数的                    ÷10

两位                       为原数的                   ÷100

三位                       为原数的                   ÷1000

9.单位换算:

(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10.求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

“四舍五入”法

(1)①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

②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

③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

………

(2)改写成“万”作为单位的数:

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3)改写成“亿”作为单位的数:

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4)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1.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     条边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