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9925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docx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笔记重点要点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第一部分

理论:

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

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IDEALISM

背景:

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

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

1,人性可以改造;2,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

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

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

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

观点:

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

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

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

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

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

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

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

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

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

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传统主义学派对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批评集中在三点:

1、科学行为主义过于局限于实证范围,未能更好的把握事物本质;2、科学行为主义将理论研究降低为臆造的模式,致使所提出的分析理论无法最终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理论;3、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地强调计量化,往往忽视国际关系不同现象之间的本质。

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1、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量的总和,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正趋于计量化;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一个历史进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反对计量化;

2、在具体方法上,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注重于行为经验的实证研究;传统主义学派则强调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互内在联系的研究,注重于历史与现实的规范研究,认为法律、哲学、历史、伦理学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远远没有达到像现实主义传统理论那样的成熟程度。

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第二:

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Neorealism

原因:

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三十,越南战争的后遗症,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

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强调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关系(现实主义忽视合作);国际关系中的东西南北关系(现实主义仅仅触及南北关系)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说,但是,却又从这些基本假说出发,否定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

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根本不同。

共同之处体现在新自由主义承认了新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第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

此外,两者都是体系理论。

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主要问题

战争根源、和平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问题

当前国际体系概念

结构无政府状态

全球社会、复合相互依存

主要角色

单位(民族国家等)

国际以及非国家角色(国际组织,非政治国际组织,个人)

主要动机

国家利益,安全的权利

人类的需求

体制变革的可能性

理论、观点、证实的来源和手段

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

广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鲍德温从六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

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忽视了相互依存,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冲要条件。

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关于国际合作。

双方都承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分歧。

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当两个国家只关心相对收益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零和搏弈,就没有合作的余地。

新自由主义持积极态度,支持国际合作,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合作是正常的,也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现象。

国际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更关心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在安全事务中相对收益的考虑比在经济事务中更重要,国家的目的是获取绝对收益。

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

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的第一性,这是由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

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即使在充满军事力量的世界中,国家也试图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领域更容易形成国际合作。

5、关于实力和意图。

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认为实力是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基础,同时更为关注国际体系中力量的分配。

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国家的意图,认为实力仅仅是作为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而言的。

6、关于制度和机制。

新现实主义者坚持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缺少超国家权威机构的协调或者强制的手段维持国际秩序情况下,国际制度及机制无法有效地起作用。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国际制度可以实现国家间合作。

第九讲:

后行为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克劳斯。

诺尔和詹姆斯。

罗森诺等人。

该学派是在行为主义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张把国际关系学建成一门完全独立的理论学科,使其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在研究方法上,它主张把科学行为主义同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分析;既要研究国际系统,又要研究行为者个体;既要注重边缘性、跨学科性,又要具有自身的特定界限和独立的学科体系。

后行为主义实际上是对以前各学派的理论倾向、尤其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综合,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基本完善。

第十讲:

传统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它主要是从政治现实主义流派中分化出来的,它既保留了自己理论母体中的基本特征,又从政治理想主义流派中汲取了某些有用的东西。

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权力和国家利益,而较为重视均势和世界秩序。

他们指出,传统学派的饿研究方法仍然是有用的,重要的,哲学、历史学、法学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现实主义研究方法细致、精确且富有逻辑性。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马丁。

怀特、美国的英尼斯。

克劳德、肯尼思。

华尔兹和斯坦利。

霍夫曼等。

基本观点是:

1、认为世界政治中充斥着经常的纷争与冲突,由于缺乏制止这种冲突的国际权威机构,诉诸武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2、迄今为止能克服世界无政府状态的最有效途径是“世界秩序理论”,该理论反对诉诸武力,主张扩大经济合作,发展多边关系,目标是建立温和型国际体系,手段是加强国际组织在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3、主张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均势,认为从过去的五强均势到今天的五角均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4、强调伦理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讲:

权力论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权力政治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

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摩根索提出:

权力意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

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

国际政治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权力,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权力与影响力不同,权力的结果往往是强制性的,而影响力的效应往往是他们自己主动产生的。

国际关系中权力存在的根源,在现实主义看来,就是源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

权力的存在要有四个条件:

1、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2、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3、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要小;4、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国家的权力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军事在权力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对国家实力的研究分为三个学派,定性分析学派,定量分析学派,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

1、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2、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

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国家权力;3、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

权力政治论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也最为充分。

冲突论

国际冲突是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

冲突论和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冲突的概念: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有显性和隐性的,有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有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中。

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肯尼思。

沃尔兹提出了“三概念”:

1、“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2、“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中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3、“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的外部原因。

国际冲突的五种类型:

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

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

1、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间的谈判、协商、斡旋和调停;2、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3、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冲突论的影响锐减,然而,在博弈论与国际冲突方面仍有新的进展。

均势论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对权力态度转变和各种结果。

均势概念具体为:

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势;2、均势是国家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

均势的模式,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

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

均势有三个比不可少的条件:

1、无政府结构2、最少两个行为体3、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类型:

欧洲均势(1818-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爆发)、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极均势(二战之后至60年代中期)、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

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西欧组成的一种“五极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

均势理论的特征是?

、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均势;2、实力是均势的基础;3、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此外,形成均势需要一个有实力的强国充当的中心平衡机制。

均势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维护和平的积极一面,但均势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不现实性、不充足性三点。

均势不同于均势理论。

均势是某种客观存在,均势形势可以为我们所利用,服务于争取和平的斗争,但均势理论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手段和态势,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均势外交,不过是以均势来掩盖争霸,目的是为了攫取优势和世界霸权。

特征:

首先,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其次,实力是权势的基础;再次,随即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这一均衡机制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

国际利益论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经历了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由谁来决定;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来决定,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作用。

对于这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的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这样有三个好处:

第一,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第二,它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第三,它具有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统治者的利益。

3、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就是一国实力。

4、国家利益在一国外交政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取代它。

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亨廷顿和约瑟夫。

奈以新的视角对国家利益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但他们基本还是从保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维护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国家利益的新探索,他们提出的主张仍摆脱不了“世界问题美国化、美国利益全球化”的模式,实质上代表的是西方文化、认同和价值的国家利益观。

地缘政治论Geopolitics  (秦亚青写)

认为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和国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茨尔最先提出地理政治的概念,20世纪瑞典地理学家基伦首次明确使用地缘政治一词。

基本观点有:

1、地理因素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和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2、利用地缘环境可以扩大国家权力延伸的范围;3、技术发展可以改变对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和行为。

二战前的重要学派:

1、马汉的海权说,认为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谁控制海洋和重要海洋通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

2、麦金德的陆权说,随着20世纪初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提出,认为大陆强国才能称霸世界,谁控制东欧就可以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可以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就可以控制世界。

3、杜黑的空权说,随着空军的出现而提出,认为谁控制了天空,谁就可以自由地延伸自己的权力,从而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控制能力。

4、卡。

豪斯霍弗的生存空间说,认为不断扩展生存空间是国家取得原料和市场以及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国家权力增长的必要条件。

二战以后的重要学派是斯帕克曼的地缘地带说,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即西欧、中东、南亚、东亚,是最重要的地带,谁控制边缘,谁就可以控制欧亚大陆,进而称霸世界。

地缘政治论对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过很大影响。

生存空间说曾为希特勒的侵略提供理论依据,心脏地带说成为美国考虑20世纪70年代战略三角关系的依据之一,边缘地带说也直接影响了美国战后遏制政策的形成。

现在,地缘政治论的影响仍然很大,以控制重要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地缘说便是一例。

地缘政治论往往成为地缘决定论,把地缘因素作为决定国家行为和政策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不探讨地缘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地缘因素的错误认识可能成为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

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与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

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

简言之,其主要观点是:

1、霸权带来稳定说;2、霸主自我牺牲说;3、霸权必衰说;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

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

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

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是关于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处于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定最优化的胜利策略的理论,博弈方法即根据游戏规则选择处理竞争,冲突或危及的最佳方案。

目的在于行为者表明在所有理性参与者都想获胜或使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根据博弈论的计算方法找到一种最有利的途径。

一般来说,博弈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弈者,每场博弈都有两个以上的弈者组成;2、收益,由于行为者的价值体系不同,收益也不同;3、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博弈正常进行;4、信息条件,它决定每一行为者对博弈环境以及其他行为者的选择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

5、每一行为者用来达到目的的战略;6、进行博弈的整体环境;7、动态的互动作用。

在这些要素中,策略选择是中心环节。

  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博弈论首先有两个基本假设:

1、竞争各方在安排其优先选择,估算得失和估计对方选择时都是符合理性的;2、每一个竞争者的战略和决策都取决于另一个竞争者的战略和决策。

博弈的定理是任何策略均以最小最大值为基础,即最小收益最大化、最大损失最小化。

博弈基本形式有零和博弈和变数博弈两种,即“谁是懦夫”博弈和“囚徒困境”博弈。

博弈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注入了活力,加深了我们对国际问题的理解,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博弈模型显得过于简单、刻板,人们对其实用性提出了质疑。

“囚徒困境”博弈

是博弈论中的变数博弈。

假设抓获了A和B两个嫌疑犯,将他俩分别关押、审讯,这样A和B就面临着四种选择和结局:

A1B1(双方拒绝交代)、A1B2(A不交代B交代)、A2B1(A交代B不交代)、A2B2(双方都不交代)。

当然,A来说,A2B1是最佳选择,因为交代了只须关押三个月;对B来说,A1B2最佳,交代了也只须关押三个月。

尽管对双方来说,A1B1选择最佳,各只判一年,但是太冒险,双方不能订攻守同盟,万一对方交代了,自己就要关押十年,因此,经过权衡,最后往往还是选择A2B2,即双方都交代,这样教为保险。

“囚徒困境”博弈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对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的情况下,一方的合作只会减少自己的收益,具有这种特点的博弈往往会产生对双方都不利的结局,或者说合理的行动却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长期以来美苏之间军备竞赛的策略运用就体现了“囚徒困境”博弈的原则。

“谁是懦夫”博弈/“胆小鬼”博弈

是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

假设A和B两个人架车在只有一个车道的公路上相对行驶,谁都不让路双方可能车毁人亡,但谁让路就成了懦夫。

这样A和B就面临着四种行为选择:

A1B1(双方让路)、A1B2(A让B不让)、A2B1(A不让B让)、A2B2(相撞)。

当然,对A来说,A2B1为最佳选择;对B来说,则A1B2为最佳选择。

但是双方都不能保证双方一定会让路,若自己不让路,对方也不让路,结果就是同归于尽。

因此,对双方来说,最保险和最可靠的选择是A1B1,即双方都让路,避免冲突。

冷战时期的美苏争夺格局就属此博弈,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在国际政治实践中,此类博弈强调冲突的可能性以及解决冲突的机制,由此造成双方毫无共同利益,冲突是必然的,合作是少有的错误观念。

但是国际关系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它们本质上属于非零和博弈,所以“谁是懦夫”博弈只是在特定的简单情况下才用。

霸权后合作论Post-hegemonicCooperation(秦亚青写)

   认为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

基欧汉的《霸权之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

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将随着霸权国的衰退和消失而解体,靠其维护的国际合作就会被国际冲突所替代。

霸权后合作论认为霸权国运用巨大权力建立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最大功能就是加强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规范国家行为,为各方均可得益的国际合作铺平道路。

但是国际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一定非要霸权国及其强制性压力才能维持。

因为系统中主要国家会处于自身利益有意识的共同维护这些制度,使得国际合作在没有霸权国的情况下仍然会在国际制度的保障下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霸权后合作论成为可能的根本条件是国际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