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148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9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教师用书

专题课件

高考命题点五 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在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采用比较鉴赏的有山东卷、全国卷Ⅱ、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

2015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取材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比较,属于比较鉴赏类型,只不过第二首诗歌来源于教材,没呈现原文,从学过的诗歌上去找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解答提示,因此也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采用了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形式。

因此,诗歌的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提问方式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

2.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内容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

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1] (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

微明的样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

                                      

                                        

解析:

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

相同点:

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

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意境的“四品”。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以此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诗人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蓉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例3]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这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

“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4]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

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

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

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

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

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4.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

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例5] (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答案:

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借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5.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

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情感的前提。

[例6]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太软,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

而辛词《破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扬扬和反击战的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七盘岭:

在今四川广元东北。

②君平:

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E.诗歌中的“西”“低”“啼”“鸡”是押韵字,共有两联对仗。

解析:

选CE。

C项,“空”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失意惆怅,并不是七盘山的空旷、宁静;E项,对仗的有三联。

(2)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颔联的异同。

答:

                                      

                                        

解析:

甲诗颔联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山之高。

乙诗颔联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答案:

相同点: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高。

不同点:

甲诗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

乙诗用山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依傍着马头升起衬托蜀道之高。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

(2)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情。

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E.《农家望晴》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盼望晴天,写出其坚韧的形象特征。

解析:

选AE。

A项,主要是对“打鱼人”的同情;E项,反映的是农民焦急的心态。

(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江上渔者》反映出人们只喜欢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作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形象,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歌颂的话。

所以两首诗都是悯农诗。

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

答案:

相同点:

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

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

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定风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 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

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解析:

选CD。

A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E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试作分析。

答:

                                      

                                        

解析:

相同点:

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不同点:

《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

答案:

相同之处: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

《岳阳楼记》是作者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

本词是作者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选CE。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答案:

同:

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

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

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

(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

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

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

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

解析:

选DE。

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际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诗人自己的家国之痛。

E项,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

而本诗中的“千”“万”不是实指。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

①《虎丘题壁》中作者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蜀相》则更多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也表现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作者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百字令 芜城晚望①

[元]张翥

碧天向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