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311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

C.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D.《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天净沙”,曲牌名。

二、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

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

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

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

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

而今,旗下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

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

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

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

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

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

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

“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

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

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

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

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

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

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

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

“大头嗡。

”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⑤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

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

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

“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

她答:

“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

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

”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

shàfèi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

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

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

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

“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⑦我们也抄来住址。

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

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

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

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都“____”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

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2.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àfèi苦心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是李家长媳评说汪大娘的文字。

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引用一句诗,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众里寻他千XX

B.物是人非事事休

C.人面不知何处去

D.桃花依旧笑春风

5.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1)

汪大娘的表现

其他人的表现或反应

平时

永远不闲着,也不请假回家

/

安排食政时

(2)

家里人都依她、怕她

查问卫生时

因过分看重而忘记

(4)

文革时

(3)

(5)

年高辞谢时

舍不得走

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6.细读第⑦段画浪线句,联系上面的表格,说说为什么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

课外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沙地花生

(1)沙地漏水漏肥,种小麦、玉米得比其他土地要多浇好几遍水,每亩地多施一二十斤肥。

有经验的庄稼人说,沙地保苗不保产,别看苗齐苗壮,打不出多少粮食。

(2)可对于花生,这话并不灵验。

(3)暮春,一粒紫红色的花生种进沙地,不几天,就长出一棵肥嘟嘟的花生苗。

每到夏天,家乡黄河故道的沙地上,满眼绿茫茫的都是花生秧。

低头细看,那秧上高高低低开满了金色蝴蝶样的小花,每朵花都向下伸出一根深紫色的果针,扎进松软的沙土,结出一颗颗紫红色的果实——如此说来,“花生”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巧妙。

(4)花生耐旱,不需要施肥,因为它“自带干粮”。

拔出一棵花生秧,根上米粒般的小疙瘩特别显眼,它们叫“根瘤”,与黄豆、绿豆等豆科庄稼一样,能够自制肥料。

别看沙地上的玉米和芝麻长得枯黄细瘦,病恹恹的,花生却活得自由自在,浓郁的葱绿色炫耀着勃勃生机。

(5)中秋时节,花生成熟了。

带秧刨出来的花生,用手一抖,沙土就落得干干净净。

将它们一排排摆在灰黄色的沙地上,在秋日的阳光下,白花花的晃得人不敢睁眼。

不过,其他土地上长出来的花生却难有此“胜景”:

一颗颗灰头土脸的,颜色与泥土几乎没有分别,就算是籽粒多、个头大,也很难与沙地花生争夺人们的宠爱——“一白遮三丑”,这话用在沙地花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6)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围坐在院子里择花生。

此时,大人们喜欢聊聊一年的收成,再议论些陈年往事和人情世故;孩子们则头碰头地窃窃私语,偶尔塞进嘴里几粒花生仁当零食吃。

有的人家嫌一棵棵地择太慢,就找来水桶,提起几秧花生使劲儿往桶沿儿上摔,任花生果纷乱地掉进桶里,砰砰的声响在村子里此起彼伏,从响亮变成沉闷,再从沉闷变成响亮,一直持续到深夜……

(7)花生浑身都是宝,所以才如此招人喜爱。

花生果能榨油,剩下的油饼能当肥料和饲料。

晒干的花生秧可以烧火做饭,用机器粉碎了还可以当饲料。

花生仁可以煮着吃、炒着吃、炸着吃,牙齿尚好的老人特别爱吃焦脆的五香花生仁,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因此花生又被称为“长寿果”。

(8)花生带来的喜气远不止于此。

新娘嫁妆的抽屉里,新床的枕头、被子里,拜天地时供桌上的果盘里,都少不了花生。

懂得老规矩的大婶、大娘们说:

“花生、花生,就是花着生,生完男孩儿生女孩儿,生完女孩儿生男孩儿,最好生个龙凤胎。

”可见,花生已经变成乡土文化里隐喻“多子多孙多福寿”的符号。

(9)故乡贫瘠的沙地,因为种植花生而一年年肥沃起来。

在我心里面,花生在沙地开出的花朵倔强而好看,长久又喜庆。

只是我不知道,儿时那首活泼的歌谣是否还在流传:

“小白鸡儿,挠墙根儿,一挠挠出个花落生儿。

叫娘吃,娘不吃;叫爹吃,爹不吃,嘎嘣嘎嘣自己吃……”

7.简析第

(2)段的作用。

8.文章意在写“沙地花生”,第(4)段却写了“玉米”和“芝麻”,第(5)段还写了“其他土地上长出来的花生”。

这样安排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有人说,本文兼有写物、抒情和说明的特点,还洋溢着“花生文化”的意味,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章的“文化味”。

10.结合全文内涵和具体语境,任选一句,赏析加点的叠词之美或动词之妙。

①暮春,一粒紫红色的花生种进沙地,不几天,就长出一棵肥嘟嘟的花生苗。

每到夏天,家乡黄河故道的沙地上,满眼绿茫茫的都是花生秧。

②带秧刨出来的花生,用手一抖,沙土就落得干干净净。

将它们一排排摆在灰黄色的沙地上,在秋日的阳光下,白花花的晃得人不敢睁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池塘

羊白

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池塘是村庄的眼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依水而居是先民传下来的智慧,但河流总是有限的,洪水也有它狂暴的一面。

于是便有了池塘,像驯服的牛羊一样,俯卧在村庄一旁。

池塘是一面天然的镜子。

上映鸟雀流云、天光月影,侧收庄稼房舍、牲畜人迹。

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老先生虽然是在讲读书的道理,但依然有丰盈的画面感,一派田园美景,清新怡人。

池塘是口大水缸。

每到夏天,池塘的水位便会涨高许多。

池塘里不养鱼,但有野生的小鱼。

池塘里不种莲藕,但有野生的菱角。

孩子们不等它们成熟便采来玩,女孩子们还会把它们挂在脖子上当装饰。

由于水的滋养,池塘边的植被分外茂盛,除了各种水草,还有柳树、榆树、洋槐等,都是野生的,斜逸而出,就像是池塘的睫毛。

夏日里,我们一帮孩子跑得出汗了,就三秒钟脱光衣服,跳进池塘里游泳、捉迷藏、打水仗。

在水里疯够了,我们会很享受地在岸边的树荫里乘凉,打扑克牌,或是兴致勃勃地讨论曾看过的电影里的人物,区分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谁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池塘里除了有鱼有虾,还有各种水虫、水鸟。

我们最喜欢的是翠鸟,觉得它很神秘。

为了能看到它捕鱼的全过程,我们通常采用守株待兔的笨办法,偷偷躲在树后或伏在草丛里,等待着它的到来,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

为此,我们的身上总是少不了蚊虫叮咬的痕迹,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满不在乎。

生活的艰苦,丝毫也不能夺取孩子们玩耍的天性。

有时池塘边的草丛里会出现蛇,这让我们觉得很刺激,便找来竹竿用各种方法去逗蛇。

池塘里的蛇大多是草蛇,没有毒,因此我们并不害怕。

当蛇被激怒竖起头的一刹那,我们会尖叫着后退,然后是有惊无险的稀里哗啦的笑。

彼此对峙一会儿,蛇不是钻进了草丛就是游进了池塘,而我们则坐下来煞有介事地展开讨论,讨论蛇和蛇毒、高山、大海、远方、城市等一些缥缈的话题。

后来我长大了,外出求学,家乡的池塘便渐渐远离了我的视线。

如今,每到炎炎夏日,烦闷难耐的时刻,我便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手摇蒲扇,眺望远方。

我的心里就有了一口晃动的大水缸,有了一面清凉光亮的镜子。

(选自《西安日报》)

11.文章围绕“夏日池塘”写了哪些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3.试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当蛇被激怒竖起头的一刹那,我们会尖叫着后退,然后是有惊无险的稀里哗啦的笑。

14.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句子默写

默写填空 

(1)关河梦断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诉衷情》)

(2)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孙权英雄年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谣》)

(4)《采薇》中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朝天子·咏喇叭》中描写喇叭、锁哪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选文第①段的“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

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

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五、诗歌鉴赏

阅读苏舜钦的《夏意》,完成下列小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8.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季节和本诗相同的一项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9.有人认为,最后一句写黄莺的鸣叫声和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0.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六、名著阅读

21.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下面小题。

1.一天晚上,祥子拉着曹先生从东城回来,路上越跑越快。

跑着跑着他脚下碰到一堆高起来的东西,栽倒了。

2.“咔嚓”一声,车把断了。

曹先生在车上喊了一声,也跌了出去。

祥子连忙爬起来去救先生。

3.曹先生和祥子都受了伤。

回到家,曹先生嘱咐祥子收拾伤处,自己进去和太太要药。

祥子呆呆的看着那断了把的车……

4.高妈叫祥子进去上药。

祥子进书房,看见曹太太给先生裹伤。

他低下头说:

“先生另找别人吧!

两个月的工钱您留着收拾车……”曹先生让他先上药。

5.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祥子几乎哭出来。

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没脸再在曹宅待了。

按照曹太太的吩咐,洗了伤,高妈给他上药。

曹先生把车修好,没有扣祥子的工钱。

生活又合了辙,希望又重新发了芽。

(1)上面连环画的主要内容是①______(不超过

字),从中可以看出祥子②___的性格特点。

请你再写出一个能够体现祥子这一性格的情节③______。

(2)第

幅连环画中写祥子“希望又重新发了芽”,祥子的“希望”是指④___,后因为⑤___(人物)而破灭,使他再次来到人和车厂。

22.名著导读

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时候都经历过磨难。

苏联作家_________就是其中一位,他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分别是_________、《在人间》、《我的大学》。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请以“选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句子默写

1、

四、课内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2、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