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638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docx

地理必修2第二三章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结构概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已的形态,而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能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不同。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也受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可以看成是一种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宏观层次;城市功能分区则深入到城市内部,介绍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功能区分布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等,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又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潮流,但在世界不同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

本章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总体讲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然后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及其主要原因。

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等。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在城市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城市的功能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使城市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居住,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空间分布特点,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和讨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理解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讨论理论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性思维,增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1.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分析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4.门槛人口和中心地理论。

5.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以及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6.城市化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教法】

交流和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

【学情分析】

任教学生多来自农村,很少外出,所见城市不多,有不少同学甚至没有去过广州,对城市的外部形态认识上有局限性,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更是认识甚少,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的问题几乎没有体验,因些学习起来较为抽象,难度也较大。

【学法指导】

从身边的城镇入手,多进行对比法学习。

上课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可对本镇的城市化提出自己的设想,在老师的引导下改进方案。

【课时安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课时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

城市的外部轮廓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活动:

读图2.1“常见的几种城市形态”思考: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补充:

1.团块状城市一般布局紧凑,只有一个单一的中心,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

2.城市形态的变化:

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展和空间结构类型是可以不一样的。

一般地,早期城市是集中式,连片地向郊区扩展。

当城市现扩大或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散的“组团式”去发展。

到了第三阶段,由于能力加强,各组团彼此吸引,城市又趋集中。

到了最后,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不得不以分散的方式,在其远郊发展卫星城或新城。

有些组团式城市由于自然的阻隔和人为的控制,不可能完全连片以集中的方式发展,而是各自发展成分散的城区或小城镇。

分组讨论:

惠东县人民医院为什么人们称之为“山边医院”,这对惠东县城的外部形态有什么影响?

城市形态取决于地形等自然条件,及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框架是交通线和水系,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活动:

教师板绘一幅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示意图,由学生安排商店的位置。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2.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②功能区是相对的,同一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占比重较大。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它类型的用地。

小组讨论:

读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完成课本练习。

4.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①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由于收入、种族、宗教、知名度等社会因素,和环境等自然因素,有的城市,住宅区还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活动:

由学生介绍惠东县高级住宅区(南湖公园附近的小别墅)和低级住宅区(街尾井老市场)的特点。

分析形成的原因和分布特征。

②商业区:

两大主要原则,一是市场最优(如中心市场),一是交通最优(如银基商贸城)。

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它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是服务中心。

活动:

1.试说明中心市场和银基商贸城各自的优势;

2.读图2.4“纽约的CBD——曼哈顿”结合惠州人人乐或惠东家家乐大型超市,回答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

归纳:

①商业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高楼林立,建筑物高大稠密;③昼夜人流车流差别大;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③工业区:

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

工业企业选择近河流、交通线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④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小组讨论:

读图2.5“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和图2.6“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思考:

1.常州工业分布有什么特征?

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

2.完成课本21页活动。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

即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2.主要的3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补充介绍①同心圆模式;②扇形模式;③多核心模式。

由对3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了解,我们知道: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读图2.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完成课本中的活动。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收入、种族、宗教、知各度、文化等)、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政治因素(行政手段划分)等。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发展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小,各功能区混杂,没有明确的分异,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业我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学海导航》第一节内容

【知识结构】

 

【教后笔记】

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于来自农村为主的学生群体来说,确有一定难度,处理时大量运用本地素材,虽然也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但却花费了太多时间,如果采用多媒本教学,则可多展示城市的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对提高学生的感知将大有益处。

 

第三、四课时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课前在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城市景观照片,最后定格在惠东、惠州、广州三个城市的图片上,告诉学生,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发现。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出城市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不同的城市服务也有差异。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

我国规定:

人口大于100万:

特大城市;50~100万:

大城市;20~50万:

中等城市;20万以下:

小城市;5000~2万人:

一般叫镇或小城镇。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

二、小组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让学生以宿舍为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课前完成):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

名称

惠东县

惠州市

广州市

距离

0km

40km

128km

人口规模(万)

20左右

50左右

800左右

前往该地的频率

寻求的服务

从而得出结论:

城市等级

服务种类

服务质量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彼此距离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镇

补充:

门槛人口和中心地理论

让学生讲讲上海市的发展历史,并提问,上海市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上海市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呢?

通过阅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分析得出,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同时再提供一些位于资源丰富地区或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图片,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说明,资源、交通等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

三、探究案例,总结规律

通过问题“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种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是如何组合的”引出案例──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分布。

让学生探究案例,找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并试着解释原因。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步步阅读书上的阅读材料,首先说明这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得出的中心地理论,他是在假设土壤肥力相等、资源分布均匀、没有边界的平原上,交通条件一致、消费者收入及需求一致、人们就近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情况下得出的理想模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图2.14下文字说明,理解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指导学生读图2.15,找出图中城市的等级、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并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

四、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告诉学生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地理案例

地理原理或规律

指导地理实践。

再给出荷兰圩田空白图,让学生应用上面的理论规划设计居民点并说出理由,再和教材上的规划进行对照。

然后给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图和各城市人口数,让学生对这些城市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统计每一等级城市的数目以及彼此间的平均距离,总结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最后提问:

把惠州建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否合理,为什么?

【课堂练习】

《学海导航》第二节内容

【知识结构】

 

【教后笔记】

选择以学生所在的惠东县、惠州市、珠三角地区为主,具有典型性,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较好。

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实践。

 

第五、六课时第三节城市化

【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2).整个19世纪,①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世纪初,②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③国家民族独立,经济④,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⑤阶段,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⑥化,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⑦阶段。

(3).①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②化现象,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③的趋势,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④、空旧房增多、犯罪率⑤、市中心的⑥化等现象,英国的大城市积极调整⑦,发展⑧产业和⑨产业,开发⑩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使大伦敦的人口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

(4).合理的城市化可以①环境,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②和促进③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④下降,甚至出现⑤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⑥污染问题;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⑦的节能建筑和⑧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⑨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⑩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答案:

(1).①城市化、②经济、③城市、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⑤形态、⑥生产方、⑦生活、⑧价值、⑨必然结果、⑩社会进步

(2).①欧、②北美、③发展中、④迅速发展、⑤后期成熟、⑥逆城市、⑦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3).①英、②郊区城市、③减少、④增高、⑤升高、⑥空洞、⑦产业结构、⑧高科技、⑨第三、⑩市中心衰落(4).①改善、②生活水平、③社会、④环境质量、⑤大气、⑥噪声、⑦低污染、⑧绿色、⑨城市景观、⑩自然景观

二、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2.三个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活动:

引导学生读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城市等级的变化说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3.产生的原因:

推力和拉力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4.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活动:

引导学生读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分组完成“读图思考”

归纳: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慢,水平低,二战后速度快,甚至出现了不合理的发展;发达国家:

起步早,英国最早,水平高,一般在70%以上,英国最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英国最早。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分组活动:

对比第33页“城市化进程示意”、34页“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第37页“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完成活动内容并讨论:

1.对我国城市化进行阶段划分;

2.说明我国城市化所处阶段;

3.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趋势。

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得出:

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通过学生讨论共同完成第35页活动,再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由个案到规律。

补充:

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着重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热岛”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活动:

每项表现举一个实例。

2.合理的城市化

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不合理的城市化

城市化过快,导致出现城市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分组讨论:

身边有哪些城市化问题,并解释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4.改善措施: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活动:

参考案例5,完成第38页活动。

补充:

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

【课堂练习】

完成《学海导航》第三节内容

【知识结构】

 

【教后笔记】

本节内容,采用了先阅读练习,后讲授分析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在基础好的班级较实用,但学习纪律不强的班则需改进。

如果能和实用技术结合,进行一次“环境污染调查”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可能会更好。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结构概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注“三农”既是地理学习的需要,也体现了对我国目前热点问题的关注。

本章集中阐述了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基础内容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又是有变化的,从而导致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变化。

教材选取了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大类农业部门来讲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并研究了每种农业域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选取了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研究案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选取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为研究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分布和特点;掌握分析各种农业类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农业方面的地理信息,尝试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学习体会和成果;结合农业生产案例,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方向的认识;关心家乡农业建设,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难点】

1.理解区位的概念

2.运用多种图表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进行综合分析

3.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4.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异

5.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法】

交流和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

【学情分析】

任教学生多来自农村,但对农业生产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小麦、玉米等谷物农业的生产,对水稻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

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体验,因些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学法指导】

课堂上注重参与讨论,把握分析方法,课后试对本镇本村的农业地域进行分析并对发展本区域的“两高一优”农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改进方案。

【课时安排】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课时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问:

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答:

泰国湄南河平原以水田为主,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以牧场为主,从事养羊业。

问:

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答:

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

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

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

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讲授: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