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23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docx

地理必修3必备知识点第四章

必修3-必背知识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1.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技术、机械(工业基础)、政策、劳动力等因素。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1)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评价:

夏热,雨热同期,且光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有利。

冬冷,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且多旱涝、低温冷害、风沙、盐碱等灾害,不利。

(2)地形:

地形多样,中部、东北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环绕。

评价:

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牧业;西部高原——畜牧业)。

(3)土壤:

黑土广布,肥沃。

(4)水源: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好:

提供机械、农药化肥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

(2)交通发达。

(3)开发较晚: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态环境较好。

3.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三角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a.自然条件:

(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b.社会经济条件:

毗邻港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技术水平较高、政策鼓励、劳动力充足。

(不利:

台风、旱涝灾害。

(2)南疆发展棉花生产。

a.自然条件:

夏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b.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不利:

降水稀少,水源不足、生态脆弱)

(3)海南岛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a.自然条件:

地处热带,热量丰富,降水丰富。

b.社会经济条件:

(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海运便利、劳动力丰富。

(不利:

台风、平原面积小)

(4)云南昆明附近发展花卉种植业。

a.自然条件:

四季如春的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丰富;气候垂直差异大,花卉品种多。

水源充足。

b.社会经济条件:

对花卉的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丰富、地价低、种植历史悠久。

(5)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

自然条件:

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主要分布在谷地(劳动力、市场)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积温较高、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种植业发展。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技术进步)等。

此外舍饲畜牧业发展很快。

(2)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原因:

山地地形,森林广布,低温,病虫害少,适宜发展林业。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

特产有:

鹿茸、人参、苹果梨、柞蚕、苹果。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

原因:

降水较少,草场广布。

畜产:

三河牛、三河马、红牛。

5.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有: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原因:

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原因:

区域内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水稻主要分布在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或河间盆地。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

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

6.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

(1)人均耕地面积大,且土壤肥沃(产量大)。

(2)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利于推行机械化(产量大)。

(3)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低(消费少)。

7.怎样提高粮食单产?

怎样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1)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减少灾害损失。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5)培肥土壤。

8.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导致以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为:

湿地消失,旱涝灾害加剧;植被破坏,林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流水侵蚀导致沟谷纵横。

9.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思路: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具体措施见下表:

发展方向

开发、利用

治理、保护

平原区

强化商品粮、豆生产。

发展优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

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建设人工草地;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退耕、退牧、围栏限牧;

山区

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发展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

天然林保护工程

10.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基塘农业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和混合农业,其形成地理条件有

(1)自然条件: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且集中在夏季。

珠三角易遭受洪水灾害。

同时,珠三角地处低纬,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适合种植桑树和甘蔗。

(基塘农业可以化害为利)。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发展历史悠久,技术较先进。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季长。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地形:

河口三角洲平原。

成因:

河流堆积(地貌)

(3)水文:

水系特征——河网密布,河道分叉多。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与北方河流相比)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小;无冰期;流速缓慢

(4)植被与土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及冲积土

2.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有

(1)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劳动力、政策、市场、科技、经济基础、个人情感、其它。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有: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2)国内背景——改革开放政策。

(3)本地条件——a.南部沿海,交通便利。

b.毗邻港澳,利于接受技术扩散。

c.靠近东南亚,市场广阔。

d.劳动力丰富。

e.地价低廉。

f.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g.悠久的开放历史:

“下南洋”。

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第一阶段: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缺乏;劳动力丰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由于投资规模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电子装配)附加值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慢。

(2)第二阶段: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上珠三角政策优势丧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由于投资规模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附加值高,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快。

5.温州模式的形成条件:

a.人均耕地少(丘陵、山地多)。

b.交通闭塞。

c.矿产资源匮乏。

d.有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的传统。

e.独特的开拓精神。

f.政府的鼓励。

6.苏南模式的形成条件:

a.自然条件优越。

b.人多地少。

c.有家庭手工业的传统。

d.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

e.毗邻大城市,利于接受城市经济辐射。

f.水陆交通便利。

g.劳动力素质较高(文化发达)

7.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原因:

a.大背景:

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的崛起。

b.本地问题: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市场腹地较小,外资北迁。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原因: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

表现:

a.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b.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产业结构趋同)。

c.“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地)现象比较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原因:

过度排放“三废”。

表现:

a.大气污染加剧:

酸雨问题。

b.水污染加剧,“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污染。

d.耕地锐减。

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8.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化工业;

(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分工与合作;(3)加强规划和管理;(4)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9.酸雨形成的一般条件:

(1)能源结构:

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酸性废气。

(2)工业结构:

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工业(比如有色金属冶炼、炼焦、钢铁等)。

(3)气候:

温暖湿润的气候(北方少酸雨现象)。

(4)谷地或盆地地形:

不利于废气扩散。

10.酸雨问题的对策——

(1)调整能源结构:

降低煤炭的比重;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

(2)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率,节约能源。

(3)对废气进行处理。

(4)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降低能耗。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12.典型地区缺水原因:

(1)新加坡:

自然原因——岛国,地域狭小,河流短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

社会经济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2)以色列:

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大,河流稀少,径流总量小。

(3)珠三角:

自然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出现咸潮现象。

社会经济原因——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