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758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第5讲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教学案

第5讲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

2010~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文艺

复兴

宗教

改革

启蒙

运动

全国卷Ⅰ

(2016·课标全国Ⅰ,41)卢梭的制度构想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201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

【考情分析】

从考查内容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在高考中几乎是盲点,鲜有考查,近五年全国卷没有命制该部分试题。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新课标全国卷命题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实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体现以下两大特点,一是重点突出,关注学科主干知识;二是主题鲜明,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命题者常常运用神话传说思想家的言行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考向预测】

新课标高考强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应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一轮复习应侧重于人文主义的起源,突出的问题是古希腊的商业文明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尤其注意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自我从神权下的解放;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注意同一时期中西方思想的对比分析。

将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人文精神相结合,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近代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综合命题或将中西方思想之间的异同点比较,进行横向综合考查,都是将来命题的新趋势。

在2019年的高考复习中应特别注意运用西方人文精神的史料呼应“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领考生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因此,人文精神成为高考命题重要的选材点的机率大大增加,备考时应重点关注。

【主干知识记忆】

一、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3)导火线: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过程

(1)序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主张:

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性质:

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③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发展: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背景: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②著作:

《基督教原理》。

③内容:

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提出先定论。

④影响:

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意义:

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概念辨析】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认知深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背景: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目标: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3)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4)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5)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2.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1.背景

(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3)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新证据。

2.含义

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内容

(1)用理性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

(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代表人物

(1)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主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意义:

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

①地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②主张:

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提倡自由、平等,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③影响:

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人称“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

①地位:

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②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主张:

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

(4)康德

①主张: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②地位: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5.影响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解记忆】启蒙运动的内容

【认知深化】

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

(1)从批判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方式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壮大的反映。

(3)从批判领域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

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3)欧洲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①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进化论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

1.萌芽

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

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需怀疑的世界主宰。

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

十四五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知识纵横关联拓展】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相同点

背景与条件

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代

性质

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天主教会,使人文精神得以弘扬

方式与手段

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

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与统治者关系

关系相似。

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的关系更紧密,马丁·路德得到了封建诸侯的保护

不同点

在人的认识问题上

文艺复兴宣扬人的可贵,肯定人,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强调神的存在、伟大,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

信仰与宗教宽容问题上

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

不是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权威

涉及领域

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上层

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

对待宗教的态度

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但对教会势力持和解态度,不愿走宗教改革的道路

与文艺复兴不同,直接否定教皇权威

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相同点

内容

注重人的价值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影响

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

代表利益

他们所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点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判

内容

提倡人性,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幸福

高举理性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三、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阶段

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智者运动

智者学派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文艺复兴

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揭露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高考真题再现】

1.(2018·高考全国卷Ⅲ)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史实不符。

2.(2018·高考江苏卷)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3.(2017·天津文综,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可知,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目标是要建立因信仰而得救的廉俭教会,王公贵族的目的是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二者目标并不一致,A项错误。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和“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表述均片面,排除B、C项。

4.(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解析 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圣像崇拜把与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圣经》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一:

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

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仿真训练】

1.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

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

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

A.坚定信仰的引导B.像孩子般的天真

C.排除教会的解读D.承认自己的无知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要将认知归于对《圣经》最本质的理解,将自己当作毫无思想储备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马丁·路德宣扬的“因信称义”,只要依靠对《圣经》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故A项正确。

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括,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内容仅表达对教皇干预德意志的反抗,并没有主张用暴力反抗的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反映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说明马丁·路德主张皇权高于教权,消除教皇干预,强大德意志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故D项错误。

3.卢梭曾说过:

“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

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

A.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B.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答案 B。

解析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会完全背离启蒙运动的理性核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卢梭认为理性容易产生谬论,故应重视人自身的情感,故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故B项正确;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启蒙思想进行诠释,故D项错误。

4.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4.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解释,并非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可知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违背三权分立精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故D项错误。

5.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

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

A.追求个人独立自由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和“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说明启蒙运动的特征是注重将核心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制度化实现,故D项正确。

6.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解析:

选B 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

7.在讲解某个思想概念时,有位教师引用了这几句话:

“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每个公民在投票时,是一项神圣的举动,投票就是奉献自己……全体公民精神相通,死生与共。

”据此,推测这个思想概念有可能是(  )

A.社会契约论B.自然权利学说C.君权民授论D.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 A。

解析 社会契约论指人们按照共同意志,相互订立契约,成立国家来保护人民的公共权利,材料“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体现社会契约论思想,故选A项。

自然权利学说,主张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与材料“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不符,B项错误;君权民授论主张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材料“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不符,C项错误;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权力分立是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与材料“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不符,D项错误。

8.法国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

在当时,该理论(  )

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具有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D.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答案 B。

解析 “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是对当时宗教神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在“1530~1596”时期,思想主要的斗争矛头是教会神权,故C项错误;人文精神的复苏是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错误。

9.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

“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

”他向往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

这反映了卢梭(  )

A.主张建立法制社会B.肯定人的宗教信仰

C.极端的唯心思想D.推崇天赋人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卢梭也主张建立法制社会,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肯定人的宗教信仰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极端的唯心思想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推崇天赋人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0.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答案 A。

解析 据“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可知启蒙思想家主张司法独立,以制衡君主及政府的权力,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故A项正确。

限制君主权力有很多形式,君主立宪制并非是最好的政府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君主及政府权力的制衡,未突出人民的意志,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的权力,故D项错误。

11.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

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A.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至高潮B.法国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

C.启蒙思想刺激法国革命狂热D.建立理性王国的条件成熟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可知,启蒙思想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刺激了法国革命的狂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