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0937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学生材料:

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

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看图猜谜的游戏,谜底只有一个字,你们猜是什么了?

(出示图片:

小河、海洋、雨水、小溪)2.提问:

那你在生活中哪里地方用到过水。

3.小结:

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那你了解水吗?

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水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1.老师带来了四杯液体(编号1-4),你能找出哪一杯是水吗?

为什么了?

2.学生回答。

3.我们先看看,你觉得哪一杯不是水。

(4号是白色的,不是水。

)1-3号哪一杯是水了?

(通过颜色来判断。

)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一根筷子放到水中能看都便是透明的。

透明的物体是不是就是没有颜色呢?

(出示红色颜料水,用筷子试一试,透明与有颜色是不一样的概念。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有别的方法把不是水的排除掉吗?

(学生可以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

)强调不能随便的闻和尝,还记得一年级学生的科学的尝和闻吗?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科学的闻和尝。

)4.分组利用先看、后闻、再尝的方法找出哪一杯是水。

5.分组汇报。

(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描述几种液体,注意追问排除的依据。

)6.带领学生一起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设计意图:

选择牛奶、盐水、白醋、水四种液体,利于学生用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与辨认。

在辨认过程中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水的基本特征。

]三、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观察水的形状的变化1.水还有哪些特征了,我们可以把它们倒进瓶子来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的瓶子,谁来说说看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为了让水更漂亮,老师把它染成了红色。

如果老师把它倒进五角星的瓶子里,又倒入其它瓶子中,会有什么变化了?

先来猜一猜。

3.把水倒进五角星瓶中,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它的形状画出来吗?

再倒进三角形瓶子里,现在又是什么形状的,也画在你的记录单上。

再倒进其它形状的瓶子,并画出来。

提出问题:

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4.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

5.老师带来一个球,老师把它放到瓶子里,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6.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并得出结论: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设计意图: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抽象,通过玩一玩、画一画的活动,形象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就呈现瓶子的形状,说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握一握水,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感知水的流动性特点1.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把水倒来倒去,现在我们如果把水龙头打开,水会怎么样了?

(水会流得到处都是。

)那你能抓住水吗?

谁来试一试,尽你所能抓住水。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

水抓不住,从边缘流下来了。

)2.小结:

水会流动。

3.自然界中的水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我们用手背来模拟一下,把手背倾斜一些,我们在手背顶端滴一滴水,水会怎么流动呢?

我们先来猜测一下。

4.学生利用滴管滴水,观察水的流动。

(通过视频了解滴管的使用。

)教师再次示范滴管的使用。

5.学生汇报。

6.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

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欣赏自然界中水的流动。

)7.谁能根据气泡图来说说水的特征了?

[设计意图:

通过“手握水”和“在手背上滴水”活动,细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从高处往低处流,完善对水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板书设计】4.水是什么样的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玩转小水轮》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2.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来尝试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3.通过看图片和相关视频,列举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生活中常见水力发电等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在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人类对水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材料:

2厘米左右厚胡萝卜块、铝片4片、长铅丝一根、水槽架子、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组装一个小水轮,并让它转起来1.上一节课认识了水,那么水来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强调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这一点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应用。

2.(出示玩具水轮)老师买了一个小玩具,你会玩吗?

(用手拨、用嘴吹)但老师没带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行吗?

3.先让我们来观察它的结构。

这些都是流水线生产的,不容易找到,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到什么了?

(胡萝卜、铁丝、塑料片(或铁皮))通过这些材料你会制作小水轮吗?

4.观看介绍水轮做法的视频。

(铁丝、铁片很危险,制作时要注意安全。

)5.分组利用胡萝卜、塑料片、铁丝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水轮,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分工、最安静、最快完成小水轮。

6.那你们的小水轮能灵活转动吗?

拿起来拨一拨。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吗?

你有没有办法让它转动得更灵活一些?

(在铁丝上加吸管。

)[设计意图:

组装小水轮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快乐。

通过动手做,认识水轮的结构,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小难题。

]二、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1.老师带来了一杯水,还带来了一个漏斗,怎么使用这些器材了,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2.试一试谁能让小水轮灵活地转动起来了?

(提示:

只有一杯水噢。

下面可以用小盆接水)2.成功的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秘诀:

漏斗不能挡住叶片,水流要落在叶片的外部。

3.在实验中感知并得出结论:

流动的水有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用水玩转小水轮活动,在认识水的流动性基础上,感知流动的水流有力量。

]三、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的更快1.刚才都转起来了,接下来我们要让小水轮转得更快一下,你们能吗?

那进入头脑风暴时间:

只动脑不动手。

2.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方法。

适当总结:

增加水量。

你觉得怎样看出来小水轮转得快?

(看水花)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了?

(只用一个漏斗行吗?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怎样比较才公平。

3.分组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水流量的大小对小水轮旋转快慢的影响。

4.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

水位高低对小水轮旋转快慢的影响。

5.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水塔,为什么水塔总建得高高的呢?

得出结论:

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

[设计意图:

通过两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的高低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初步建立公平实验的思想。

]四、拓展1.播放图片和视频,展示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生活中常见水力方面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利用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水力资源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5.玩转小水轮                      转起来流动的水有力量  使水轮                              转更快  增加水量                              提高水位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尝味棒1根,盐水1杯(可食用),红糖水1杯,搅拌棒1根,麻油少量,水1杯,搅拌棒1根,课件,学生材料:

分组材料一:

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学习单1份。

分组材料二:

面粉2份,水2杯,搅拌棒2根分组材料三:

加了面粉的水1杯,盐水1杯,搅拌棒2根,过滤装置2个(一次性杯子上固定一块深色的棉布或滤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小动画:

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小毛驴背的糖和盐变轻了,那么糖和盐去哪里了?

(学生讨论)2.引导学生聚焦“溶解”话题。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老师今天也带了些盐、红糖和沙子来,大家拿出来,看看这三种物体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2.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如果我们把这三样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你们觉得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了?

3.学生预测盐、红糖、沙子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4.等下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来研究研究。

你能告诉老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5.学生将三种物质分别倒入水中并观察、记录。

学生汇报。

6.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轻轻搅拌搅拌,科学上我们的搅拌是有方法的(教师演示)。

学生搅拌并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7.指导学生将三个杯子里的物质静置3分钟,观察现象。

8.红糖我们看不见了,那它还在不在水里?

学生尝一尝,知道盐和糖还在水里。

9.小结:

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颜色和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

将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1.面粉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那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

)2.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

学生汇报。

你能不能看到面粉小颗粒?

3.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同时思考:

面粉有没有溶解在水中?

4.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盐水倒在布上,没有留下盐颗粒。

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5.老师还给大家一杯水,观察一下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说明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7.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

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1.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那么它们能融入水中吗?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

2.演示实验:

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

3.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

]【板书设计】6.盐和糖哪儿去了溶解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教学内容: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

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水槽、抹布;口哨塑料袋组合。

四、教学过程

(一)把空气装进袋子里1.出示一个大袋子: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

它是什么样子的?

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

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

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小袋子,成功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

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

教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

如果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

注意:

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刻回到教室里来。

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的时间最长。

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

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

(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字放在桌上吧!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

【板书】

(二)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1.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

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

2.除了看出袋子别了,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

3.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办法“看见”、“听见”、“感觉到”空气。

同学们太棒了,真的把空气找出来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空气是生命之源1.看一段视频放松下!

为什么游泳时要将头露出水面,大口换气呢?

那同学们能离得开空气吗?

我们一起做一个憋气30秒的游戏,等会儿告诉大家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捏住鼻子,注意要将你的嘴闭紧了,不能偷偷的用嘴呼吸哦!

实在难受你就结束憋气坐下来。

你有什么感受?

除了游泳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

【视频】出示图:

那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

【视频】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又用各种方法感受到了空气,还知道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空气,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里面有空气吗》

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难点: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

(1)水槽、矿泉水瓶、抹布。

(2)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塑料块、红豆、硬币、水罐、放大镜、托盘。

四、教学过程

(一)判断开口的空瓶和盖上盖子的空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引入课题,了解到有些物体的内部空间是有空气的。

1.上一节课我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空气?

原来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呀,那这个瓶子里面有空气吗?

为什么这么认为?

2.盖上瓶盖,这时候瓶子里面有空气吗?

3.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究竟它们里面有没有空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第8课《这里面有空气吗》。

【板书】4.谁的想法对呢?

你有办法证明吗?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空气是什么样的》苏教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2.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的活动,知道空气会流动。

3.通过与水的类比,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全面的描述空气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会流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相关视频、水槽、矿泉水瓶、杯子学生分组材料:

不同形状的气球、气筒、纸屑。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水的观察方法、以及水是什么样的1.我们研究水的时候用什么来观察的?

水是什么样的?

【板书】今天我们用研究水的方法继续研究空气。

【板书】2.我们在观察水的时候把水放在杯子里进行观察。

观察空气,哪里有空气?

(学生回答:

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观察空气就很方便了。

(二)观察空气的常见特点1.请用这些方法观察空气(师指着黑板上的观察器官图)讨论空气有哪些特点?

学生汇报。

【板书】2.空气还有哪些特点呢?

我们继续研究(三)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1.谁能帮我打气球?

(请学生上来打气球)2.气球鼓起来了,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

像什么?

学生回答。

出示学习单一【PPT】我们可以这样把气球中空气的形状画下来。

3.请同学们选择教室里四种不同的气球,观察气球像什么,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

填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活动,汇报。

4.好奇怪,空气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

5.原来空气的形状是会变的。

【视频】回答问题:

空气有固定的形状吗?

【板书】(四)认识空气会流动1.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PPT】松开气球口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

2.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做一做。

用气筒打气球,用手捏住气球口,轻轻松开气球口,对着托盘内的纸屑,观察实验现象。

请1号同学上来领取实验器材,认真做,仔细观察,实验结束请1号同学将实验器材归还。

学生活动,汇报。

松开气球口,你看到了什么?

哪里的空气把纸屑吹走了。

气球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把纸屑吹走了。

我们借助纸屑看到气球里的的气跑出来了。

其实这就是空气在流动。

【板书】3.出示瓶子和杯子。

(教师演示)你能看到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杯子里吗?

(不能)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看见呢?

小组讨论。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内容: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等方式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声音等方式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分辨出非动物与动物的区别。

4.寻找出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动物图片、学生模仿动物视频、动物活动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水彩笔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

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

(4个提示包括:

1.文字描述2.动物的声音3.学生模仿动物动作的视频4.动物的外形剪影)(谜底:

大象)师:

除了大象以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师板书:

形形色色的动物)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1.提问:

刚刚同学们猜谜语的时候,老师给了你们4个提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是哪4个提示吗?

(板书:

外形  声音  动作  生活习性)        【帮助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动物的特征】2.提问:

你能用这些方法来介绍一下其他动物吗?

(播放教材中动物的图片,教师示范从多个方面介绍动物)【考查学生对于动物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后期准备的多种动物,有比较常见和少见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搭配不同的动物给学生进行观察】1.师:

看了大家对动物都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个游戏。

师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手中的信封里面有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小组内的成员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但是不能直接说出这个动物的名称,通过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让其他小组来猜一猜你们组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活动期间内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息哦。

【通过活动让学生尝试从各种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各种特征】4.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5.活动:

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上台,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组来猜一猜。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让每个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从自己角度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展示和交流】6.小结:

刚才大家对于动物的展示,都是从刚刚老师所说的外形、声音、动作和生活习性来描述的,由此可见,全方位地去观察一个物体才会比较真实。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动物,声音,皮毛,颜色,外形……)【将学生各种表达方式进行提炼,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从全方面去观察一个物体才会比较真实和全面】7.刚才是同学给出提示,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动物的图片,不过动物的图片被4张小方块给遮住了,现在老师揭开小方块,你能猜出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

(揭示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推断出来的?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多姿多彩的植物》

教学内容: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

2.通过测量树的粗细、拓树皮、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等用多种方法,初步认识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讨论真花与假花的区别,意识到植物共有的特征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植物、任务表、假花、植物图片、植物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绳子、胶水、蜡笔、胶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

绿头发,长又长,天天河边梳头忙。

谁来梳,风来梳,小河当镜亮光光。

梳好了,风走了,谢谢风儿来帮忙。

它是谁呢?

  “柳树”  出示柳树图片。

【通过猜谜语,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植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1.提问:

除了柳树,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出示常见植物图片)【学生基本都认识这些植物,简单说出它们的特点。

其中,植物既要是生活中常见植物,也要暗含着植物的多姿多彩,既有不同的色彩,更有花木、水果、庄稼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等信息。

】2.提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植物,但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过他们吗?

你都是怎么观察的呢?

【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以前是如何观察植物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3.师:

今天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观察植物的方法。

(1)同学们都看过大树,可我们如何将大树的皮画下来呢?

老师有种简单的方法:

拓树皮。

将一张白纸放在树干上,扶住白纸;用手反复按压白纸;平捏蜡笔轻轻地均匀的涂抹。

这样树皮就被我们画下来了。

(2)量树干的粗细。

我们要用到一根绳子,请同学们一手拿着绳子的头,另一手拿着绳子另外一头,围一圈,数一数有几个格子,然后记录在任务卡上。

(结合图片,讲解方法)(3)我们还可以捡叶子或者花瓣,把他们粘在纸上进行观察,也可以画叶子等。

【学生已有用感官观察事物的经验,并且绘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画叶子或者花朵等方法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可自主完成任务。

但是借助工具观察植物的经验较少,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方法,如拓树皮、量粗细等学生很少接触,因此,要先教会这些观察方法,再去让学生用这些方法观察。

由于学生正处于一年级,测量长度并未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在绳子上画格子让学生数一数,并在记录单上记录,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师: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线索去校园里寻找植物,老师还给同学们出了点小难题,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