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01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docx

指南科学部分解读

以《探究》为中心的儿童科学教育《指南》科学部分解读

南师大   张俊

 

从《纲要》到《指南》

《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指导。

《指南》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的具体要求。

 

两个文件的区别:

针对对象不同:

前者针对幼儿园的教育;后者针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于过程,强调怎样做,后者侧重于结果,强调会做什么。

操作性不同:

前者只提出各领域的主要内容和教育要求;

后者提出了各年龄的具体指标。

相同点:

最终指向一致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理念完全一致:

应以《纲要》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实现《指南》对教育结果的期待。

内容范围一致:

内容领域和儿童学习发展的领域相一致;《指南》的具体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和《纲要》具有互补性。

 

科学领域部分的结构:

科学探究 :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科学知识

数学认知:

数学应用   数概念  空间概念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为什么提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

探究最能体现科学的本质。

最能体现以儿童为主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儿童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

科学探究:

儿童主动建构知识与主动发现知识,体现以儿童为主体。

科学观的重建:

过去的认识: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现在的认识: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科学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知识的态度

案例:

乌龟冬眠吗?

什么是科学?

 

价值观     知识       探究       过程

 获得知识的方式:

一是权威:

 无需证明  通过信仰获得

二是经验:

来自生活经验的对照,是一种不完善的证明,而不是逻辑的证明。

(丰富多样,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符合事实真相)

三是臆测:

实际上也是给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所作的主管的猜想。

(需要个管的事实来证明)

 

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开始于问题和假设

借助于事实的证据

寻求事实的规律

案例:

红豆和绿豆可以做出豆浆吗?

 

《指南》如何体现?

相关的理论基础:

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研究

三个维度:

探索方式(随机探索—搜索推论—假设检验)

加工深度(现象描述关系识别解释)

变量处理(不能分离干扰变量能识别到干扰变量能控制)

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经历的脉络:

从随机探索到发现事物到检验的探索。

儿童的思维方式:

表象思维(2-4岁):

开始告别用动作思考,更多地依赖头脑中所存储的表象进行思考。

借助于感官获得对事物的表象,同时对事物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

借助于动作经验(尝试错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半逻辑(5-6岁):

开始超越事物的表面认识,具有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思维既受助于具体形象也受制于具体形象。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而非本质特征。

借助于直觉经验,可能获得接近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仍不完善,不可逆。

具体逻辑思维(7岁):

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进行抽象的思考。

 

3—4岁儿童特点:

运用感官感知周围世界,如无题和材料在属性上的相同和不同;

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她们表达及观察经验,能提取已有经验来描述和比较。

通过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不是从问题出发来探究,而是从随机探索开始。

4-5岁儿童特点:

运用想想帮助其理解世界,而动手的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区分现实和幻想。

能参与计划和实施简单的科学探究来回答怎样,为什么,如果的问题。

观察、收集信息、比较心细、辨别模式、描述和交流、做出解释和概括的能力逐步增长。

例:

中班纸的吸水性  把探索的点能直观地很突出的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事实。

5-6岁儿童特点:

通过动手做的经验解释“如何”及“为什么”发生。

能更加独立地完成简单的探究活动,如独立收集和记录信息。

能运用更多叙述性语言来传达信息,提出问题和提供解释。

能计划执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并讨论结果。

 

科学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3~4岁

4~5岁

5~6岁

1. 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 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1. 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 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1.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 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 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表明了好奇,这种好奇如何满足—探索

小班幼儿经常跑出问题,只是说明他在好奇而并不代表着他想知道为什么!

中班幼儿的问题逐渐分清可以探究和无法探究。

引导探索,分享她的问题。

大班幼儿:

1、提出可探索的问题;2、鼓励孩子去寻找答案。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4岁

4~5岁

5~6岁

1.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2. 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1. 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3. 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4. 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1. 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2. 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4.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5. 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强调观察:

关于观察,重要意义:

知道通过观察获得的事物和主观臆想是不同的。

小班:

“你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看到了什么?

让幼儿知道知识的来源,来源于观察,意识到事实的重要性。

小班:

观察云朵,云朵象什么?

基于观察后的想象。

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

你觉得它象什么?

在观察时:

你看到的是什么?

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动作直接发现:

事实之间的直接联系。

“鞋子、袜子爬滑梯)

中班:

超越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观察发现相同于不同事物的本质,比较两个物体简单或至关的。

大班的观察:

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特征,上升到累的概念,找到类食物的共同特征。

观察是儿童科学活动的重要能力。

某一事物的前后变化:

种植活动:

时间的变化。

 

探索方式:

小班:

随机探索,尝试错误,关注动作后的结果。

中班:

大胆猜测答案,单位提出区分真实和幻想,猜想与验证。

大班:

能区分真实和幻想

做中学:

猜想、验证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大班可以这样做),中班不赞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换给幼儿探究。

例如:

中班吹泡泡:

什么样的工具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中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更重要的是在结果与事实的落差之间引发惊奇。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

这句话真正让幼儿知道猜测并不一定正确,而需要探究。

 

强调操作规则:

(同时放)获得有意义的发现,动手时为了动脑。

孩子清醒地认识到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它对实验的影响。

怎样让热水变冷?

成功的课例:

大量时间讨论:

怎样的方法,怎样去比较。

 

强调调查计划:

大班明确调查计划。

 

记录:

记录可提供孩子表达与交流的素材

小班:

师生共同记录

      中班:

用绘画或其他符号记录

大班:

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

“做中学”规范的记录,框住了幼儿。

幼儿科学活动更代表幼儿的个人经验,因此可选择多样记录。

师生共同记录→个人记录

非正式记录→图标、约定符号的记录。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3~4岁

4~5岁

5~6岁

1.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 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4. 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1. 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 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 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 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 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

1. 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 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 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 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 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科学活动内容广泛,幼儿阶段不可能穷尽所有内容。

删选后:

典型性

        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和生活的联系)

科学不需要给儿童迷糊的东西,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透过身边熟悉的、可以观察的东西,发现蕴藏着的基本概念(动植物结构)、生命,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小班:

感知观察

中班:

实验操作  溶解:

传热、材料的特性

大班:

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有什么教育启示:

关注问题

经历过程

淡化结论

 

探究不在于内容而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进行

1.关注问题:

探究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是起点。

2.经历过程:

核心在于探究的过程,印象探究的过程。

怎样看待问题: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知识始于探究

让儿童在真正的生活中解读真正的问题知识的情境性

教师预设的问题,涵盖了科学概念,但问题是否变成幼儿内在的需求,引发他的活动。

只有永远的问题,没有不变的答案。

概念化的学习,从概念到概念。

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

例:

给气球打气

1.  先认识打气筒,然后去打气

2.  提出问题怎样给气球打气,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经验。

区别:

问题从哪里来?

问题隐藏在具体情境中,由此引发她的探索。

 

怎样看待过程?

儿童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

教师可以使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加丰富知识的建构性

 

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清晰地事实模糊化,从确定中寻找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教师的质疑重于对孩子的赞扬

科学不是接纳,是怀疑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从哪里知道的?

分清想象和事实。

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有一个确定的事实。

 

怎样看待“结论”

结论来自于孩子自己的探究知识的主观性

任何结论都是暂时性的,用开放的、质疑的态度对待科学结论知识的批判性

 

补充:

探究是科学的本质所在,但是探究不是科学教育的唯一手段

我们不必完全排除接受性学习,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资讯、科技、给予儿童关于世界的丰富信息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艺术手段,以保护儿童对世界的好奇、想想和思考,给予儿童多元和正义的眼光看待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