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379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docx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选修科目

环境保护考点解析

 

目录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2

第1讲人类环境2

第2讲环境问题及其实质2

第3讲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3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4

第4讲资源问题及其表现4

第5讲生态问题及其表现5

第6讲资源及生态保护5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6

第7讲环境污染6

第8讲工农业污染的防治7

第9讲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8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9

第10讲环境管理9

第11讲国际行动10

第12讲公众参与11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讲人类环境

测试目标

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3.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测试目标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第2讲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测试目标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

按发生的先后顺序:

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

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使得当代环境问题显示出大范围、高危害等新特点。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即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而出现)。

4.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其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3讲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测试目标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形成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CH4等,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得植被减少,造成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

产生危害:

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②臭氧层破坏】

形成原因: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氯氟烃,造成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平流层中)破坏。

产生危害:

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③酸雨蔓延】

形成原因:

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产生危害:

酸雨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50—60年代扩展到欧洲和北美洲。

我国也是酸雨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④森林锐减】

森林作用:

森林除了其物质作用以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作用,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等,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被称为“大自然的调度室”。

形成原因: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锐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

【⑤水体污染】包括江河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海洋污染

【⑥土地荒漠化】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半干旱以及有旱灾的半湿润)和人为原因(干旱、半干旱区的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半湿润区森林的乱砍滥伐、陡坡的开垦造成的土地退;过度开采地下水;不正确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渍化等),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治理措施:

建设防护林,防风固沙;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坡;控制载畜量等。

【⑦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⑧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和社会性

3.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③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4讲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测试目标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举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1.矿产资源的形成:

自然界中经过一定地质成矿作用,在地表或地壳中富集起来的、具有工业价值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2.矿产资源问题的形成: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矿产资源正面临着迅速耗竭的危险。

3.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

①开采过程造成大量煤矸石的堆积;②矿井废水和洗煤水对水体造成污染;③地下采煤造成地表塌陷;④燃烧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⑤燃烧后产生的灰渣、粉尘多;⑥运输中的粉尘污染。

4.我国土地现状:

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和高寒区域大,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5.我国土地资源危机的表现:

耕地减少和退化、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科尔沁草原退化主要因为过度开垦,而呼伦贝尔草原退化主要是因为过度放牧。

6.分析缺水原因和解决措施

【缺水原因】①从降水、河流来分析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数量;②从人口、城市密度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来分析用水量;③从水浪费和水污染来分析加剧水资源短缺现象。

【解决措施】①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兴建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③保护水源、提高节水意识和采取节水措施。

第5讲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测试目标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有:

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生态系统等

2.脆弱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认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3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有: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人为原因有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湿地干涸(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有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等)、生物多样性丧失。

4.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大兴安岭西侧半干旱区的严重过垦、过牧、过伐造成的植被破坏、风沙侵蚀、草场退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退化;丘陵山区过垦引起的水土流失;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区的过垦过伐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5.我国的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除自然因素以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引发的生态问题。

6.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首要任务是治江)

【上游】由于植被破坏和陡坡开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

【中游】长期围湖造田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增加了农田排水压力以及农业与渔业之间、水资源调蓄与水产养殖之间、排水与灌溉之间的矛盾。

【下游】工农业的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仍在扩大。

第6讲资源及生态保护

测试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资源问题的实质:

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2.我国资源问题地区分布:

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而华北地区则是人地、水土两对矛盾的叠加之处,成为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3.资源保护措施:

①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②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4.农村生态建设

【概念】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内容】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5.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保护土地资源为中心,建设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沿海滩涂和湿地生态系统。

【东北松嫩平原地区】重点建设农牧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

对低山丘陵地区,以质量小流域为中心,建设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黄淮海平原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旱涝盐碱,建设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秸杆多层次利用的农—牧结合系统。

【江南丘陵区及南方山区】保护现有耕地,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区:

重点建设土地利用率高、投入合理的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牧结合型良性循环农业经济系统。

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进行水陆复合的防洪防涝以及种养结合型开发。

【西北区】建设“节水型”稳产、高产农田。

因地制宜恢复和保护植被,发展草—灌—乔复合植被系统。

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

【西南区】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

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水热资源优势,发展多品种立体型的种植业。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6.城市生态建设:

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生物组成部分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题,而非生物组成部分除自然环境外,还有房屋、道路以及生产、生活设施等人工环境成分;②分解者缺乏。

资源利用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③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7讲环境污染

测试目标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1.环境污染概念:

指人类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等

【按污染物形态分类】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固体飞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和光污染等

【按污染物来源分类】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交通污染)

【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大小分类】:

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

3.环境污染的危害:

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破坏建筑物、严重时甚至会改变地球气候环境;还因为通过食物链或者直接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敌。

4.世界上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①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

②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

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③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④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

⑤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

⑥水俣病事件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该市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

⑦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显增高。

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和胃受损。

⑧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和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了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多氯联苯混入到米糠油中。

5.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突出,主要局限在城市地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6.水体污染包括:

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海洋污染。

7.我国的供水状况: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国家;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激化。

第8讲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测试目标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1.工业污染防治的关键:

减少“三废”排放量;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工业污染的防治应该是预防优于治理。

3.清洁生产

【概念】指在在污染物排放前采取对策,将其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基本内容】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

【两个目标】一是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并且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一是降低企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4.循环经济

【概念】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

【最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根本目的】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5.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概念】指的是有助于达到物质与能量利用最大化,以及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是最具有环保意义的工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规划实施。

【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区别】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

其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弃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量、投资的最佳利用以及园区总体发展的集合效益。

【典型代表】丹麦的卡伦堡和广西的贵港。

6.农业污染

【主要内容】①过度施用花费、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的农作物及土壤污染;②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对水体的污染;③温室农业中费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④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杆产生的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等

【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深

7.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还会污染土壤,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正确施用化肥】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大量施用农药的危害】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业成本,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杀灭害虫天敌;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对策】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8.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农药,它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的食品。

有机农业施用秸杆、绿肥、畜禽粪等有机肥料,依靠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优势在于产品是不受污染的有机产品。

9.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的危害】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土壤土壤净化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是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第9讲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测试目标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1.城市垃圾的构成、危害及类型

【城市垃圾的构成】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

随着工业的发展、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以及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城市来机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城市垃圾的危害】占用土地、淤塞河湖水道、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严重地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传染疾病,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社会公害。

【城市垃圾的类型】食品垃圾、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和危险垃圾五类。

2.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城市垃圾处理原则】尽可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①对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加以分类收集;②对有机物可实行堆肥处理;③对其它无利用价值的垃圾主要实行焚烧和填埋处理。

解决城市垃圾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3.正确认识城市垃圾填埋:

城市垃圾填埋简便、经济,但填埋占地较大。

建造垃圾填埋场,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有害物质受雨水、地表径流冲刷而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地区土壤。

(此外还要考虑排放甲烷)

4.城市垃圾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作用】:

减少垃圾数量,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在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创造了新的财富;增加各种新的就业岗位。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过程】:

①通过破碎、分选等方式,直接利用和回收;②通过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回收、处理垃圾。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用途)】用城市垃圾①发电(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普遍采用);②生产新能源——沼气;③生产有机复合肥料;④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城市垃圾利用的“5R”原则】包装简易(应该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及时回收、重复利用、能修则修、循环使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第10讲环境管理

测试目标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分类

【按管理的范围分类】资源管理(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恢复和永续利用)、区域管理、部门管理

【按管理的职能和性质分类】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指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法律手段(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经济手段(指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经济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3.我国的环境管理

【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本原则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三同步”:

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之路)②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排污者积极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体现了开发利用与养护更新并重的指导思想,要求对可更新资源永续利用,使其不断增值,对不可更新资源节约使用与综合利用。

)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是指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做到治理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否则不准开工投产。

【中国环境保护徽】

 

第11讲国际行动

测试目标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1.环境壁垒

【概念】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或绿色壁垒

【分类】政府引导型环境壁垒和非政府引导型环境壁垒

【表现形式】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

2.绿色产品

【概念】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

绿色食品标志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不仅应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考虑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意义】公民有意识地选择和购买绿色食品,有利于促使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我国绿色食品标志】

 

3.企业应如何应对绿色壁垒:

企业应该实行清洁生产、通过产品质量ISO14000体系论证、申领“绿色护照”等,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4.国际合作

【概念】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本着合作精神共同努力,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地开展经济、技术等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的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是目前绝大部分污染是发达国家造成的,所以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

【我国的立场】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政府始终把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作为一贯政策。

5.环境保护国际行动

【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环境保护行动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2年6月5日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共同原则。

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环境保护行动的第二个里程碑:

大会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发表了《里约宣言》,签署了《21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口号。

【③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前两次会议的基础上指定了今后工作的行动战略和措施,对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12讲公众参与

测试目标

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公众参与的含义:

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广大青少年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公民环境权的内容:

知情权、检举控告权和参与管理权

3.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应将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作为每个公民日常行为的基本态度。

尽可能的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

【实行家庭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模式,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资源和有毒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到最少,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最大限度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