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578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docx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译文:

道,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能够叫得出来,它不是永恒的名。

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1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2、拓展:

  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2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

  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

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3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

  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3、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

“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

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4、问: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

“道者,径路也。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

“兵者,诡道也。

”等等。

  “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

”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明确: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5、理解: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要求人们做事不可拘泥于万物表象。

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德实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2、理解: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3、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

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4、问: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明确: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

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

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译文: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

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

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2、理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

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3、论述方法: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

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4、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素”“朴”是没有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私”“欲”使人迷失自我本性,这就需要人回到婴儿的天真状态,摆脱贪欲的控制,顺应自然,才能恬然自适,人人为私欲而争斗,则谁也难有安宁舒适之时。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1、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

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2、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

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不觉得有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拓展: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孔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

“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

“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

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

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

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

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

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

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4、【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5、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

  能伸,等。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慧○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

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

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2、理解: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

总的措施是:

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

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

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4、总论: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

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私欲。

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情怀,而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

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

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

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

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

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四、艺术特色:

正言相反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定。

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待等语中,就是以“缺”“屈”“拙”“讷”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的意思。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