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594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鄂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鄂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问中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

学生:

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

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2、人物介绍

a、闻一多

b臧克家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

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三、整体感悟:

1、全班齐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本文的1、2两小节很有特色,为什么把这两句放在文章的开始?

全文是怎样的结构?

目的:

让学生体会到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a学者b革命家,7、8、9三节是过渡段,并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过渡用得好,有什么作用。

3、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教师小结: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了他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

2、闻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交流

B教师小结:

前期: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

后期:

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

3、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部分。

A齐读3、4节。

B这部分叙述了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

请从这部分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C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D全班讨论。

①怎么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②怎么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③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A字词:

无暇、惜

辛苦、凝成

b句: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有什么作用?

4、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结:

用心要专,治学态度要严谨刻苦,要耐得寂寞,必成大事。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

全文大意、闻先生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巧用过渡段有什么好处。

六、作业:

1、正音、抄词、解词

2、思考书后练习一,全文第二部分有没有你感触很深的语句,勾画出来,想想为什么。

3、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4、思考一下本文除了巧用过渡段外还有什么写作特点?

比如选材方面、叙述过程方面有什么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2、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选材精当,语言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堂课内容:

1、全文的中心思想。

2、第一部分中,我们能体会到闻先生怎样的品质?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二、合作探究:

1、分组读全文。

2、边读边思考,闻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总结:

前期: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后期:

说了就做。

异:

所做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同:

救国救民爱国的主题思想、执着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不变。

学生先说,教师补充、总结。

3、第二部分中,我们又能感觉闻先生是怎样的人?

4、探究品味闻先生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一段。

A全班齐读15-18节。

B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

C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三、体验和反思:

1、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分别有什么好处?

A选材精当: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可记载的事颇多,但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这六件事,把他一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B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生动:

如对闻先生外貌的描写:

“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再如“钻探”一词,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此外“赫然而出”、“起先,小声说”、“警报迭起”都是明显的例子。

感情:

“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看似描写,但颂扬之情呼之欲出。

音乐美:

“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动人心,┈声震天地”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C夹叙夹议(有利于表现中心)

2、这些好的写作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回答。

五、作业:

1、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描绘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一个片段,抓住主要特征。

2、课外阅读《死水》,再次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感。

点评:

此份教案力图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力图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

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格列佛游记》中“特意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入。

此事颇不可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

二、介绍贝多芬

1770年12月26日出生于徳国的波恩一个贫民家中,父亲是位歌手,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常帮人洗衣服添补家用。

四岁在父亲的地狱式的训练下学钢琴和小提琴;8岁开个人音乐会;十二岁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二十二岁来到维也纳学习深造,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超越了这些老师;二十六岁患耳病、四十六岁失聪;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1827年3月26日在极其痛苦中病逝于维也纳。

主要代表作有:

《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1801年];《英雄》第三交响曲[1804年];《热情》钢琴奏鸣曲[1804年];《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艾格蒙特》序曲[1810年];《欢乐颂》第九交响曲[1819-1824年]。

你发现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透露出的信息吗?

(贝多芬26岁[1796年]开始耳聋,然而大部分的杰出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他得克服无数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才能创作出如此丰富、精彩的音乐巨著!

他很坚强!

三、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

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

二、研讨:

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

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

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

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

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如:

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况)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

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

研讨学习的经验:

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

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三、研讨: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

文中如何加以刻画?

(出示贝多芬画像)

2.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

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

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2.三分钟人物速写

(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四、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

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五、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

附资料:

1、学生积累的名言: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切。

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

”(丰子恺)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是他英雄心的表现。

“(丰子恺)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丰子恺)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评论家)“这人不象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象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车尔尼)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格利尔巴采)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

”(傅雷)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2、宋丹丹谈悟性: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演员宋丹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人和人相差最多的是悟性,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她说,有些人一生中摔一个跟头,他会悟出一个道理,有些人摔一个跟头,他能悟出三个道理,有些人一生摔一溜跟头,一个道理也悟不出来。

我觉得我在婚姻上摔过—个跟头,我就悟出很多道理。

其中—个道理我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么不懂得珍惜。

人只有到了—定的年纪,经历过挫折,才知道你错在哪儿,才知道你曾经忽略了什么,才知道你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性格中的不好的部分,才不会光看着别人的缺点,埋怨别人。

每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操控在自己手里,怨不得任何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识。

知识会决定你做什么,决定哪些事情你做,哪些事情你不做。

还有—个东西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就是欲望。

你对金钱、对名、对性、对友情、对爱、对很多东西都有欲望。

这个欲望决定着你想做的程度。

每一个人都有习惯,习惯决定你怎么做。

这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的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三个有—个最重要的连接点,它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想改变性格,就要改变自己的知识或者欲望,或者习惯。

如果你只是去埋怨别人是毫无用处的。

改变你自己,才能改变你的命运。

3、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

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

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

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

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如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

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

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

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

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

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

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

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

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

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

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

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

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寸以上。

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

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

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

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

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

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

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

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

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

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

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

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

身长五尺四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

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

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

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

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

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

我今年25岁了。

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

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

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

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

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

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

我常常诅咒神明。

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

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

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

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

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

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

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

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

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

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

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

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

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

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

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

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

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xx年版)

4、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

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

“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

”它成为他的托庇所。

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

贝多芬写道: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

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

“全能的上帝!

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

天哪!

何等的神奇!

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选自《贝多芬传》,安徽文艺出版社xx年版)

教后记:

贝多芬是不平凡的,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缺陷以及他对生活不屈的抗争沉淀在他的外貌形象上,使之具有一种超人的气质。

通过贝多芬画像的介入,结合作者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肖像描写,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同时在性格上也得到了感染。

生活中,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以贝多芬为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