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1872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docx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

 

  篇一:

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报告

  篇一: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1.主要思想;通过观看数几个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对书法的感悟

  2.考查对象;历史博物馆出图文物古建筑碑刻石,

  3.关键词;历史文物陈列古建筑群碑林刻石林立瓦当雕刻书法艺术审美

  4.时间;20XX年3月21日

  5.地点;兵马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碑林秦砖汉瓦博物馆龙门石窟

  今年因写生考察之故与本系本专业同学同去陕西,河南。

其间,入住于二星级酒店,往返八天,考察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有着深厚中原文化的“艺术大餐”;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上山下山之险,饮食文化和住宿环境之异,但仍被西安古都的之古之博之奇和河南的洛阳石窟之惊之伟,唯有以叹,不往此行!

  首先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

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佣装束千人千态,据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在兵马俑的面部设计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征,兵马佣大多数是单眼皮的,话说秦始皇是单眼皮的,所以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就是好看,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代审美观,都是以皇帝为标准。

侧面说明了王权的集中!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成平面凹形。

1975年开始挖掘,并建造展览大厅,每天吸引着近万名中外游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共有4个,其中佣皆仿真人、真马制成。

从服饰、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

此外,陵旁还出土两组铜车马佣,雕镂精致,金壁辉煌。

1976年在一号坑的遗址上修建了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千军万马的威武阵势。

1978年前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佣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佣不算到中国!

”这些不由又让我们想到天之骄子——秦始皇。

还有他为我们留下的长城。

  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老社会文明的发展情况,与我而言,只后悔历史知之甚少.从史前(最早的蓝天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2000余件珍贵文物,分为“历史文物陈列”、“石刻艺术”、“碑林”三个部分,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天下六国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物,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式金,银器和唐三彩,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老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最早的石器,铜器,历代陶佣,历代陶瓷器,唐代墓葬壁画,汉代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整个展馆,一路走来,如果走过时间隧道,领略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及追求,更惊叹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流连忘返”。

碑林博物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

以石碑雕刻艺术为主,在石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历史中的不少文人骚客文章真迹的雕刻。

  历千万沧桑,载古都辉煌,孔庙留青砖碧瓦,碑林聚百宝之藏。

  西安碑林,佣碑林三千,溯长河一脉,书法真草隶篆,史通汉魏隋唐;读经史万卷,守文明一方,濡沫华夏精神,陶冶民族风尚;塑八方石刻,开一片圣土,萃四海名家,起一座殿堂,代有妙笔,各擅胜场,文化源远,艺术流长。

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闻名,秀出东方。

在这里,可以感知荣耀与责任,可以懂得珍爱与弘扬,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建筑。

进入博物馆,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其北是泮池;进入棂星门,便可看到处于中轴线上举架平缓、出詹深邃、朴素稳健的戟门;穿过戟门,则是东西两边和相互对称的6座碑亭。

整个建筑群在参天古柏衬映之下,分外古朴典雅。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经历代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从汉至今历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

这里碑石如林,名家荟萃,书法名碑有汉《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以及秦李斯、汉蔡扈、晋王羲之、隋智永、唐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师的杰作。

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献资料,如唐《开成石经》,114石列联成屏,共刻65万余字;唐玄宗作序、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形制独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此外,碑林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图案,其文化内涵丰厚,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

  接着我们有同行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

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展品以秦汉瓦当为主,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秦砖汉瓦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

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

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圆形、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

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

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秦汉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这秦汉瓦当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分期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代工匠通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穿越时空的精美的瓦当艺术。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这瓦当纹饰中的古代无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告别西安的路途,我们全体来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这座历史古城、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竞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脚下,心里有些激动,憧憬着每一处的所见所闻。

而观后心里则多了一丝感慨:

千年古都,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龙门石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能用语言所表达的宏伟壮观了。

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

龙门距洛阳市南约12公里,伊河从中间流过,北魏时开始营造石窟,相继开凿四百多年。

据考证现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

唐高宗时建成的奉先寺,是龙门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

大量的碑刻题记,更是研究古代书法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洛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龙门石窟确实为我国佛教艺术的宝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爬上长长的石阶,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让你不得不驻足仰视,

  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每个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会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

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卢舍那以凌傲长空的气派端坐在这里,这颗顶着螺形发髻的巨大头颅,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象征。

这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

中国的蒙娜丽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个能包容所有外来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这就是盛唐气象!

尽管在方圆一公里的山上分布着许多的石窟佛像,但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卢舍那大佛前,在游人如织的台阶边上,仰视中发现那双夺人心魄的眼睛总在注视着你,这是因为在佛像眼睛里镶上了琉璃,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只是,赞叹之后,无法不深思。

石窟已经开始风化,再古老的文明终究也是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吗?

何况,还有不懂珍惜的人们的破坏和加速催化。

石窟的佛像们,命运将会如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保护不周,窟中的佛像大多在近代被西方人盗走,据导游说,有不少头像目前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当然还有受到风化的摧残。

即便如此,就现存的一些完整佛像来看,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是相当惊人的,线条清晰,面目雍容,体现了北魏、唐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伟的古建筑群体,连廓庭院,刻石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以此引导我们去领略由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特别是碑林博物馆的碑刻书法和龙门石窟中的造像记对我印象颇深。

  勤礼碑

  始平公造像碑林中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熹平石经》;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柳公权《玄秘塔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姨母帖》,张旭草书《断千字文》。

从大量的唐代碑刻可以感受到整个唐朝书法灿烂的艺术文化,技术高超的工匠把碑文刻的细致精美,把书法中的章法表现的和谐尽善尽美,布局和谐,都保存完好。

从碑中不难看出当时书法家的艺术气息。

有的碑额碑侧有花纹等做装饰更能显示当时对美的追求,像《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碑感浑厚,沉稳较朴拙敦厚两种不同造型的代表作,字体端庄雄厚,楷法严整,合乎字样规范也是我曾经迷恋不舍的字体。

还有那些行草书刻的更为细致,草书起伏连绵,变化多端,甚至枯笔都能表现出来。

汉代八分隶书《曹全碑》可谓是秀美的代表,字体娟秀畅美,字法准确。

碑林收藏南北朝时期的的墓志,基本上属于南北朝时期。

在碑林收藏的墓志除了可以印证这一史实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那时书法的演变历程。

在节法界,常以北碑,即魏碑作为从隶书体向楷书体过渡的十种特殊书体。

所谓魏碑,通常是指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的碑刻。

由于北魏时期的碑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胜于其他各朝,故以“魏碑”冠名。

魏碑的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

书体隶、楷兼备,与北方刚劲矫健的民族特点非常吻合。

故而人们常用“古朴拙雅、雄峻坚实、意态奇特、精神飞动、血肉丰美”来赞美魏碑书法。

碑林收藏的墓志,可以说是魏碑节法的高度浓缩,堪称“魏碑大全这些都是临写这些”还有洛阳龙门造像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

笔画折处重顿方勒,又是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牛橛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其体势峻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横画起笔多作侧锋斜入,捺画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亦作悬针之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

其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

可宗为何?

曰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书法是我国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而且还是艺术的精髓。

不管是陶瓷,还是瓦当雕刻,都对中国

  书法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探索发现继承和发扬。

当然最直接的是在考察中不免发现很多碑刻经过时间而斑驳脱落的残迹,尽管可以看到印刷质量很好的帖,但在临习时要突破这些视觉障碍,理性的分析,才能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临习与思考才能看到和领悟到书法真正实质和内涵。

  后记;

  西安的文化还是保存的比较好的。

直来直去,不管怎么走都不会迷路的街市;环城的古城墙;钟楼、鼓楼、大小雁塔?

?

虽不是要考察的景点,但我觉得也是去到西安必去之地。

还有井然有序的交通,实在是让人十分舒服的一个地方。

当然这是一个承载几千年历史的古都的两大省——陕西省和河南省!

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地区!

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最真感受时光隧道的原始之地!

我们到达了课本历史书的世界,在那我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里的历史没有人可以去改变,此行之后,我们只能在自己心底的史书上很好的写上几笔!

对我本身的专业也有了一份心悸的感觉,记下每一份感动的美好!

  遂成此篇!

参考资料

  《曹全碑》

  《广武将军碑》

  《开成石经》

  《石台孝经》

  《不空和尚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勤礼碑》

  《始平公造像》

  《圣教序》

  《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

  《道因法师碑》

  《峄山碑》

  《三坟记》

  《熹平石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断千字文》

  《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姨母帖》

  《玄秘塔碑》

  《广艺舟双楫》

  《牛橛造像》篇二:

洛阳考察报告

  关于洛阳景区的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

了解景点的起源,文化内涵意义

  考察地点介绍:

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子驾六,。

洛阳博物馆

  考查内容,过程,结束

  考察收获,体会和建议: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

  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XX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XX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由来。

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莲花洞

  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史载: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

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

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XX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

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

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

  篇二:

采风考察报告

  艺术之路采风考察报告

  姓名:

黄保期班级:

10数码广告带队老师:

郭亚东考察时间:

20XX年10月15日-20XX年10月27日考察地点:

陕西西安、山西平遥、河南洛阳

  为期短短十三天的采风之路,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此次采风不仅积累了大量有关及有益于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材,同时也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一路上,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感受了古代社会的文明、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路途虽倦,快乐却时刻相伴!

  第一站:

陕西西安古城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后,终究到达西安古城!

  次日早晨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陕西这里建都。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午饭之后,再续启程至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雁塔,它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

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

  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观赏后随即赶

  至小雁塔,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时至傍晚,我们来到回民街。

据说回民街过去是商业繁华之街,商贾云集,风光无两,街上名店鳞次栉比,名产驰誉全国。

西安很多的美食在此都应有尽有,如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

  岐山面、饺子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陕西名吃。

第二天早上,采风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参观。

随着讲解员带领我们进去一号坑,就感觉到一股极其强大的势气向我们扑来,那是我们感受到千军万马的兵戈寒气吗?

再往坑中放眼看去,兵马俑不计其数,有点已经坏了,有的完整无损,有的已经被专家修复好之后重新放置原位。

他们都是位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臣勇士。

告别一号坑来到二号坑,这里虽然不及一号坑那么雄伟壮观,但无可厚非,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随后移步到三号坑,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较鲜艳。

  在观看中,铜马车让我惊异于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创造力,铜马车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其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

  秦始皇陵一瞰大势后,随至陕西创建最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时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博物馆本身即为孔庙旧址,其建置可追溯到北宋末年。

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第二站:

山西平遥古城

  不知不觉,行程到了第二站。

  深秋清早,太阳还是又红又大。

我们乘着电瓶车进入平遥古城,入住当地的特色客栈。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

  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平遥古城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除了古城的建筑、风俗文化外,当然不能落下当地美食小吃。

平遥牛肉是平遥久负盛名的特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中期就开始四方驰名。

平遥碗托也是平遥由来以久的一种风味面食小吃,受人喜爱,最早是由清代厨师董宣发明,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