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2028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docx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园林植物病害

A病害的基本概念

1、园林植物病害的定义: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园林植物病害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

3、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

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诱因

4、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与非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

主要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和螨等

寄生性病害:

凡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因其都能相互传染,故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

指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营养等多种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互相传染的

病害三角:

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的这种三元关系

5、症状:

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病害的症状。

6、病状与病症:

对有些侵染性病害而言,病害症状包括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锁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等两方面的特征。

病状:

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

病症: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上所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

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故无病症

病症的类型:

病症一般可划分为3种类型:

病原物的营养物、病原物的繁殖体、病害

7、症状的类型:

增生型症状:

表现为促进性的组织病变,即植物感病部分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细胞和组织过度生长。

它包括以下类型:

瘤肿、疮痂、丛枝、叶卷曲、愈伤组织、流胶合流脂

减生型症状:

表现为抑制性的组织病变,即感病部位细胞数目减少,体积缩小,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足。

它包括以下类型:

黄化、花叶和斑驳、矮缩、簇生

坏死型症状:

表现为分解性的组织病变,即病原物将植物细胞壁或中胶层、细胞内含物分解和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部组织坏死。

它包括以下类型:

枝叶枯、斑点和斑块、溃疡、腐烂、腐朽、顶枯或梢枯、水渍、焦灼、

穿孔、枯萎、猝倒、

B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病原真菌

a定义:

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无叶绿素的异养生物,营养体为菌丝体,繁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b基本形态

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

繁殖体:

真菌生长发育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

繁殖方式分为有性与无性两种

孢子: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孢子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子实体:

任何产生孢子的组织或结构称为子实体,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子囊果:

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由菌丝组成的包被包围着,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

根据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

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腔

无性繁殖:

真菌不经过核配合减数分裂,直接从营养体上或者其分化的特殊结构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断裂、芽殖等,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断裂:

真菌的菌丝断裂成短的小片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如节孢子。

芽殖:

单细胞的营养体、孢子或丝状真菌的产孢子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如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常见的无性孢子:

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

通过两个性细胞或者两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

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常见的产生有性生殖的孢子:

休眠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c分类与命名

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病原真菌归属于三个不同的类群:

假菌界

卵菌门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原生生物界

根肿菌门

网柱黏菌门

集孢黏菌门

黏菌门

真菌界

壶菌门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半知菌门

d主要类群

e主要症状类型

真菌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为坏死、腐烂与萎焉,少有畸形。

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和颗粒状物等病症。

2、植物病毒

a定义: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命名:

典型种的寄主名称+主要特点描述

b常见症状类型:

花叶和碎锦:

由于病毒的感染,影响了植物叶绿素或其他色素的合成和分布,在植物叶片上表现为深浅不同的褪色斑驳称为花叶;在花瓣上出现褪色斑驳称为碎锦。

畸形:

许多病毒除花叶外,往往伴随有卷叶、缩叶、裂叶、小叶等症状出现。

严重时果实也会缩小。

生长停止:

受病毒侵染的植物有时表现为植株矮小,开花、结果减少,有时甚至不开花结果。

坏死:

在叶、茎或叶柄等部位,有时可以产生坏死性的枯斑或坏死环。

3、植物病原细菌

a定义:

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生物,有固定的细胞壁但没有定形的细胞核。

b病害的主要特征:

可引起坏死性的斑点和腐烂、萎焉和肿瘤等症状。

细菌引起的坏死性斑点症状往往在病害初期表现为水渍状的半透明斑,在坏死斑的周围一般形成黄色晕圈,这是细菌性斑点病的标志。

4、植原体

a定义:

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软壁菌门,是一类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无细胞壁的多型性原核生物。

b病害的主要特征:

症状多为丛枝和萎缩等现象。

5、植物病原线虫

a定义:

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专寄生性: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是专性寄生的,只能在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内取食和繁殖,在植物体外就只能依靠体内储存的养分存货或休眠。

寄生方式:

内寄生和外寄生

b主要影响:

刺激寄主细胞增大;刺激细胞分类形成各种畸形,如肿瘤;抑制根茎顶端分身组织的分裂;融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隔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

c症状特征:

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

6、寄生性种子植物

a定义:

一部分高等植物和少数低等植物,由于根系、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只能寄生在其他的植物上营寄生生活。

b分类:

全寄生:

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

(菟丝子科和列当科)

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关系只是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方式

(桑寄生和槲寄生)

C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1、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按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能力的大小,将其分为4种类型:

a专性寄生物:

又称为严格寄生物或绝对寄生物,寄生能力最强。

它们只能从活的有机体吸收营养,因此又被称为活体寄生。

b兼性腐生物:

又被称为强寄生生物,其寄生性次于专性寄生物。

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

c兼性寄生物:

又被称为弱寄生物,其寄生性较弱。

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侵害或的寄主组织。

d专性腐生物:

又被称为严格腐生或绝对腐生物。

只能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上吸取营养,不能侵染活的有机体。

病原物的致病性:

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a酶的致病作用

b生长调节素的致病作用

c毒素的致病作用

d争夺营养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绝大多数寄生物都具有某种致病性,但致病性也必须以具有寄生性为前提。

寄生性与致病性紧密相连,但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的一部规律是:

1、病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长期生长和繁殖会使致病性降低,而反复在活寄主上接种则利于增强致病性;2、病原菌在抗病种和品种上寄生以后,会增强它的致病性,而通过感病品种则使其致病性减退。

病毒则有所不同,通过寄生感病的寄主后,致病性反而增强。

2、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就是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也就是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力,是寄主植物的一种属性。

按植物抗病能力的大小,将寄主植物划分为:

a免疫寄主

b抗病寄主

c耐病寄主

d感病寄主

植物抗病的机制:

a结构抗病性

b生化抗病性

3、侵染性病害的循环

a概念:

侵染循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

侵染链:

侵染循环的过程是以病原物的活动为主,包括几个互相连锁的环节,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再侵染源以及病程。

病程:

是病害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育期

病原物的传播: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人为传播

D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1、定义: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2、常见病原:

营养失调(元素缺乏&元素过量)

温度与光照失调(温度过高,温度过低,光照不足)

水分失调(水分过多,水分不足)

大气污染(初级污染物,次级污染物,工业副产物)

其他

E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1、原则与方法

原则:

一、在病害发生的地点或现场对病害进行调查或检查

二、现场观察记录和采集样本

三、仔细观察发病的植物群体,向栽培者了解发病历史和以前及当前的处理方法

四、对于单个植株应注意到所有的异常状况

五、对现场无法确定或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病害,应采集标本并将其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方法:

a区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观察症状。

不少侵染性病害产生特异性的病害症状后期有病症出现,且侵染性病害的症状一般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或迹象;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则以不安不呈现一个渐进扩展的模式,也没有病症出现

第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万网有发病中心,并有从中心向周围扩展蔓延之势;而非侵染性病害并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蔓延趋势。

第三,侵染性病害在一特定地点,通常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的寄主植物上;而非侵染性病害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一个地方几种或多种而且在分类上互不相关的植物上发生类似症状。

b病害诊断的方法:

1)区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2)症状观察

3)病原物的显微观察

4)病原性的确定

要证明生物的病原性,就必须用柯赫法则来检验,其步骤如下:

1、病植物上都发现有这种生物;

2、这种生物能够从植物组织上分离培养,并纯化得到纯营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与原来发病植物同种的健康植株上,能够引起同样的病害症状;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组织上能再分离出这种生物,其形态特征同2一样

2、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P67-69

其特点是在植物表面或内部存在病原物,如真菌、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植物、线虫等。

真菌病害的诊断:

真菌病害发生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一般到后期会在病组织上产生病症,它们多半是真菌的繁殖体,用肉眼或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或患病组织的异常,即可识别诊断。

在很多情况下,植物病组织上并不出现子实体或病原物的其他结构,因此,直接的观察鉴定便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将植物材料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保湿1-2天后再镜检。

保湿能促进一些病原物产孢,或者分离培养病原真菌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也可促使它们产孢。

细菌病害的诊断:

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害的症状、病组织上大量细菌个体的存在以及缺乏其他病原物。

植物病原细菌非常小,在显微镜下也仅是微细的杆状,形态上很难区分病原物或腐生菌。

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纯化细菌得到单菌落、免疫诊断技术

植原体病害的诊断:

植原体病害常引起植物矮缩、黄化、丛枝、花器官异常及最终衰退死亡等症状。

植原体是非常微小、具多型性、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一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而其不能人工培养(螺原体除外)。

对植原体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病害症状,嫁接和媒介昆虫的传染性,电子显微镜观察,对四环素的敏感性和对青霉素的非敏感性等,另外还可用染色法。

病毒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

1、症状观察

2、内含体观察

3、传染试验

4、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

5、血清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等

线虫病害的诊断:

植物寄生性线虫具有口针,如果在病植物体或根际土壤出现这些线虫,就指示他们可能是病原,或至少与病害有关。

进一步可鉴定该线虫是否属于引起该病害的属或种。

其他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寄生在寄主植物体上,明显的病症表明它们是病原

藻斑病和毛毡病典型而特异的症状表明他们的病原。

3、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P69

如果从患病植物上不能发现、分离和传染病原物,那么就可以推测病害的原因为非生物因素。

诊断较为复杂,首先要研究排除侵染性病害,然后再分别检查发病的症状(部位、特征、危害程度),分析发病因素(发病时间、气候条件、地形、土壤、肥料、水分等)。

F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

基本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防治原则:

生物、生态和经济是构成任何防治计划的三要素,又称为“防治三角”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杜绝与铲除:

防治新侵染性病害进入无病区;或一旦进入,即就地封锁和消灭;或尽量减少或稀释病原物接种体的数量以使其不能成功侵染。

2、免疫与抗病:

选育和栽培免疫或抗病的植物种、品种或品系;或增强树木的活力和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3、保护:

对感病的健康植物进行保护,为其设置一道保护层,以阻止或降低病原物的侵染。

4、治疗:

对病株进行治疗,阻止病害的进一步扩展,或使其康复。

植物检疫: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植物检疫的实施:

1、检疫对象的确定

2、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3、对外检疫

4、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的程序:

1、报检

2、验检

3、检疫处理

4、签发证书

植物检疫的方法:

现场检疫,实验室检疫和栽培检疫

栽培措施:

(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繁殖材料

2、培育健苗

3、植物的合理配置与轮作

4、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5、场圃卫生

6、生物防治

7、物理防治

8、外科治疗

9、化学防治

G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

病原:

叶、花、果病害的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和线虫。

症状类型:

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各种叶斑病、煤污病、叶畸形、变色等症状。

侵染循环的特点:

侵染来源:

病落叶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被动传播的方式到达新的侵染点

叶部病害病程的特点:

叶部病害病原物侵入的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防治原则:

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的基本方法,是园林栽培技术措施,并辅以化学防治。

减少侵染来源的方法有:

注意场圃卫生;使用无病的种苗、接穗等;避免易感染某种病害的多种寄主植物的混植;有病地段秋季深翻,或覆盖塑料膜等。

主要的叶、花、果病害:

1、真菌性病害

a白粉病:

由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所致的一类病害

b叶锈病:

由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

c炭疽病

d叶斑病及叶枯病:

e叶部畸形病:

f其他真菌性病害:

2、细菌性病害

疫病:

细菌性病害,发展迅速,众多侵染点相合并,最后导致整株萎焉的斑点病。

防治:

3、病毒性病害

4、线虫病害

5、藻类病害

6、植原体病害

H园林植物茎干部病害

病原:

低等的疫霉属真菌

子囊菌

半知菌

担子菌

两种类型病原物的特点:

寄生性强的病原物(病毒、植原体、线虫、锈菌和部分细菌)分布不很普遍,寄主范围较窄。

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大多数真菌和部分细菌)专化性一般不强,寄主范围比较广,一般在树干或树皮上营腐生或兼性寄生生活。

病害的发生特点:

1、病菌的侵染途径一般为伤口或自然孔口

2、病菌大多有潜伏侵染特性

3、病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势有关

防治特点:

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引起的茎干病害:

1、植物检疫

2、建立无病苗圃

3、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寄生性弱的病原引起的病害:

1、加强管理,提高植物生命力

2、加强管理,减少各种伤口

I园林植物根部病害

病原:

引起根病的病原,一类属于非侵染性的,如积水、施肥不当、土壤酸碱度不适等;另一类属于侵染性的,主要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

侵染循环的特点:

引起根病的病原物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球根上越冬;

病原物传播的传播途径:

靠雨水、灌溉水、病根与健根之间的相互接触

根线虫及菌索的传播途径:

主动传播

防治原则:

1、根病的发生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故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以及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是一项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2、严格实施检疫、病土消毒、球根挖掘及栽植前的处理,是减少初侵染的重要措施;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对由死养生物引起的根病在防治效果上是明显的。

 

二、园林植物虫害

A昆虫的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

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

头部的器官(口器、触角、复眼及单眼)

器官的变化

昆虫的头部:

由头壳组成,后面与胸部用颈连接;

主要器官和附肢有:

1对触角、1对复眼、单眼和口器;

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触角的结构及类型

触角的定义: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一对附肢,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位于额的两侧,其上着生有许多的感觉器,能感受分子级的微小刺激,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是昆虫觅食、求避敌等重要生命活动的基础。

触角的基本构造:

柄节、梗节和鞭节

触角的类型:

据形状、长度、结构等分12个基本类型

1.刚毛状():

如蜻蜓、蝉、叶蝉等的触角。

2.线状()触角又丝状触角:

是最常见的类型,如螽斯类、天牛类

3.念珠状():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棒状()棒状触角又称球杆状触角,如蝶类和蚁蛉类的触角

5.锤状():

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6.锯齿状():

如部分叩甲、芜菁雄虫等的触角

7.栉齿状():

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又叫双栉状():

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

9.肘状()又叫膝状触角:

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

10.环毛状():

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具芒状():

为蝇类所特有。

12.鳃状():

如金龟甲之触角。

触角的主要功能:

嗅觉、触觉与听觉

口器的构造及取食方式、危害症状

口器:

一般位于头部的下方,具有取食食物的功能

口器的类型:

1、咀嚼式口器:

取食固体食物由上唇、下唇、1对上颚、1对下颚和舌五部分组成。

以蝗虫口器为代表。

为害状及防治特点:

其典型为害状是造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

如有的能把叶片食成缺刻,花蕾残缺不全,穿孔或啃食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将叶片吃光;有的潜食叶肉,有的钻蛀枝干、茎干,有的咬食根部。

防治上应使用胃毒剂或触杀剂。

2、吸收式口器:

取食液体食物。

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

由喙、两对口针(1对上颚口针和1对下颚口针)及具有强有力的抽吸机构的食窦唧筒组成。

为蝽类、蝉类、蚜、蚧等具有。

锉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为害状及防治特点:

常使植物呈现褪色的斑点。

卷曲、皱缩、枯萎或畸形;有的形成虫瘿。

防治上应使用内吸剂和触杀剂。

3、嚼吸式口器:

既可取食固体食物,亦可取食液体食物

复、单眼的位置

复眼:

具有成像、测速等视觉作用。

单眼:

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3个或1-2个。

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

(2)侧单眼:

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l~7对不等,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有较大用途。

 

3、昆虫的胸部:

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组成;

3对足每节1对

2对翅中、后胸各1对

是运动中心。

胸部的构造:

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由4块骨板构成的。

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的称侧板,下面的称腹板。

骨板的名称按其所在胸节而命名,如前胸的背板称前胸背板,中胸的称中胸背板等。

各板又被若干沟分成一些骨片,这些骨片又各有其名称,如中胸背板常有1块小形的骨片称为小盾片,其形状、大小常作为辨识昆虫种类的依据。

足与翅

足的构造、类型及功能之间的关系

翅的类型、在分目中的地位

足的基本构造: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昆虫足的类型:

1、步行足(或):

最常见,某些特化类型有时亦能用于行走。

步行足还有帮助捕食、清洁、抱握雌虫、攀缘等功能。

有些学者还虎甲、步甲、蜚蠊等能快跑的足专称为疾走足;

2、跳跃足(或):

股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当股节肌肉收缩时,折在股节下的胫节又突然伸开而使虫体向前上方快速运动,如蝗虫、跳蚤的后足

3、捕捉足(或):

基节多延长,股节发达,股节与胫节上多有相对的齿或刺而形成一个捕捉机构,如螳螂、猎蜡等很多捕食性昆虫的足。

有些猎蝽的足并不特化,但它们能用前足蘸以植物的胶黏捕猎物。

4、开掘足( ):

较宽扁,股节或胫节上具齿,适于挖土及拉断植物的细根。

如蝼蛄、金龟甲、蝉的若虫等土栖昆虫的前足。

5、游泳足():

稍扁平,具较密缘毛,形若桨,适于划水。

水生昆虫的足(除有些种类的前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游泳的形态特化。

6、抱握足():

较短粗,跗节特别膨大,具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能挟持雌虫,如龙虱雄虫的前足。

7、携粉足():

多毛,较宽扁,基附节甚大,适于采集与携带花粉,如蜜蜂总科昆虫的后足。

8、攀握足():

又叫攀悬足、攀缘足等,各节较短粗,胫节端部具1指状突,与跗节及呈弯爪状的前跗节构成一个钳状构造,能牢牢夹住人畜毛发等。

如虱类的足。

翅的类型:

据形状、质地与功能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9种。

1、膜翅():

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蚜虫、蜂类

2、毛翅():

膜质,翅面与翅脉被很多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

3、鳞翅():

膜质,因密被鳞片外观多不透明;如蝶、蛾。

4、缨翅():

膜质透明,脉退化,翅缘具缨状长毛;如蓟马。

5、半覆翅():

臀前区革质,其余膜质,翅折叠时臀前区覆盖住臀区与轭区起保护作用;如多数竹节虫后翅

6、覆翅(,复):

革质,多不透明或半透明,主要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如蝗虫、叶蝉前翅。

7、半鞘翅(,复):

又称半翅,其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前翅。

8、鞘翅(,复):

全部骨化,坚硬,主要用于保护后翅与背部;如鞘翅目前翅。

9、棒翅():

称平衡棒,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飞翔时用以平衡身体;如双翅目后翅,捻翅目前翅。

蚊、蝇、雄性介壳虫的后翅。

蛹的类型(重点掌握)

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等,分为

离蛹():

又称裸蛹,其附肢和翅不贴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如鞘翅目的蛹。

在脉翅目和毛翅目昆虫中,蛹甚至还可爬行及游泳。

被蛹():

体壁多坚硬,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