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2162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docx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70973

中国历史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绪论

*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

——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

*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地方志

*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

(先秦——清朝)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

*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海河水系的形成

•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海岸线的变迁

*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

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九州”与“五服”

•秦:

郡县制

•汉:

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

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

州(郡)县两级制

•唐:

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

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

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

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

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

*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

*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

*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

*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金元明清时期

*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华北平原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下游平原

*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

(一)——运河

*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

(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概述

*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

*战国长城

*秦长城

*汉长城

*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

*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

*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

*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

*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

*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

*南京

*杭州

*安阳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

阅读文献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谭其骧:

《长水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史念海:

《河山集》(四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

*史念海:

《中国的运河》,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正祥:

《中国文化地理》,香港:

三联书店,1981

*靳生禾: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葛剑雄等:

《移民与中国》,香港:

中华书局,1992

*葛剑雄:

《普天之下》,台北:

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任美锷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周振鹤:

《体国经野之道》,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

*周振鹤: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辛德勇: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96

*PrestonE.James:

Historyofgeographicalideals,李旭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顾颉刚、史念海:

《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

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1982

*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史记•货殖列传》,北京:

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书•地理志》,北京:

中华书局标点本

*《隋书•地理志》,北京: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

一、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地理志”系统

*《汉书•地理志》——正史第一部地理志

(1)体例

以疆域范围内的政区及其沿革为纲,以人口、山川、物产等为目。

(2)内容

•首篇:

《禹贡》、《周官•职方》

•正文:

政区沿革以及各级行政区划中的户口、山川、古迹、物产等情况

•附录:

“风俗”篇(《域分》、《风俗》)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

莽曰乐平。

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百六十。

县九:

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天池大泽在县西。

莽曰循虏。

上禄,故道,莽曰善治。

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

莽曰乐平亭。

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

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

莽曰杨德。

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

属豫州。

户十一万八千四十五,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

县六:

鲁,伯禽所封。

户五万二千。

有铁官。

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

汶阳,莽曰汶亭。

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

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峄山在北。

莽曰驺亭。

薛。

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

*正史中的“地理志”系统

(1)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

(“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

除《汉书•地理志》外有十五种:

《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

此外,《清史稿》也有《地理志》

(2)缺编地理志的正史

•缺编的有八种:

《史记》、《三国志》、《南史》、《北史》、《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

•补充工作:

《隋书•地理志》对北齐、北周、梁、陈政区沿革的追溯,被称为“五代史志”;

清代学者的补志:

《补三国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等(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河渠书(志)”系统

*《史记•河渠书》——开创河渠书体例

(1)体例:

以水道为纲,记载其流域的经济与自然地理

(2)内容:

主要记载历代水利工程的兴修情况极其利弊

*正史中的“河渠书”系统

(1)正史中“河渠书”系统的文献共有五种:

《汉书•沟洫志》、《宋史•河渠志》、《金史•河渠志》、《元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

此外,《清史稿》也有《河渠志》

(2)《后汉书》至两唐书之间的正史没有河渠志

*“食货志”系统

*两个源头——《史记•平准书》、《货殖列传》

*正史的第一部“食货志”——《汉书•食货志》

*“食货志”系统的经济地理学价值

正史“食货志”的内容涉及特定地域的生产和开发情况,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价值。

*民族地理和域外地理

*民族地理——夷、蛮、戎、狄的列传

(1)《史记》开创为周边民族作列传的体例

相关篇目有:

《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

(2)民族列传因为不同朝代而名称有所变化

《魏书》有《蠕蠕传》,新、旧《唐书》有《吐蕃列传》等。

*域外地理

(1)《史记》开创为域外国家作列传的体例

相关篇目有:

《朝鲜列传》、《大宛列传》

(2)《旧五代史》开始,域外国家列传称为《外国列传》

二、类书和政典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如《艺文类聚》、《玉海》、《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都是对前代地理书的汇集,其价值在于对已经佚失的古地理书的保存。

*政典中的地理文献

地理文献以“州郡典”、“舆地考”等形式分布在“十通”中

*第一部政典——《通典》

唐•杜佑:

《通典》——历代典章制度的汇编

其中卷171-184为“州郡典”

*“十通”中的地理文献

《通志》卷56”职官略“有“州郡”、卷66”艺文略”有“地理”,《文献通考》卷315-323“與地考”,《续通典》卷107-120“州郡”,《清朝通典》卷90-96“州郡”,《续文献通考》卷229-236“與地考”,《清朝文献通考》卷269-292“與地考”,《续通志》卷103—109”地理略”,《清朝通志》卷24—31”地理略”

三、地方志

*地方志的起源

*《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

*地方志的种类

*根据行政区层级而有不同层级的地方志

如“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等

*行政区之外的各种专志

如山水志、湖堤志、盐场志、寺观志等

*地方志的历史发展及其利用

*宋元方志

(1)方志编撰体例的日臻成熟

代表作:

“临安三志”(乾道、淳祐、咸淳)、《景定建康志》、《吴郡志》

(2)《宋元方志丛刊》

*明代方志

(1)方志的普遍修纂——“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

如:

康海的《武功志》和韩邦靖的《朝邑志》

(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清代方志

(1)地方志修撰的鼎盛时期

(2)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

•理论:

撰成《修志十议》、《方志立三书义》等文和《方志略例》,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

•实践:

主修《湖北通志》、《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

*历代方志的著录

朱士嘉:

《中国地方志综录》及其增订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四、地理文献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

*《山海经》——“开了幻想的一派”

(1)《山经》(《五藏山经》):

以东周都城洛阳为中心,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个部分

(2)《海经》:

中国四方有海的原始观念的反映,以神话幻想为主。

(3)《大荒经》:

是对《海经》的诠释

*《禹贡》——中国沿革地理的第一篇

(1)内容: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2)《禹贡》“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其他地理文献

(1)《穆天子传》

(2)《周礼•职方》

(3)《尔雅•释地》

(4)《管子》:

《地员》篇专论土壤;《度地》篇专论水利;《地图》篇强调地图的重要,阐述地图的基本内容;《地数》篇讲述古代矿物

*两汉时期

*《史记•河渠书》

*《汉书•地理志》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阳国志》

(1)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2)地域范围:

晋代梁、益、宁三州,相当于今天云、贵、川三省和鄂、甘、陕三省部分地区,为《禹贡》梁州之域:

“华阳黑水惟梁州。

(3)时间范围:

始于开辟,终于晋永和三年。

(4)内容:

一、沿革地理部分,包括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1-4卷)。

二、以编年体形式叙述历代在四川的割据政权(5-9卷)

三、记载西汉迄东晋初年的“先贤士女”(10-12卷)

*《法显传》(《佛国记》)

(1)晋释法显撰

(2)法显西行的经历和见闻

记事以佛教胜迹和佛事为主,同时对各地行程、地理概貌、文化习俗等都有真实而详细的记载。

(3)关于《佛国记》的史地研究

(民国)丁谦:

《佛国记地理考证》(载《地学杂志》,1915年,6:

12)

*《水经注》

(1)北魏郦道元著

(2)关于《水经》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隋书•经籍志》著录郭璞注,《唐六典》著录汉桑钦著,清代学者考证认为三国时人所撰。

(3)体例与内容

•开创了以水道为纲,因水证地的撰述体例

注记水道时穷源竟委,详细描述了水道所经各地的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

•对《水经》经文的讹谬之处作了许多匡正。

*《洛阳伽蓝记》

(1)北魏•杨衒之撰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

(2)体例和内容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

”(五卷:

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

•以记佛寺为纲,通过正文和子注,由伽蓝(正文)旁及附近的官署、里巷、名胜乃至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子注)。

“盖都邑之事,尽在是矣。

*佚失的重要地理文献

(1)阚駰《十三州志》

(2)《晋书地道记》

(3)《晋太康三年地记》

(4)六朝地志

*隋唐时期

*正史地理志

(1)《隋书•地理志》

(2)两《唐书•地理志》

反映的是晚唐区划建置情况

*地理总志

(1)《括地志》

唐太宗时魏王李泰主持编修,反映了盛唐贞观时期的区划建置。

(2)《元和郡县志》——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

李吉甫撰,记载了中唐时期的区划建置。

*佛教游记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

“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

*两宋时期

*《太平寰宇记》

(1)乐史撰

(2)“太平”是宋太宗的年号“太平兴国”

(3)编撰体例的突破

增加和丰富了人文地理的内容,表现在“风俗、姓氏、人物、艺文”等项目。

《四库全书总目》说:

“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

”“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乐)史。

*《元丰九域志》

(1)王存撰

(2)“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3)内容

记载熙宁、元丰间“九州封域”之官修地理总志

(4)体例

纲要性的地理书

*《舆地广记》

(1)宋•欧阳忞撰

(2)编撰风格

着重叙述政区沿革,在叙述政区沿革时结合历史典故(《诗》、《书》、《左传》)

*《舆地纪胜》

(1)南宋王象之撰

(2)地域范围:

南宋十六路版图

(3)是一部以形胜为主题的地理总志——”诗”、”四六”两个门目的开创

作者自序说要“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于地理志中开创了歌咏地方山水的“诗”和“四六”两门。

*《通鉴地理通释》

(1)南宋•王应麟撰

(2)就《资治通鉴》的地名作一般地理沿革和位置的考释

*《诸蕃志》

(1)南宋•赵汝适撰

(2)研究宋代南洋历史地理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文献

*元明清时期

*官修地理总志《一统志》的出现

(1)《大元大一统志》

•赵万里辑本:

《元一统志》

•以行省为纲,以路和直辖府、州为目,体例上开了明、清一统志的先河。

(2)《大明一统志》

•明英宗天顺年间敕修。

同时敕修的还有《寰宇通志》,后书版毁。

•体例因袭《元一统志》,取材以天顺间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以布政司(行省级)为纲,以府、州为目,下系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土产、人物等二十个门目。

(3)嘉庆《重修一统志》

三次撰修:

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五年开始,乾隆八年成书,主修为徐乾学;

第二次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四十九年成书,习惯上称为“续志”,主修为和坤;

第三次是嘉庆二十五年开始,道光二十二年成书,因为书的取材以嘉庆二十五年为下限,因此称嘉庆《重修一统志》,简称“嘉庆一统志”,主修为穆章阿。

*西北史地文献

(1)祁韵士:

《西陲要略》、《西域释地》

(2)徐松:

《西域水道记》

(3)张穆:

《蒙古游牧记》

(4)何秋涛:

《朔方备乘》

*域外文献

(1)《真腊风土记》

元周达观撰。

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灿烂文化。

(2)《长春真人西游记》、《西使记》——元代两部西行晋谒的游记

(3)《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魏源撰

(4)《瀛环志略》

清•徐继畲撰

*航海文献

(1)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2)郑和下西洋随行游记

马欢:

《瀛涯胜览》

费信:

《星槎胜览》

巩珍:

《西洋番国志》

(3)《郑和航海图》

(4)航海针经

如张燮的《东西洋考》,其中的“舟师考“分“东洋针路”、“西洋针路”。

无名氏:

《两种海道针经》(《顺风相送》、《指南正法》)

*《徐霞客游记》

(1)明•徐弘祖撰

(2)体例与内容

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徐霞客旅行中的足迹所至和观察所得

(3)对徐霞客与《游记》的评价

•钱谦益称徐霞客为“千古奇人”,《游记》为“千古奇书”

•蔡尚思称徐霞客为“集地理考察大成的徐霞客”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1)顾炎武撰。

(2)内容

•关于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舆地方面的内容称为《肇域志》;

•关于水利、资源、户口、田赋、兵役等经济、军事关系的部分称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史方舆纪要》

(1)顾祖禹撰

(2)体例与内容

•“以史为主,以志证之。

”是一部将历史与地理糅合在一起的沿革地理学著作。

全书贯串着极为强烈的军事地理思想。

•内容分四个部分:

一、历代州域形势,二、分省方舆纪要,三、川渎、四、天文分野

*《汉唐地理书钞》

清王谟辑,所辑为汉唐间地理古籍。

十三经--尚书

夏书·禹贡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知冀州: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恒、卫既従,大陆既作。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主济河惟兖州。

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浮于济、漯,达于河。

斋海岱惟青州。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菜夷作牧。

厥篚檿丝。

浮于汶,达于济。

古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

厥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达于河。

知淮海惟扬州。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厎定。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厥土惟涂泥。

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

鸟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知荆及衡阳惟荆州。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

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知荆河惟豫州。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

导菏泽,被孟猪。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

浮于洛,达于河。

主华阳、黑水惟梁州。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斋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

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原隰厎绩,至于猪野。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厥贡惟球、琳、琅玕。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斋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知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古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斋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主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知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古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主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古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入于海。

主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古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斋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主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知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斋五百里甸服:

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主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知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古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斋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主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版式:

静远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考古资料时期:

距今2500年前(before500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

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

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

*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仰韶温暖期)

仰韶温暖期中国大地上的动植物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