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26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试题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

在小说的末尾,发出了寓意深刻的内心感慨:

“天啊!

这就是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

读《巴黎圣母院》,我读懂了人性的丑恶与善良,更明白了爱的真谛。

4.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①至⑥小题选做四小题)(4分)

①海石②苦孤③重远

④循蹈⑤闻鸡⑥按索

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⑴,靡有朝矣。

⑵,桃李罗堂前。

⑶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⑸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2分)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A.它依旧攀缘,依旧伸长,依旧舒放B.它依旧攀缘,依旧舒放,依旧伸长

C.它依旧伸长,依旧舒放,依旧攀缘D.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1分)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悟言一室之内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长乐王回深父

8.按要求给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只填序号)(3分)

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③顺流而东也

④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⑤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⑥足以荣汝身

⑴属于名词作动词的是;

⑵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⑶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⑴至⑷小题选做两小题)(2分)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

⑵不能喻之于怀喻:

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

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

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5分)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

B.自京师乘风雪乘:

C.是月丁未是:

D.遂至其巅巅:

E.及既上及:

1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②余始循以入

③挟飞仙以遨游④自唐显庆以来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3分)

⑵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2分)

15.试分析“苍山负雪”中动词“负”使用的妙处。

答:

16.试分析“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7.阅读第2段,指出作者的登山路线。

()—→中谷—→()—→()—→山巅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②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③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8.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是本文一大特色,选文第②段写皇城人海的一户普通人家,可概括为“院落秋色”,试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第③、第④段的内容。

19.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

(12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20.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个字)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

(不超过15个字)(6分)

21.第2段“不仅如此”中的“如此”指代:

(3分)

22.以上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论述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5题。

(13分)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

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

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

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

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

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

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

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

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

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源泉……若能轻轻地襄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23.作者在第1段中说:

“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山居环境的宁静为什么对作者有震慑作用?

24.第3段写了哪几种作者听出的“染绿的声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5.作者为什么对“染绿的声音”情有独钟?

试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6分)

六、(60分)

26.任选一题(60分)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年轻时候曾经有过许多梦……

有人说,年轻是个多梦的季节,梦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五彩缤纷,有的扑朔迷离,有的神奇变幻,有的惊心动魄……

有句歌词说:

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

要求:

①或以记叙描写为主,或以抒发感情为主;

②内容宜充实,忌空洞;

③不少于700字。

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

贫与富、美与丑、卑鄙与高尚、聪慧与愚钝、苦难与幸福……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没有差别,将会变成一潭死水。

也有人认为:

富有、健美、高尚、聪慧、幸福……这是人人所期盼与追求的,只有消灭了差别,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请以“差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写成复杂记叙文。

④不少于7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二参考答案

1.①xiè

(屑)、②zhuì

(缀)、③nì

(腻)、④chuá

n(椽)、⑤ruǐ(蕊)、⑥yà

(揠)、⑦yǎn(衍)、⑧pá

n(磐)

2.⑴浪漫主义离骚⑵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辞

3.⑴激流觉慧⑵命运卡西莫多

4.①海枯石烂②苦心孤诣③任重道远

④循规蹈矩⑤闻鸡起舞⑥按图索骥

5.⑴夙兴夜寐⑵榆柳荫后檐⑶足以极视听之娱⑷侣鱼虾而友麋鹿⑸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D(“伸长——攀缘——舒放”表现了枝条生长的过程。

7.B(A.“悟”通“晤”;

C.“冯”通“凭”;

D.“父”通“甫”。

8.⑴属于名词作动词的是:

③⑤;

⑵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②④;

⑶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①⑥。

9.⑴次:

旁边⑵喻:

明白⑶望:

农历十五⑷夷:

平坦

10.⑴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毕”“咸”各1分)

⑵有位吹洞箫的朋友,按照歌声(的节拍)吹箫伴奏。

(定语后置、“和”各1分)

11.A.阳:

山的南面。

B.乘:

冒着。

C.是:

这。

D.巅:

顶峰。

E.及:

等到。

12.D(①以:

介词,在;

②③以:

连词,同“而”;

④以:

连词,表时间的范围。

13.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错一处扣1分)

14.⑴回过头来再看日观峰的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射到。

(“或”“得”“否”各1分)

⑵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偏”“当”各1分)

15.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被动者说成主动者(1分),并且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苍山以生命(2分)。

16.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喻体“画”、“带”,富有生气和情趣,使人感到宁静的气息,获得美的享受。

17.登山路线:

(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3分)

附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

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

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18.槐树落蕊秋蝉残声(4分)

19.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3分),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心境(3分)。

20.类比(2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1分);

对比(2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重大意义(1分)

2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分)

22.马克思一生在科学研究(或答:

科学发现)方面的伟大贡献(成就)。

23.作者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震慑”并非害怕,而是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24.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

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

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

④阳光变化下森林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25.①因为作者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而“染绿的声音”能涤荡“我满心的尘垢”;

(3分)②能帮助作者寻找充满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的人生(3分)。

2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