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454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docx

名老中医陈超临床经验精

陈超

陈超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

刘彦荣张军整理

编者按陈超,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又曾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

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

崇尚东垣、景岳学说,对中医理论有较深

刻造诣,临床经验丰富。

本文系统介绍陈氏在学术思想上,对病机注

重调理脾胃;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因注重七情所伤的观点。

证特色方面重点介绍陈氏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重视脏

腑辨证,尤重先天后天;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的

经验。

名案评析记载陈氏治疗慢性肾炎、骨痹、血虚头痛、肺寒咳嗽

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独特见解。

医论医话论及伤风感冒,小儿发热,温

病卫气营血辨证,紫癜、血瘀与活血化瘀法都密切联系临床实践。

验方中的生发饮、胃痛灵、健儿散、气管炎方、双解退热散、榴连汤、中耳炎散、龙柏洗剂,均是数

十年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

学习本文,除能系统了解陈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外,还能

学到陈氏临证中的独到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诊疗有所启迪,获益

匪浅。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

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剂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厘之际,批导乎谷阝窥之中,盖戛乎其难哉。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序》

陈超,男,字钅享教,生于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鱼县人。

其家三世业医,秉承家技,学有渊

源。

弱年读书之暇,常随诊于叔父,令其诵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

赋》、《濒湖脉学》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年长从师于嘉鱼县内科名医李季峰先生,

先生临床经验丰富,尤精于温病。

通过数年刻苦学习和跟师随诊,并进一步攻读吴鞠通、叶天

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论著,对内科杂病和温病有了较深功底。

学成后,1947年即悬壶市肆,临证

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每遇疑难重症,即感棘手,常自勤求古训,或寻师长求教,或访同窗切磋,以

求解决患者痛苦之术,不数年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累了临床经验,求医者甚众,深受广大

乡里患者之赞誉。

解放后,参加湖北省孝感地区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重点系

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返乡里参加县人民医院工

第二卷351

作。

1956年应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

此后又拜儿科名中医赵心波为师,侍诊其左

右,亲聆其教导,获益匪浅,使学术思路大为豁达。

赵师尝云:

“学习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步骤,

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要钻进去,吃透书中要旨精华,不要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以求问题得到

解决,才能学有所成,如果这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一本书,像蜻蜓点水一样,必然枉费心机,半

途而废,学焉有成?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重新精读了四部经典著作,浏览了各家学说,其中重

点学习了东垣脾胃论和景岳全书,体会到,李杲以《脾胃论》为代表作,根据《内经》、《难经》的理

论及张元素的学术影响,总结出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

机理论,东垣在论脾胃方面提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人赖地阴之气以长,

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

必统于脾胃”。

因此,东垣在病机方面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枢纽作用。

在病因方面,强调饮食劳役,情志失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百病丛生。

张介宾积一生临

证经验和心得辑成《景岳全书》,全面反应了他的学术观点,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

阳离决,精气乃绝”为依据,认为阴无阳无气则不能生形,阳无阴无形则无以载气,故物生于阳

而成于阴。

进而阐述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阴之象是为精是为形;真阴统藏于肾(命门),是

为真阴之脏,“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阴精不亏,则元阳有载,阴平阳秘。

故命门

与肾为真阳真阴所在,为五脏六腑之本,凡阴阳诸病变,当责之肾与命门之水火阴阳平衡失调,

故病必求其本也。

由于对东垣、景岳学说的钻研和崇尚,对陈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

1972年调至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

更加重视脾肾。

认为“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而五脏之枝叶乃心与肺”,“根本不固,枝叶焉有不

凋之理”。

因此强调脾肾心肺不论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治病必求于本。

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博采众方而不偏执一端;处方求

精练,既用经方,又用时方,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因而临床疗效显著。

在医德方面,尊崇孙

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辨治,从不苟言,既不炫耀自己,大包大揽,

轻讥同业。

在教学方面,除带教中外学生外,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言传身教,启发后学,深受学生尊敬。

在对待现代医学知识方面,深感到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不断进步,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

方法,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方面,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更好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为病人服务。

此,他在西医确诊后的一些疾病探索中医的辨证分型施治,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深刻的体会。

在4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过程中,悉心钻研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并运

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理、法、方、药严谨,用药轻灵,在中医内、儿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

验。

擅长治疗小儿急性传染病和内科咳嗽、哮喘、心脑血管病、肾炎、癫痫、胃肠病等,尤其对哮

喘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治则治法上注重肺肾同治,标本兼顾,强调寓防于

治,寓治于防,并创建了补肾平喘汤,对哮喘病的研究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

陈氏还在临床上,

每遇涓滴体会或一鳞半爪,则随时记录收集,以便系统地进行整理,曾在杂志报刊发表论文和

医案等20余篇。

近年来已将毕生心得临床笔记、医案、医论整理成册,近20万字,定名为《陈

超医案医论集》待出版,并参加编写《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

第二卷352

####

学术精华

一、病机注重调理脾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在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饮食通过脾胃的作用,生为水谷精微,化为

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人之一生,无不赖于脾胃后天之养。

李东垣云: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

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又

云: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陈氏注重调理脾胃,不

仅对脾胃病以治脾胃为主,特别是对其他脏腑的疾患亦强调兼顾脾胃。

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本

固而枝叶才能繁茂,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体现其学术特点。

(一)治咳喘当兼扶脾

咳喘为肺气上逆之病,外感、内伤均可致之。

外感者或风或寒或热或燥,多与表气不固,肺

卫失守有关;内伤者或气虚、或阴虚、或痰湿内生、或肾气失纳,又多与气、血、津液亏乏有关。

脾胃为生化之源,生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升降有序,水精布化有常,循环往复,使五脏得养,元

气得充,是以肺气上升而为固。

而且他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

若脾气虚,则水谷游溢之精气无以上供于肺。

正如东垣所云:

“脾气一虚,则肺气先绝。

”所以陈氏在治

疗咳喘病中,尤其在咳喘后期,每兼以扶脾燥湿化痰而收意外之效。

可见其对“脾为后天之本”

和脾肺同治的理论颇有见地。

(二)补虚损首重后天

凡虚损之证,不外五脏六腑、表里阴阳气血之虚。

陈氏多根据《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

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理论来指导

临床。

对于虚损的成因,常以病久阴阳失调及阴阳互根的消长变化来分析病机、判断预后和转

归的重要论据。

其治疗多受东垣学说的启发,常应用补益脾胃之法。

如东垣认为“虚证之形成,是人体元气不足之故,元气不足,又是脾胃之故”。

又云: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

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指出了元气与胃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维系人体健康的

重要因素。

因此其治则当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

者,补之以味”之旨。

故对虚损证,以调补脾胃为主。

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水谷之精微得以

濡养脏腑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调小儿脾胃为本

小儿主要表现为生机旺盛,生长迅速,而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称小儿为“纯阳之体”,即指

生机旺盛之意。

同时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所以又有“稚阴未生,稚阳未长”的说法。

第二卷353

####

此即指小儿脏腑气血正在不断地生长发育阶段,机体适应功能较弱,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

自节,故易受外感六淫所侵,饮食所伤。

因此在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调理脾胃更为重要,病后更

是关键。

由于小儿生机旺盛,发生疾病后恢复迅速,又极易生风生热。

所以陈氏在调理小儿脾

胃方面“重健运而不重补益”、“补之太过则易生热”,多用健脾助运、理气消食化滞之品,促使脾

胃功能恢复。

若一味以温补滋腻厚味之品补之,反易滞腻生热而碍其脾胃升清降浊运化之枢机。

此说虽非创见,但有他自己的发挥。

二、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

元气为人身之本,元气即正气。

经云: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指出

了在人体正气正常的情况下,邪不能干,只有在病因的作用下,使人体正邪相争,平衡失调,才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

“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人体之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包括卫气

和阴精。

卫气又称“卫阳”,有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

阴精又称“阴液”,即营养物质基础,

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由此可见,卫气、阴精都有防御和抗病能力,二者的生成、输布、贮藏,都与肺、脾、肾有密切关

系。

肺主气,合皮毛,宣发卫气,抗御外邪;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为元气之根,又为水火之脏,

以金水相生,涵木生土。

因此补肾、健脾为扶正固本的关键。

如果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抓住了

这一“求本”的重要所在,才能准确地辨证论治,取得最好的疗效,亦即张景岳认为不论诊治任

何疾病,“必当先察元气为主,而后求疾病”。

陈氏数十年来,以这种观点指导临床,如他对哮喘

病人的辨证论治与临床研究中强调:

素体不足,病久体弱,正气虚损是其突出的共同点,所以扶

正固体,改善体质,是哮喘病的主要治则。

因此对数百例哮喘病人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正是他的“治病必求其本”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病因注重七情所伤

七情是内伤致病的主要因素,七情所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正

常的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即可致病。

七情所伤与六淫不同,往往直接

影响相应的内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过度的情志变化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可以导致气机的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气、血、阴阳是互为因果的,气机紊乱可导致血液运

行异常,

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现象。

在发展过程中,七情异常既是发病的原因,又可以促使病情加重。

精神情绪好转,病情又会迅速缓解。

陈氏在分析七情致病方面,尤重怒、思、忧的情志变化。

他认

为:

怒、思、忧是临床上最多见的致病因素。

怒则伤肝,导致气机紊乱,而出现胸闷,胁肋胀痛,腹

胀呕逆;若肝阴受伤,肝阳上亢则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目眩等肝火上扰之症。

思虑过度

而致脾运失司,运化无权则不思饮食;若脾气郁结,则脘腹胀满而痞塞。

忧思太过则肺气抑郁,郁

久伤阴,肺络受损,易使形容憔悴而咳嗽,或痰中带血。

他在这种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临诊中详细

耐心地观察病情,特别强调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引发病人吐露情志上的不快,了解全面病

情,结合四诊进行综合分析,求得准确的施治方案,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第二卷354

####

临证特色

一、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

陈氏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认为阴阳是一对矛盾对立

而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资生、相互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为根。

他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

床,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在诊断与判断疾病方面:

人身即阴阳气血水火,也可以阴阳二字概之,如果阴阳任何一方

偏胜,必然会影响到对方而出现病理现象。

即《内经》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

所以人体全赖阴阳以生,保持相对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如果出

现偏胜,非热即寒,非寒即热,若阴竭阳脱,就会导致“阴阳离绝”,是死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辨证方面:

认为阴阳二字可用来代表疾病的性质,即从临床所表现的证候群中,可以辨

别出阴阳的属性和寒热虚实。

尝云:

阳证者,临床表现为高热,面赤,烦躁,渴喜凉饮,大便秘

结,溲如浓茶,舌苔黄燥,脉洪数等,属实证热证。

阴证者,临床常见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

面色白,身出冷汗,渴喜热饮,利下清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属虚证寒证。

所以临床辨证,审别阴阳是重要一环。

在分析病因病机方面:

人之一身,赖阴阳气血维持平衡,若阳气充盈,则神有所归,阴气充

裕,则精血有所藏。

血属阴,气属阳,血亏则阴虚于内,而为虚损之证;气盛则阳亢于上,而为实

热之疾。

久病阴亏液竭,阴不护阳,阳不内守,虚阳外越,致使阴阳偏离,气血交脱,实属危候。

此即用阴阳学说来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理论。

在论治方面:

亦强调审别阴阳,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

来观察、分析、归纳,以指导施治,达到补偏救弊治愈疾病的目的。

阳热实证,治以阴寒药为主;

阴寒虚证,以补虚散寒为先。

阴不足者,阳无所制,则阳必亢,须补其阴,此当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阳不足者,阴无所制,则阴必盛,此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即和阴阳之偏盛,调气血之盛

衰的论治方法。

在用药方面: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病有阴阳气血偏盛之别,阴病宜用阳药,阳病宜用阴药。

所谓药用之阴阳,即酸苦涌泄为阴,有泄热通下之功,辛甘发散为阳,有发散温补之能。

对虚证

的治疗,亦遵《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若有阳脱者,宜阳药中佐

以阴药,以阴引阳;阴脱者,宜阴药中佐以阳药,以阳引阴,此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法,使

阴阳各有所归,以达到疾病获愈的目的。

关于五行学说:

和阴阳学说一样,是一种认识和分析疾病的思想方法。

陈氏在临证时,运

用五行学说与脏腑之间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辨证探源,审因论治。

如肝属木,若肝病而失疏泄,气滞于内,郁而生热生火,木火炽盛,乘胃则胃脘痛而呃逆,乘脾则运化无权是为泄泻,治当扶

土抑木,使肝木得疏,脾土得旺则诸证皆平。

又如,心属火,临床多指心火或命门之火。

命门火

即为肾阳,若肾阳虚,则命门火衰,畏寒、四肢厥冷、鸡鸣泄泻、完谷不化。

此乃火不生土之证,

第二卷355

####

治当温肾以健脾。

因此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用以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生理、病

理变化,分析在病理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临床特征,作为判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

二、重视脏腑辨证,尤重先天后天

脏腑是人体生命所依,疾病所系之处。

所以脏腑辨证是很重要的一环。

陈氏尝云:

人体发病,是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出现的一群证候,其所侵犯的脏腑部位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证候,这即是进行脏腑辨证的重要依据。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疾病发生后也会使脏腑之间相互传变,相互影

响。

临床上通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归纳、综合、分析而确定诊断病变的脏腑部位以及脏

腑之间相互影响。

如,治一吴姓哮喘患者:

哮喘冬日发作十余载,近日又发,喘促发憋,早晚较

重。

喘时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白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气短自汗,心慌少寐,唇甲

青紫,且见烦躁不安,胸闷善太息,纳差便溏,尿频,下肢浮肿,舌质绛,舌苔白,脉沉弦细数。

析该脉症:

喘促日久,反复发作,咳嗽痰多白粘,乃浊痰内阻,气道不畅,肺失肃降,其病在肺;喘

重不能平卧,气不能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脉细沉,乃肾失摄纳,其病在肾;肾为水脏,肺为水

之上源,今肺肾两虚,水津乏源,则水不制火,而心火亢,心阴耗伤,阴血不足,血行滞涩,脉络瘀

阻,出现心慌气短少寐,唇甲青紫,舌质绛;肝肾同源,肝肾阴虚,肝火旺盛,故而烦躁易怒,胸闷

善太息,脉弦数。

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若阴损及阳,致命门火衰,失于温煦,脾阳不足,温

运失司,故有纳差,腹泻便溏,下肢浮肿之症。

由此可见,不论什么疾病,均有累及脏腑的可能,

须根据各脏腑发生病变的临床特征详加辨证,并要注意脏腑病变相互传变和消长的规律,而防

患于未然。

在脏腑辨证中,尤应注重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尝云:

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

肾为先天元阳之本,脾为后天精血之源,只有先天之本固,后天之精血充,才能使生命运转不息,

生生不绝。

肾又为水火之脏,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阴充盛则生髓濡胃,滋养五脏之精

血,肾阳充和则温煦万物,使人体生机旺盛,正常地生长、发育、繁衍生息;脾主运化,向五脏输布

水谷之精微;胃主受纳,传代谢之糟粕,对于脾胃的关系是一升一降,循环往复,两者既有分工,又

有合作。

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相互合作和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又要

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性。

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阳赖脾阴以濡养,脾阴赖胃阳以温煦,

故治胃与治脾不同,治腑与治脏各异,脾喜燥而恶湿,温补则健;胃喜湿而恶燥,濡润则和。

脾常以四君、六君、香砂六君、参苓白术、补中益气之类;润胃常用沙参、麦冬、石斛、山药,热病

后期常用五汁饮之类。

肾病有阴阳水火之异,肾阳虚常以桂附地黄、鹿茸或右归之类温补肾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阴虚者常以六味地黄、麦味地黄、大补阴丸、左归之类育阴清相

火,填补肾精,以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功。

此乃脏腑辨证中尤重先后天的意义所在。

三、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应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

哮喘病是以喘咳,憋闷,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严重时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

第二卷356

####

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医称为哮证。

由于哮必兼喘,所以称为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

病,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

陈氏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哮喘发病的诱因以寒冷、感冒为最多见,其次为闻异味、油烟、劳

累等;其病机主要为肺、肾、心脾虚损。

盖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机枢,如感受风寒

之邪,或闻及异味、油烟等而引起肺之气机受阻,肃降失司,势必肺气上逆而喘息发憋,喘促日

久,肺气必虚,以致气道不利,呼吸急促,喘憋,鼻翼煽动,甚则张口抬肩;心主血脉,若肺气受

阻,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则心脉瘀滞,故唇甲青紫,心慌气短,心阳外越而自汗出;肾主纳气,

为元气之根,喘久及肾,肾气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则气上逆迫肺,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

能续,端坐呼吸难以平卧;肾为水火之脏,肾虚不能濡润脾土,而脾气亦虚,脾虚不能化湿,水湿

不化,浊痰上逆,阻塞气道而为喘咳。

故以肺、心、肾、脾虚为辨证要点。

因此,治疗法则当以调

补肺心肾脾,扶正祛邪为主。

中医疾病学认为,在病因的作用下,使机体生理平衡失调,是导致

疾病发生的关键。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中医对发病机理的基本认

识。

哮喘病人常表现素体不足,病久体弱,即正气不足,是其突出特点,故以扶正为主,改善体

质,是治疗哮喘病的主要治法。

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喘促篇》中说:

“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

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

扶正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

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陈氏临床

中认

为:

所谓“喘有宿根”即指过敏性哮喘而言。

关于“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则认

为哮喘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不论新久均可用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方法,此即寓防于治,寓治

于防之意,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调畅气机,化痰行瘀。

肺肾是人体气机升降

出入的主要脏器,王孟英说:

“肺受病,一身之气皆失顺降之机。

”从临床哮喘病人症状来看,均

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胸闷憋气,喉中有声,呼吸急促,唇甲青紫等,故调畅气机,肃降肺肾也是治

疗哮喘病的重要一环。

然痰瘀的生成均与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所以肃肺纳肾,补心脾之气,即寓有调畅气机,增强体质之意,并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环之效,以达到平喘的目的,此即扶

正即所以祛邪之法也。

陈氏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是《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饮为主,意在滋补肺肾心脾,益气滋

阴。

方中用太子参易人参以避其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温,入

肺心肾,有敛肺、滋肾、养心阴之效。

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补肺心肾之

要药。

乌梅酸温,入肺肾二经,可“收肺气”、“治久咳”、“纳气归元”,故佐生脉饮敛肺气,纳肾气

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有抗菌和抗过敏的作用。

苏子辛温入肺,降气定喘,止咳化痰;磁石咸

寒入肾,镇养真阴,纳气平喘,二药同用,一阴一阳,一降一纳,使肺气得降,肾气得纳,且磁石可

减苏子之辛燥,苏子可制磁石之咸寒,两者相互制约。

陈氏认为磁石以煅者为佳,以防其咸寒

重镇伤肾。

地龙清热凉血祛风通络平喘,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而收平喘之效。

桃仁活血行瘀,可

改善肺的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

地龙、桃仁同用,可化瘀通络,润燥滑肠,使下焦得通,肺

气得畅,补而不滞。

并喜用陈皮、半夏理脾气化痰湿,输旋中焦,使肺肾调和无阻。

补骨脂辛

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金得荫,对于肾虚咳喘疗效颇佳。

尤其对咳喘甚而尿

出者更佳。

紫河车甘咸,大补元气,现代药理研究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过敏

作用。

因此本方以调补肺心肾平喘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有理气化痰,行瘀通络之效,并且

第二卷357

####

有改善体质的作用。

全方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不论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可服用。

临床观察300例肺肾两虚型的患者总有效率达91%。

名案评析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案

于某,男,14岁,1984年4月3日初诊。

主诉:

腰膝酸软乏力,蛋白尿2年。

病史:

患儿于1982年4月4日始全身出现弥漫性皮疹,经某职工医院诊断为“猩红热”,用

青、链霉素治疗后皮疹消退。

4月9日检查尿常规:

蛋白(++),白血球3~5个,红血球0~1

个,确诊为“猩红热并发肾炎”。

给予对症处理后,复查尿常规:

蛋白仍为(++),白血球6~9

个,红血球4~5个,并有颗粒管型。

又到市儿童医院、中医院,用中西药配合治疗,但病情一直

未见好转。

现症:

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纳差,溲黄,大便稍干,近来面生痤疮。

诊察:

舌尖红,舌苔白薄,脉细滑。

检查尿常规:

蛋白(++),白血球0~1个,红血球1~2

个。

辨证:

病起于烂喉痧之后,毒热内蕴血分,伤及肾阴,精血暗耗,故腰膝酸软,尿蛋白一直不

消失;肾虚及脾,是以脾气亦虚,故纳差气短乏力;而近日面生痤疮,溲黄,便干,舌尖红,脉细滑

等均系阴虚火旺,血热生疮之候。

治法:

补肾健脾,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黄芪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

克,炒白术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连翘20克,赤小豆20克,白茅根20克,焦三仙30克,7

剂。

二诊:

饮食增进,精神好转,面部痤疮减少,余无变化,舌脉同前。

复查尿常规:

蛋白(+),

白血球0~1个,上皮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