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488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06年1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会议同意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号召,全区各族人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加快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和谐内蒙古而努力奋斗。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第一节农牧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农村牧区公共服务

  第五节农牧业保护支持体系

第三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能源工业

  第二节化学工业

  第三节冶金建材工业

  第四节农畜产品加工业

  第五节装备制造业

  第六节高新技术产业

  第七节基地和园区建设

  第八节建筑业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一节商贸流通业

  第二节物流业

  第三节旅游业

  第四节房地产业

  第五节社区服务业

  第六节金融业

  第七节信息中介业

  第八节市政公用服务业

第五章统筹发展区域经济

  第一节城镇化

  第二节呼包鄂地区发展

  第三节东部地区发展

  第四节县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边境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

第六章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节发展重点

  第二节政策支持

  第三节服务引导

第七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交通基础设施

  第二节水利基础设施

  第三节城市基础设施

  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节约用水

  第二节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第四节循环经济

  第五节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六节环境保护

  第七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

第九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科技

  第二节教育

  第三节文化

  第四节卫生和全民健康

  第五节人才

第十章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一节招商引资

  第二节“走出去”战略

  第三节口岸经济

  第四节对外贸易

第十一章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节农村牧区改革

  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

  第四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建设和谐内蒙古

  第一节就业

  第二节居民收入

  第三节扶贫开发

  第四节社会保障

  第五节人口和计划生育

  第六节社会建设与管理

  第七节精神文明建设

  第八节民主法制与社会秩序

第十三章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实施分类指导

  第二节调整和完善政策

  第三节完善规划体系

序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关键时期。

编制和实施好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提前完成,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生产总值达到3822.77亿元,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536.29亿元,增长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37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年均实际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7.71亿元,年均增长44.3%。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6.4%;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7.2%。

全区生态状况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79000公里和7934公里。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三农三牧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仍很艰巨。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环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我国将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更加密切。

所有这些都为我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我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

二是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我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区进一步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是国家产业政策更加明确,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我区加强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把握来势,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速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强化机遇意识,加快改革开放,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实现富民强区。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在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重视消费和出口的作用;在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在扩大对内开放的同时,促进对外开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在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遵循规律,持续发展。

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加大对东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

加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295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就业机制较为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集中度有效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农牧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力争达到4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100%。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0%以上的农村牧区人口。

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480万人以内。

耕地面积保持在667万公顷,全区生态环境实现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草原植被盖度和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280天,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三废”处理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财税、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市政公用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进展。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年均增长16%以上。

引进国内资金达到2500亿元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8亿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达到147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达到4400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以上;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牧民钢砖混结构住房比重达到80%。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二章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着力调整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建立保护支持体系。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达到730亿元。

第一节农牧业结构调整

  改善种植业结构,稳定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种植效益。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增加单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扩大专用小麦和玉米、优质小杂粮、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农产品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750万吨。

进一步建设河套和土默川平原小麦、油料、瓜果基地,西辽河流域玉米基地,大兴安岭岭东南优质大豆基地,阴山北麓马铃薯、小杂粮等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5%,肉类产量达到400万吨,鲜奶产量达到1500万吨。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圈养、模式化饲养、集约化经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农区畜牧业占全区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

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基本草牧场,全面推行休牧、禁牧和轮牧。

优化养殖业结构,加快良种繁育,提高自繁能力、良种比例和单位产出。

第二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主导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牧业,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不断推进品牌化、规模化经营,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0户。

  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具有我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

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它中介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区60%的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规范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农牧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三节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农田和饲草料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10万公顷。

  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原则,支持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推广使用以沼气、小型风电、太阳能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洁净能源,嘎查村全部通路、通电、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

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引导农村牧区居民点布局。

继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和高砷高氟地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

第四节农村牧区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村牧区,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实现农牧民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学。

  全面普及农村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计划。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大力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村牧区寄宿制建设工程,新增寄宿学生17.3万人。

继续实施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全面完成初中计算机教室建设任务。

加大全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建成小学以城镇小学加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为主、初中以城镇初中为主的义务教育体系,实现普通高中全部集中到旗县所在地。

实施农村牧区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

巩固和完善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930所苏木乡镇卫生院,改造完善旗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所各80所,基础设施和设备达到基本配置标准,形成以旗县医院为骨干、苏木乡镇卫生院为基础、覆盖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全面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因病致贫的困难农牧民实行医疗救助,建立与农牧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

加强农村牧区卫生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工作,每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拥有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员,嘎查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牧区,实施医师到农村牧区服务计划。

  编制全区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推进农村牧区基层文化站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完成800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每村四套电视、两套广播节目的建设任务。

加强苏木乡镇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牧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第五节农牧业保护支持体系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用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户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

  提高农牧业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农牧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科研自主攻关和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推广提质增效的综合配套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快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防控预警和饲料监管机制。

加快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

以区域性农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为重点,强化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实行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增强防灾避灾能力。

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预防体系,建设人工增雨基地。

加强农牧业信息服务,健全信息网络,提高服务能力。

发展农牧业保险,提高农牧业保护水平。

第三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形成大集群。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巩固和提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非资源型等其它产业。

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增加中国驰名商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3180亿元。

第一节能源工业

  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

  煤炭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

建设两个亿吨以上、三个5000万吨以上产量的重点煤炭基地,新开矿井年产能要高于120万吨、露天矿高于300万吨。

建设乌海焦煤基地和古拉本无烟煤基地,提高我区特种煤的开发能力。

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

全区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积极发展洁净煤生产,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

  电力工业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西电东送、煤电一体化和区内用电项目,鼓励和支持自备电厂建设。

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

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重点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区建设大中型风电场,扩建新建中小型风电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加快电网建设,形成多条交、直流外送通道和区内500千伏主网架结构电网。

  天然气工业重点建设苏里格、大牛地和乌审等大中型气田,天然气产能达到120亿立方米。

石油工业加快对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的勘探和开采步伐,推进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化学工业

  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提高加工深度,在资源产地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若干大型化工基地。

新增甲醇系列产品1000万吨,煤焦化系列产品1000万吨,煤制油、聚氯乙烯各500万吨。

  煤化工实施煤-电-化一体化战略,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品链,提高煤制气、转炉气、焦炉气和煤层气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特色煤化工经济区域的建设,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大唐国际多伦年产46万吨煤基烯烃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大型煤炭液化、煤焦化、甲醇及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天然气化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建设鄂绒集团、临海化工集团合成氨、尿素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合成氨、尿素、液体燃料等系列天然气化工产品。

  盐碱化工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扩张产业规模。

充分发挥煤、电、盐等资源优势,实施兰太实业40万吨聚氯乙烯、海吉集团14万吨聚氯乙烯等重点项目,突出发展氯碱化工,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大型煤电-电石-氯碱-聚氯乙烯联合生产项目,稳步发展金属钠、氯丁橡胶、甲烷氯化物等产品。

第三节冶金建材工业

  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和玻璃等产业,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钢铁工业加快产业重组,实施包钢扩能改造等重点工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和不锈钢等的比重,全区钢产能达到1500万吨。

  有色金属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水平。

依托包头铝业、希望铝业、霍煤集团铝业等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氧化铝,突出发展精铝、铝板带、高档铝箔、稀土铝及铝基系列合金材料,适度发展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品。

  建材工业以水泥、玻璃为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扩大浮法平板玻璃生产规模。

充分利用高岭土、风积沙等资源,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

第四节农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乳、肉、绒、粮油加工等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乳业继续建设大型加工项目,提升产品档次,实现乳制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扩大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力争两家龙头企业进入世界乳业二十强。

  肉类加工业以牛羊肉加工为重点,全面发展肉类产业。

按照国际肉类安全卫生标准,以品牌经营为切入点,培育草原兴发、伊盛、科尔沁牛业等一批现代化加工企业。

  羊绒加工业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加工水平,在自主研发、创国际品牌和建立营销网络方面取得突破,稳定鄂尔多斯、鹿王等名牌羊绒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粮油加工业提高小麦、玉米、油料、马铃薯等的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玉米、大豆和蓖麻,西部地区的小麦、向日葵和番茄等农产品的加工,力争在玉米加工和转化上取得较大突破。

第五节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运输机械和特种工程机械,促进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

提高重大装备成套水平、产品配套和自主技术开发能力。

鼓励和引导企业按集团化、专业化模式进行重组、联合和分工。

在发挥现有军工企业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生产领域,建设包头、呼和浩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扩大重型汽车、重型矿用车、工程机械、铁路车辆、风电设备、牧业机械和数控机床卡盘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

第六节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稀土深加工和生物制药业,增加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发展数字电视、高端手机、液晶显示器、光电基础材料和器件、多晶硅、单晶硅等,开发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产品和数字音视频产品。

  稀土产业在稳定发展上中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下游产品,突出发展稀土新材料、元器件和应用产品等下游产品。

加快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净化催化材料、发光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的发展步伐,延长产业链,构筑稀土产业集群。

  生物制药和特色制药产业围绕农畜产品及特色植物资源,培育中蒙药、生物制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产业链和功能性食品产业链。

第七节基地和园区建设

  根据我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若干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基地,促进我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规划建设化学、冶金、机械、有色金属工业和以稀土高科、生物制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