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603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docx

现当代作品选课件笔记整理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一.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

1.社会历史背景: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

2.文学基调: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召唤和吸引着作家去体验新的生活,讴歌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

质朴、明朗、热烈、高昂、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构成了本时期文学的基调和主导风格。

3.指导思想:

①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解放区文艺因充分地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人民”,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直接发端和本时期文学发展的楷模。

②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确认: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

4.一体化趋势

Ø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

Ø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中国作家协会及下属各级作协或各种文化机构的干部)

Ø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

这也就决定了本时期的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并同“五四”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格局形成显著的比照。

5.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有选择的接受:

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

王蒙---------------------------------------------------------------------------------------

第一章50、60年代小说

二. 王蒙作品概况

(一)创作历程简介

第一阶段:

早期“革命+青春”1953,处女作《青春万岁》1956,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二阶段:

艺术创新阶段

1979年以后,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布礼》、《蝴蝶》等作品,运用意识流手法,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世界。

活动变人形》、《来劲》、《坚硬的稀粥》

开创东方化的意识流:

(1)主题的象征性

(2)意识与潜意识(3)心理时间(4)心理剖析(5)内心独白(6)自由联想

第三阶段:

90年代

王蒙主要从事“季节”长篇小说写作,《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是作家回首往事、反思历史,进一步感悟历史奥秘之作。

怎样从小说中认识王蒙?

王蒙的胸襟是博大的,写作对他来说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驰骋,为了把哭、笑、痛苦、嘲笑、思索、爱情、平静、宽恕和自信写它个淋漓尽致。

”这是大气的心态,自由的心态。

(一)作品发表与反响情况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讲述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强烈反响:

①在文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中,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肯定赞成、叫好喝彩。

②另一种则是否定或基本否定的声音,

③毛泽东说:

“王蒙写了一篇小说,赞成他的很起劲,反驳他的也很起劲,但是反驳的态度不怎么适当。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正在讨论,问题在于批评态度。

小说揭发官僚主义,很好,揭发得不深刻,但很好,王蒙的小说并没有批评整个的官僚主义,王蒙的小说有片面性,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写得不够,要批评。

应该有批评,也应该有保护。

正面的人物林震写得无力,而反面人物很主动。

王蒙是不会写,他会写反面人物,可是正面人物写不好。

写不好,有生活的原因。

(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缘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

《小豆儿》《春节》《青春万岁》

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作家自述:

最初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

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

我不想把林震写成娜斯嘉式的英雄。

生活不止一次地提示给我热情向往娜斯嘉又与娜斯嘉有相当区别的林震式的人物,林震式的“斗争”,林震式的受挫。

甚至于,我还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

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

在与林震对立的一方,刘世吾是主要人物,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有些描写也不见得宜于简单化地列入官僚主义的概念之下),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

至于刘世吾在工作上,不少地方是正确的、可敬的,我一点也不“憎恶”他。

可惜,他运用自己对于工作规律的掌握来保护、掩盖自己的冷漠,他的优点和缺点是联系着的。

我写的几个人物和他们的纠葛,有一些地方虽然能够感受、传达,却不能清楚地分析、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我是抱着一种提出若干问题,同时惭愧地承认自己未能将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的心情的。

(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成就

1.开放性叙事主题。

(1)揭露了官僚主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

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

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

这篇作品突破“禁区”的意义。

(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3)政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如果从广泛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理想上来分析,王蒙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是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王蒙笔下表现为他有意选择的两个意象:

一个是组织部,一个是学生(青年)。

这两个意象虽在写实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王蒙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现在看来,小说因为把握住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所以小说获得了超时空的意义,后代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感受。

这篇小说的内在冲突是代表组织部的刘世吾和代表学生的林震。

” 

4)成长的困惑。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成长小说”又称为“教育小说”,通常都是叙述主人公成长、成熟、成功的经历。

成长是适宜文学表现的空间,西方文学中成长小说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也缺乏相关理论。

然而成长主题却在并非基于明确创作意识的前提下一直存在。

这部小说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和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多地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的心路历程。

(5)作家人生体验的文学化。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篇揭示现实的小说,但同时它也是一篇通过个人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冲突来表现叙述人心理体验和心路发展历程的心理小说。

小说中相当部分的篇幅是用来展示林震、刘世吾、赵慧文的心理苦闷和感情困惑的。

事实上,王蒙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是有意无意地投注进两个自我。

当然,我们不能说林震和刘世吾就是作家的原型,但这两个人物形象及其个性气质中的确印有作家个人的经历、体验,他们分别是王蒙成长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投影,也是王蒙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扰、苦闷、矛盾内心世界的文学化表现。

王蒙对小说中两个人物的看法是通过显在结构林震对刘世吾的观察和潜在结构中刘世吾对林震的审视的互补互动达成的。

刘世吾对林震的引导和林震对刘世吾的不无偏激的审视批判都意味着作者思考的深化,意味着他超越他们成为可能。

但即使这样,整篇小说还是弥散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隐忧和惶惑。

这是时代的惶惑,也是人生的惶惑。

2.人物形象的开放性。

(1)刘世吾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典型。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一个身在官场,身不由己地被政治权力和党文化异化又不得不去异化别人的双重角色。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他逐渐冷漠、麻木。

这是刘世吾作为人生历程中独特个体的典型意义。

(2)林震是少共和青年形象的典型。

 林震是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敢于坚持原则的共产党员典型。

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初涉人世的青年人,对社会、人生、感情充满困惑,经历着成长的历程。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手法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在人物之间与人物自身形成多种对比。

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2)独特的叙述结构特征。

①全知叙事:

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②角色叙事:

从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和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表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人生状态的思考。

(3)细腻的心理描写。

林震的心理刻画真实可感、耐人寻味。

1.分析论述作品的多义性主题。

2.谈谈你自己对林震这个人物的认识。

十七年的话剧-----------------------------------------------------------------------

Ø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试验话剧院先后成立

Ø主要上演西方古典名著、我国三四十年代剧作

Ø两类剧作家:

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曹禺、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新中国的作家胡可、沈西蒙、崔德志等。

十七年的话剧:

1、1949-1956年: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2、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推陈出新。

歌颂新生活、新中国、新风貌的作品大量涌现,但这些作品总的倾向是: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老舍的《龙须沟》是这一阶段的优秀作品

3、1956-1957年:

“第四种剧本”

即区别于概念化、模式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当时流行的“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模式)的另一种剧本。

这些话剧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物出发,对题材禁区进行突破:

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或生活“阴暗面”。

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

这些话剧,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的产物,在反右中全部被否定。

4、1956年全国话剧观摩会,无一历史剧

5、1958-1962年,历史剧昙花一现式的繁荣:

优秀剧目: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

6、1963年“大写十三年”与1965年《海瑞罢官》被批

7、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教育剧”

60年代初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调动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出现了一批注重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剧”。

但这些作品大多时代印痕和思想局限明显,《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其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完美的作品。

8、1965-1976年:

模式化的戏剧。

“四人帮”的“三突出”、“主题先行”、“根本任务”等错误论调主宰,戏剧领域完全模式化

现代京剧样板戏普及全国,并几乎统一戏剧的天下

 

新时期文学概述-----------------------------------------------------------------------------------------

1.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

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本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说,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既有表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在改革开放中前行的“主旋律”,也有表现当代作家自由探讨精神的“纯文学”和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大众趣味的“俗文学”,进入了一个多音齐鸣、众语喧哗的时代。

2.文学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思潮是以批判性和反思性为主要特征的

3.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本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走向是,各种文艺观点、各种创作方法相互碰撞、多方涵容,几经起伏跌宕,形成了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和流派林立的格局。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是主导性潮流,这不仅是因为“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为新时期作家的基本素质所决定。

(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初,张承志的《黑骏马》以一曲悲怆的蒙古古歌,开始了他的浪漫主义奏鸣,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邓刚的《迷人的海》、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等作品都表现出对充满野性和灵性的大自然的依恋。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出现对于浪漫主义创作潮流是个重要的推动。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朦胧诗;现代派小说;实验话剧

(4)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代诗;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

(5)通俗文学思潮

港台通俗文学的引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等,还有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的散文、诗歌)

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通俗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作家吸取港台通俗文学的经验,创作出一批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从而形成新一轮的通俗文学热潮,这主要是“王朔热”、“汪国真热”和“海外留学生文学热”。

4.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

(1)文艺和政治关系问题

(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4)文学本体论问题(5)人文精神问题

 

茶馆------------------------------------------------------------------------------

新时期,“中国百年第一经典舞台剧”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

军阀混战时期,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大兵、打手横行。

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茶馆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为所欲为,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困境中。

三.《茶馆》的现代性

(一)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意识1.作家主体精神的凸显。

2.文化反思和思想启蒙

(二)形式技巧层面上的现代手法

1.史诗剧的形式特征。

反思——间离,布莱希特

总体象征:

茶馆——社会

局部象征:

“将,你完了!

”语含三关

“第一是它直接表现棋势的定局;第二是指它暗示受害者的命运;第三是指它象征腐朽的清王朝”

2.象征、荒诞、内心独白等技法。

荒诞:

情节动作的荒诞离奇:

“庞太监娶媳妇”“两个兵丁合娶一个媳妇”“三个老人洒纸钱自祭”

内心独白:

最后一幕三个老人掏心窝子的人生总结

“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

四.《茶馆》的结构艺术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

1.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始终: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

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唐铁嘴父子,刘麻子父子3.无关紧要的人物根据需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五.《茶馆》的民族风味:

浓郁的京味

场景:

茶馆,茶文化;道具:

鸟,鸟文化;语言:

北京方言;

人物:

京都文化、传统礼仪文化、半殖民地病态文化;北京民间艺术形式的插入:

数来宝

 

汪曾祺--------------------------------------------------------------------------------------

第一章 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汪曾祺的《受戒》

1.家乡的山水与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了汪曾祺的气质。

2.在充满爱与美的环境中成长。

桐城派特别是归有光简练的散文、屠格涅夫和沈从文的小说,决定了汪曾祺的一生——他从事文学创作及创作的风格,均与此相关。

3.随遇而安的一生。

二.汪曾祺的小说观

1.小说是回忆。

汪曾祺说:

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小说是回忆”。

2.主张小说散文化

(1)接近生活原貌,追求和谐。

散文化小说题材无所谓大小,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2)营造氛围与情境。

“所谓散文,即不是直接写人物的部分。

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

有的只是一点气氛。

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

一篇小说要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

(3)结构自然。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

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汪曾祺反对小说的戏剧化,认同苏轼写作的理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三.《受戒》的审美世界

(一)在乡土与民情中寄寓理想,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散文化文体

1.特征:

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

2.风情小说

主角是民俗民风,是气氛而不是人物,而“气氛即人物”。

渗透着作者的深层情感,具有内在的抒情性与浪漫色彩。

3.语言生动形象,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介绍性语言各有情致。

叙述语言主要用于叙述事件过程,准确简洁;描写语言主要用于描写细节、对话,形象生动;介绍性语言主要用于介绍当地风俗,浅白丰富,融入民间方言,三者相得益彰。

小结:

汪曾祺更新了小说观念,对小说主体审美功能的回归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针对“十七年”小说模式中主题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人物的典型性、格调的时代性而言),又延续并光大了散文化小说,张扬了文学的个性精神。

 

残雪------------------------------------------------------------------------------

第一章 新时期小说

第二节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掌握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小说所表现的荒诞、恐怖内容与生存的焦灼、无奈和绝望2.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一)残雪,本名邓小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首先发表的是《污水上的肥皂泡》。

中短篇小说有:

《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黄泥街》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爱情魔方》等。

小说集有《天堂里的对话》、《黄泥街》等。

她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先锋”色彩。

作品常以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传达出对人性丑恶、人际隔膜的冷酷体认。

二.分析《山上的小屋》

(一)内容分析

1.作品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荒诞、恐怖、恶梦般的世界。

(1)环境丑恶

(2)人际关系的恶化:

①隔膜②窥视③讥嘲④仇恨(3)人性丑恶

2.作品描写主人公“我”不断向往、追思“山上的小屋”和“在家中清理抽屉”的行为,以此显示“我”追求理想、反抗生存环境、不屈从丑恶现实的叛逆姿态。

(1)“山上的小屋”:

中心意象

(2)“清理抽屉”

3.作品消解了虚幻的幻想,直面抗争无望的尴尬,从而展示生存的焦灼、无奈和绝望。

(1)山上小屋的虚幻

(2)清理抽屉受阻

4.意义

(1)对人际间乃至亲人间的隔膜、仇恨的病态、敏感的体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革”)丑恶现象的折射,实现了现实批判功能。

(2)正视生存环境的丑陋,传递找不到救赎与解脱的焦虑体验,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中国当代作品选 小说

(三)艺术分析

1.主观表现法:

残雪并不是在现实的经验世界中建构自己的小说世界的,而是在梦幻中寻求描写的题材;她所展示的不是视觉领域中的客观世界,而是幻觉视象中客体实在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

2.荒诞

(1)形象的反常,即把正常的人物或极度夸张或扭曲变形,是荒诞最基本的表现方式。

它往往将人们最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理性的东西非理性化、现实的东西非现实化。

(2)用梦幻替代符合逻辑理性的情节是荒诞表现方式不可或缺的一种。

“你在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中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

你看看被子有多潮就知道了。

“母亲从门边伸出墨绿色的小脸,嗡嗡地说话:

‘我做了一个下流的梦,到现在背上还在流冷汗。

“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在昏睡,一只暴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

“‘他,’母亲指了指昏睡的父亲,‘梦见被咬的是他自己呢。

这一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与她所生存的现实、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她对人性丑恶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

3.象征和隐喻:

残雪的小说总体上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像《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等,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变异错乱的感觉,故事环境无一例外使人感到恐怖和恶心,人物居于其中总有宿命般的恐惧感,他们已蜕化为某种恐惧心理的象征物,成为一种隐喻。

 

陈映真--------------------------------------------------------------------

台湾小说

第一节陈映真的《将军族》

陈映真(1937——),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

1964年发表了小说《将军族》,成为台湾文坛令人瞩目的青年作家。

陈映真被誉为“台湾的鲁迅”。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选集》、《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小说集《将军族》在1999年入选30部“台湾文学经典”,在大陆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

二.创作概况

(一)四个阶段

A.早期(1959-1963)

这种由沦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及因之而来的挫折败和困辱的情绪,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绿色调的一个主要根源。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乡村教师》、《故乡》、《祖父和伞》等小说中常常有破败的家乡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情绪以及远离故乡的愁思。

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缺乏为实现理想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在失败中走上自杀的道路。

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往往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B.中期(1964-1974)“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分析取代了煽情、浪漫主义的发抒。

”《将军族》《唐倩的喜剧》

C.后期(1975-1982)

由于突然入狱,7年的铁窗生活,促成了他创作思想的转变,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出狱后写的《永恒的大地》、《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系列小说,以及《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新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D.政治小说时期(1983年后)

1983年他开始涉足敏感的政治小说区域,创作了影响颇大的力作:

《铃铛花》、《山路》。

这些作品都对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等作了有力的批判。

(二)陈映真文学理论的贡献

文学源泉来自于生活;文学必须启迪人生;文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凭借暴力来左右或消灭;文学应建立自己民族的风格,首要是民族的灵魂;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台湾文学要向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认同等。

他的这些文学理论与祖国大陆五四以来的文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作品分析

(一)思想内蕴

作品借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下层人民苦难的命运和自尊自强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同时,作品也通过“大陆人”和“本省人”真心相爱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意欲消除两岸隔膜、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

(二)艺术特色

1.作品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与主人公对话的展示勾勒情节,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