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3643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docx

学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1.人和许多动物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α链(含141个氨基酸残基)和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基),以下关于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主要作用是为组织细胞运输氧气

B.高温使血红蛋白变性后肽键的数量一般不变

C.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血红蛋白时水中的氢仅来自羧基

D.血红蛋白中至少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共有574个肽键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项错误;高温使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而变性,一般不会使肽键水解,B项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项错误;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至少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共有2×(141-1)+2×(145-1)=568个肽键,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B.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离不开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C.生物膜之间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可以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D.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各种膜含量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生物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则功能越复杂,A正确;动植物细胞间有些信息交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但有些受体并不在细胞膜上,而是在细胞内部,如性激素是脂质,受体在细胞内;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还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B错误;分泌蛋白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由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部。

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同一个体形成不同细胞,膜含量不同,原因是细胞的分化,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正确。

【点睛】解答B选项,关键能理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3.下图是物质P和Q运出细胞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P可能是二氧化碳B.物质Q可能表示神经递质

C.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需要ATPD.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可能需要载体

【答案】D

【解析】由图分析物质P是从细胞内的低浓度到细胞外的高浓度,应是需要载体和能量的主动运输,二氧化碳是自由扩散出细胞的,A错误。

物质Q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应是被动运输,而神经递质出细胞是通过胞吐,B错误。

物质Q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物质P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物质Q的被动运输可能是协助扩散,此时需要载体,D正确。

点睛:

判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先看运输方向的浓度高低,如果是从低到高一定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如果是从高到低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项正确;研究城市人口变化除研究出生率、死亡率外,还要研究迁入率和迁出率,C项正确;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通过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二者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无光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B.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

C.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条件下能正常进行

D.过程③产生的[H]、ATP、CO2都用于过程①

【答案】B

【解析】过程①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ATP,A错误;过程②表示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B正确;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需要氧气,C错误;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H]用于用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不能用于过程①的光合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

6.下列有关细胞衰老、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B.石棉和黄曲霉素是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

C.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

D.衰老细胞体积增大,色素积累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答案】C

【解析】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基因,故在正常细胞中都会表达,A错误;石棉和黄曲霉素都是化学致癌因子,B错误;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和机体的衰老不是同步的,故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C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体积变小,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理清细胞衰老的特点,特别要注意衰老的细胞中细胞体积变小,而细胞核体积变大。

7.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上图曲线

【答案】C

【解析】E.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则酶活性降低,反应速率下降;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A错误;强酸或强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所以图中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低温只能降低没得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所以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C正确;研究淀粉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可得到上图曲线;由于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速率也受温度影响,所以研究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不能得到甲、乙两图曲线,D错误。

【考点定位】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实验设计

【名师点睛】1.甲曲线中,A点时的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或酶的活性,BC段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或反应物浓度或酶的活性。

2.综合考虑个因素,则酶适用于低温、适宜PH条件下保存。

3.由于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速率也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选择过氧化氢作底物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8.如图为某些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甲和乙对脂肪细胞中的脂肪代谢的作用是相反的

B.血糖浓度变化可调控胰岛细胞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C.高糖饮食升血糖明显,促进乙激素的分泌,进而加速脂肪的合成

D.重度糖尿病人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促进激素丙分泌,从而加速脂肪的分解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乙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丙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激素甲为甲状腺激素,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它们对脂肪细胞中的油脂代谢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促进脂肪细胞中油脂的分解,A错误;血糖浓度变化可调控胰岛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正确;高糖饮食升血糖明显,促进丙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加速油脂的合成,C错误;重度糖尿病人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促进激素乙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加速油脂的分解,D错误。

9.如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只是由于②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

B.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

C.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D.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

【答案】D

【解析】由于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侧芽部位,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错误;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B错误;①顶芽优先生长,抑制②侧芽的生长,该植物体现了顶端优势现象,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C错误;图1植物体中生长素主要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的顶芽和侧芽合成外,及其他结构也能合成如幼叶和形成层,D正确。

10.下表为某患者血浆化验的部分结果:

据此分忻,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会出现肌肉抽搐的症状

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答案】B

【解析】钙元素含量高于正常值范围,血液中钙高,肌无力,A错误;血液中钾离子含量低,单位时间内外流的钾离子数目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B正确;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贮存在肝细胞中,C错误;表格中没有渗透压的数值,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可能不变或减少,D错误。

11.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Mcl-1蛋白可使其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其数量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B.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

C.过敏性体质可能与Bim蛋白活性被抑制有关

D.Mcl-1蛋白活性过高,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

【答案】C

【解析】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所以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A正确;Mcl1蛋白可使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B正确;Bim蛋白活性被抑,则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功能减弱,而过敏性体质是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C错误;Mcl1蛋白活性过高,抑制免疫的功能过强,导致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D正确。

12.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到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

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饥饿时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

C.②通透性大于③,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到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D.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到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细胞内液索达到④血浆至少穿过5层膜结构(线粒体膜2层,细胞膜1层,血管壁膜2层),即10层磷脂分子,A正确;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u,则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B正确;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不能到达④,C错误;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到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关问题,意在考察考生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

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答案】B

【解析】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细胞来完成,A项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的信号,B项错误;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C项正确;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D项正确。

【点睛】细胞中扩大膜面积的结构:

(1)细胞:

通过内质网扩大内部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2)线粒体:

通过线粒体内膜扩大内部的膜面积。

(3)叶绿体:

通过类囊体薄膜扩大内部的膜面积。

14.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称为“扫帚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D.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病原体侵入金链花,产生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促进侧芽发育,说明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植物激素有植物自身产生,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侧芽生长失控是由于病原体产生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形成的,因此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减小,C错误;正常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D错误。

15.图示为科研人员探究不同浓度的IAA(生长素)、IBA(吲哚丁酸)和NAA(萘乙酸)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正确的有几个

①IAA、IBA和NAA都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②图示信息可反映出IAA和I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③人体中没有控制分解生长素的酶合成的基因

④将植物移至缺氧环境中,其向光性会受影响

⑤IAA、IBA和NAA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向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⑥同浓度的IBA和NAA对根系生长的作用效果有差异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解析】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①错误;柱形图中,只有吲哚乙酸(IAA)体现了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即体现了两重性,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只起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②错误;植物中的生长素进人人体的消化道,没有被分解,而是通过尿液排出,说明人体没有分解生长素的酶,进而推导出人体缺少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③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缺氧环境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速率有影响,从而向光性会受影响,④正确;IAA、IBA和NAA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⑤错误;看图可知:

同浓度的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IBA更显著,⑥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⑤选项,要注意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16.下图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C.下一细胞周期开始于图②时期的结束

D.图①时期细胞中的中心粒移向两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可知,①是前期,②是末期,③是后期,④中期,一个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故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6条染色体,DNA主要在细胞核中,少量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故叶肉细胞中含有的DNA分子应多于6个,因此B错;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后,就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故C正确;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与b点相比,e点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与b点相比,e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环境容纳量不变,D正确。

18.下列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

B.实验中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C.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以用浸泡法,浸泡法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

D.探究过程中进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而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

【答案】C

【解析】探究过程中预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根据与空白对照的对比,能够看出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故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A正确;实验中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B正确;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D正确。

【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要理清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9.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淸洁的采集地设罝了笫5号监测点。

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产藓均呈J型增长

C.该实验设罝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葫芦藓属于植物,不能活动,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从坐标系中横坐标的含义和5条曲线代表的不同监测点离工厂的距离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

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从各曲线的不完全规则变化,特别是5号,3号可知,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不是逐渐下降的,D错误。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

20.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酿造啤酒时,使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使发芽的大麦种子产生α-淀粉酶

C.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开花遇大雨的黄瓜植株,可得无子果实

【答案】D

【解析】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赤霉素能诱导种子在不发芽时产生α淀粉酶,B错误;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不利于储存,C错误;开花遇大雨的黄瓜植株,不能产生种子,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得到无子果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功能。

21.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

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在晚间用大约550nm波长的绿光照射行道树,目的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以增加夜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②据图可知,用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比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③在经过纸层析法分离出来的色素带上,胡萝卜素的印记在最上面④土壤中缺乏镁时,420~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⑤C3的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

A.②④⑤B.③④⑤

C.②③④D.①②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植物吸收绿光最少,晚上绿光照射目的是增加绿色景观,①错。

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但是也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故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②错。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故在滤纸条最上端,③正确。

缺乏镁影响叶绿素合成,叶绿素主要吸收420~470nm和650~670nm波长的光,④正确。

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光反应增强,提供给暗反应的[H]和ATP增加,C3的还原加快,消耗较多,⑤正确。

故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2.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3.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共同参与

B.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C.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活动

D.此过程中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B

【解析】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共同参与,A项正确;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B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涉及机体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项正确。

【点睛】感受器和效应器不同:

感受器仅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而不是仅指肌肉或腺体。

24.下列图示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含量最高的是甲图中色素带①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让酵母菌繁殖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必须接触到烧杯内液面

【答案】D

【解析】A.秋天用黄色菠菜叶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含量最高的是甲图中色素带①,如果用绿色的叶片,色素含量最高的是甲图中色素带③,A错;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细胞内溶液浓度逐渐增大,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一段时间后再封口,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快速繁殖,增加其数量,C错;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必须接触到烧杯内液面,这样才能保证水分的供应,D正确。

故选D。

25.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