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19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docx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

医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

(篇一)

一位平凡医生的美丽情怀

良好的医德医风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笑容,展示的不仅是医务人员的个人修养,更展示了医院的形象与文化素养。

**今年35岁,是杜集区人民医院外科的一名医师,他质朴敦厚,因为职业的关系又多了几份稳健和淡定。

他199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工作,从医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用自己无私的爱心、精湛的医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挽救了生命,赢得了患者的尊敬。

**年9月25日,家住杜集区的苏成英老大娘找到《淮北报社》的记者,一边落泪,一边说道:

“我遇到好人了,救了老伴的命……”到底什么事让76岁的苏成英如此感动。

原来,1996年3月19日,作为工程师的爱人到工地检查时出了车祸,导致脑颅出血,虽被及时送到医院保住了命,却落下全身瘫痪。

**年1月20日,苏成英给老伴擦身时发现身上多处溃烂,有几处已露出了骨头。

苏成英到我市几家医院都没医院敢接收,因为褥疮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如果感染,还将危及生命,但**接收了这位病人并安排住进病房。

从那以后,**成为了苏成英老伴的主治医师,每天上班他都会亲自帮他翻身清洗、换药、按摩、测量血压,一天两次,每一次都要持续半个多小时。

经过王医师的悉心医治,病人原先溃烂的地方逐渐长出了新鲜肉芽,伤口逐渐愈合,8月中旬便出院了。

虽然不住院了,可是下班后只要有空,**就会到苏成英的家中看望他这位病人。

“王医师不仅对我们好,对其他的病人也都是很细心,尤其对老人特别耐心”,苏成英这样说到。

她陪着老伴住院好几个月,病房里换了好多病人。

王医师的一言一行她都看在眼里,他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这件事,在**年9月30日的《淮北晨刊》、**年10月22日《淮北日报》都有报道过。

**对待每位患者都像亲人,良好的医德医风,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杜集区医院外科每年都收到群众送来的感谢锦旗和大量的表扬信。

医者既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

在他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在治疗的同时,**主动与他们交朋友,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给病人的心里点起了一盏明亮的灯。

多年来,只要经他治疗过的患者几乎都成了他的“老熟人”、“老朋友”,每天找他看病、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每位病人“开方”、“解惑”。

他勤奋敬业,手艺的提高来自于临床的积累和勤奋的理论学习,对患者的态度如沐春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痛苦。

古语有“医者父母心”,作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心人,**说:

“让患者痛苦而来,微笑而归是我工作的宗旨。

患者就诊,是信任我,他们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做医生的我,能够尽一切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看到他们明媚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篇二)

李志枚同志从事临床一线心血管疾病救治工作二十五年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扎根边疆、乐于奉献、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临床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以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为最高人生目标,多年来已使近百位濒临死亡的心血管患者重-

获新生,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及同行的充分认可。

在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李志枚同志已不记得多少次于半夜被叫至科室或导管室处理危重患者、行急诊手术。

杨雨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患者,当时已77岁的高龄的杨大爷**年因脑梗塞在神经内科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任心内科主任的李志枚同志刚刚出差到家,晚间12点接到值班医生报告后不顾劳累迅速赶至导管室进行急诊手术,术中患者因年龄大、病情复杂多次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李志枚主任冷静沉着、镇定指挥抢救,最终成功完成手术,当走出导管室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了。

次日他又最早赶至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向主管医生交代注意事项。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也因此受到了无数患者的好评及肯定。

**年夏天,一位名叫李兰英的老人被120送至我院急诊科,经诊断是“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正在家吃午饭的李志枚同志立即于急诊科参加抢救,患者病情危重,出现呕吐、大小便失禁,他不怕脏乱认真查体、积极抢救,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经长达1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出院了,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老人每年都会来到军区总医院看望李志枚主任,只要感到身体不适就一定会到军区总院治疗,她说“军区总院就是我第二个家”,她还把周围的许多老朋友介绍到军区总院看病,在她心目中,人民军医才是最可信的人。

事迹材料网

郭金乐老人家住军区总院对面的地矿局家属院,今年已有80高龄了,从1998年开始他就和我院心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植入冠脉内支架到反复心衰的治疗,老人一次次在心内科住院,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在10余年的看病过程中,他也和李志枚主任成为了忘年之交,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有着诚挚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谊,老人说“我的孩子都在国外,李主任就是我的亲人”。

李志枚主任就是这样,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热情、认真、负责的对待着,不仅看好了身体的疾病,也让他们的精神有了更大的安慰。

这么多年来,李志枚主任以他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超医术,使无数患者成为了心内科最忠实的宣传者。

在担任心内科主任期间,李志枚同志注重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人才培养,将科室人员分批送至国内各大知名医院进行学习,不断引进先进治疗方法,短短几年内使心内科的冠脉介入、电生理及先心病的介入技术均领先于国内及全军水平。

心内科的临床工作中又许多疾病需要接触放射线进行治疗,而放射线对人体是有一定损伤,李志枚同志在工作中对年轻医生手把手传帮带的同时,不忘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科室各级医生的工作与休息妥善安排,而自己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却不顾休息。

就是这样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专业实力强大的心内科,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科室先后多次被医院和联勤部表彰为先进科室和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而李志枚主任也成为了科里各级医生学习与敬佩的榜样。

李志枚主任注重医德修养,从医多年,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红包,多次用真诚化解医患矛盾,为科室年轻医生作出了表率。

25年以来,李志枚同志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迅速成长为科主任、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于**年被医院任命为医院副院长。

曾任新疆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委员,电生理专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兰州军区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兰州军区高职评委,《西北国防医学杂志》编委;《临床军医杂志》编委;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主席团成员;06-09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大会学术组成员,兰州军区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十五”重点人才,医院危重病救治专家组组长、副院长等。

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三等功3次,其中战功1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军队和自治区的表彰。

(篇三)

仁心厚德、为一方百姓安康

**,男,白族,云南大理州人,1940年12月生,外科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原任普洱市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年1月退休返聘至今。

2从.jpg

**医生1959年10月毕业于昆明第二卫生学校,分配至思茅地区医院(现普洱市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在当时的思茅地区医院外科工作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外科医生,大家分管的是不同外科疾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全外科医生,要会做各种外科手术,在这个新的起点,他勤奋努力,善于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在遵照“六·二六”指示精神下放到景东县安乐公社卫生所开展医疗服务期间,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无医疗设施、没有电,他克服种种困难,情系百姓安危,靠着手电、马灯照明,开展了“胃大部切除、子宫切除”等手术。

一位农村老大娘长了一个巨大的卵巢囊肿,行动非常不便,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医生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实施了手术切除,摘除的瘤子足有51斤,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为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诊疗水平,1976年12月至1978年2月**医生到北京儿童医院外科进修学习,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维,对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技巧上有了极大提高,学习归来,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手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开展各种外科手术,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渐锻炼成为外科的多面手,百姓口中的外科“一把刀”,担任了外科主任,随着外科的初级分科,又担任了大外科主任,他经历并见证了普洱市人民医院外科的发展历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他带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被患者信赖、和谐的外科医疗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填补外科领域的空白,先后共获得1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等3项技术获一等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4项技术获二等奖、“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等六项技术获得三等奖。

撰写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多次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

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精于勤,且乐于传授,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无私的与他人分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大家都尊称他为“李老师”。

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医者的仁心厚德感染和激励着周围的人。

如今,他的许多下属、学生成为了各学科带头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医生58年从医生涯,看似平凡,但点点滴滴折射出一名医者对患者无私奉献的厚德仁心,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在病房、在医生办公室常常能看到他与病人亲切交流的身影,有的病人因病多方辗转治疗无效,李医生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其诊治,为其解除了病痛。

有的外地病人慕名找到家里请他看病,他也不厌其烦的认真接待,解惑答疑,安排诊治。

一次,一位老年便秘患者多日未解大便,腹部胀痛难忍,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能灌肠,他不嫌脏臭,戴上手套就为病人一点一点的掏出硬结的大便,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感叹着:

就是连亲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啊!

患者和亲属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医生从医过程无数事情中的桩桩件件,赢得了一方百姓的口碑。

**医生常常对年轻医生说:

“我看病有两个原则,一是让病人明白病情,二是让病人尽量满意,医生不能随便打发病人,要对他们负责”。

他58年坚守外科临床一线,真正做到了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对寻医问药的患者细致耐心,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换来了病人的爱戴,他总是说”做医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

他凡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勤奋忙碌却又一丝不苟,用自己的责任感打动他人,用无私奉献赢得大家的尊重,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模范工作者、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医院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995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曾任思茅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退休至今

**年退休至今,李医生不畏辛劳,接受返聘到外科特约门诊继续从事外科诊疗工作,至今,他的特约门诊,慕名而来的患者仍络绎不绝,对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认真细致、详细记录病史,指导用药治疗,他常常亲自动手为病人做治疗,比如:

封闭治疗,对病人认识上有误区的治疗他耐心加以解释,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只要是他看的病人,他不惧担风险,亲自操作,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能不检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检查,能用便宜的国产药,就决不用昂贵的进口药,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他认为医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

**医生用他精湛的技术、敬业的精神服务了不计其数的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一致赞扬。

“活到老,学到老”是李医生的真实写照,77岁高龄的他经常出入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阅读各种中医药报刊,把从医学书籍、杂志学到的知识总结应用到临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处理一些常见病,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新技术、新方法对门诊常见疾病进行治疗,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一名医者仁和德的最深刻内涵。

(篇四)

,女,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

1976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被组织上分派到峰峰矿区青年林场下乡2年,后考入**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

现任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医师。

z大夫从医近30年,曾先后在医院针灸科、内二科和脑科担任临床医师和门诊医师。

她为人谦恭低调,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待病人满腔热忱。

**年初,单位组织职工体检时查出肺部有肿块,被确诊为肺癌,后到**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刘大夫立即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默默无闻的投入到门诊医师工作中,她没有向单位和组织提出任何的照顾要求。

当朋友和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都劝慰她提前退休治病,因为按照年龄明年就可以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了,跟医院领导和组织上提出来也并不为过,然而刘大夫却说:

“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够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

虽然自己身体有恙,我有信心战胜它。

来医院工作30年,对单位同事们和患者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我有一些信得过我的患者群体,他们需要我,单位也需要我。

是党和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使我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一名人人敬仰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点病痛不算什么。

我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挑战病魔,感染身边人,给所有病人和患者作出榜样,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只要是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多位社会做一点贡献”。

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z大夫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传递出一名医务工作者勇于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z大夫仍坚持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到诊室出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病人诊治。

在全省卫生系统大力倡导实践“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今天,我院z大夫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市中医院党委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向z同志学习,她就是我们的“最美医生”。

(篇五)

**所在的南堡村是一个拥有3600多口人的大村,人口居住分散。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00多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村里70%以上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

群众医疗保健的重担就落在村医**的肩上。

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还照顾村里患慢性病的72位空巢老人,视如亲生父母,精心照料护理,老人们也都在心里把她当成女儿看待。

乡里乡亲之间都太熟悉了,再说啦,打个针、输个液、拿个药片啥的,都是块儿八毛的,能花上几个钱,不能太计较了**说,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今又为乡亲们看病,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不能考虑靠当医生挣钱,能为乡亲们服务,心里很充实很满足。

村里80多岁的孤寡老汉**,自10年前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

**不仅按时上门看病治疗,还像女儿一样精心照料他的生活。

老人常说,只要看到刘大夫,身上的病就好了一半啦!

因没钱交医药费,长期免费看病,王老汉有时还谎称身体好,不肯就医。

当知道老人是因为赊欠过多没钱付费时,**便假装生气地说:

大爷,俺把你当亲人看待,你却把俺当外人。

之后,**不仅不收老人的医药费,还经常为他送日用品,照顾他日常生活。

与**老人类似情况的,在村里还有71位。

这72位老人中年岁最大的80多岁,年龄较小的60多岁,病情多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类疾病,长年累月,不能断药不说,一旦发作,便是非常凶险。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笔记本写下当天的工作日程,一有闲暇就拿出来看看还什么工作还没做完,哪个患者还有什么事需要她去做。

**年,**堡村有位孤寡老人刘景川独自在家,因长期无人照料,去世2天才被发现。

**年初张庄村空巢老人张大召,孩子出去打工,死在家中4天无人知晓。

每当听到这样的事儿,**的心里便不是滋味。

为了帮助这些无人照料空巢老人,**逐渐走上了公益路。

在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义务照顾起了村里患慢性病的72位空巢患病老人,视如亲生父母。

因事迹突出,**获得了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年1月5日,还在中南海受到时任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鼓励称赞他你们是积善行德,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是平凡中见伟大。

给老人建个温暖的家

**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她也感到肩膀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通过和老人们的接触,**感觉到农村的孤寡老人一方面是缺人照顾,比较孤单;另一方面是看病难,缺乏医疗保障。

虽然自己一有时间就去各家走访,帮助这些老人解决问题,但时间和精力等问题,不可能将这么多老人都照顾好。

如果能给无人照料的老人们建个家,把他们集中起来照顾就好了。

但想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刘桂芳的爱人孙志宇是**堡乡卫生院的负责人,刚听说妻子要办敬老院就劝她:

你每天够忙的了,建养老院要投资、管理不是小事,算了吧。

执着的**不忘总理的鼓励赞扬,多次和爱人谈心交流,取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和她一起制定方案、选址、跑项目、凑资金、、、、。

**拿出家里全部积蓄,把儿子做生意的流动资金抽回来,借遍亲戚朋友,又从银行贷了40万元,钱还不够,又把孩子结婚时的轿车变卖了

听说**建设养老院资金紧张,邯郸市主要领导协调民政等部门,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最大力度扶助支持,再加上开发商先行垫付的一些资金,就这样,**年6月,爱心敬老院终于破土动工了。

经过紧张施工和各方努力,去年9月底,总投资295万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敬老院终于建成。

敬老院占地8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150人,其位置就在**堡镇卫生院的后面。

养老院不仅购置了床、桌、椅、暖瓶、电视、盆架、电扇、扑克、象棋、笛子、二胡等生活用品,还设置了洗澡、营养餐厅,目前配备了8名护工及4名医疗志愿者。

爱心敬老院建成后,首批入住的就有21位老人,**介绍,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86岁,最年轻的也有65岁,年龄大了,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不就在昨天,一位老人突然开始拉肚子,医护人员闻讯后马上诊治,片刻功夫都没耽误。

医养结合模式敬老院,不光为入住对象提供一般单纯的养老服务,而主要是容纳进医疗服务,就是将老年人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日常护理,也包括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康复保健等项服务,敬老院与所在的镇医疗机构连成一体。

这样老人入住后医护人员将充分发挥作用,让入住老人达到健康养老、合理膳食、减少疾病目的,老人有病可以足不出屋、有医保的还可以报销。

可以说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依托医疗机构来养老,解决了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的问题。

医养结合的好处就是养老、医疗、康复结合全方位照顾老人。

**说。

**的爱人孙志宇告诉记者:

老人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除享受基本的生活护理外,还可享受三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一是医疗服务,让老人生病实现零距离就诊。

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院能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等专业医疗服务,尤其是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能及时对其诊治。

如入住养老院的五保老人苗如同,一次突然胃疼得厉害,医护人员几分钟就赶到房间,确定是急性胃肠炎,给老人打了一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是护理服务,让老人享受专业医护。

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为老人量血压、测体温,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夜间安排专人值班,每2小时巡视一次老人宿舍,确保在老人身体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进行救助和治疗。

三是医养互换,让老人医养链接无缝隙。

为所有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把老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功能,以及健康史、精神状况、自理能力等情况详细记录进档案,方便今后的体检、复查和治疗。

老人有病时,进入医的状态,由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治服务;病情好转后,进入养的状态,实现了老人在就医和养老之间无缝衔接,避免了老人在家庭、养老院、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真正做到有病不出养老院。

入住的十里铺乡大留村83岁的格兴礼老人告诉笔者,自己患有肺气肿病,虽然卫生室离自家不远,但村医少,村民多,有时顾不了自己。

这里有人做营养餐,每天医生检查身体,环境又好,又有娱乐,这是我晚年想都不敢想的!

盈利不是目的做个幸福的公益人

在入住对象上,**分成三类,一类是五保户,该院不收一分钱;另一类是低保户,接受国家每月给低保户的补贴,免收其它费用;再一类是托老区,即社会上的普通老人,将其分为几个档次,根据不同档次收取不同的费用,完全能够自理的,每月只收取500元钱含餐;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按照1200元的标准收取费用;完全不能自理的按照2500元标准收取费用。

托老区收取费用的盈余部分用于特困老人和支付养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基本达到收支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充分体现公益性。

当记者问起建养老院这些投资什么时候能收回来和盈利时,**说,我创办医养结合养老院的初衷就是给无人照料的老人建个温馨家,老人幸福安度晚年,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盈利不是我们的目的,做好才是我的最大心愿。

记者采访手记:

**的医疗和养老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三方受益共赢。

一是老人享受到专业养老和医疗服务。

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使老人享受到专职护工提供的日常护理、生活照顾服务,享受到专业的医生、护士提供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减轻了家庭负担,老人看病就医家属不用操心,社会满意度高,老人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

二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实现有效利用。

医养结合养老院依托**堡镇卫生院而建,使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养老院在吸收老人入住的同时,也为卫生院带来了潜在的医疗资源,使镇卫生院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民政的养老压力得到缓解。

医养结合养老院优先接收本县的五保户、低保户入住,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周到的服务、专业的护理吸引周边农村老年人入住,不仅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就医需求,还缓解了民政养老上的压力,推进了农村养老服务从传统家庭式养老向社会化养老发展。

(篇六)

**同志热爱卫生事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在几十年的妇产科工作中,她一直积极上进,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优良的品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求实、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同事的敬佩、患者的信赖。

1978年从**卫校毕业以来,毕业时,她被组织分配至**地区人民医院;但是,由于她一位家在**的同学母亲年迈多病,家中无人照顾,她将这个机会让给了这位同学。

受父亲的教诲,她还主动请缨,要求到农村工作,来到了**中心卫生院。

她丈夫一直在外地工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母亲的身体又不好。

八九年,家人帮她办理了调动手续,准备到**南宁一家省级医院上班。

当地群众知道这一消息后,苦苦相留。

**毅然留了下来。

她说:

“作为一名医生,农民朋友更加需要我。

”一年又一年,无论是逢年过节,只要病人有约,她就留院值班。

**扎根农村,她将她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农民朋友。

在工作中,**对待病人如亲人。

八一年她刚到**中心卫生院时,妇产科就她一个人,全乡的妇科检查、治疗、产妇接生、母婴保健等一揽子事都是她一肩挑。

只要病人来到了**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她不管再苦再累,加班加点,她都毫无怨言,一切都为了能使病人安全、得到康复。

由于卫生院人员较少,她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能睡觉,白天仍继续上班。

九一年的一天晚上,**中心卫生院妇产科的诊室里,连续来了三个孕产妇,第一个平产,第二个、第三个相继难产,她为两个难产妇施行了胎吸手术;当时,她自己也是个身怀数月的孕妇。

懂产科的人都知道,胎吸手术,医生很费力气,何况,她还有孕在身。

但她没有退缩,硬是撑了几小时,直到两对母婴健康平安,她才离开病房,可是自己却因此早产了。

**乡上关村**八八年在**的检查下,诊断为宫颈癌早期,**及时带着她到上级医院施行了手术,术后十几年中还时常到她家去询问、观察。

**常说,如果没有吴医师的精确诊断和她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