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

上传人:O**** 文档编号:1544547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8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附件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报批稿及其条文说明.doc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GB/T5××××–20××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Codeformonitoringofsubgradeonsoftground

20XX–XX–XX发布20XX–XX–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软土地基路基监控标准

Codeformonitoringofsubgradeonsoftground

GB/T5××××-20××

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

20××年××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北京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监控设计、监测实施、监测资料分析与应用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

珠海市前山翠峰街189号,邮政编码:

519070)。

本标准主编单位: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金土木工程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安关峰刘吉福尹敬泽许四发刘齐辉

薛新功刘添俊黄腾孙良鑫李国维

陈双全范军琳郑刚杨龙才杨志余

蒋雪琴葛建军谭祥韶薛威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刘国楠温学钧刘松玉张留俊孙红林

陈善雄彭向荣曾庆军刘事莲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和符号 2

2.1术语 2

2.2符号 2

3基本规定 5

4监控设计 6

4.1一般规定 6

4.2施工期监控 6

4.3运营期监控 9

5监测实施 11

5.1一般规定 11

5.2沉降监测 11

5.3水平位移监测 13

5.4孔隙水压力监测 14

5.5土压力监测 15

5.6地下水位监测 15

5.7真空度监测 16

5.8巡查与裂缝监测 16

5.9测点保护与恢复 16

5.10监测记录 17

6监测资料分析与应用 18

6.1一般规定 18

6.2监测资料分析 18

6.3路基稳定性评估 18

6.4工后沉降预测 19

6.5施工时间确定 20

6.6监控报告 21

6.7监控验收与归档 21

附录A仪器埋设考证表 22

附录B监测原始记录表 28

附录C最终沉降推算方法 32

本标准用词说明 34

引用标准名录 35

条文说明 36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 1

2TermsandSymbols 2

2.1Terms 2

2.2Symbols 2

3BasicRequirements 5

4MonitoringDesign 6

4.1GeneralRequirements 6

4.2MonitoringduringConstruction 6

4.3MonitoringafterConstruction 9

5Monitoring 11

5.1GeneralRequirements 11

5.2SettlementMonitoring 11

5.3HorizontalDeformationMonitoring 13

5.4PoreWaterPressureMonitoring 14

5.5EarthPressureMonitoring 15

5.6WaterLevelMonitoring 15

5.7VaccumMonitoring 16

5.8PatrolandCrackMonitoring 16

5.9ProtectionandRepairmentofObservationPoints 16

5.10MonitoringRecords 17

6AnalysisandApplicationsofMonitoringDatum 18

6.1GeneralRequirements 18

6.2AnalysisofMonitoringDatum 18

6.3EvaluationofStabilityofSubgrade 18

6.4PredcitionofSettlementafterConstruction 19

6.5DecisionofStartTimeofNextConstruciton 20

6.6MonitoringReports 21

6.7MonitoringAcceptanceandFiling 21

AppendixAInstrumentIstallationTables 22

AppendixBMonitoringRecordingTables 28

AppendixCFinalSettlementPredictionMethods 32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eCode 34

ListofQuotedStandards 35

ExplantionItems 36

1总则

1.0.1为规范软土地基路基监控行为、提高监控水平和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软土地基路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控。

1.0.3软土地基路基监控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路基极限填土高度ultimatefillingheightofsubgrade

天然地基上快速填筑的路基最大高度。

2.1.2工后沉降settlementafterconstruction

上部结构施工后规定年限内的路基沉降。

2.1.3反开挖法excavationafterpreloading

路基经预压后开挖预压填料、施工桥台或涵洞等结构物的方法。

2.1.4孔隙水压力系数porewaterpressureparameter

软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量与荷载增量的比值。

2.1.5路基监控monitoringandcontrolofsubgrade

通过路基沉降、位移、孔隙水压力等的监测,评估路基稳定性、预测工后沉降等的工作。

2.1.6监控报警值alarmingvalueonmonitoring

表征路基濒临失稳的监控值。

2.1.7报警值法alarmingvaluemethod

通过对比实测值与报警值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8表观法apparentmethod

根据路基裂缝、隆起等现象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9拐点法inflectionmethod

利用沉降、水平位移等与荷载的关系曲线或其他关系曲线的拐点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10趋势法trendmethod

路基内外部条件不变化时,利用沉降速率、水平位移速率、超静孔隙水压力等指标的发展趋势评估路基稳定性的方法。

2.1.11沉降速率法settlementratiomethod

通过对比实测沉降速率与沉降速率标准确定路基上部结构施工时间的方法。

2.1.12工后沉降法postconstructionsettlementmethod

通过对比预测工后沉降与容许工后沉降确定路基上部结构施工时间的方法。

2.2符号

2.2.1材料性能参数

——水平固结系数;

——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竖向固结系数;

——水平渗透系数;

——涂抹区渗透系数;

——竖向排水体纵向通水量。

2.2.2几何参数

——路基底宽与顶宽的平均值的一半;

——竖向排水体影响直径;

——竖向排水体涂抹区直径;

——竖向排水体直径;

——最大竖向排水距离;

——将路面等效为填土的路基设计高度;

——沉降完成后的路基高度;

——时已完成的沉降;

——竖向排水体长度;

——软土厚度。

2.2.3应变与位移

——总沉降;

——对应的沉降;

——对应的沉降;

——对应的沉降;

——对应的沉降;

——设计荷载对应的沉降;

——第个沉降(mm);

——第个沉降(mm);

——超载在软土层中产生的主固结沉降;

——预压荷载对应的最终沉降;

——工后沉降;

——容许工后沉降;

——对应的沉降;

——瞬时沉降;

——时的沉降速率;

——等载预压沉降速率卸载标准;

——超载预压沉降速率卸载标准。

2.2.4其他符号

——拟合直线的截距;

——拟合直线的斜率;

——固结度计算系数;

——井径比;

——恒载阶段某时间点;

——恒载阶段某时间点;

——恒载阶段某时间点;

——恒载阶段某时间点;

——主固结沉降速率系数;

——修正时间起点。

54

3基本规定

3.0.1软土地基路基监控应达到评估路基稳定性、预测路基工后沉降等监控目的。

3.0.2软土地基路基应根据路基的地质条件、路基设计、周边环境、施工安排等进行监控设计和监控实施。

3.0.3施工期监控等级划分宜按表3.0.3-1确定,运营期监控等级划分宜按表3.0.3-2确定。

表3.0.3-1施工期监控等级划分

监控等级

路段类型

路段条件

一级

C1.1

C1.2

C1.3

C1.4

高度超过路基极限填土高度且采用排水固结或复合地基处理的路段。

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且计算沉降大于3倍容许工后沉降的路段。

差异沉降要求严格的路段。

试验段工程。

二级

C2

其他软基路段。

注:

路基极限填土高度宜采用路基设计断面、天然地基抗剪强度指标通过稳定分析确定。

表3.0.3-2运营期监控等级划分

监控等级

路段类型

路段条件

一级

S1.1

S1.2

S1.3

S1.4

路基有失稳风险或稳定性不确定的路段。

工后沉降大于容许值的路段。

路基上部结构分期修建的路段。

环境条件变化可能对路基造成影响的路段。

二级

S2

其它软土地基路段。

3.0.4对一级监控等级的路段应进行监控,对二级监控等级的路段宜进行监控。

3.0.5软土地基路基监控应综合利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等手段,并宜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

3.0.6软土地基路基监控应减少与路基施工、运营的相互影响。

3.0.7软土地基路基监控信息的传递应及时。

3.0.8路基监控应坚持动态设计、动态实施原则。

4监控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路基监控设计应收集下列资料:

1新建路基应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路基设计、周边环境、勘测网等资料;

2既有路基改造工程尚应收集既有路基工程地质、路基设计、路基施工、施工期监控、工后监控、周边环境等资料;

3运营期监控设计尚应收集路基施工、前期监控等资料。

4.1.2路基监控设计内容应包括监控断面布置、监测项目选择、监测精度、测点布置、监控期限、监测频率、报警值等。

4.1.3路基设计或施工方案发生重大变更时,监控设计应相应调整。

4.2施工期监控

4.2.1C1.4路段及异常路段应进行专项设计。

4.2.2监控断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C1.1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50m,且面应设置在稳定性差的位置和方向;

2C1.2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

3C1.3路段的监控断面不宜少于2个;

4C2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300m。

4.2.3监测项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项目确定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监测项目

路段类型

地基处理方法

表面沉降

分层沉降或深层沉降

水平位移

孔隙水压力

土压力

地下水位

C1.1

排水固结

应测

可测

应测

应测

宜测

复合地基

应测

应测

应测

可测

可测

可测

C1.2

排水固结

应测

宜测

可测

应测

可测

C1.3

应测

应测

C2

应测

可测

可测

可测

可测

可测

2当反开挖施工桥台、涵洞时,应监测桥台附近路基的水平位移、涵洞处路基的表面沉降;

3对表征路基稳定性的裂缝,应监测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等;

4既有路基改造工程应按新建路基选择监测项目,并应监测既有路基的沉降及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

4.2.4监测精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监测精度

监控项目

监测精度要求

表面沉降

填筑期不宜低于四等测量精度,预压期不宜低于三等测量精度

分层或深层沉降

不宜低于2mm

边桩水平位移

监测等级不宜低于四等测量精度

深层水平位移

不宜低于2mm

孔隙水压力

不宜低于量程的1.0%

土压力

不宜低于量程的1.0%

真空度

不宜低于1kPa

4.2.5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沉降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中线、路肩、反压护道坡肩等处应设置测点;

2)对反开挖施工的涵洞,沿涵洞走向的路基中线、路肩、反压护道坡肩、坡脚等处应设置测点;

3)当既有路基改造时,既有路肩应设置测点。

2分层或深层沉降测点竖向间距宜为3m~5m,地基压缩层内土层界面、加固区底面应设置测点;

3水平位移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宜设置在坡脚附近;

2)当利用测距法测量位移时,基准点应设置在路基影响范围之外,且与边桩的连线方向宜与最大水平位移方向一致;

3)对反开挖施工的桥台,测点宜设置在路基纵向坡脚附近。

4孔隙水压力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用于评估路基稳定性时,测点宜布置在最危险滑动面附近的软土层中,竖向间距不宜大于2m;

2)当用于预测工后沉降时,测点应布置在地基压缩层内的软土层中,竖向间距不宜大于3m。

5膜下真空度测点应布置在相邻真空滤管中间,排水体真空度测点竖向间距不宜大于5m。

4.2.6施工期监控设计应明确监控期限,施工期监控期限应满足监控目的要求。

4.2.7施工期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4.2.7的规定。

表4.2.7监测频率

路段类型

施工阶段

监测频率

C1.1

路基填筑期

1次/1d

路基填筑间歇期

1次/3d,且不少于1次

预压期前3个月

1次/7d

预压3个月后

1次/15d

C1.2、C1.3、C2

路基填筑期

1次/3d

路基填筑间歇期

1次/7d

预压期前3个月

1次/7d

预压3个月后

1次/15d

2当C1.1路段填筑高度小于路基极限填土高度时,可采用C1.2路段的监测频率。

4.2.8路基稳定性报警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警值应根据软土厚度与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地区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

2对天然地基路基、排水固结法路基,当加载速率约为5kPa/d时,可按表4.2.8-1确定沉降速率报警值,可按表4.2.8-2确定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

表4.2.8-1沉降速率报警值(mm/d)

Cu

z

10~20

20~35

≤10

10

6

10~20

15

10

注:

Cu为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kPa);z为软土厚度(m)。

表4.2.8-2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mm/d)

Cu

B

10~20

20~35

≤15

6

4

15~30

8

6

注:

B为路基底宽与顶宽的平均值的一半(m)。

3对天然地基、排水固结法路基,孔隙水压力系数报警值可取0.7~1.0;

4对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路基,报警值宜取桩间土承担荷载的比例与天然地基、排水固结法路基报警值之积;

5对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桩间沉降报警值可取路基极限填土高度对应的天然地基沉降。

4.2.9当采用沉降速率法确定路基卸载时间时,沉降速率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沉降速率标准宜根据软土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地区经验、容许工后沉降、总沉降等综合确定;

2对采用排水固结法的等载预压路段,可按表4.2.9确定沉降速率标准。

表4.2.9沉降速率标准(mm/月)

SrTa

S

100

200

300

≤1000

5

6

7

1000~2000

4

5

6

>2000

3

4

5

注:

为容许工后沉降(mm);为总沉降(mm)。

3对采用排水固结法的超载预压路段,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沉降速率标准:

(4.2.9)

式中:

——超载预压沉降速率卸载标准(mm/月);

——等载预压沉降速率卸载标准(mm/月),可按表4.2.9取值;

——主固结沉降速率系数(1/月),可按本标准第C.0.5条计算;

——超载在软土层中产生的主固结沉降(mm)。

4.3运营期监控

4.3.1S1.4路段监控应根据路段具体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4.3.2监控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S1.1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50m;

2S1.2、S1.3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300m。

属于S1.2的桥头路段监测断面不宜少于2个,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5m,第1个断面与桥台的距离不宜大于10m;

3S2路段的监控断面间距不宜大于500m;

4监控断面宜利用施工期监控断面或设置在施工期监控断面附近。

4.3.3监测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项目应满足表4.3.3的规定;

表4.3.3监测项目

路段类型

表面沉降

水平位移

分层沉降或深层沉降

孔隙水压力

地下水

S1.1

应测

应测

可测

可测

S1.2、S1.3

应测

有软土下卧层时宜测

S2

应测

2尚能继续监测且能实现运营期监控目的的施工期监控项目,运营期宜继续监测;

3对表征路基稳定性的裂缝,应监测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等。

4.3.4监测精度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监测精度

监测项目

监测精度

表面沉降

不宜低于三等测量精度

分层沉降或深层沉降

不宜低于2mm

边桩水平位移

不宜低于三等测量精度

深层水平位移

不宜低于2mm

孔隙水压力

不宜低于量程的1.0%

土压力

不宜低于量程的1.0%

4.3.5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位移测点应设置在路基坡脚附近;

2表面沉降、分层沉降或深层沉降测点宜设置在路肩附近;自动监测时,宜设置在路肩之间的最大沉降处。

4.3.6监控期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S1.1路段应监测至路基稳定为止;

2S1.2路段宜监测至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为止;

3S1.3路段宜监测至路基上部结构施工完毕,且工后沉降小于容许工后沉降为止。

4.3.7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S1.1路段监测频率不宜低于1次/30d,路基稳定性恶化时不应低于1次/2d;

2S1.2、S1.3、S2路段监测频率不宜大于1次/90d。

5监测实施

5.1一般规定

5.1.1监测装置应根据监控设计、监控目的、监控期限、监测精度、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

5.1.2监测仪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406的规定。

5.1.3监测仪器应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1.4测点埋设计划应根据监控目的,结合现场条件、监测器材特点和要求等制定。

5.1.5钻孔埋设测点时应核实地层情况,差别大时应调整监控设计。

5.1.6用于测点埋设的钻孔应避免塌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5.1.7测点埋设应符合仪器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埋设考证表应按本标准附录A填写。

5.1.8测点埋设后监测次数不应少于2次,并应将稳定测值作为初始值。

5.1.9监测初期,监测仪器和备用仪器应对比测量。

5.1.10施工期监控应测量监控断面处路基高程。

5.1.11监测前应确认测点、监测仪器完好。

5.1.12监测时应减小或消除路基施工等干扰因素对监测的影响。

5.1.13路基变形测量基准点、路基变形测量控制网的设置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执行,路基变形控制网宜和施工控制网联测。

5.2沉降监测

5.2.1表面沉降监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沉降测量基准点应设置在不受路基沉降影响的部位。

路基附近桥涵桩基础施工后,可设置在沉降稳定的桩基础上;

2沉降板底板宜采用钢板,底板边长不宜小于0.5m,厚度不宜小于5mm;

3沉降观测桩长度不宜小于0.3m。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顶部应磨圆;

4剖面沉降管直径变形量与直径的比值应小于5%,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不应小于2.0,失圆度应小于1.0mm;

5剖面沉降仪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大坝观测仪器测斜仪》SL362和《滑动式岩土测斜仪》JB/T12204的规定。

5.2.2沉降板宜采用反挖法埋设,坑深不宜小于0.5m,测杆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沉降观测桩周围应浇筑混凝土固定。

5.2.3表面沉降监测应符合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