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770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oc.docx

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

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

第二章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1.(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

①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②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写出敌人来势汹汹,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

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

(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同意。

“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

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格调昂扬向上。

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2.(2009年东莞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填空:

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全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写两个双音节词)的生活情趣。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七绝(七言绝句),悠闲、自在(“自由、自在;安闲、自得”均可)。

(2)因为“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总起,领起后面三句:

第二句上承该句点明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

不怕,就算是夜里起风把小船吹走了,也不过吹到浅水边的芦花丛里(很容易找回),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

从而全诗“安闲自在”的情趣全出。

3.(2010年潮州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①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是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

(意思对即可。

4.(2009年惠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郡斋:

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②煮白石:

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5.(2009年江门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①,镜天无一毫。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

①外:

上。

②南山:

终南山

(1)“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净澄洁、秋高气爽、高远寥廓。

(2)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

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心境与胸怀的象征与外化。

特别是诗的三四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精神性格。

6.(2010年韶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

生活苦寒。

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

(意思对即可。

(2)对比。

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

(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

7.(2010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

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

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

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

(2)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8.(2009年梅州、揭阳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2)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9.(2009年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

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1)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方暮春时节景物的凄凉(春天即将逝去的凄清景象)。

作者借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随风带雨的片云,表现了诗人漂泊无定,无所归依的凄凉(落寞)情绪。

(2)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10.(2010年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

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

零落。

(1)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朝代兴亡变化,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的感叹之情。

(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不禁感伤不已,生发昔盛今衰的惆怅之情。

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江山依旧,人事无常、人世沧桑的悲伤之情。

(2)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

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

(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亦可。

附诗意: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11.(2009年珠海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12.(2010年揭阳摸底)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

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

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

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

各具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

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

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

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

(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能力提升

13.(2009年枣庄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王石谷画册玉簪①

蒋士铨

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骚头放几枝。

吩咐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

注:

①即玉簪花,夏秋季开花,色洁白如玉,有清香。

花蕊如簪头,故名。

(1)作者怎样描绘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从中透漏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句写玉簪花的叶子,叶大而繁茂;第二句写玉簪花的花蕊,有含苞待放的(白玉搔头),也有已经开放的(放几枝),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2)得赶紧吩咐凉风,对玉簪花梢头之花勤加约束,不要让它开到十分,因为那样的话玉簪花的美就会消失。

表现了作者爱美、惜美的感情。

14.(2009年济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

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

醉酒。

③赌书泼茶:

用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是如何刻画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15.(2009年潮州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你的看法怎样?

为什么?

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2)参考答案一:

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

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参考答案二:

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16.(2009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

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②《汉书·司马相如传》:

“家居徒四壁立。

”极言家贫。

③《左传·定公十三年》:

“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因为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1)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短时间相聚之乐与长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照。

②句法上,不用一个动词,两句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画面,形成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①用典。

②对黄几复的深切思念之情,对黄几复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而不能受到重用的怜惜和不平。

17.(2009年汕头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浣溪沙·荆州[注]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南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

荆州,在宋、金对峙时期,是南宋的国防要塞。

本词作于张孝祥知荆州时。

(1)“霜日明霄水蘸空”一句是词人登楼所见。

试简析本句所展现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澹烟衰草有无中”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试对这一艺术手法作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霜日明霄”写秋高气爽、天空晴朗。

“水蘸天”,既说蓝天如同蘸着水洗过一般地清澈透明,又写远眺长江,似乎水蘸着了天空。

从而写出了一个天高云淡、波光接天、水天一色的开阔、宏大的境界。

(2)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

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

18.(2010年广东高考样本考试)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为什么?

请简要指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

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

(2)“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

19.(2009年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花

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②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

①水沉:

沉香木。

②篸:

同“簪”。

③酴醿(túmí):

花名,色白味香。

(1)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晶莹澄澈,幽香弥漫。

(第1点如答“清雅高洁”类也可)

(2)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

②第二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

20.(2009年深圳九校联考)阅读下列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①。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