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771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docx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1、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

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

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差异。

③“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④地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

举例:

耕地:

南水北旱;饮食:

南甜北咸;民居:

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3、地域文化知多少:

(1)方言文化:

中国的方言太多了,尤其是南方(因为地形不完整、交通不便利,所以方言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

(2)饮食文化(特别是民间的日常饮食):

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

如西藏的酥油茶,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是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有的地方饮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朝鲜族是坐在地上吃的。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餐具也很不一样。

(3)民间信仰文化:

西方人宗教意识强,中国人的习惯是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闽台信妈祖娘娘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4)民间建筑文化:

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善于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如:

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家的竹楼,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适应当地地形和土质,或是适应当地气候,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5)民间戏曲文化、民间绘画、地方服饰……

二、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差异(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的大小:

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

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2)婚姻的稳定程度:

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离婚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人口出生率越高。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婚俗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初婚年龄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

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

婚姻的稳定程度

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出生率

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婚姻观、生育观、人口观,她们几乎一致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人们应当在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前提下遵守"自由自主"的婚姻制度,反对人为地限制生育,主张增殖人口,这种婚育观对当今世界人口数量以及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巨大。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等。

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比较:

类别

传统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

现代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

生育观念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出生率高

只生一个好男女平等

出生率低

职业选择

学而优则士

士、农、工、商

全民皆商

平等行业

人口流动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

人口流动少、

流动距离近

四海为家、

婚嫁四方

人口流动多、距离远

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

这首先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所决定的,它要求下一代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祀延续。

此外也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是分不开的。

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就规定凡男20、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

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同逼嫁了。

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

男年15,女年13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

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法定婚龄了。

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女14岁。

国民党政府则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但因未采用实足年龄,所以实际婚龄要更低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规定最低婚龄为男20足岁,女18足岁,比过去提高了不少,从当时来看也是适当的。

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又把最低婚龄规定为男22足岁,女20足岁,在世界各国中属最高之列。

(三)问题分析:

1、思考: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1)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

(2)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利于小孩的后天教育。

2、列表对比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地域文化差异及其对人口的影响。

类别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地域文化特点

早婚、重男轻女宗教色彩浓、

工农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晚婚离婚率高、宗教色彩淡、

工农业生产以技术密集型为主

对人口的影响

提高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快

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

3、思路总结:

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中美洲为玛雅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4、巩固练习

【例1】下列有关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B.地域文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D.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思路】文化作为历史的承传,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反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之为物质财富,后者称之为精神财富。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的不同,就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地域文化。

【答案】B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思路】本题是从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出发,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如世界主要宗教的地区分布,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的人口增长现状,婚姻关系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主要宗教利用人口增殖来扩大势力影响等,学生既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又要注意多搜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关人口、文化的相关知识。

【答案】D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

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

(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

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

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

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

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

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

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

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

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

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

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

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5、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

如徽州文化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徽商文化与皖南山区的盆地心理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形成了“祠堂、牌坊、民居”的古建三绝。

现代徽州民居依然受其影响。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广场上的雕塑B、温泉C、建筑材料D、城市(B提示:

温泉属于自然要素)

2、从北到南,我国居民的墙壁由厚到薄,屋顶坡度由小到大,这种文化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哪些变化

A、降水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B、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

C、光照和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D、光照和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增多(答案:

D)

3、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的原因是为了

A、扩大势力B、发展生产C、养老送终D、加快城市化进程(答案:

A)

4、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工商者遭到统治者贬斥的原因是

A、工商者工作时间较短B、工商者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

C、工商者体质较弱D、工商者道德品质较差(答案:

B)

二、综合题

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旧时,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房屋建筑特点差别较大。

北方墙体厚,窗户开在南墙,大而明亮,房项坡度平缓或是平顶,床多为多坑。

南方墙体薄,南北墙均有窗子,房顶坡度大,廊檐较宽,床多为木床或竹床。

今天,现代多市高楼大厦林立。

已经没有了旧时南北建筑的显著差异。

单纯以建筑外观不容易区别南方和北方了。

试回答:

(1)以古代南方与北方的建筑差异,说明南方与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答案:

北方:

冬季寒冷,降水少,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

其房屋建筑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2)现在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有何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现在南北方建筑差异已不明显。

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小。

6、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地区。

为什么黄梅戏没有产生于陕西,而秦腔没有产生于安徽一带?

答案: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造就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必然会存在差异,故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塑造了陕西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产生了秦腔这样高亢、明亮的戏剧语言;而安徽一带的清山、绿水、小桥的灵秀景致塑造的是温和、细腻的安徽人,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感受时,选择的是这种温婉、含蓄的黄梅戏。

7、为什么纽约市中心没有历史建筑?

巴黎也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什么代表现代文明的高大建筑却布局在城市的郊区?

8、陕北窑洞和山西乔家大院同处自然环境相同的黄土高原之上,两地建筑文化差异却很大,这表明地域文化是哪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陕北民居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收集全国民居的实例进行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分析)

9、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

现代都市、阿拉伯国家城市和江南小镇对比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有什么不同?

答案:

现代都市:

高楼林立,现代、时尚、经济发达、都市气息浓厚;阿拉伯国家城市:

伊斯兰文化影响明显;江南小镇:

细腻、柔美的水乡文化。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的景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发展最集中的区域是城市”,城市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会打上地域文化深深的烙印。

10、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

(如南米北面、南矮北高、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轻北重、南尖北平等等。

1.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

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经济基础也不尽相同,所以经济的发展优势也不相同。

每一个地区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身情况,发展快速,前景远大的方向,就叫做区域经济定位。

2.第一,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情况;

第二,要考虑经济基础,自身实力,历史人文、地理文化

第三,要考虑国家需求、人民利益

第四,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3.第一,切实考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目标,合理的方案

第二,根据国家需求,选择发展方向

第三,根据人民利益,选择发展方向

区域的发展既要靠本身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区域是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的,只有跟好的与其他区域进行合作和协调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很多的区域之间都通过建立协约的形式进行合作,;例如人才的联合培养,区域大型项目的共同投资等,这对于区域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具体意义:

1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物质、信息、能源的相互流通和交流,更好的促进发展。

3实现区域间政府合作,利于高层次的合作,同时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更好的实现稳定的合作机制。

4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信息交人才资金技术的流与合作,促进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市场发育商业繁荣等。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结构概述】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进行的。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程度空前紧密。

本章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阐述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东亚地区为例,阐述了产业转移。

每一节的知识结构,都是由现象入手,溯“因”释“果”。

本章共分两节,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内容,但都紧紧围绕资源和产业的空间移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典型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开发的战略转移等方面剖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之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注意问题。

第二节“产业转移”,结合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量具体资料,逐一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简明清晰。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都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重大工程,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热点。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将日益广泛和活跃。

因此,该部分知识是我们高考备考的热点之一。

学习该部分内容,还要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②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④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西气东输,学会分析我国的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

2通过学习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学会实地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讲解讲授相结合、比较法、图示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产业转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不能够从现象入手,因此教学过程会有一些难度。

建议多找些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学法指导】在学习西气东输的影响的时候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

【课时安排】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

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互动

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

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

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

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互动: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

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四、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