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450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1

2.地上:

封土.园陵建筑…………………………………………………2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2

1.秦始陵……………………………………………………………………3

2.唐乾陵……………………………………………………………………5

3.明长陵……………………………………………………………………6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6

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8

(一).…………………………………………………………………………8

(二).…………………………………………………………………………8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

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

陵墓建筑,发展,制度

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

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

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

黄肠题凑?

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

空心砖.

1

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

画像石墓?

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封土.园陵建筑

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

覆斗方上?

式.?

因山为陵?

式和?

宝城宝顶?

式的演化过程.?

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

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南朝诸帝也多仿照.?

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

方城明楼?

.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

陵园建筑: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称?

享殿?

.?

献殿?

寝殿?

陵殿?

等.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

御路?

甬路?

.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

石像生?

石刻群.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7千米,清东陵神道长5千米.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的陵墓无不壮观,而这些陵墓恰恰表现了陵

2

墓建筑的发展.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_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_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_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_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3

篇二:

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班级:

建筑_2学号:

__23_姓名:

仇明月

摘要:

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关键字:

中国古建筑.墓室.秦皇陵.明陵

正文:

在对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进行论述前,我们要知道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坟.墓;

什么是冢;

什么是丘;

什么是封;

什么是山.陵.坟.墓:

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地面齐平的叫墓.后来统称为墓.冢:

高大的坟墓.丘:

王公等人的墓.封:

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山.陵:

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那么陵墓建筑又如何定义.陵墓建筑的定义,陵墓:

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而根据汉代刘熙著类书>

定义〝陵墓〞为: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说明陵墓这种建筑类型的基本意境,是子孙后代缅怀自己的祖先功德.与祖先先贤对话的一个精神场所[1].这个定义对陵墓建筑更偏向于有象征,有文化精神的所在.

其中陵墓建筑是构成陵墓的三要素之一,其他两个要素分别是陵墓建筑上的

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随葬品.正如上述给出的陵墓建筑定义一样,陵墓建筑是一种精神寄托,要不然就不会存在对陵墓建筑进行艺术渲染.这样做是后人希望自己的祖先能够庇佑自己及后代.

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

1.方上——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_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开始出现神道,两侧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汉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长240米.汉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资料.

2.以山为陵——隋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为了显示雄伟壮观,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选择有气势的山脉为陵体,开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延伸,两侧的石人石狮比前代增多.这种利用天然山势环境,加以人工规划而建成的庞大陵区,确实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统华夏的强大意志.

3.宝城宝顶——明清,朱元璋开启了有明一代的统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两朝皇陵的标准格式.孝陵没有模仿唐代的以山为陵,而是采取〝宝

城宝顶〞的建制,既威严肃穆,又防止雨水冲刷,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陵墓前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着大金门.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棂星门.进门过金水桥到达陵墓中心区,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十三陵延续这种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独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组成一个统一的既完整又有气势的皇陵区.

陵墓建筑的发展,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高超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陵墓建筑越来越奢侈,尤其是帝王的陵墓.但是也是因为陵墓的奢侈,导致陵墓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是最为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盗墓人给洗劫一空.所以反过来又要要求陵墓具有一定的防盗措施,而其中一些防盗措施是现在技术都无法完成的,并依靠现在的技术亦是无法正常进入某些陵墓当中去.这又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又一次的智慧结晶.

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

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

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三类:

1.帝王陵寝:

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

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

空心砖.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因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南朝诸帝也多仿照.〝宝城宝顶〞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方城明楼〞.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

陵墓其实就是死亡的代表,人终归尘土,而陵墓就是其死后最后的家.因此对死亡的恐惧是生物的自然反应.人类社会的权利和富贵则会非本能的加重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居于权利和富贵顶峰的帝王当然更甚于常人,精心建造的宏大陵墓正是帝王生死观最好的解释.

从本质上讲中国人的重土厚葬或古埃及人的死人书甚至宗教各种丧葬法都源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转世的期望.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既是本能的又是经验的.人类想出各种方法减轻死亡恐惧对心理的压力.生命转世是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成为宗教的主题.或者说因生命转世这个主题而有了宗教.生命转世同时也是一个世俗的人人关心的问题.虽然世俗与宗教在死亡问题处理上具体方法不同根本上却一致地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陵墓忠实地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死观特别寄托了死亡者对再生的信仰与渴望[2].相信灵魂不死,来世能够继续做人,或者是在其他的世界得到保佑和飞升.

〝灵魂不死〞观念导致了陵墓建筑的产生,并由此成为陵墓建筑表达的主题.古人认为〝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王充>

),既然陵墓为死者灵魂居栖之处,故在建造陵墓时就不得不考虑〝灵魂〞活动的所需所求.他们仿人类居室建造地下墓石,以供〝灵魂〞起居,修通地面的〝羡道〞以备〝灵魂〞出入.在一些地区,夫妻死后合葬于一墓,并且特意在被砖墙隔开的墓穴之间留一个或几个小孔,以便夫妻间通魂往来.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避免孤寂,古人常将同一家族的陵墓建在一起[3].

古人不仅把陵墓看作辞别今生的魂归之处,还将陵墓视为〝灵魂〞奔赴〝彼岸世界〞的出发地.由于无人能够知道〝彼岸世界〞的情况,自然只能以现实的生活经验去设想死者在来世的生活,为他们构筑出一个生死相类的安息空间,这便构成

篇三:

指导老师

姓名>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薛航

中文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

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

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

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

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

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南朝诸帝也多仿照.

〝宝城宝顶〞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方城明楼〞.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个部分.

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

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甬路〞.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7千米,清东陵神道长5千米.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四古陵墓的主要代表

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的陵墓无不壮观.如著名的陵墓有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十三陵,清昌陵等.下面就如上有名的陵墓精选几个作个详细的介绍: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_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_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_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_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墓室面积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

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

公元前2_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