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5299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

诗歌专题之修辞手法

一、主要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借代、互文、通感、反复、比拟、排比

二、实例分析

1、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问: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分析。

答:

①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作用:

使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答题格式:

运用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刻画了某物/某人的……(特征)。

表达了……情感。

2、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

本诗前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的?

答:

①运用夸张的手法,②极力描绘了黄河滚滚东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的壮美景象,③表达了对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向往赞美之情。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又暗含悲愤之情。

作用:

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

运用夸张,描绘/刻画了某物/某人的……(特征)。

突出了/表达了……情感。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shān)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问: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

①主要运用对偶,比喻及夸张的手法。

②“秋月”句对“春花”句,“人情”句对“风景”句等为对偶;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为比喻;“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③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同时亦暗含看破世俗的无奈。

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答题格式:

运用对偶,A对Aˊ,B对Bˊ等。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达……情感。

4、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双调】蟾宫曲(蒙古族)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简析:

①运用设问,②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再现了曹操、孔明等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③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答题格式:

运用设问,以问开篇,引出下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引人深思。

+分析内容+表达效果。

5、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答题格式:

运用反问,+分析内容+表达效果。

6、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简析:

①本诗运用双关和反问的手法。

②“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③末句反问收笔,表达了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作用:

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答题格式:

运用双关,…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指…,含蓄地表达了……。

7、比拟(拟人、拟物)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把乙事物的特征强加到甲事物上。

乙事物(拟体)并不出现。

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问:

本诗中间两联历来为人称道,试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其妙处。

答:

①中间两联运用视嗅结合与拟人的手法。

②颔联运用视觉和嗅觉,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

颈联运用比拟及侧面衬托的手法,把霜禽、粉蝶人格化,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突出展示梅花的美。

③以梅的品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与脱俗的志趣。

作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拟物,把…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若是拟物,此句省略)。

+分析内容+表达效果。

8、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问:

本诗末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①本句运用借代。

②“红旗”代指军中队伍。

军中将士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步调一致,勇猛直上。

③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又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4、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作用:

语言更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答题格式:

运用借代,用…代指…+分析内容+表达效果。

9、反复:

为表达强烈的情感,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作用:

(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10、互文:

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作用:

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①采用拟人的手法。

②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系”字写出柳条藤蔓似乎不忍我离去而牵系挽留我的情态。

③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①贺铸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本词是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所写。

②凌波:

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

问:

本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具体分析。

答:

①本词运用虚实结合,比喻(或博喻),借代,渲染等手法。

②上片写作者目送美人在横塘前匆匆离去,是实写;想象美人离去后的生活场景是虚写。

下片运用比喻,把“闲愁”比作烟草,柳絮河梅雨。

③作者将抽象的“愁”变得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之深重。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白头,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本罢职,本诗写于离任途中。

问: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析。

   

答案:

①颔联运用比喻和夸张。

②将迅猛的海浪夸张地比作疾行千里的万马,同时运用夸张,意指风浪的气势能横压三江五湖。

③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猛之势,暗示生活环境的险恶。

诗歌专题——描写手法

一、描写的定义

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或环境具体地描绘出来。

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内容上分为人物,景象和物象。

人物

景/物

 

正面描写

外貌/神态:

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动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细节: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中“开封”是动作上的细节描写。

语言,心理描写在诗歌中表现较少。

不作重点。

如:

出塞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细节】,

战罢沙场月色寒。

【环境】

城头铁鼓声犹震,【环境】

匣里金刀血未干。

【细节】

——战胜后英姿飒爽,激昂振奋的形象。

1.视角上:

远近,高低,上下,俯仰。

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俯仰结合

2.感官上:

视,听,嗅,触。

如: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为触觉和视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为视听结合。

3.炼字上:

动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副词: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数量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叠词:

“寻寻觅觅…”

4.几个结合:

动静,点面,抑扬,虚实结合。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是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环境烘托和人物衬托:

如:

卢纶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环境烘托】,单于夜遁逃【次要人物】。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勇猛无畏,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形象。

同左。

如:

黄巢《题菊花》”飒飒秋风满城载,蕊寒香冷蝶难来,【环境烘托】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实例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问: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答:

①运用动作描写,用典,虚实结合和拟人的手法。

②前四句中“衔”“携归”“修”等动词,写出燕子惜春的形象。

“乌衣”“王谢堂前”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

上阕燕子衔泥,是实写,下阙想象王谢堂前燕子呢喃诉说,是虚写。

下阙“语呢喃,千般诉说”运用拟人,把燕子人格化,写出燕子苦闷无人知的形象。

③全曲表达了伤春惜春之感,同时暗含诗人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遣悲怀(其一)①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本诗是元稹悼念亡妻韦氏所作,韦氏原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便早逝了。

②谢公:

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

这里以谢道韫比太子少保韦夏卿。

③黔娄:

春秋时齐国贫士。

问:

全诗是如何刻画妻子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答:

①本诗运用典故,动作心理描写,反衬,虚实结合等手法。

②首联用典,点明妻子身份,暗含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概括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同时领起下文。

中间两联“搜”“拔”是动作描写,刻画了妻子的贤惠体贴;“甘”字心理描写,写出了妻子的甘于贫苦;尾联极写今日之富贵以反衬过去的贫困,以突出诗人思念亡妻的无尽哀愁。

后三联虚实结合,回忆过去艰苦的生活,是虚写,尾联写出自己如今富贵之后对妻子日复一日的怀念与祭奠。

“复”字饱含了诗人无比沉痛、抱憾终身的心情。

③全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问:

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①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描写景物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

远景描写远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后两句再由上而下:

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照水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同时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写林、山、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断”、“明”、“隐”,使这些景物顿时栩栩如生;动景是“乱蝉”、“翻空白鸟”。

写景视听结合,有声有色,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③为下文人物出场设置情境,同时衬托了诗人内心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问: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

①运用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手法,②“无语”将“数峰”赋予人的灵性,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两情和谐,长相默契。

显得形象生动;同时动静结合,以视觉写静景,“万壑”言群山峻岭,巍峨磅礴。

以听觉写动景,“有声”指山泉飞瀑,流水淙淙。

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③诗人触景生情,为下文诗人“忽惆怅”做铺垫。

诗歌专题——抒情方式

一、抒情的内涵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情感,可以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二、抒情的分类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有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句。

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间接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托物言志(咏物),借事抒怀、用典抒情(叙事),寓情于理(说理)。

三、实例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问:

请从抒情的角度分析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诗人心境的?

 

答:

①词的下阕运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②“心共马蹄轻”中的“轻”字,直接体现了诗人心情轻松。

下阙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写自己心情愉快,使得青山流水皆有情,令人赏心悦目。

③下阙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①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②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③抒发了诗人感伤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元初诗人。

问:

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①本诗托物言志,②前两句写出了菊花不与百花为伍,独立疏篱自得其乐的志趣,后两句写菊花宁可报香而死,不愿被吹落风中的清高孤傲的品性。

描绘了菊花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质。

③诗人以菊自比,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②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②团圞(luán),即团圆。

问: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

①此句借景抒情。

②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照。

③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西归绝句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

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士曾参军。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问:

全诗是如何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

①本诗运用叙事抒情和以景结情的手法。

②前两句叙述被贬五年,容颜憔悴,如今奉召还京,前后对照,内心愉悦之情可想而知。

后两句中,诗人满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

末句以景结情,烘托了作者特定情境下欢快激动的心情。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

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问: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答:

①本词运用借事抒情,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上片侧重借事抒情。

前两句写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

后两句写词人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下片偏重写景抒情。

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以哀景衬哀情,烘托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

日落时分,江面平缓反衬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

同为写柳,试比较这两首诗在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

 

答:

①在手法上,这两首诗同为托物言志。

②在情感上,李诗通过描写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诗人以柳自喻,表达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诗运用拟人,把柳人格化,通过描写柳借助东风之势狂飞乱舞,殊不知天地自有正气所在,诗人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